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砥礪奮進的「十三五」,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劈波斬浪,取得輝煌成就——
每8處國家級海洋牧場就有1處在煙臺: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10萬畝,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8成國內交付的半潛式鑽井平臺「煙臺造」:煙臺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成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全國五大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之一;
每年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持續推動綠色化發展,持續開展海洋生態修復,騰退、拆除近岸筏式養殖區20餘萬畝……
在昨天召開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市科技局二級調研員王培學、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李巖介紹了我市海洋經濟大市建設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五年來,全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邁上4000億元大關,穩居全省第二位。到2019年底,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808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3.6%,居全國沿海地級市前列。海洋工程裝備與製造、濱海旅遊、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等產業產值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站在新起點,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煙臺將奮力開創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的新局面,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煙臺貢獻。
——海洋牧場建設新格局——
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10萬畝
海洋牧場建設是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農牧化的重要途徑。「十三五」以來,我市推進海洋牧場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打造山東海洋牧場綜合試點菸臺先行先試區。制定出臺《關於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強國家海洋牧場示範城市建設政策保障。
現代海洋漁業。YMG全媒體記者 楊健 攝
目前,全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佔全國的1/8,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10萬畝,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2018年,農業農村部首場海洋牧場現場會在煙臺召開,海洋牧場「煙臺模式」全國推廣。海洋牧場產業集群入選全省首批十強產業「雁陣型」產業集群,構建起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新發展格局。
在推進中,我市還實施了「4帶、10點、100箱」海洋牧場示範工程,即集中布局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裡灣、丁字灣等4條海洋牧場帶,高標準建設長鯨1號、耕海1號等10個海洋牧場示範項目,在自貿區煙臺片區和長島建設100個大網箱養殖基地。目前,10大示範工程建成。
一批「世界第一」、「全國第一」的出現,是煙臺海洋牧場的最佳注釋:
「長鯨1號」深遠海智能化網箱創造了兩個「世界第一」和五個「全國第一」;
「耕海1號」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將漁業養殖與海洋旅遊相結合,開創了「藍色糧倉+藍色文旅」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
「長漁1號」獨創「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鋼製浮式網箱」養殖模式,操作更加智能,產品更加生態,效益顯著提升;
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正式啟動,集中打造「煙臺魚」,第一個建成下水的「國鮑1號」突破了傳統鮑魚、海膽深海養殖限制,真正實現海珍品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傳強表示,下一步將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推進全市漁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加快海洋漁業由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轉變。實施智慧海洋牧場示範工程,搭建海洋牧場大數據平臺,建設海洋牧場動態監測系統。穩步擴大增殖放流規模,打造魚、蝦、貝等多營養層級協調發展的增殖放流新格局。計劃到2025年,省級以上海洋牧場數量達到60處,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200萬畝。
——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五大產業激發海洋產業新動能
培育壯大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對引領海洋經濟向高端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以及提升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以來,我市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激發海洋產業新動能:
——海工裝備製造業優勢更加突出。煙臺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成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全國五大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之一,國內交付的半潛式鑽井平臺80%在煙臺製造。中集來福士、傑瑞集團、巨濤重工、中柏京魯船業等骨幹企業在國內同行業佔據領先地位。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大國重器「藍鯨1號」「藍鯨2號」在南海順利完成兩輪可燃冰試採任務,將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帶入世界先進行列;為挪威船東建造的全球最大最先進的三文魚深水養殖工船交付使用,達到全球最嚴格的挪威石油標準化組織標準。
