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千年前,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下這千古名句。
千年後,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爆紅。
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致「四藝」,給觀眾展示了幾千年前的日常生活場景,尤其是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點茶。
劇中,盛老太太請來了宮中的孫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和技藝,她們的第一節課程,便是學習點茶,點茶可以說是貫穿了整部劇。
那麼,這個「點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
首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點茶?
點茶始於晚唐,盛於宋元,具體操作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待湯瓶水煮沸後衝點入茶碗,然後再用茶筅在盞中擊拂。
上面提到了茶碗、湯瓶等宋代點茶的工具。
宋代的茶碗,長這樣:

用來注水的壺,在宋代叫「湯瓶」,長這樣:

宋代的茶以蒸青團餅茶為主,長這樣:
這種蒸青團餅的加工製作始於晚唐,到了宋代則達到頂峰。形狀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其他形狀的。
關於這個團餅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製作的,我以後還會撰文講一下。今日,只說點茶。
那麼,點茶到底怎麼點呢?
剛才,說到宋代的茶是團餅茶,而點的茶卻是茶末。所以,其實在真正的點茶之前,要先碾茶。
先把碾茶工具準備好。

碾茶:將炙幹的茶投入茶碾中,用碾輪將茶碾細。
用茶帚將茶碾中的碎茶掃入紙中:
並將茶倒入茶磨:
磨茶:磨茶時,順時針轉動石磨,使茶末一點一點的落入外邊的槽中。
將槽中茶末掃入紙中,再次倒入石磨,繼續磨茶三至四遍。
篩茶:把碾好的茶細末過篩,使茶末更精細。
將茶末放入茶葉罐中。
現在,進入正式的點茶環節。

燙盞:凡是點茶,必須先燙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往碗中注入開水,將茶碗洗淨溫潤。
置茶:用茶勺從茶葉罐中勺出適量茶末,置於茶碗中。投茶量約為八克。

調膏:提起湯瓶,往茶碗中緩緩注入少量開水。左手扶住茶碗,右手取茶筅,攪拌茶末,調成膏狀。

注水:提起湯瓶,環繞盞壁,徐徐注入開水。

擊拂:攪動茶膏,手輕筅重,來回擊打茶湯。
在《知否》中有一個場景是盛墨蘭因為點不好茶,而感覺很懊喪。
那麼,什麼樣的茶才算得上點的好呢?
一看湯色,二看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如果兩個人一起點茶的話,誰的水痕先出現,誰就算輸家。
好了,今天我的茶就點到這裡。各位看官,你們也來試著點一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