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 發展質量「多維度」提升

2020-12-16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長江商報消息 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9.1%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

  同時,根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的《2020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指數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綜合發展成效顯著,內生動力不斷積蓄增強,海洋經濟在發展水平、成效、潛力等「多維度」上穩步提升。經測算,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為134.3,比上年增長2.3%。

  隨著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高,內生動力持續增強,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海洋經濟在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下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

  《報告》顯示, 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海洋經濟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佔海洋生產總值4.2%、35.8%和60.0%,其中海洋第三產業拉動海洋生產總值增長近5個百分點。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解讀《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時指出,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十年間翻了一番。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近20年連續保持在9%左右,佔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3年穩步上升,2019年超17%。

  此外,近年來,我國區域海洋經濟不斷壯大,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為26360、26570和36486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1.9倍、2.1倍和2.8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持續發力,南部海洋經濟圈持續領先,2010年以來其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名義增速達12%以上,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33%增長到2019年的41%。

  在地方層面,近五年來,山東省大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達到16.3%。2019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46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同比增長9%。到2019年底,山東省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鹽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位。

  「十三五」時期,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2018年首次突破萬億元,2019年達1.2萬億元。福州、廈門兩個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示範城市和連江、石獅、秀嶼省級海洋產業發展示範縣建設成效顯著。大黃魚、鮑魚、海帶、紫菜、河豚、牡蠣等特色優勢品種養殖產量居全國首位,十大特色養殖品種全產業鏈產值突破千億元。

  江蘇省海洋經濟優勢逐漸彰顯,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由2009年的2717億元增至2019年的8073億元,佔GDP比重由7.9%提高到8.1%。根據《2019江蘇省海洋經濟發展指數(JSOEDI)報告》顯示, 2018年,江蘇海洋經濟就業總規模達204.3萬人,佔全省就業人員總數的4.3%。漁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8.9%。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日前,在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修船現場,真空回收裝置實時回收處理廢水廢渣,以前修船產生的廢砂、粉塵、漆霧漫天飛舞的情景已不見蹤影。這一改變,得益於該企業研發的綠色修船技術裝備。目前,該系列設備已在國際上推廣,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以此為範本,推出了「綠色修船規範管理」的行業標準(草案)。綠色修船先進技術吸引國內外眾多船舶前來修理,普陀區外輪維修量佔全國的近四分之一。

  作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舟山承擔著從國家全局層面布局海洋經濟產業、整合資源構建完整海洋科技產業鏈的重大時代使命,發揮著我國海洋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窗口作用。近年來,海洋科技創新成為舟山賦能海洋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根據《2020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以下簡稱《指數》), 2019年,我國海洋科技創新投入也保持較快增長,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日趨豐碩,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持續增強。在指數重點監測的海洋科研機構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上年增長9.9%,科技活動人員數比上年增長1.7%,專利授權數超過4100件。

  《報告》指出,2019年海洋經濟各項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其中,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第35次南極考察、第10次北極科學考察、深海地質第8航次及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圓滿完成。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智能挖泥控制系統正式投產……2019年,一系列海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何廣順表示,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如海洋生物醫藥業取得新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症)的海洋藥物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17年來全球抗阿爾茲海默病治療領域無新藥上市的空白,成為全球第14種海洋藥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球首個波浪能裝機達120千瓦的養殖平臺「澎湖號」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

  《2019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穩居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第5位,與排名第4位的日本差距逐漸縮小,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同時,海洋經濟對民生改善的貢獻日益增強。《指數》顯示,在發展成效上,我國海洋經濟波動逐步趨緩、發展總體保持穩定,在國際經貿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背景下穩步提升,海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指數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已有海洋公園48個,總面積達52萬公頃,為公眾持續提供舒適的親海空間;人均海洋水產品供應量連續5年穩定在23千克以上,海洋漁民人均純收入2.8萬元。

  對外開放重要載體

  《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各地各行業不斷深化海洋經濟對外合作。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成功舉辦,來自21個國家的455家展商參展,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9.7萬人次專業觀眾觀展。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歐盟藍色夥伴關係論壇。涉海企業加強與其他國家業務合作,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電國際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籤訂全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海上風電項目。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海洋經濟展會,今年舉辦的海博會展覽面積達6萬平方米,較去年增加了63%,搭建船舶及港口航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態環保和安全、海洋生物醫藥六大板塊。招商局、中海油、中交、中船、中廣核、中集、中電科、華為海洋、中興通訊、雲洲智能、中車等608家國內重點海洋經濟龍頭企業以及克森美孚、康士伯、克拉爾、俄羅斯石油股份公司等60餘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攜領先產品、解決方案及技術需求亮相,開啟一場國際海洋盛宴。深圳重點打造的海洋新城等重大項目,也帶著新理念、新規劃、新定位「嶄新登場」,展示核心啟動區最新成果,吸引涉海企業總部和高精尖科研機構進駐。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運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4.6%。海洋對外貿易總體向好發展,2019年海運出口貿易總額為166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2%。

  海洋經濟也是沿海省份對外開放的重要橋梁。比如,海洋交通運輸業是山東省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柱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00億元。港口吞吐量全國第二。山東省形成了以青島、煙臺、日照三大港為主要港口,威海、濰坊、東營、濱州等地區性重要港口為補充的沿海港口群發展格局,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

