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明蘭點的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

2021-01-10 茶文物與茶文化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千年前,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下這千古名句。

千年後,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爆紅。

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致「四藝」,給觀眾展示了幾千年前的日常生活場景,尤其是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點茶。

劇中,盛老太太請來了宮中的孫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和技藝,她們的第一節課程,便是學習點茶,點茶可以說是貫穿了整部劇。

那麼,這個「點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點的呢?

首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點茶?

點茶始於晚唐,盛於宋元,具體操作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待湯瓶水煮沸後衝點入茶碗,然後再用茶筅在盞中擊拂。

上面提到了茶碗、湯瓶等宋代點茶的工具。

宋代的茶碗,長這樣:

宋 建窯兔毫盞

用來注水的壺,在宋代叫「湯瓶」,長這樣:

宋 龍泉窯青釉暗刻花湯瓶

宋代的茶以蒸青團餅茶為主,長這樣:

這種蒸青團餅的加工製作始於晚唐,到了宋代則達到頂峰。形狀有方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其他形狀的。

關於這個團餅茶在宋代到底是怎麼製作的,我以後還會撰文講一下。今日,只說點茶。

那麼,點茶到底怎麼點呢?

剛才,說到宋代的茶是團餅茶,而點的茶卻是茶末。所以,其實在真正的點茶之前,要先碾茶。

先把碾茶工具準備好。

碾茶工具

碾茶:將炙幹的茶投入茶碾中,用碾輪將茶碾細。

用茶帚將茶碾中的碎茶掃入紙中:

並將茶倒入茶磨:

磨茶:磨茶時,順時針轉動石磨,使茶末一點一點的落入外邊的槽中。

將槽中茶末掃入紙中,再次倒入石磨,繼續磨茶三至四遍。

篩茶:把碾好的茶細末過篩,使茶末更精細。

將茶末放入茶葉罐中。

現在,進入正式的點茶環節。

點茶器具

燙盞:凡是點茶,必須先燙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往碗中注入開水,將茶碗洗淨溫潤。

置茶:用茶勺從茶葉罐中勺出適量茶末,置於茶碗中。投茶量約為八克。

置茶

調膏:提起湯瓶,往茶碗中緩緩注入少量開水。左手扶住茶碗,右手取茶筅,攪拌茶末,調成膏狀。

調膏

注水:提起湯瓶,環繞盞壁,徐徐注入開水。

注水

擊拂:攪動茶膏,手輕筅重,來回擊打茶湯。

在《知否》中有一個場景是盛墨蘭因為點不好茶,而感覺很懊喪。

那麼,什麼樣的茶才算得上點的好呢?

一看湯色,二看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如果兩個人一起點茶的話,誰的水痕先出現,誰就算輸家。

