是枝裕和治癒系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2021-01-10 網易

  

喜歡我的影評,記得一定要點「關注」哦!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

  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也許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都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也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那又如何呢,就像影片當中母親說的那句:「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

  人的痛苦也許都來自於自己總是要不到的東西吧。

人生就像這鍋裡的魔芋,需要涼下來放一晚才能入味

  

  有著「一生只拍一部電影」稱呼的日本導演大師是枝裕和,是日本現實主義電影陣營中的一員。尤其在對楊德昌、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等導演的作品進行學習後,是枝裕和早已做好了把鏡頭對準當代日本人庸常瑣碎日常生活的準備。

  從1995年開始,是枝裕和的每一部電影中,日常敘事幾乎成為了他鏡頭下不可避免被討論的內容,《比海更深》也是如此。

  這部電影用了極其樸素紀實的鏡頭講述了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

  

過氣的作家良多轉行去做了私家偵探,雖然很回味以往作家的生活,但又沉迷賭博,沒錢後良多把眼光對準了獨自居家的母親。假借回家探望母親的機會,翻箱倒櫃偷老母親私房錢。他甚至連兒子一個月五萬日元的贍養費都付不起,還欠下了一屁股債。
原本美滿的一家三口,因為良多的自暴自棄變得支離破碎,因為一個颱風夜,四人陰差陽錯地聚到了一起,在回憶起過往的種種美好之後。陽光升起,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之上,沒有任何變化。

  

  和是枝裕和的其他電影一樣,平淡和含蓄的生活裡,且隱藏著豐富和矛盾的家庭哲學。在影片的開頭,年邁的母親淑子和女兒在狹小的房間裡談到「大器」晚成這一話題時,母親開玩笑說「家裡的那位,只是塊頭大。」她也羨慕那些有個會賺錢兒子的家庭,但和朋友說起自己那個「不爭氣」的兒子時,淑子又忍不住誇讚「這孩子小時候語文成績就很好。」

  在淑子眼裡,即使兒子再不爭氣,嗜賭、對家庭不負責任,也還是她最引以為豪的兒子。淑子將自己對家庭美滿的期盼,對兒子成才的希望還有對已去世丈夫的思念深深地藏在了心裡最深處。也許,在淑子的心裡,她依然相信只要時間夠久,日子總會好起來的。所以她一邊用最戲謔的玩笑安慰自己,一邊又用剩餘不多的生命等待奇蹟的發生——可能這個奇蹟永遠也不會發生。

為什麼我的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

  

  落魄的良多和年輕的同事在一家私家偵探事務所工作,他們拍下了一個貴婦外遇的照片,並告訴貴婦她的丈夫正密謀離婚的消息。得知此事的貴婦看了這些照片,搖了搖頭說:「為什麼我的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

  良多聽到這句話後,覺得胸口一疼——仿佛就好像在說如今的自己一樣。他本來是一個風光無限的作家,為何最後要靠這樣的職業謀生,更可憐的是,妻子和兒子離自己遠去,贍養費支付不起,還讓自己年邁的母親為自己操心。

  良多把這句話寫在了便利貼並貼在了牆上,明天之後,像從未發生過任何事一樣,繼續開始自己的偵探工作。他掌握著貴婦與她丈夫一同不忠的消息,掌握自己的前妻已經談了新男朋友的消息。那又如何?這些並沒有讓他的生活變得有一點點好轉,依舊原地踏步,繼續等待那年的24號颱風降臨。

  作為生活裡的一份子,良多也許在心裡叩問過自己無數次——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在他的生活裡隨波逐流,一方面感到自己的「失去」,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是在人生的哪一步開始「失去」。他企圖去挽回消逝,又不知道應該從哪裡開始。

  颱風天將至,三代人聚到了一起。良多和前妻開始了對話「都已經離婚了。」「但是關係還沒結束吧。」無法在一起生活的兩個人,情感上卻留有難以隔斷的羈絆。

  

