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步履不停》,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2020-12-21 怡非在海邊

文|怡非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

說起家庭,每一個男人都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父子關係。在父子相處的一生中,或有作為兒子的叛逆,或有作為父親的無奈,這都是所有男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題。

《步履不停》中對於父子相處生活的書寫和細節刻畫,溫暖又不溫情,平實中蘊含著矛盾和衝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內心的痛點,喚起了我對於家庭關係和生活的反思。

這部電影也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最滿意的一部,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佳作。影片獲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是枝裕和也因此獲得最佳導演,豆瓣評分8.8分。

這是被冠以「電影詩人」的是枝裕和導演第一次從內心的體驗和感悟進行電影敘事的冒險,靈感來自母親臨終前的陪伴與回憶,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家庭長子忌日相聚的普通兩天一夜。

《步履不停》大部分影評都從家庭與時間主題入手,解讀其中的愛與隔閡。但是,最觸動我的還是其中父與子的刻畫,不僅是導演人生經歷的反映,更是社會時代化的表現。

今天怡非就換個角度,從父子關係的敘事藝術、主題呈現、符號解讀三方面進行分析,並結合導演是枝裕和電影風格談談此部電影帶來的思考。

01、鬆散的敘事結構推動父子關係的演變

「電影如詩」的個人化表現方式是是枝裕和電影給我最觸心弦的感受,很難在具體的情節中說出父子關係發生了什麼大的變化,或者明顯的衝突和突轉,但卻能清晰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生活流」在推動父子關係的轉變。

①淡化故事高潮,生活瑣碎中顯張力

「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這正是戲劇性之所在——在於細節」——馬克·席林《是枝裕和訪談》

《步履不停》中父親和兒子關係的發展並沒有激烈的或者戲劇化的事情推動,導演只是溫柔細膩地展現生活中一個個細節的片段,在其中觀眾自能看到父子親疏的轉變。

影片的高潮也是一頓普通的晚飯,但良多母親讓她播放的《藍色街燈下的橫濱》引出父親年輕時出軌的往事。鏡頭聚焦了父親默默吃飯的尷尬,兒子悄悄看父親反應的微妙。

複雜微妙的心理變化在父子彼此的沉默和母親的含混其詞中流淌,此高潮也是父權在家庭中失墜的時刻。

沒有太多套路化的戲劇故事,沒有太多煽情的片段,在「生活化」的時光瑣碎中卻充滿父子感情的張力。

父子的關係在良多和妻兒商定下次回家的時間中看到了緩解,但最終「下一次」團圓在何時,答案交給了觀眾。

影片中如此平凡卻真實的父子,讓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因為工作或學業的原因,每一次離開父母家,都不知道何時重聚。看似鬆散的生活敘事,卻處處觸動心弦,更讓人陷入沉思。

②「欄杆式」構圖、灰暗的色彩是父子共同心理空間的外化

影片中,父親和良多倆人單獨相處的重要片段有兩處。這兩處的構圖大體一致:父子倆面對面坐在日式客廳的榻榻米上,導演利用日式房屋層層木質門框和窗框,將父子兩人框在重重限制中。

欄杆不僅在畫面上形成了有形的圍牆,也標示著父子倆心理空間無形卻又厚重的隔閡和縫隙。

客廳房門像是一扇窗戶,隔開了房間內外的色彩。屋內燈光昏暗、父子嚴肅,屋外陽光明亮、孩童愉快嬉鬧,明暗、動靜的對比外化了父子被束縛、壓抑的矛盾。

在我看來,導演在鏡頭畫面中割裂和限制的欄杆,重在凸顯父子共同的心理對白,揭示父子情感狀態,也是這個家庭失子的悲傷氛圍的寫照。

③主觀視點鏡頭,是視覺上的內心獨白

「視點鏡頭」是表現主體的觀看過程和觀看到的景象的鏡頭,有明顯視點出發者的是主觀視點鏡頭。視點鏡頭的分配,在電影中代表社會話語權的分配。

影片中,主觀視點鏡頭的數量雖不多,但意義重大,就在其中一個主觀視點鏡頭,讓我捕捉到了父子偏見消解的瞬間。

父親接到鄰居生病求助的電話,良多跟隨父親出門,父親在救護車旁想詢問病情,醫生卻嫌父親礙事讓他走開。這都沒有逃過良多注視的眼神,隨後鏡頭切換為父親背影的中景。

就在這一瞬間良多理解了父親日漸衰老、力不從心的無奈,對父親的偏見和不滿也開始化解。通過一方對另一方的注視,讓我看到了一方內心的觸動,從而完成了內心獨白式的鏡頭表達。