高新區生物科技園。 YMG全媒體記者 楊健 攝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市在研海洋來源生物新藥品種10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被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了綠葉製藥、東誠藥業、瑞康醫藥、榮昌製藥等多家生物醫藥領軍企業,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生物「藥谷」。東誠藥業、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等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不斷加大;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深海生物等突破海洋功能性食品、製品和化妝品等關鍵瓶頸。
——海洋交通運輸業規模化發展。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86億噸,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8位,是國內第五大商品車物流貿易港。煙臺港40萬噸級碼頭獲批投用,成為全國第5個能夠停靠40萬噸級巨輪的港口。煙臺港創新「採礦+河運+海運」模式,打造「幾內亞礦山源頭—煙臺港西港區—魏橋廠區」鋁土礦全程供應鏈物流體系,形成幾內亞至中國的海上鋁業絲綢之路,滾裝車運輸、商品車出口、對非貿易量等指標位居全國港口前列,中鐵渤海輪渡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鐵路輪渡企業。
——海洋文化旅遊業高端化發展。「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品牌不斷叫響,海洋文化旅遊業產值突破千億元。海上世界、芝罘仙境、歡樂海灣等一批重大項目全面啟動,成功舉辦國際海岸生活節、全國放魚日主會場活動、世界海參產業博覽會(獲授永久舉辦地)、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全國醫養結合工作現場會等特色活動。
——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業加速起勢。加快推進海上調水工程,海水淡化能力不斷提升。萊州華電、開發區八角電廠、海陽核電、長島海島海水淡化等17個項目投入運營,海水淡化能力達到7.89萬噸/日,居全省第二位。金正環保、招金膜天等龍頭企業在海水淡化技術和設備生產等方面達到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中集來福士啟動全球首個海上海水淡化平臺研製項目,推進海水淡化、海工裝備、海洋風電等產業融合發展。
——海洋生態環境——
加快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以來,我市加快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探索海上「綠水青山」新實踐。
李傳強介紹說,我市持續推動綠色化發展,全力打好渤海攻堅戰,做好海水養殖汙染防控,騰退、拆除近岸筏式養殖區20餘萬畝,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推進海上養殖環保浮球升級改造、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養殖升級改造工作。打贏打好環渤海環境綜合治理煙臺攻堅戰,統籌推進空間資源管控、陸海汙染和海洋汙染綜合治理及海洋環境風險防範,轄區內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2%。
海洋增殖放流 。 YMG全媒體記者 劉潔 攝
持續開展海洋生態修復,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生態漁業養殖面積發展到60萬畝,產值突破100億元。全市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達到8處,保護區面積2.56萬公頃;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21個,其中國家級7個,約佔全省的60%。對生態質量要求很高的大葉藻、斑海豹等海洋生物明顯增多。
舉辦2019中國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長島獲批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全國首個海上3A級景區。加快實施養馬島生態保護,明確生態旅遊島定位,加強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海島魅力。
著力抓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啟動編制《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在4個縣市區開展市級海岸帶保護利用試點,實施海域、海島、海岸帶綜合整治修復項目39個、修復岸線45公裡,大陸自然岸保有率超過40%。
——海洋科技創新——
組織實施64項科技計劃項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決條件在海洋科技的發展。市科技局二級調研員王培學介紹說,「十三五」期間,我市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加速推進經略海洋戰略實施。
強化項目引領,「十三五」以來,海洋領域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4項,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先後培育海參、海帶等一批國家級新品種,攻克石斑魚人工繁育和養成的技術難題,實現大西洋鮭工廠化養殖,在國內首次完成裸蓋魚苗種規模化繁育,不斷培強做大現代種業、海工裝備等我市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海洋漁業等傳統產業科技水平。共徵集「遠海洋藻毒素快速分析晶片及配套便攜檢測裝備研發」「天然海洋膠原蛋白生物醫用材料組織修復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等10項卡脖子技術,為下步組織開展項目攻關打好基礎。
強化平臺支撐,近年來成功獲批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核心區、國家級「中歐海洋工程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啟動建設「煙臺八角灣藍色種業矽谷」,打造全國首家以海洋原良種產業為特色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按照「企業總部+科研+基地」模式,建設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海洋經濟創新中心,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壯大海洋新興產業。
強化主體培育,通過組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建設,每年選擇一批尚未達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實行入庫儲備,給予10萬元研發費用補助,對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30萬元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