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來自宋代的極致美學

2021-01-08 茶知武夷

說到抹茶,很多人腦中第一反應是日本,經此形成的日本「抹茶道」,帶著一種精緻與令人肅然起敬的儀式感,匯成了獨特的日本茶文化。不過,在一些中國古代影視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看到「抹茶道」的身影,有人說抹茶是由中國發源來的,此話確實不假,但你知道在中國古代它是怎樣存在的嗎?

去年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演繹一場古代豪門生活景象的同時,也為觀眾徐徐展開了一幅宋人生活美學的圖卷。教授盛家姑娘技藝的教養嬤嬤說到,「學這些,儀態規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貴格。」

在那個年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種雅致詩性的生活。「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適累家。」

其中,與「抹茶道」形似的技藝,就是它的始祖「點茶」。在茶的歷史中,中國人用了一千年把喝茶從簡單變為複雜,然後又用了一千年時間,把喝茶從複雜變為簡單,在此歷史節點上的宋代,盛行「點茶」。

點茶是沏茶方法之一,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喚起無窮的回味,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高明的點茶能手,又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的具體做法是: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注入少量沸水衝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嚴格來說,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時有輕重緩急的藝術感。熟練運用的人,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三昧手」了。

註: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用於攪擊,稱為「茶筅」。

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但會"點茶",還興"鬥茶",以茶湯顏色鮮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時間長為茶技高超的標準,而且茶筅擊拂茶湯產生的泡沫要能"咬盞不散"——指當茶湯烹至沸騰,茶沫在茶盞中轉動,茶沫與茶器相凝卻不溢出,如同被茶盞咬住一般。

此外,由「點茶」衍生來的還有「分茶」,也就是有趣的「茶百戲」文化,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藝,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

點茶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在此基礎上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案,提高了藝術性和娛樂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的咖啡拉花與茶百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茶百戲實現了用清水幻變圖案,和一般繪畫技法不同。清水使深色的氣泡微粒變淺從而形成色差出現圖案,古人將這一現象稱為幻變。

點茶高手們可以用這種泡沫幻化成各種的花鳥魚蟲和山川草木的圖案,著實神奇。而一般的繪畫如西方的咖啡拉花是利用咖啡和牛奶兩種顏色疊加形成圖案。

如今的點茶,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極少見了,與之一脈相承的抹茶,是由日本禪師從中國帶回日本,從而衍生出的文化。至於為什麼在中國近乎匿跡,從歷史角度來說,最初是被明代撮泡發所取代。

朱元璋認為茶農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製作餅茶、團茶,而達官貴人們花費大量的金錢來「鬥茶」玩樂,是對資源的一種揮霍。於是下旨「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將當時的「鬥茶」之風一掃而去,帶動了社會風氣向平實樸素的轉變。由此開啟了中國清飲喝茶的新風尚。

有不少人不禁哀嘆如此極致美學的失傳,事實上大可平常心。在新產物誕生時必然會帶來淘汰,一些「古法」除了意味著古人的智慧,還意味著原始和守舊,這就是歷史發展帶來的化繁為簡。

而且在現在的趨勢下,點茶文化似有重拾跡象,在化簡為繁又化繁為簡的數千年過後,誰又能定義茶文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呢?茶之博大精深,茶文化之源遠流長,順其自然自有它的美好。