02、從「弒父」到「立父」,在對父權的追求中獲得自身成長

目前,導演是枝裕和已上映的電影中有12部內涵父子關係的刻畫。導演在創作時,雖然會試圖創造個人的特色和風格,但卻註定會被「內置於」其所處在的時代,所呈現的作品也不可避免面地具有那個時代的特色和歷史烙印。

是枝裕和個人經歷了日本特定社會環境下父子關係的困境,這與當時日本社會和家庭中秩序瓦解和重建密不可分。

在日本傳統家庭觀念中,父親具有絕對的權威。但隨著日本在二戰中投降,日本主宰社會的天皇權威瓦解,君臣秩序的動搖也撼動了平凡家庭中父子的秩序。此外,戰後美國對日本的西方民主文化的輸入和影響,也導致日本傳統權威體系的崩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傳統父權的分離瓦解造成的「無父社會」帶來系列嚴重問題,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呼喚傳統人倫回歸。

電影中以人物的視角,讓我看到了父子在「弒父」和「立父」這兩種互相關聯又矛盾的社會心理傾向。

《步履不停》中雖然沒有具體的「弒父」行動,但可以在深情和對話中捕捉到明顯的「弒父」心理傾向。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經濟能力的缺失導致父親難擔「家庭支柱」傳統重任。失業的良多帶著妻兒回父母家,不僅要哄妻子隱瞞沒有經濟來源的窘境,且受到父親的嘲諷。

其二,對於孩子缺失情感投入,導致父親形象模糊。良多的父親忙於事業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同時還有出軌的經歷,對家庭和孩子都造成了情感上的虧欠。

工業化進程的浪潮日本男性普遍存在工作壓力大,休息時間少的現狀,導致父親對孩子成長陪伴較少,父子情感薄弱。

父親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難以明晰,更難以成為具有強大的精神象徵的「父之名」。

電影中「弒父」主要通過對父親的否定來實現,日本一直以來「無父社會」社會環境的映射。

父親的權威體現在對於下一代職業的決定權,能夠詢喚下一代在社會上立足是父權所在,子輩是否認同父輩的價值體系並延續成自我價值是「父親」之實。

在影片中父親醫生的職業是權威的外化,話語權的矛盾點也在與是否讓子輩成為一名醫生。良多小時候曾想像父親一樣成為受人尊敬的醫生,因為父親的否定,理想破滅。

子輩無法在父親那裡得到話語權的承認,也就失去了形成自我價值的引導和模板,因而在獲得話語權的道路上,勢必將父輩視為障礙。

"是否作一名醫生"也是良多繼子小墩的選擇,爺爺橫山想繼續其話語權讓孫子成為醫生,但受到良多的的堅決反對。父子話語權的矛盾是「弒父」的又一表現。

如生活現實一樣,「弒父」後是「立父」的成長。父子關係的微妙改變,總在不經意的一個鏡頭、一個瞬間。

影片中的鏡頭,聚焦了獨處的良多,他在父母的老屋中細心地醞釀了很多的愛。細心地發現父母衛生間安裝了防滑扶梯;獨自粘好小時候想當醫生的作文;與父親散步時,假裝不經意地停下等他……

良多的內心,依然渴望回歸到傳統家庭關係中,承認傳統的父親權威。這既是作為兒子的良多對父親的理解和體諒,也是作為父親的良多對自我尊嚴和權威的尋找。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人炸天婦羅的片段,一片祥和的勞動場面,各司其職。良多母親負責掌勺,妻子輔助,他教小墩剝玉米,並告訴繼子這是自己一直負責的部分。

通過勞動分工,良多告訴了小墩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有位置,在繼子面前樹立起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引導繼子融入大家庭的生活,認同這個家庭關係,填補繼子心理上父親位置的缺失,給予回歸家庭的幸福感。