好了,今天我的茶就點到這裡。各位看官,你們也來試著點一碗吧。

相關焦點

  • 知否知否,宋代吃貨最愛樊樓
    事實上,「炒」這種烹飪方式並非源於宋代,早在魏晉南北朝之際就已出現。彼時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曾詳細描寫過「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根據中村喬先生所著《宋代的菜餚與食品》,儘管炒菜最早見於魏晉南北朝文獻,但直到宋代才大量出現,與元明以後的炒菜一樣主要是油炒,也有不使用油的湯炒。
  • 《知否知否》中的茶道在宋代有多日常?
    在宋代,基本的情況就是,茶是天下通行的飲品。宋朝人過日子,無論是消愁解悶,還是走親訪友,無論是起房蓋屋,還是談婚論嫁,都離不開茶。以至於老百姓把素菜館叫「素分茶」,將小費稱為「茶湯錢」,管日常飲食叫「茶飯」,並給酒館服務人員取了一個相當氣派的名字:「茶博士」。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原來是這樣的,感受茶文化
    看官宣夫婦的《知否知否》,這對夫妻在劇中也甜的不要不要的,還有一點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裡面有很多喝茶的場景。《知否知否》的時間背景是在宋朝,劇中也準確的刻畫了宋代點茶的情景。這對愛茶的觀眾來說算是意外的驚喜了。
  • 看知否,揭秘宋代喝茶的正確方式,舌尖上的美味!
    最近大家心心念念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終於開播,且開播以來熱度一直不減,身邊很多網友都在追,大多網友都稱此劇是良心製作,知否,知否,應是不容錯過的一部好劇,小編也很熱衷於這部劇呢。簡單來說,宋代點茶是將茶葉研磨成粉狀,先用熱水淋一遍茶盞後倒出,也有用火烤熱的,稱「溫盞」,後將茶末放在茶盞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膏狀,稱為「調膏」,然後在注入沸水「迴環」,用茶筅攪動「點茶」,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湯花是由當時的團茶經過半發酵處理,放入一種膏脂類的東西,經過沸水燒入和不斷攪動後,形成的細膩泡沫。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閨秀的必修課——插花藝術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018年12月25日首播,這部劇大家因精緻的服道化、用心的燭光打光、演員優秀的演技以及非常合理的改編劇本被網友稱讚,豆瓣也獲得了7.6的高分。 正午陽光的這部劇成為了當下最經典的電視劇之一。
  • 從劇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看見宋代女性的真實面貌
    ,而女主角盛明蘭正是受制於這家族禮教下,卻有獨立思想的超然女子知否用禮教文化勾勒一個朝代的「縮略圖」《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其實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劇,但此劇的背景是以宋朝為基調,不論是在服化道上,還是在劇情情節上甚至是角色觀念上都有深度嵌入的宋文化
  • 風雅的宋代元素:《知否》裡的美食與美器正宗嗎?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開播已有一周,它以北宋為時代背景,在前十集的劇情中已經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宋代元素,那麼我們就來拿著「放大鏡」來瞧一瞧,這部劇裡的美食與美器到底正宗不正宗?盛家大娘子和林小娘都給盛老爺送過「櫻桃煎」,那麼宋代有沒有櫻桃?櫻桃煎又是什麼東西呢?櫻桃是我國原產的水果,《禮記》中有「仲夏之月,以含桃先薦寢廟」的記載,《史記》:「惠孝帝曾出遊離宮。
  • 梧韻堂—《知否知否》與宋時點茶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知否知否》展現了宋朝士大夫的生活,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以「雅」文化為主流文化的朝代,人們羨慕「梅妻鶴子」的生活,作詞要雅不俗,連柳三變的詞在當時也被認為太俗。《知否知否》中有宮中的嬤嬤教盛家三姐妹點茶的技藝,明蘭早已看過陸羽的《茶經》,卻藏拙,並且繼續細心聽教,墨蘭的母親一邊抱怨墨蘭笨,一邊卻不動手干著急,如蘭的母親王若弗雖然也責怪如蘭,但卻身體力行教導如蘭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關於宋代點茶,你了解多少?看過宋代電視劇的茶友們,可能都會對其中的點茶印象深刻。在趙麗穎主演的《知否》中,女子點茶與焚香、掛畫、插畫一起,被認為是日常禮儀的一部分,是大戶人家姑娘必須要會的。自唐代以來,茶在中國得到極大的發展,到宋朝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於文化的重視等原因,上流社會嗜茶成風,茶更是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盛行煎茶法,而宋則流行點茶法。著有《大觀茶論》的宋代皇帝徽宗,便是一位點茶高手。由上及下的推動,帶動了整個宋代社會對茶的喜愛與痴迷。
  •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基金項目:湖南省2019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號(湘教通(2019)29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設計再造與CMF創新研究所」科研成果 陳曼玉等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事活動在宋代文人集會中不可或缺,加之宋代繪畫的興盛,因此宋代描繪文人集會茶事活動的繪畫數量較多。
  • 《知否》盛明蘭:失去衛小娘後,盛老祖母成了她最後的屏障