相關焦點

  • 活動召集丨蒙茸出磨細珠落 眩轉繞甌飛雪輕 宋代點茶體驗活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簡單說,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點茶」茶禮東渡日本,至今遺風不絕。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關於宋代點茶,你了解多少?看過宋代電視劇的茶友們,可能都會對其中的點茶印象深刻。在趙麗穎主演的《知否》中,女子點茶與焚香、掛畫、插畫一起,被認為是日常禮儀的一部分,是大戶人家姑娘必須要會的。宋代使用點茶的方式,茶湯為白者最佳,白色茶湯,即說明茶本身的質量非常好,也說明點茶技法高超。白湯黑盞,非常具有美感。因此,宋代茶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大小一手可握,專為點茶設計。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原來是這樣的,感受茶文化
    《知否知否》的時間背景是在宋朝,劇中也準確的刻畫了宋代點茶的情景。這對愛茶的觀眾來說算是意外的驚喜了。中國茶史上有「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這樣的說法,唐代喝茶是用煎茶的方法,發展到宋代,盛行點茶文化。點茶,做起來是一件極考究的事情,需要將團茶炙烤去除水份,然後用乾淨的紙包裹,壓碎茶葉,之後放入茶碾 ,碾成碎末,磨好的茶粉放入羅絹做的篩網中,細篩幾遍到「絕細」。
  • 宋朝穿越指南|宋代點茶法和現代泡茶有多大不同?
    今人泡茶方式與宋代點茶法大相逕庭,具體有什麼區別?如果不小心穿越回宋代,怎樣在文人茶會中偽裝成宋代人?被長期遺忘的宋代點茶法現代人喝茶是散茶撮泡為主,從明代開始的習慣。倒回宋代,飲茶方式就大不相同。一些看過日本茶道表演的朋友,可能覺得能從中找到宋式點茶的影子,但也真的只是影子。宋代茶文化傳到日本,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後,與當地文化傳統相結合衍生出諸流派,到今天早已和真正的宋代點茶不是一回事。因此想要了解宋代點茶的本來面目,還是要從中國本身的考古和文獻記錄中溯源。
  • 臺北故宮博物院「宋代點茶動畫」
    唐代流行煎茶法,而到了宋代,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當時的時尚。與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
  •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新年如何體驗「宋代四藝」
    在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中,宋代杭州之繁華,便可窺一斑。南宋定都臨安城,位於今浙江省杭州。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正因杭州是曾經的南宋都城,宋代審美在杭州人的生活中也留有不少痕跡。
  • 建陽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2020年首期宋代點茶公益課堂招生
    點擊藍字獲取更多優惠信息中國飲茶方法先後經過了唐代烹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以及當代飲茶等幾個發展階段。中國茶史上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宋代茶文化演變、點茶器皿認識、點茶步驟分解及實操教學等,完整展現宋代點茶法。讓婦女姐妹得以從茶道中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敬老尊賢的禮儀,薰陶出個人的不凡氣質。1授課教師:沈玉茹,南平市建陽區點茶協會會長,高級評茶員,點茶師考評員。
  • 黑瓷茶具的崛起,引發飲茶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唐代煎茶到宋代點茶
    宋徽宗有時覺得大臣點茶水平不佳時,就會出手幫忙。蔡京《太清樓侍宴記》記載:遂御西閣,親手調茶,分賜左右。宋徽宗還寫了一本經典茶葉書籍《大觀茶論》,這本書很了不起,常被歷代茶人推崇。書裡頭記載了大量制茶技藝,它為後世人了解宋代茶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 梧韻堂—《知否知否》與宋時點茶
    《知否知否》中有宮中的嬤嬤教盛家三姐妹點茶的技藝,明蘭早已看過陸羽的《茶經》,卻藏拙,並且繼續細心聽教,墨蘭的母親一邊抱怨墨蘭笨,一邊卻不動手干著急,如蘭的母親王若弗雖然也責怪如蘭,但卻身體力行教導如蘭
  • 回眸兩宋,宋代文人這樣雅致生活
    你可知道宋代文人的一日是如何度過的?聞雞起舞、焚香禮佛、策馬捶丸、暖爐點茶、清心滌硯、擷芳插花、玉箸銀盞、掛畫賞玉、投壺行令……一幅幅宋代文人的生活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盡顯宋人閒適生活背後的極簡美學。5月18日,由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和雅昌文化集團共同推出的《回眸兩宋》沉浸式網課正式開講。
  • 點茶,宋代人的風雅飲茶生活
