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的影評,記得一定要點「關注」哦!
2016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摘下了日本電影學院獎之後,在同年5月又推出了自己的治癒新作《比海更深》。
電影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中一句歌詞:「那時比海更深/比天更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
也許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都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也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那又如何呢,就像影片當中母親說的那句:「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
人的痛苦也許都來自於自己總是要不到的東西吧。
人生就像這鍋裡的魔芋,需要涼下來放一晚才能入味
有著「一生只拍一部電影」稱呼的日本導演大師是枝裕和,是日本現實主義電影陣營中的一員。尤其在對楊德昌、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等導演的作品進行學習後,是枝裕和早已做好了把鏡頭對準當代日本人庸常瑣碎日常生活的準備。
從1995年開始,是枝裕和的每一部電影中,日常敘事幾乎成為了他鏡頭下不可避免被討論的內容,《比海更深》也是如此。
這部電影用了極其樸素紀實的鏡頭講述了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
過氣的作家良多轉行去做了私家偵探,雖然很回味以往作家的生活,但又沉迷賭博,沒錢後良多把眼光對準了獨自居家的母親。假借回家探望母親的機會,翻箱倒櫃偷老母親私房錢。他甚至連兒子一個月五萬日元的贍養費都付不起,還欠下了一屁股債。
和是枝裕和的其他電影一樣,平淡和含蓄的生活裡,且隱藏著豐富和矛盾的家庭哲學。在影片的開頭,年邁的母親淑子和女兒在狹小的房間裡談到「大器」晚成這一話題時,母親開玩笑說「家裡的那位,只是塊頭大。」她也羨慕那些有個會賺錢兒子的家庭,但和朋友說起自己那個「不爭氣」的兒子時,淑子又忍不住誇讚「這孩子小時候語文成績就很好。」
在淑子眼裡,即使兒子再不爭氣,嗜賭、對家庭不負責任,也還是她最引以為豪的兒子。淑子將自己對家庭美滿的期盼,對兒子成才的希望還有對已去世丈夫的思念深深地藏在了心裡最深處。也許,在淑子的心裡,她依然相信只要時間夠久,日子總會好起來的。所以她一邊用最戲謔的玩笑安慰自己,一邊又用剩餘不多的生命等待奇蹟的發生——可能這個奇蹟永遠也不會發生。
為什麼我的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
落魄的良多和年輕的同事在一家私家偵探事務所工作,他們拍下了一個貴婦外遇的照片,並告訴貴婦她的丈夫正密謀離婚的消息。得知此事的貴婦看了這些照片,搖了搖頭說:「為什麼我的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
良多聽到這句話後,覺得胸口一疼——仿佛就好像在說如今的自己一樣。他本來是一個風光無限的作家,為何最後要靠這樣的職業謀生,更可憐的是,妻子和兒子離自己遠去,贍養費支付不起,還讓自己年邁的母親為自己操心。
良多把這句話寫在了便利貼並貼在了牆上,明天之後,像從未發生過任何事一樣,繼續開始自己的偵探工作。他掌握著貴婦與她丈夫一同不忠的消息,掌握自己的前妻已經談了新男朋友的消息。那又如何?這些並沒有讓他的生活變得有一點點好轉,依舊原地踏步,繼續等待那年的24號颱風降臨。
作為生活裡的一份子,良多也許在心裡叩問過自己無數次——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在他的生活裡隨波逐流,一方面感到自己的「失去」,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是在人生的哪一步開始「失去」。他企圖去挽回消逝,又不知道應該從哪裡開始。
颱風天將至,三代人聚到了一起。良多和前妻開始了對話「都已經離婚了。」「但是關係還沒結束吧。」無法在一起生活的兩個人,情感上卻留有難以隔斷的羈絆。
前妻在和自己男友談到良多時,眼裡是有星星的。這些年來,妻子終究沒有放下良多,可是她比誰都清楚——良多也許還沒有做好當一位父親的準備。所以妻子也鼓足了勇氣告訴淑子說,良多內心還是個孩子,因此他是一個不適合擁有婚姻的人。
顯然,在是枝裕和的設計下,良多種種令人生厭的地方,在多重身份下都擁有的缺失,實際上還是得到了家人的信任和喜愛。
是枝裕和不斷地對戲劇性的淡化,他用鏡頭對準了自己極其擅長的小悲小喜。原來所有的生活,所有的大起大落,所有的英雄主義和苟且偷生,最終都是離不開幽細卻也深邃、揮之不去的家庭生活。
總是在追求失去的東西,想著無法實現的夢想,被這些東西困住,每天還怎麼快樂?
是枝裕和自己曾說過:「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在《比海更深》中,良多的弱點是明顯的,喜愛賭博、買彩票,是他繼承自己父親的缺點,還有偏執、缺乏責任感,一直到影片結束都沒有得到客服。儘管他一次又一次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好男人,卻又會一次又一次在成功面前反覆失敗。
風雨過後,相聚在一起的三代人像昨晚只是睡了一個安穩覺,雨過天晴之後又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之上,各自離開了。
一直到影片結束,我們似乎都沒有找到電影的核心以及矛盾點,這也許就是是枝裕和的特點,但其實,矛盾又貫穿了整部影片。
夢想與現實的矛盾,愛與生活的矛盾,親情與割捨的矛盾,這些種種被是枝裕和故意淡化後,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平靜地被描述了出來。
影片的拍攝地點是在是枝裕和曾經生活過的團地,失去丈夫的淑子就生活在那裡,她獨自一人,安靜地操持著家務、參加老年人音樂課。對淑子來說,生活的幸福都來自於「務實」。她安安靜靜地過著每一天,感恩發生在眼下的每一件小事,這些生活感是樸實的,也是切實存在的。
縱然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不幸,但這不是是枝裕和想要表達的。他真實想說的,是活在那個背景之下的人物情感變化,把鏡頭更貼近生活,用以激化觀眾在觀影之後能捫心自問——「幸福到底是什麼?」
生與死、破碎的婚姻、缺失關愛的孩童、現實的殘酷和夢想的破滅,這些看似嚴肅的人生大事或社會問題,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都變得平凡、日常。
也許,這樣的一切都是我們生而為人需要去面臨的。在這樣樸實溫柔的真實生活之下,同樣的小人物的我們,不同樣也在尋找解答的出路嗎?
原來生活是這樣的啊?武志紅在《感謝不完美的自己》中說過這樣的 一段話:
我們痛苦了,第一反應就是想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實只是一個信號,只是告訴我們,問題發生了,我們應該去改變。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滔博問題自身,這並不利於心靈成長......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直面痛苦,認識痛苦的意義,領悟到問題的來源,並由此成長。
《比海更深》作為一部「治癒系」的電影,不斷地在訴說著「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這種逼近現實的傷痛,是是枝裕和對人生的領悟,也是他想要傳達的生活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