  前妻在和自己男友談到良多時,眼裡是有星星的。這些年來,妻子終究沒有放下良多,可是她比誰都清楚——良多也許還沒有做好當一位父親的準備。所以妻子也鼓足了勇氣告訴淑子說,良多內心還是個孩子,因此他是一個不適合擁有婚姻的人。

  顯然,在是枝裕和的設計下,良多種種令人生厭的地方,在多重身份下都擁有的缺失,實際上還是得到了家人的信任和喜愛。

  是枝裕和不斷地對戲劇性的淡化,他用鏡頭對準了自己極其擅長的小悲小喜。原來所有的生活,所有的大起大落,所有的英雄主義和苟且偷生,最終都是離不開幽細卻也深邃、揮之不去的家庭生活。

總是在追求失去的東西,想著無法實現的夢想,被這些東西困住,每天還怎麼快樂?

  

  是枝裕和自己曾說過:「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在《比海更深》中,良多的弱點是明顯的,喜愛賭博、買彩票,是他繼承自己父親的缺點,還有偏執、缺乏責任感,一直到影片結束都沒有得到客服。儘管他一次又一次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好男人,卻又會一次又一次在成功面前反覆失敗。

  風雨過後,相聚在一起的三代人像昨晚只是睡了一個安穩覺,雨過天晴之後又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之上,各自離開了。

  一直到影片結束,我們似乎都沒有找到電影的核心以及矛盾點,這也許就是是枝裕和的特點,但其實,矛盾又貫穿了整部影片。

  

  夢想與現實的矛盾,愛與生活的矛盾,親情與割捨的矛盾,這些種種被是枝裕和故意淡化後,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平靜地被描述了出來。

  影片的拍攝地點是在是枝裕和曾經生活過的團地,失去丈夫的淑子就生活在那裡,她獨自一人,安靜地操持著家務、參加老年人音樂課。對淑子來說,生活的幸福都來自於「務實」。她安安靜靜地過著每一天,感恩發生在眼下的每一件小事,這些生活感是樸實的,也是切實存在的。

  縱然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不幸,但這不是是枝裕和想要表達的。他真實想說的,是活在那個背景之下的人物情感變化,把鏡頭更貼近生活,用以激化觀眾在觀影之後能捫心自問——「幸福到底是什麼?」

  

  生與死、破碎的婚姻、缺失關愛的孩童、現實的殘酷和夢想的破滅,這些看似嚴肅的人生大事或社會問題,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都變得平凡、日常。

  也許,這樣的一切都是我們生而為人需要去面臨的。在這樣樸實溫柔的真實生活之下,同樣的小人物的我們,不同樣也在尋找解答的出路嗎?

  

  原來生活是這樣的啊?武志紅在《感謝不完美的自己》中說過這樣的 一段話:

  

我們痛苦了,第一反應就是想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實只是一個信號,只是告訴我們,問題發生了,我們應該去改變。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滔博問題自身,這並不利於心靈成長......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直面痛苦,認識痛苦的意義,領悟到問題的來源,並由此成長。