    然而你可否知道,在千年之前的宋代,人們喝茶的方式並不是「泡」的,而是叫「點茶」,和我們現在的喝茶方式很是不同。現代人的飲茶方式:泡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這種當時連皇帝都喜歡得不要不要的飲茶方式。北宋皇帝宋徽宗繪文人雅士品茗 《文會圖》局部宋代以前,古人的喝茶方式也不是泡,而是以煎煮為主(容後再敘),唐朝時已經出現點茶的飲茶方式,但並非主流,
  • 匠心造物,焚香點茶,享受生活美學!
    今天介紹的是來自小米有品的漢傳月印千江盤香香器。入手的這款漢傳月印千江香器也是非常喜歡它的造型設計,首先從外包裝來看就十分的精緻,禮盒包裝的設計增加了幾分儀式感,上面的標籤印著月印千江還有四句詩詞,韻味十足,整個品牌的Slogan是漢傳香,敬自然,很儒雅的風範。
  • 還原遺落的點茶技藝 注湯擊拂現乳花
    這一茶藝至宋代仍有遺韻,《東陽叢書》第一卷收錄的《荷塘花井歌》就言及:「汲水烹茶六七碗,兩腋習習肌生涼。玉川煎吃不欲舍,茂叔玩賞頻欲佇。」「烹茶」與「煎吃」接踵現於同首詩內,可見當時東陽煎茶之風仍熾。陸羽提及的茶湯,在宋代產生了第二種品飲方式,即由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所載的以「注湯擊拂」為代表的注點法。
  • 宋代飲茶制茶的方式,中國再沒人傳承,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宋徽宗宋代是一個「抑武揚文」的時代,在文人主導的茶事生活裡,飲茶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點茶和鬥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飲方式。於是宋代的美學生活,茶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盛世之清尚」。
  • 是大家閨秀,還是妖冶「矯情」貨,一碗點茶讓你現原形
    細緻到用一道點茶技藝,就點出了劇中幾位角色的出身個性。小約在網上看過不少關於宋朝生活的文,幾乎都是筆調一致地稱頌宋朝人的雅致和閒逸。可是小約想說,古今中外,凡是能極致地追求生活品質的人群,無非都是不愁溫飽、生活無虞的那群人。
  • 《知否》中,明蘭點的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
    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致「四藝」,給觀眾展示了幾千年前的日常生活場景,尤其是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點茶。劇中,盛老太太請來了宮中的孫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和技藝,她們的第一節課程,便是學習點茶,點茶可以說是貫穿了整部劇。那麼,這個「點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
  • 【忠州文物】宋代白瓷鬥笠盞
    宋代白瓷鬥笠盞忠州博物館館藏的宋代白瓷鬥笠盞造型簡潔、釉色均勻。鬥笠盞,是在吸取唐代茶盞優點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因其形似倒置的鬥笠,故稱之為「鬥笠盞」。烹茶法大致分為兩種,即煎茶與點茶。煎茶盛行於唐代,陸羽《茶經》對其記載最為詳細。兩宋時期盛行點茶,如蔡襄的《茶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都是記錄點茶法的經典著作。煎茶與點茶都需要煎湯,即煎水。前者煎湯於茶銚,後者煎湯於湯瓶。到火候恰好之際,如果是煎茶,則需將細碾且細羅之後的茶末投入滾湯。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11月28日,行知讀書會正式打開「宋人生活季」第一集,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國家高級茶藝師張海嵐做客,與讀者分享宋代的茶文化,透過「茶」之道再現宋人的生活美學。從上層貴族到市井百姓,無論是皇帝、士大夫,抑或是平民,有宋以來,茶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之中,在茶的流變中可見宋朝的時代精神,宋徽宗所謂「盛世之清尚」正是茶的文人屬性登峰造極的體現。
  • 上海工藝美院聯合韓天衡美術館探索沉浸式網課 巡遊宋代世家子弟...
    /官方供圖  真人復刻風雅閒事 全方位呈現宋代「十二時辰」  當天下午,韓天衡美術館《回眸兩宋》展廳裡,身著宋代服飾、頭戴宋代男子盛行的簪花,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在直播鏡頭前,帶領觀眾走進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 時下,茶百戲、點茶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喜愛
    自2009年在武夷山的恢復重現,茶百戲、點茶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近年來,點茶、茶百戲文化越來越受到各界喜愛:不論是北京的大運河非遺展、杭州的茶博會,還是「一帶一路」中烏建交活動,或是澳大利亞的佛光山迎新年活動,茶百戲都成為會場觀眾圍觀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