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那隻飛舞的蝴蝶代表著什麼?

2020-12-21 碼字的安曉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蝶的故事廣為人知,其中「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作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這一問題即富含浪漫主義,又充滿對生命和死亡的探尋。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也曾把這個故事寫在了詩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這首詩的解讀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李商隱借用這兩個典故,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以及對過去年華的懷念和惋惜。

可見蝴蝶這一意向在中國文學上並不少見,它的出現往往讓人覺得即浪漫又神秘,忍不住想去探尋。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兩部作品《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也大量運用了蝴蝶這個意向,它化成了已逝的丈夫、兒子、父親,但作者對它們的安排卻非常的含蓄,沒有透露出具體目的。

我不禁對此產生好奇,為什麼這兩部作品都出現了「蝴蝶」呢?作者又借「蝴蝶」來表達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從書中情節入手,來探尋是枝裕和筆下那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吧!

01.當幼蟲化蝶,你看到了生命的絢爛,還是死亡的惶惶不安?

《步履不停》中的主人公良多,曾在年幼的時候養了一百多隻蝴蝶幼蟲,他每天給它們餵葉子,看著它們慢慢結成蛹,期待著它們化繭成蝶。終於到了化蝶的那一天,良多打開了水槽蓋子,但這些蝴蝶都呆呆地立在水槽中,根本不飛起來。良多莫名有些害怕,它敲了敲水槽,蝴蝶還是不動。

突然,一陣風吹過,隨著這陣風,蝴蝶好像突然接收到了指令一樣,全部展翅飛了起來。一百多隻蝴蝶從良多眼前飛過,拍打翅膀的巨大聲音給了他極大的震撼。蝴蝶飛走之後,良多看著一水槽的蟲蛹,突然恐懼到嘔吐。是的,他沒有從化蝶中看到新生,他看到的是蛹的死亡

這段情節其實是作者是枝裕和的真實體驗,我們可以從每一個細節裡看出他本人對死亡的思考。

如果把化蝶看作蛹的死亡,那麼良多從幼蟲結成蛹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死亡是既定的結果,作為旁觀者,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但又不知道它具體會什麼時候到來。

當幼蟲化作蝴蝶,良多意識到死亡已經臨近,他等待著蝴蝶飛起,就像等待著死亡到來的那一刻。所以這段短暫的時間,良多焦慮又惶恐。直到所有蝴蝶都飛出了水槽,蛹也就引來了真正的死亡,隨即作為旁觀者的良多明確感受到了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恐懼,以及無法抵抗其發生的徒勞無助。

「化蝶」是良多第一次直觀的面對死亡,而他再次接觸死亡,就已經是父母過世的時候了。兩次旁觀死亡的經歷都讓他有相同的感受:迷茫而無助。

是枝裕和在書中寫這樣形容這種感受:「我當然知道,它們遲早有一天會走,但那也只是『遲早』,我還無法具體地想像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樣的狀況。」「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時候,我的人生已經往後翻了好幾頁,再也無法回頭挽救什麼。因為,那時,我已經失去了我的父母。」

《步履不停》中的良多和他的母親之間有很深的隔閡,母親在世的時候,他總是拒絕和她有更多的交流。但這一切都在母親去世之後消散了,留在良多心中的只有沒有珍惜過去的無奈和懊悔。

這同樣也是作者本人的悔恨。是枝裕和的母親在2005年的時候去世了,那個時候他正在拍攝《花之武士》,整天沉迷工作,無心顧家。母親的過世對他來說非常突然,雖然是枝裕和知道母親的身體不好,但是他一直覺得這一天不會來得那麼突然,他感覺他仍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母親,也有足夠的能力和金錢去延緩母親的死亡。

但是時間不等人,是枝裕和非常懊悔沒有陪伴她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於是他拍攝了《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他的這兩部作品其實是獻給母親的告白以及告別。

回到作品本身,我們不難感受到,是枝裕和把他心裡的母親寫進了書裡,他在書中不斷穿插著蝴蝶的故事,試圖提醒著我們:即使我們不願意去面對,但我們所珍視的人總有一天會死亡。子欲養而親不待,雖然人人都懂這個道理,但大多數人卻還是要到失去之後才感到後悔和遺憾。

時間是個非常狡猾的東西,往往在你不察覺間溜走,而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也許已經無法挽回。唯有珍惜當下,珍惜每一個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那麼等分離的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我們才能平靜面對。

02.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認為逝去的親人化作什麼生物來看你了?