在我看來,「立父」的完成最終是以男性人物的自我成長做結,也就是說,影片中男性的成長以人物完成精神「立父」為前提。

影片中蘊含著導演那個時代日本社會的真實心理,從20世紀60年代「無父社會」成長起來的男孩,在90年代真正到了為人父的時候,社會身份的轉變讓他們產生了「立父」的焦慮,重新審視父子關係,也在和解和包容中從心理維度獲得了父親之名。

03、父子關係中的符號化修辭,蝴蝶寄託哀思,列車奔向未來,以戲劇化的張力,拓寬父子關係的符號敘事

黃色蝴蝶:寄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一隻黃色蝴蝶在晚上飛進了客廳,母親認為是死去長子純平的化身,父親和良多本來不信,但當蝴蝶落到純平遺像上時,畫面似乎靜止在這一刻,一家人靜默地盯著遺像上的蝴蝶,仿佛看到了純平。

把蝴蝶和亡者之間在蝴蝶落在遺像的這一刻建立了聯繫。飛舞的蝴蝶和飄逝的生命形成鮮明的類比,鮮活的生命和陳舊的回憶湧在心頭,寄託著親人深深地哀思。

蝴蝶與生命的關係並非導演隨意為之,從文化寓意看,蝴蝶蛻變的過程被賦予重生、死而復生的寓意。

中國傳統故事「梁祝」中,蝴蝶被視為「新的生命形象」,同樣,日本文化中蝴蝶象徵死亡。是枝裕和以蝴蝶承載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沉澱。

飛馳的列車:超越過往 走向未來「這種交通工具生來就背負著要與他人一同搭乘的宿命」——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影片開頭,在行駛的列車上,良多與妻兒一起前往橫山父母家。這是良多第一次說到父親,「說到父親這個詞,至今為止我覺得我是一名棒球迷」,此時良多的兒子直呼他為「良多」。

飛馳的列車似乎有著某種情緒的張力,成為父子關係的粘合劑,承載著父子情感的溝通和碰撞。

列車向前行駛,有著明確的目的地,本身就是一種對未來的探尋。對於良多來說,探尋的過程中伴隨著對於父親的情感關係的探尋,以及和兒子父子關係的建立。

父子間的隔閡和矛盾停留在身後,摒棄過往的不愉快,下一站是生活上默契的交流和心理上的認同。父與子摒棄過往的不愉快,飛馳向美好的未來。

04、是枝裕和影片中父子關係的書寫帶給我們的啟示

"電影詩人"是枝裕和的電影匯集了幾種力量,既有山田洋次所代表的日本主流敘事,也有小津安二郎的韻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詩意化風格,慢而不悶,充滿對平凡瑣碎的體悟。

相比國內導演的父子關係的敘述,大多沉迷於父與子的宏大製作,重隱喻和暗示,具有明顯的西方藝術傾向,對於我國的時代性和文化性的表現上有待加強。

下面,基於我的觀影心得,結合是枝裕和系列電影作品,談談其中父子關係敘述對我們的啟示:

①挖掘生活化敘述,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

是枝裕和電影中對於父子關係的敘述主要依靠生活瑣碎細節的刻畫、勾勒形成,著力挖掘蘊藏於平凡生活背後的豐富細膩的情感轉變。

觀看中不僅不枯燥,反而更能感受到影片的真實,平平淡淡中不需直言的深沉又豐富的情感極富戲劇張力。生活化的紀實,具有明顯的是枝裕和風格。

視線回到國內,比如最近大熱的《囧媽》,母子和解是在狗熊襲擊時母親的捨身救子,影片情感關係的變化主要依靠跌宕起伏的劇情、懸念的營造。

對比而言,在「捨身成仁」的轟轟烈烈的宏大敘述中,我們是否也可以關注平凡的生活和家庭,如導演所說「但我就是想拍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卻很有趣的故事。」形成特色的個人風格,在瑣碎細節中描繪出父子關係的社會圖景。

②突出個體的價值,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

在是枝裕和影片中的父子書寫,家庭只是依託,個人的成長和變化才是影片的焦點。如《步履不停》的良多、《無人知曉》的阿明、《花之武者》的宗左等,「人」的價值被突出和關注。

這個傾向不僅存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甚至在日本文學中,強調「人的文學」,一直延續的「私小說」就是典型例證。