    文|白水無邪圖|源於劇照在《知否》中,明蘭的隱忍功夫,是非常強勁的。當初,齊衡送了她兩支質地精良的毛筆。內心深處,明蘭是喜歡小公爺的,也非常喜愛這兩支筆。但是,如蘭和墨蘭卻被此事爭吵了起來。為了息事寧人,明蘭忍痛把毛筆分給了她們。
  • 知否中,盛家姑娘學的七寶擂茶是什麼茶?難道是古代的代餐粉?
    #此前,由正午陽光出品、趙麗穎、馮紹峰等領銜主演的古裝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播出後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而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庶女出身的盛明蘭是如何從一個五品官家的小庶女一路逆襲到一品誥命夫人的,還將宋朝的香文化、花文化、茶文化融入其中。而在電視劇中,還多次提到了一種茶,「七寶擂茶」。我們都知道,北宋時期,是非常盛行茶文化的,但是,我們聽過最多的,應該就是綠茶、紅茶、烏龍茶了,但卻從來沒聽過這個「七寶擂茶」。
  • 生活需要美感:由《知否》和《清平樂》看宋代插花的美與雅
    之前熱播的兩部以宋代為背景的電視劇《知否》和《清平樂》,除了劇情吸引人,精良的製作也讓我們認識了宋代的風雅。劇中不僅鋪陳了宋代茶道、香道,花藝等風雅的生活場景,更是通過那些生活美學,讓我們感受到宋朝的文化氣息和精神風貌。前面我們已經和小夥伴們大致叨叨了一番"點茶"、"焚香"。今天,就來說說至今仍然非常流行的插花。
  • 宋朝穿越指南|宋代點茶法和現代泡茶有多大不同?
    ▲趙麗穎、馮紹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點茶場景,其中茶盞也使用的仿宋建盞。宋代點茶法的詳細步驟是怎樣操作的?釋義:宋代茶事活動中,茶葉採擇精細程度,製作工序繁雜,品種檔次繁多詳細,烹點之妙等都達到了極致的地步。>到朱元璋開國之後,因為團茶奢侈靡費,直接下詔罷貢,散茶撮泡也隨之代替點茶法成為主流,並延續至今。
  • 從《知否》中看日本人從中國學走了什麼,點茶插花只是基礎而已
    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有很多文化大家常常是在日本聽說,卻忘記了它曾是中國的產物。那麼日本人都學走了什麼呢?點茶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他們會先把茶餅研磨、籮篩成極細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這個操作是不是很熟悉,像極了日本的抹茶?
  • 《鶴唳華亭》中皇太子為皇帝點了杯茶,上面的圖案你注意到了麼?
    關於這一點的描寫,同樣是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知否》中也有所體現,編劇還特意在女主學藝的時候插入了茶道教學課程,可以讓觀眾更多地了解中國悠久的茶文化。一提到茶文化,就不得不從茶聖陸羽的《茶經》說起。到了宋代,飲茶文化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誕生了《茶錄》這樣重要性不亞於《茶經》的茶文化著作,作者蔡襄(北宋)在書中在將「碾茶……點茶……」等環節單獨列為一章,可見在宋朝抹茶已經成為主流的飲茶方式之一了。下面我們就來看下《鶴唳華亭》第九集中,皇太子蕭定權是如何為其父親點的茶:第一步,先用茶針(或茶刀)將茶餅切割成小塊。第二步,將分割下來的碎塊收集到容器中。
  • 宋徽宗為茶打「廣告」,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宋朝人到底多麼愛茶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堪稱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宋代以自由開放和生活富裕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的繁榮。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在茶飲品賞方面,趙佶提出器具、水、火的匹配,及茶技藝、程式的保證,而對點成的茶湯則要從色、香、味諸方面進行品味,並欣其形態。趙佶以藝術家的氣質與敏銳對茶藝的體驗,為宋代點茶茶藝作了最經典的論述,為茶文化史留下了點茶法的珍貴文獻資料。宋代制茶的整個流程都有專門的「督茶官」嚴格把控。
  • 圓領袍、襦裙……《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漢服,你知多少?
    《知否》中,劇中人物的服飾顏色整體都符合宋朝的服飾特點,而且符合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知否》中的王若弗,是盛紘的正妻,從一出場衣服顏色就相對其他人物更為素雅,與盛家的大娘子這個身份所需要的莊重矜持相符。
  • 說文解「綠」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字的字形演變綠色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顏色。一提到它,總會讓人聯想到青山綠水、綠草如茵。例如唐代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唐代溫庭筠《菩薩蠻》:「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宋代楊萬裡《江水》:「水色本正白,積深自成綠。」朱自清《溫州的蹤跡》之二:「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 怎麼評價《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劇情?有哪些槽點?
    《知否》的槽點有很多,比如開頭居然沒有介紹背景,後面再到打字幕,還有人物塑造的問題等等。眾所周知,國產劇尤其是古裝劇,2010年前就不提了。香港武俠劇時代,中國內地古典歷史劇時代,都是國產古裝劇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