相關焦點

  • 十個關鍵詞詮釋2019年新疆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高
    原標題:解釋2019年新疆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的十個關鍵詞1月22日,自治區召開了2019年新疆經濟運行大會。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一核算,2019年新疆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3597.11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81.75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4795.5億元,增長3.7%。
  • 瓶蓋產業總量穩步增長,金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來發展新機遇
    瓶蓋產業總量穩步增長,金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來發展新機遇 2020-05-29 15:31:39   來源:網絡
  • 做強中國品牌 提高發展質量
    品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關係國家經濟發展質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品牌建設,明確要求「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圍繞這「三個轉變」,我國就加快推進位造強國、品牌強國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品牌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 ...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 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日報12月1日電(記者 李弘揚)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完成,為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期間氣象預報各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已經實現。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發布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總結了2019年全國和沿海地方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
  • 2019年中國經濟交出滿意答卷
    中國日報網1月19日電(刁雲嬌)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2019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10276美元。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各項工作不斷...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各項工作不斷取得突破 2020-12-11 09:12:582020》(以下簡稱《報告》),對2019年全國和沿海地方海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總結。
  • 【封面文章】國際典型海洋經濟集聚區發展經驗|中國投資
    港區內建有分類碼頭,以提高碼頭效率。其中,鹿特丹港的原油碼頭是歐洲最大的原油碼頭。廣闊的腹地經濟市場也增強了鹿特丹港口的國際競爭力。美歐日及亞洲其他一些國家在此設立歐洲貿易中心和配給中心。——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大幅提高鹿特丹港運營效率。鹿特丹港大力推廣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大幅提升了港口運營效率。
  • 綠維文旅:海洋旅遊發展態勢
    從此,海濱旅遊在世界各地得到迅猛發展。進入21世紀,海濱旅遊業已成為沿海國家競相發展的重點產業及國內外旅遊體系的熱點,與海洋石油、海洋工程並列為海洋經濟的三大新興產業,其中海濱旅遊業是海洋產業的龍頭和支柱。海濱旅遊收入與海洋產業總產值及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關係極其顯著,發展海濱旅遊業是提高海洋總產值及相應第三產業產值的最佳途徑之一,海濱旅遊在海洋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 中國代表聯合國海洋大會上暢享"藍色經濟"發展理念
    中國經濟網紐約6月9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6日在聯合國召開的海洋大會全體會議上不僅闡述了中國近年來在海洋經濟、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情況,還與參會者分享了中國推動構建更加合理和均衡的海洋可持續發展理念。
  • ...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條件明顯改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為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白皮書說,面對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日益嚴峻的全球問題,中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努力推動本國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與各國一道尋求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新道路。新時代中國的能源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為維護世界能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積極貢獻。
  • 兩部門:支持吉林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
    來源:發改委網站原標題: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然資源部支持吉林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復函支持吉林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主要任務是,深化與寧波市海洋產業發展對接,
  • 濰坊提出「十四五」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提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琳中國共產黨濰坊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5年,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提升,「生態、開放、活力、精緻」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基本建成。
  • 2016.03:中國外資經濟發展狀況及影響效應研究(許曉娟等)
    分析表明,中國外資經濟的規模以平穩的速度增長,外資經濟的產業和區域結構不斷優化,外資企業相對於內資企業的競爭優勢依然明顯,外資企業對本土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開始凸顯,因此中國外資經濟質量進一步提高。FDI大幅下降,而中國內向FDI穩步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國。
  • 中國GDP增速下滑?統計局:GDP總量與日德英法四國之和相當
    大家也都注意到,2019年我國GDP的總量是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按平均匯率折算,是達到了10276美元,也就是說突破了一萬美元的大關。這不僅意味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而且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在穩步提升,人民生活在持續改善;不僅為中國今年將實現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而且為全人類的發展進步事業作出了我們應有貢獻。它是具有重要的標誌性意義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
  • 射陽:培強漁業漁港經濟發展新動能
    作為全國水產百強縣,射陽的漁業經濟總量長期位列江蘇省前列、鹽城市第1位。當前,射陽縣正錨定打造「沿海百裡漁業經濟帶」目標,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漁業科技含量,做足全產業鏈文章,著力構築漁業轉型發展新格局。
  • 廣東海洋大學「衝補強」三年成效:海大的發展有目共睹!
    《南方日報》以《廣東海洋大學打造「紅色文化+海洋強國」思政教育新模式 提升「大思政」水平培養高素質海洋人才》為題報導了我校著力提升「大思政」工作水平,服務海洋人才培養的思政工作成果。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 專家把脈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揮灣區優勢 打造海洋...
    ,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志國圍繞「發揮灣區優勢,打造海洋經濟新高地」主題展開討論,為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據了解,彩虹魚是一家致力於以深淵科學技術為創新抓手,拓展覆蓋全海域、全海深、多領域的海洋高科技公司。
  • 氣象要為海洋經濟發展服務
    因此,天氣、海洋和人類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了解氣象知識,有助於我們趨利避害,發展經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海上航運業、海上製鹽化工業、海洋漁業都跨入了世界大國行列,海洋石油天然氣工業、海水養殖業和濱海旅遊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這些都對海洋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天津市堅守戰略定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2020年天津經濟一路披荊斬棘,篤定前行──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前三季度為26.0%,同比增長5.1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第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突破10%,成為「十三五」以來最快的季度增速,7月當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排列全國第一;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65.5%,較2019年提升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越來越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