  《比海更深》作為一部「治癒系」的電影,不斷地在訴說著「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這種逼近現實的傷痛,是是枝裕和對人生的領悟,也是他想要傳達的生活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日本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喜歡我的影評,記得一定要點「關注」哦!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從1995年開始,是枝裕和的每一部電影中,日常敘事幾乎成為了他鏡頭下不可避免被討論的內容,《比海更深》也是如此。
  •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想要傳達的「比海更深」,涵蓋了三層含義
    電影《比海更深》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參與執導的第14部作品,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於2001年是枝裕和的父親去世,母親不得不一個人面對餘生。這引發了他的一些思考,是枝裕和撰寫劇本時在第一頁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比海更深》豆瓣評分8.7分,是2016年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是枝裕和又一次用他的日式溫馨捕獲了中國影迷的心。
  •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福利房」的家庭故事,什麼情感「比海更深」
    於是「福利房」、「颱風夜」都成為了《比海更深》的重要故事元素。《比海更深》傾注了是枝裕和諸多情懷和人生感悟,影片所帶給人們的情感共鳴也格外真切。本文首先從鏡頭語言、音樂語言、空間敘事三方面淺述電影的特點和亮點,繼而從影片的三類"家庭"情感中分析母子、父子、夫妻的情感羈絆,最後反思"比海更深"的親情所帶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 《比海更深》丨從創作、人物和隱喻解讀「日常極致美學」電影的魅力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一個曾經成功的小說家,現在是落魄私家偵探的男人篠田良多,一個依然美麗,卻已經另尋新歡的前妻響子;一個10歲左右,整天擔心自己長不高的兒子真悟;和一個剛剛失去陪伴40多年的老伴,孤身一人住在狹窄公寓的老母親淑子,這四個人在一個颱風襲來的夜晚,機緣巧合的重逢在一起生活了一晚。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中國新聞周刊》文|韓曉丹  中國電影資料館一樓,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正在與人合影。他穿著白衣黑褲,頭髮灰白,眼袋明顯,始終一副謙和平靜的樣子。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わたしには 出來ない」「比海更深,比天更藍,我無法愛你更多」是枝裕和說他的母親非常喜歡鄧麗君,《比海更深》本就是為了致敬母親的,那麼用這首便再適合不過了。比起小津,與是枝裕和更相像的日本電影大師其實是成瀨巳喜男,本場直播嘉賓支菲娜老師說《空氣人偶》尤其像成瀨。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回顧是枝裕和的家庭劇,從《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邊日記》,一直到《比海更深》,其電影中的日本家庭往往出現裂痕或重大變故,而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復或重建家庭倫理關係。□居無間4月16日拉開帷幕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 電影大師是枝裕和:我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
    《海街日記》顆粒無收,《比海更深》遭遇評委會降級,從主競賽單元降到「一種關注」單元,《第三次殺人》更是無緣入圍。而這一次,他終於如願捧回了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獎。電影一上映,「眼淚」「治癒」「感動人心」的評價洶湧而來。這是是枝導演身上一直以來的標籤,也符合他一貫溫暖的笑容。但在他的首部自傳性隨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可以窺見一個反骨的是枝裕和,帶著不同於「溫暖」的銳度。  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  在拍攝《第三度嫌疑人》時,主演役所廣司評價說,是枝裕和是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
  • 是枝裕和在中國的第一次直播,和大家都聊了些什麼?
    今日下午是《比海更深》雲觀影&是枝裕和獨家映後直播,也是是枝裕和首次以直播的方式和中國影迷交流,在線人數一度達到16萬之多。直播中,是枝裕和導演耐心的回答了嘉賓主持以及網友提出的諸多問題。是枝裕和作品《比海更深》#比海更深#我的母親很喜歡鄧麗君的歌曲,所以我也聽了很多她的歌曲,影片的片名是從鄧麗君一首歌的歌詞中選取的。《步履不停》的片名也是來自《藍燈下的橫濱》這首歌,它們屬於姊妹篇。