生活範圍的問題在任何民族作家中都存在,但私小說卻是日本民族性文學,歸根結底是日本某種民族心理產生的影響。

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拋開對西方主流敘事的迎合,作為中華民族的影片,如何體現個體的價值,傳播和弘揚怎樣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獨有的民族氣質和傳統美學追求。

③以小見大,融入時代性和民族性

影片中,看似平淡和平凡生活的背後是日本社會的變遷,以導演觀察社會的角度呈現給觀眾。

同樣是家庭與社會中的敘述,影片慣常宏大敘事的「家國同構」,而是內置於社會中,以小的細節變化和復刻,反映了日本「無父社會」的困境,並對傳統父子秩序回歸給予呼喚。

國內「第六代」導演的父子關係的家國敘述,也蘊藏著社會的情緒,但卻沒有描繪出時代主流,更多的是關注城市邊緣群體。

因此,國內導演要想更好地完成父子關係的創作,那麼更要在平凡的視角中,演繹出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某些時代症候。

總結一下:

看完《步履不停》,不僅對影片的主題呈現和講述藝術嘆為觀止,更想要深入地了解電影背後的導演和故事。通過對是枝裕和詩意的風格深入了解,引發觀眾對於「父子關係社會思考和領悟。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對父子的主題呈現和藝術化敘述,結合導演系列作品談了對我們的啟示。