「我總覺得人往生之後,會存在於萬物。我失去母親之後,反而認為母親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會在街頭擦肩而過,會在陌生人中發現她的身影。這樣想著,就慢慢超越了悲痛。」——是枝裕和。

在日本的神奈川縣,人們認為人死之後,會化成蝴蝶或者蜻蜓,如果家裡飛進了蝴蝶和蜻蜓,就是親人逝去的靈魂附在上面回來了。

《步履不停》中就有「蝴蝶飛入家中」的情景:一隻紋黃蝶飛入了家中,主人公良多的母親認為它是長子純平的化身,顫顫巍巍地追逐著它,但它總是從母親指尖飛走。父親斥責她胡鬧,誰料到這隻蝴蝶扇著翅膀,停到了純平的遺像上。這一瞬間,在場的每個人都產生了蝴蝶就是純平的微妙感覺。

純平死於意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會預料到,他會以這樣的方式,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去世。對此最無法接受的就是母親。母親一遍一遍回憶純平,並且強行讓每個人都和他一起回憶,她甚至強迫那個被純平救起來的孩子每年都來祭拜,這都是因為她心裡有怨,她怨老天的不公,怨兒子不顧及生命去救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甚至怨所有在純平死後仍然能好好生活的人們,包括她自己

我們已經討論過,是枝裕和筆下的蝴蝶象徵著死亡,以及活著的人對已逝親人的無法釋懷,這確實能解釋為什麼母親會把蝴蝶和純平聯繫在一起,那麼他為什麼會安排蝴蝶飛到家裡去呢?

是枝裕和在自傳《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對生與死有這樣的觀念:生與死是表裡一體的,死亡未必始於生命的終結。死去的人並不是就這樣離開了世間,而是從外部批判我們的生活,承擔著倫理規範的作用。

也就是說,是枝裕和認為純平雖然死亡了,但是他仍然站在旁觀者的視角在看著母親,看著她無法釋懷的後半生。是枝裕和安排一隻蝴蝶飛到家裡,就是希望藉助蝴蝶給母親帶來安慰,告訴她:「媽媽,我很好,你也一定要好好生活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母親和自己和解,讓她活得對得起死去的人,好好積極地擁抱生活。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這裡的蝴蝶還代表著「對留下來的人的寬慰」。在中國蝴蝶也有類似的含義,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梁祝》。在這個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終在墓前化為兩隻蝴蝶,互相陪伴著飛向遠方,讓原本悲劇結尾的故事增添了一絲希望。蝴蝶仿佛告訴人們:既然死亡無法避免,活著的人就請好好活著吧。

03.我期盼著蝴蝶的到來,一如我期盼著你

《比海更深》的書名取自書中母親所喜歡的一首歌:比海更深,比天更藍。我真的無法超過如此般地愛你。

母親在聽到這裡之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她說:「活到這歲數,我還從來沒有感受過比海更深的愛。」為什麼母親從來沒有感受過比海更深的愛呢?那是因為她把這樣的愛都給了孩子啊

在創作《步履不停》的時候,是枝裕和的身份是兒子,而在創作《比海更深》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女兒,成為了父親。在這部作品中,是枝裕和站在了「父母」的角度,重新闡述母子情,是以這部作品中的母親形象更為溫和,字裡行間中也充滿了長輩獨有的寬容和愛。

《比海更深》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年近五十,人生依然失敗的一塌糊塗的男人。但他的母親從未因此而責備他,她對孩子的愛一如既往,無關成就。

母親在窗臺養了一株橘樹,有一天,她發現一隻漂亮的青鳳蝶停在了橘樹上,母親感到非常開心,她認為這隻蝴蝶就是吃橘樹葉長大的,現在它回到了「家」。於是,母親開始日夜期盼蝴蝶的到來。