  • 奉俊昊×是枝裕和:日韓電影「家族故事」
    在我拍完《寄生蟲》以後,是在那以後才有機會去看《小偷家族》,所以從一開始看電影的時候,就是在得知希林女士已經離開我們身邊是在這個狀態下看這部電影,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感覺很不一樣。雖然一開始就說這麼讓人難過的事情很抱歉,但是畢竟您和她在眾多作品都有合作,包括《步履不停》《比海更深》,最後一起工作的過程還有您的感想是如何呢?
  • 《比海更深》——那些比海更深比天更藍的生命
    電影:《比海更深》類型:劇情導演:是枝裕和主演:阿部寬,真木陽子,樹木希林,吉澤太陽上映時間:2016年5月21日(日本)獎項:第69屆坎城電影節關注單元提名善於用生活細節說話的電影挺可怕的,它像一張厚實細密的網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科長的電影裡,也總是看到斌斌們,他們總是看起來很男人的大男孩;是枝裕和的電影裡男主則總是叫良多,不僅失敗還很喪(除了福山雅治在《如父如子》中扮演的精英男「良多」之外);還有幾乎每部都有客串的「小武」王宏偉和那個害羞話不多的「韓三明」,在是枝裕和作品中則是幾乎每部都有的中川雅也。
  • 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女生更優秀也許是世界潮流?
    《比海更深》中的老房子談及《比海更深》的創作回憶,是枝裕和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奶奶的飾演者樹木希林女士。熟悉是枝裕和的觀眾都知道這位「御用婆婆」。從2007年開始算起,《比海更深》已經是導演和樹木希林合作的第五部電影。
  • 回家之路:從「是枝裕和熱」看日本電影的價值堅守和美學表達
    童年,家鄉和父母是一位導演的胎記,終生附體,揮之不去,從《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海街日記》到《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同一棵大樹樹幹上分出的不同枝杈,蔓延滋長,卻殊途同歸。是枝裕和,靜水深流。他執導的電影沒有票房奇蹟,卻始終深度存在。他的影片積澱了本人成長的真實情感,保持著對日本社會和時代問題的敏感關注。
  • 《海街日記》:體會是枝裕和的治癒系主題和「物哀美學」
    看著玲的漂泊無依,香田家三姐妹決定接納這個失去雙親的妹妹。於是,從此三姐妹變成了四姐妹,嶄新的故事也在海街中鋪展開來。《海街日記》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現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經典美學:物哀美學。
  • 影院不開門 導演要營業 電影大師是枝裕和也來直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戎鈺)電影院尚未復工,電影人早已恢復營業。記者獲悉,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將於6月25日開通網絡直播,與中國影迷分享其代表作之一《比海更深》的創作故事。對於文藝片影迷而言,這無疑是今年上半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互動。
  • 從《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那隻飛舞的蝴蝶代表著什麼?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兩部作品《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也大量運用了蝴蝶這個意向,它化成了已逝的丈夫、兒子、父親,但作者對它們的安排卻非常的含蓄,沒有透露出具體目的。我不禁對此產生好奇,為什麼這兩部作品都出現了「蝴蝶」呢?作者又借「蝴蝶」來表達什麼呢?
  • 是枝裕和出品的好電影,不止《小偷家族》一部喲!
    如果讓我說最喜歡的日本導演,我會說兩個人,一是巖井俊二,另一個便是是枝裕和。這兩個人都是感情即為細膩的導演,不同的是巖井俊二的故事多是女性主題,帶著特有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感,比如《燕尾蝶》、比如《情書》、比如《瑞普·凡·溫克爾的新娘》。
  • 比海更深的是人生
    1、日本電影原著小說《比海更深》講述的便是關於人生的故事。主人公良多曾經是一位作家,在十五年前獲得過某項文學獎,獲獎之後,便陷入創作危機,筆下再也無法寫出優秀的作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這就是是枝裕和作品的藝術特色。在他的大多數作品裡,所描述的正是家庭生活以及家庭中成員間微妙的關係,將對社會、情感、理想、人生的思考填充其中,啟迪人生。《比海更深》是《步履不停》的姊妹篇。兩部作品相同的是都瞄準了事業上失意的中年男性,有著看似不太美滿的婚姻經歷,也有對於父母的不滿。
  • 《比海更深》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但還得繼續往前走
    《比海更深》是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也是《步履不停》姊妹篇。兩部影片都是圍繞家庭生活而展開,都帶著些許遺憾與悲傷底色。是枝裕和主打親情牌,將鏡頭對準家庭瑣事,煮飯,聊天,洗澡,即便是瑣碎的對話,也飽含著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