相關焦點

  • 從《步履不停》中解讀導演是枝裕和創作背後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
    是枝裕和一向以溫暖的治癒片著稱,《步履不停》同樣也是一部關於家庭的治癒系電影,但是與他的其他電影不同的是,《步履不停》在細膩的人物塑造和情感筆觸之下,看似輕巧卻深刻地同觀眾探討了深邃從容的人生感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哲學深度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回顧是枝裕和的家庭劇,從《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邊日記》,一直到《比海更深》,其電影中的日本家庭往往出現裂痕或重大變故,而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復或重建家庭倫理關係。□居無間4月16日拉開帷幕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希望爸媽老得慢一點
    那一年,是枝裕和6歲。32年後,他把自己的童年往事改編成劇本,故事的名字取自石田良子那首歌中一句歌詞,叫《步履不停》。或許再早上兩三年,我還是沒辦法喜歡上這樣的日式電影風格,因為它太慢了。如今從情感的層面去審視它,我愈發感受到《步履不停》背後的人生厚重感。在是枝裕和平淡如水的敘事下,壓抑的情感矛盾暗流湧動。良多一家人感情的互相羈絆之間,藏匿著太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電影裡有死亡,但導演和沒有刻意消費死亡。
  • 回家之路:從「是枝裕和熱」看日本電影的價值堅守和美學表達
    童年,家鄉和父母是一位導演的胎記,終生附體,揮之不去,從《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海街日記》到《比海更深》,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同一棵大樹樹幹上分出的不同枝杈,蔓延滋長,卻殊途同歸。是枝裕和,靜水深流。他執導的電影沒有票房奇蹟,卻始終深度存在。他的影片積澱了本人成長的真實情感,保持著對日本社會和時代問題的敏感關注。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十年風格蛻變
    2018年,一部《小偷家族》為是枝裕和帶來了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這是繼黑澤明的《影武者》、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和《鰻魚》後,第四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該片講述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中國新聞周刊》文|韓曉丹  中國電影資料館一樓,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正在與人合影。他穿著白衣黑褲,頭髮灰白,眼袋明顯,始終一副謙和平靜的樣子。
  • 超治癒生活電影《步履不停》: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
    我是愛電影愛追劇的女先生,今天和大家安利的是一部夏日暖心家庭劇電影——《步履不停》。說起夏日,沒有什麼比藍天白雲、煙花海洋更配夏天的了,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想找一部有溫度的電影來看,如果不知道選什麼影片,看是枝裕和就對了,這位導演的電影恰好滿足了女先生對夏日觀影的所有需求,平淡的午後看一部,也許有些傷感,但更多的是一些思索與感動。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是枝裕和稱《步履不停》的片名是從日本歌謠裡受到的啟發,在他心中,《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是姊妹篇,便想著不如也從歌曲中獲得靈感。這次的靈感來自鄧麗君。賈樟柯+侯孝賢+是枝裕和是枝裕和在直播中直言侯孝賢是他最喜歡的導演(我們早就知道這個秘密了),不過有趣的是,是枝與侯導探討更多的是電影之外的話題,比如吃吃喝喝……那麼此處非常有必要補充一下兩位導演的淵源。
  • 北活好書丨是枝裕和:人生總有一點來不及,我們依然《步履不停》
    身為作者和導演,是枝裕和是一位溫柔的講述者,他的作品就像一杯熱茶,清透澄明得能映出每個人的模樣,每個人都能在在裡面找到自己,過後卻總有一股綿長的苦澀感。如果說魯迅解剖現實用的是一把手術刀,那是枝裕和手中的就是一根繡花針。
  • 「時·光」日本電影大師特展在杭舉行 快抱免費送30張《步履不停...
    記者 宋贇 杭州影迷有眼福了,「時·光」日本電影大師特展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3日在杭州舉辦,共有《小小的家》《東京家族》《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幻之光》《步履不停》《無人知曉》六部大師之作參與展映,前三部作品出自山田洋次之手,後三部則為是枝裕和的作品。
  • 青年電影創作者的是枝裕和「網課」體驗
    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金棕櫚獎導演是枝裕和:拍電影之餘也寫了不少好書
    本期節目要跟大家聊一聊最近執導電影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的名字對大家來說也許並不陌生,《海街日記》《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鏡頭總是對準生活中繁瑣的細節,在愛和暖意的底色中延宕開絲絲凝重的愁緒。除了拍電影,是枝裕和還寫了不少好書,這也是他高中時的理想。
  • 是枝裕和中國直播首秀:再沒有哪位導演比他更關注「失敗者」-虎嗅網
    為致敬坎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攜手數夢雲聚願DDDream和b站,共同策劃推出了以「雲上坎城:夢境之旅」為主題的雲觀影活動。其中,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是枝裕和於第二天的展映和觀眾「雲見面」:在電影《比海更深》線上展映的映後直播中,導演是枝裕和與電影學者支菲娜對話,並回答觀眾的提問, b平臺直播間人氣值一度超過16萬。
  • 拍電影時是枝裕和在想什麼?
    《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是是枝裕和的首部自傳性作品,也是迄今為止最具分量的文字代表作。他在8年的時光中,一邊拍電影,一邊寫下20萬文字,回顧30餘年創作生涯,講述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坦承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 「平凡大師」是枝裕和
    作者 / 念北  今天是是枝裕和58歲的生日。  要說當下在國內觀眾心中,尤其是文青影迷群體中,哪位日本導演最受歡迎?  是枝裕和必定位列其一。不過,沒關係,只要步履不停。  創作源起:侯孝賢「迷弟」上位史  若要在過去的人生中挑選出一個對是枝裕和來說足夠特別的年份,那麼,1993年應該是不可迴避的一年。  那一年,侯孝賢執導的影片《戲夢人生》在日本上映。
  • 是枝裕和—另類出圈記
    今天是是枝裕和58歲的生日。 要說當下在國內觀眾心中,尤其是文青影迷群體中,哪位日本導演最受歡迎? 是枝裕和必定位列其一。
  • 獲獎電影預定!準備時間長達4年,韓國特級演員加盟是枝裕和導演新作!
    8月26日,據韓網消息,宋康昊,姜棟元,裴鬥娜將共同出演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經紀人》。據電影界透露,該項目準備時間長達4年,現在終於踏上了軌道。《經紀人》是一個圍繞棄嬰保護艙展開的家族故事。日本著名導演枝裕和導演憑藉《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等作品在韓國擁有忠實的粉絲。
  • 當我談是枝裕和時,我談些什麼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日本電影圈內將是枝裕和視為小津安二郎的正統繼承人,是枝裕和的藝術創作與市場遭遇,再次印證了「無限風光在險峰」。在是枝裕和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交織而行。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去年,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榮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刷新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紀錄。而今夏,是枝裕和最新著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引進。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是枝裕和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電影導演,他的代表作《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電影也為中國觀眾所熟知。
  • 是枝裕和電影合集
    石碑  いしぶみ  (2015)是枝裕和與海街女神綾瀨遙再度合作紀錄片《石碑》。電影將於7月16日在日本小規模上映。沒有他的八月天  彼のいない八月が  (2006)"是枝裕和"導演早期拍的一部紀錄片,關於日本第一位公開承認因為同性行為染上愛滋病的HirataYut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