但作者卻告訴我們,這種蝴蝶是不吃橘樹葉的,它應該是在附近的雜木叢裡長大,只是因為休息才停在了橘樹上。可想而知,是母親把離婚後窮困潦倒,偶然回一次家的兒子和這隻蝴蝶重疊在了一起,這隻蝴蝶代表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愛和期盼。

世上的母親大多如此,她們不關心我們飛得高不高,只關心我們飛的累不累。是枝裕和的母親就一直為他的前途擔憂,哪怕在她病逝前,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俗的成就,母親還總擔心他賺不到錢。

這讓我想起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他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也提到過,即便母親不識字,也並不太明白她的兒子事業上的成就,但在她晚年的時候,總是把他寫的書放在身邊,一遍一遍的撫摸它們。

《比海更深》中,良多每次回母親家裡都是為了偷點什麼出去換錢,他急匆匆來又急匆匆走,而母親卻總是懇求他能多陪伴自己,哪怕只是一起吃個飯。母親難道對良多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嗎?怎麼可能呢,只是她一一寬容罷了。

就像母親總是望著窗戶,期盼那隻偶然才會停留的蝴蝶一樣,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是比孩子在身邊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分離」是家庭中永恆的主題,當孩子長大、遠行、成家,每一步是孩子的成熟,也是母子的分離。這些分離不僅會讓年幼的孩子感到焦慮,也會讓父母感到難受。但這種分離焦慮其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

就像那句歌裡唱的: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04.家庭:無法代替,卻很麻煩

在拍攝和創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是枝裕和是沒有追求方法論,也沒有帶得失心的。也因此他在拍攝它們之後,心情一直非常輕鬆愉快。

《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是時隔八年的姊妹篇,它們都是作者對「家庭」的思考和認知。是枝裕和認為,人們總是抱有「正因為是家人才不想讓他們知道」,「正因為是家人才無法理解」這樣的想法來和家人相處的,也因此現實家庭中才充滿了矛盾和悔恨。

愛著彼此,又傷害著彼此;無法代替,卻很麻煩。這是他眼中的家庭。

是枝裕和把這種感情放在了作品裡,也創作出一隻貫穿全文的蝴蝶。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這兩部作品中的蝴蝶代表著「人們對親人終將逝去的無奈和恐懼」;代表著「既然死亡無可避免,活著的人一定要好好生活」的勸誡;代表著「無論輝煌還是失敗,你在我眼裡只是個未歸家的孩子」的期盼。

其實仔細想想,它代表的都是愛,是一個家庭中互相牽掛,又不夠坦誠的愛。如果說作者把什麼「意義」放在了作品中,大概就是:請坦誠地表達感情,珍惜當下的每一天,請好好的擁抱家人,熱愛人生。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福利房」的家庭故事,什麼情感「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創作於《步履不停》之後,兩部電影之間導演枝裕和與男主角阿部寬都成為了父親,完成了人生角色轉換。戲裡戲外主創與角色共同成長,虛實交錯中向我們訴說了更為感人真實的親情故事。此外,《比海更深》中也融入了導演是枝裕和的相關人生體驗。他曾成長於福利房,9歲全家搬離之後住進了木結構的長屋。
  • 比海更深的是人生
    人生無法概括,存在太多可能性,無法預知,比海更深的便是人生。就像《阿甘正傳》經典臺詞說的那樣,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是哪種。1、日本電影原著小說《比海更深》講述的便是關於人生的故事。主人公良多曾經是一位作家,在十五年前獲得過某項文學獎,獲獎之後,便陷入創作危機,筆下再也無法寫出優秀的作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想要傳達的「比海更深」,涵蓋了三層含義
    《比海更深》的英文片名為After The Storm,指這個家庭經歷的颱風,那麼直譯的《比海更深》這個名字又有什麼含義呢?是枝裕和想通過電影告訴觀眾,比海更深的,究竟是什麼?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比海更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這種落差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許在很多人身上會顯現得越來越明顯。特別是人到中年,無力感會愈加深刻。那麼該如何面對這種落差呢?季羨林老先生說過一段通透的處世箴言:「歲月悠悠如流水,浮萍人生,問天下誰能免了煩憂?
  • 蝴蝶飛舞
    近年來都沒有怎麼近距離留意過蝴蝶。身邊飛舞的蝴蝶真的越來越少了。最近常常和先生去山中行走,他喜歡用微距拍蝴蝶。用慢鏡頭捕捉它們扇動翅膀飛舞的模樣。於是,我才漸漸開始觀察它們。這一天我們走在青衣徑,看到好幾隻這種紅色,黃色和黑色相間的蝴蝶。它們似乎看起來好累了,奄奄一息的樣子。掛在枝頭一動不動。
  • 超治癒生活電影《步履不停》: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
    我是愛電影愛追劇的女先生,今天和大家安利的是一部夏日暖心家庭劇電影——《步履不停》。說起夏日,沒有什麼比藍天白雲、煙花海洋更配夏天的了,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想找一部有溫度的電影來看,如果不知道選什麼影片,看是枝裕和就對了,這位導演的電影恰好滿足了女先生對夏日觀影的所有需求,平淡的午後看一部,也許有些傷感,但更多的是一些思索與感動。
  • 從《步履不停》中解讀導演是枝裕和創作背後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
    是枝裕和一向以溫暖的治癒片著稱,《步履不停》同樣也是一部關於家庭的治癒系電影,但是與他的其他電影不同的是,《步履不停》在細膩的人物塑造和情感筆觸之下,看似輕巧卻深刻地同觀眾探討了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哲學深度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 一隻蝴蝶是生死,兩隻蝴蝶是愛情,億萬隻蝴蝶是什麼?
    記得小時候,路邊的幾朵野花招來幾隻蝴蝶,蝴蝶在空中飛來飛去,輕盈靈動。我們不顧滿頭的汗水,不顧揚起的塵土,在蝴蝶後面追逐。好不容易撲到一隻,放在手上。 蝴蝶代表了愛情。悽美的梁祝,和韓憑夫婦,感動了不知多少中國人。再以前,莊周夢蝶,蝶又代表了生死。
  • 重溫《步履不停》,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文|怡非「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說起家庭,每一個男人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父子關係。在父子相處的一生中,或有作為兒子的叛逆,或有作為父親的無奈,這都是所有男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題。③主觀視點鏡頭,是視覺上的內心獨白「視點鏡頭」是表現主體的觀看過程和觀看到的景象的鏡頭,有明顯視點出發者的是主觀視點鏡頭。視點鏡頭的分配,在電影中代表社會話語權的分配。
  • 被溫暖的力量包裹著一起步履不停,「時·光」影展開幕影片看哭觀眾
    也就是這部片子,讓惜敗的梁朝偉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耿耿於懷:「我一直以為會輸給英國演員,誰知道會輸給一個14歲的小青年,他都沒有什麼演技啦。」 就這一句話,也讓《無人知曉》增添了無數讓人想看的理由。所以,這次影展《無人知曉》是最搶手的一部。《無人知曉》在2021年1月1日在CGV影城(樂堤港IMAX店),1月2日在西戲影院(西戲·XIXI LIVE 內)和盧米埃影城(西溪天街店)各有一場。
  • 豆瓣8.8分,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到底好在哪裡?
    而《步履不停》是巔峰中的佳作。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講橫山家族的瑣事。在長子忌日這一天,家人們聚在一起做飯、吃飯、散步、祭拜。普普通通的一天,是家族一生的縮影。大部分影評都以主題作為切入點, 闡述瑣碎日常之下的愛與隔閡。
  • 冬天飛舞的「小蝴蝶」
    不信你看,那掛在枝頭的一隻只「小蝴蝶」,是不是正在初冬翩翩起舞,難怪它還有一個更美的名字:金絲吊蝴蝶。 小檔案 陝西衛矛 別名金絲吊蝴蝶、金線吊蝴蝶,俗稱搖錢樹。落葉喬木,高2米。小枝灰褐色,圓柱狀,光滑,無翅,稍下垂。喜光,稍耐陰,耐乾旱,也耐水溼;葉花時薄紙質,果實紙質或稍厚,葉柄細,長3~6毫米。
  • 北活好書丨是枝裕和:人生總有一點來不及,我們依然《步履不停》
    作為導演,他最出名的電影不是《步履不停》,但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走向溫情家庭劇的裡程碑。2007年,他的母親過世了,他開始著手寫一部小說,裡面有他未能經常陪伴母親的歉意,也承載著他對家庭、父子、母子關係的思考和情感,這部小說就是《步履不停》。
  • 不管多少歲 母親對我的愛都比海更深
    母親能為孩子做的最大犧牲是難以想像的,就如同男人無法想像女人在分娩時的疼痛值能高到什麼程度。大半輩子都對丈夫言聽計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母親,在面對丈夫割斷吉他的琴弦,丟掉她賣掉首飾為女兒買來的電腦時,她勇敢地回擊:「那不是垃圾,那是尹希婭的吉他。」並帶著小女兒絕塵而去。
  • 生活或許比海更深
    頭一回看《比海更深》,我其實只看見了裡面的喪,影片裡男主良多原是一位作家,自視清高。後來生活艱難,成了一位沒有「職業道德」的私家偵探,靠著勒索那些被調查出的秘密的人過活,卻又貪戀賭博,留不住錢,可能是病,也許是命。可以說他的艱難的生活完全來源於他自己,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
  • 《比海更深》——那些比海更深比天更藍的生命
    ,把生活裡所有的可能性都端到你面前,你不能反駁,因為它說的都是實話。第一遍看電影《比海更深》時,我以為它要說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在當下,不要追逐已經失去的或者力所不及的東西,看完第二遍,我以為它要告訴我們人會在某個時間節點幡然醒悟,原來一直有人默默地愛著自己,比海更深。斷斷續續看了第三遍,忽然覺得,它什麼都沒有明說,但它什麼都說了。整個故事結構有一種矛盾性,生活仿佛是無意義的,但是它一直在繼續。
  • 《比海更深》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但還得繼續往前走
    《比海更深》是由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劇情片,也是《步履不停》姊妹篇。兩部影片都是圍繞家庭生活而展開,都帶著些許遺憾與悲傷底色。是枝裕和主打親情牌,將鏡頭對準家庭瑣事,煮飯,聊天,洗澡,即便是瑣碎的對話,也飽含著人物的情感。
  • 盛開的鳶尾花,就像紫色的蝴蝶在飛舞
    在遊覽北京古塔公園時,拍攝到了藍色的鳶尾花。鳶尾花,因它的花瓣像鳶的尾巴而得名。別稱有藍蝴蝶、紫蝴蝶、蝴蝶花等。有藍、紫、黃、白、紅等顏色。眼下正盛開在一些公園庭院。它是重要的觀賞花卉之一。鳶尾葉片碧綠青翠,花型奇特,花色豐富,花開像翩翩彩蝶。又因花的色彩主要為藍紫色,所以有「藍色妖姬」之美譽。
  • 《步履不停》——持續前行
    《步履不停》是日本當代電影大師是枝裕和執導的治癒系電影,該片講述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位於偏遠小鎮的橫山一家,生活平靜祥和,父親恭平是已經退休的醫生,卻時時牽掛小鎮診所內的事務。
  • 豆瓣、無印良品、步履不停、PANDORA,那些在文藝道路上活成精的品牌文案
    就像四季撩過大地從大地孕育而生的毛巾也該有著春夏秋冬的旅程將毛巾設計成可裁式是無印良品對物的八分目所做的邊切詮釋用舊了的毛巾 隨手裁下成了新的抹布從嶄新如春到布滿風霜都能物盡其用  珍惜每一抹資源311 大地震的那一刻我們清楚明白該正視過度膨脹的欲望了
  • 是枝裕和的電影,註定只會被少數人所接受
    在這其中,十四最喜歡的,是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有人說,有的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十四第一個想到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有人說,有的導演一生只拍一種電影,十四第一個想到的,則是是枝裕和。從《無人知曉》到《步履不停》,再到《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記》,他的電影裡有且只有兩個主題:家庭與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