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人際交往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會有相應的聯繫,或業務拓展,或求職就業,或購物消費,其中的種種行為,即稱之為人際交往。在彼此認知的前提下,還會產生某種情感性的傾向:或愛慕喜歡,或厭惡排斥,心理學稱之為「人際吸引」,它是認知的深化。而隨時間的推移,交往的頻繁,人際的溝通就發生了,它是第一印象的深化,也是「人際溝通」的具體表現。在彼此吸引、溝通的過程中,雙方皆為主體,服裝作為外在的形式符號的作用,是頗為關鍵的。
符號學在英語中有兩個意義相同的名詞: semiology和semiotics,詞義相同。區別在於前者由索緒爾創造,歐洲人喜歡用;後者為英語區域所喜歡,是對英國人皮爾斯的尊敬。皮爾斯符號學認為,凡符號都有三種要素構成,即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和解釋關聯物。
每個符號都具有三位的關聯要素。自然中的石塊沒有意義,但被打磨成石斧而作為工具時,該石塊就被標示出特定的含義—石斧 、石鏃,此時的石斧、石鏃就構成了符號。據此可以看出,符號是意義與對象世界之間的結構關係,並據此融合為統一的符號系統,在一定的環境中發揮解釋作用。後文所述兩女性對「裙子」的符號意義,就可看出其中的關聯性。
符號學
符號學最早由西方學者阿蘭丘林首先創用。他根據計算機語言符號的原理,設計出一種稱為「丘林機」的語言符號系統。符號學所發現的是,支配社會實踐的規律,或者如人們所喜歡說的,影響任何社會實踐的主要強制力在於它具有指示能力。任何語言行為都是通過手勢、姿勢、服飾、髮飾、香味、口音、社會背景等「語言」來完成信息傳達的,甚至還利用語言的實際含義來達到多種目的。服裝穿戴是人際交往的符號,也是一種語言,且都是有個性的語言,通過這些個性化的裝束,給人以第一印象;再輔以語言,姿(肢)體等其他符號,就可以對一個人作出初步判斷,並以此進行交流、互動。
這方面研究成果顯著的是執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米德( Mead),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還有他弟子布魯默(Blumer),都是符號互動理論的構建者和積極推廣者。布魯默的學生考夫曼(也是以服裝為研究專題的社會學家)在研究中指出,在社會互動中,人們會採取各種策略把自己呈現於他人面前,「就某方面而論,服裝是可以促使個體符合社會角色的戲服」。這種見解很形象,很容易理解。
服裝符號及含義了解心理學的人都知道美國曾做過一個著名的「監獄試驗」 ,由招募來的智能和品質並無差別的學生,分別裝扮「看守」和「囚犯」。時間為期兩周。隨著實驗的進行,雙方的神態和行為發生了劇變,「看守」以粗野的言行威脅、侮辱「囚犯」,且多具強迫和攻擊性;而「囚犯」迫於壓力,變得越來越服從,唯唯諾諾,且伴有憤怒精神抑鬱等心理疾病的徵兆。這同齡的青年學子,何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主持者吃驚之餘,不得不中止進行了6天的試驗,提前釋放「犯人」。這裡,兩組人所穿的服裝,起到了界定雙方身份的作用。前者土黃色制服(即「布袋衣」),戴反光墨鏡,手持警棍和手銬等權力象徵物;而後者犯人所穿則為囚衣、囚帽,且前胸後背印有識別之號碼(名姓被剝奪)。
這扮像與日常傳媒警囚形象有關,即處於支配和被支配的地位,大腦中早已形成印象定勢,是這兩組學生裝扮的「無聲語言」的媒介作用,促其心態行為等發生了巨變。這表明,整個過程的關鍵,是服裝所具有的標示作用和象徵意義,即此時的服裝已成了某種符號。這就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Mead)的「符號相互作用論」,也譯作「符號互動」的人際互動機制。
他論道,人類的相互作用是為文化意義所規定的,而許多文化意義是具有象徵性的。旗杆飄著塊帶顏色的布,那是國家的象徵,軍服肩章上的槓和星的數量,是軍功和軍中地位的象徵;新娘身著的白色婚紗,是純潔的象徵。據此米德歸納道,人類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義的象徵符號為基礎的行為過程。
符號相互作用論
符號相互作用論有三層意思。第一,人們根據賦予客觀對象的既定意義,來開始相互之間的交往;第二,人們所賦予對象(事物)的既定意義是社會相互作用的產物,及所賦予之意義必受社會環境、空間的制約;第三,任何條件(環境)下,人們必會經歷一場內心的自我解釋過程,「和自己對話」,意在為這個環境確定一個意義,明確採取行動的方法。如正在行駛的汽車,司機見警察以手勢發出停車信號。
由於司機在社會互動和經驗的指導下,已明白交警手勢的含義,所以,必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包括行動的和心理的。在這特定環境下,警察制服的標籤性傳導於手勢的強制性符號的相互作用。可以說,一切有意義的物質形式都是符號,符號在生活中到處存在,並在人們的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符號的共通性符號相互作用論還表明,當採取某種行動時,必須使自己的行為與同一社會環境中的其他人的保持一致,即了解同一社會環境中人的所作所為的象徵意義。如姑娘精心打扮,並未獲得期待中男友的讚賞,此即未能體察同一環境中人之行為的象徵意義,互動亦並未能達到一致,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人際交往的雙方,若需溝通達到理想預期之效果,須有一套統一或大體相近的符號,這約定俗成的符號,可以是語言的,也可是非語言的,用來代表任何事物的社會客體。這符號的統一性和意義體系,保證交往雙方的順利溝通,不致因無法解碼而發生溝通障礙。就是有個彼此都認同的符號體系:裙子。就圖中兩位女性的外觀進行分析。
一位西藏婦女正在觀察背對著觀眾的美國觀光客所穿著的裙子。這裙子是觀光客先前在尼泊爾向一位西藏人買的,可到了西藏,她才知道這裙子對上了年齡的西藏婦女,意義很不一般。由於她們缺少交流的共同語言,只能就非語言的裙子這個符號進行溝通。西藏婦女穿著舊式、古板的服裝,臉上洋溢著的笑意及其專注的神態,都傳達出對來訪者裙裝的由衷的欣賞;特別是裁剪方式、款式乃至材質的光彩熠熠,都是老婦所沒看到過的。而外國觀光客,除對老婦感知的認識外,還意識到相反的一面,即年輕女性沒有如老婦女。
那樣明顯而強烈的反映。這就是符號互動論讓人們明白這條裙子對西藏女性的意義。若以認知的觀點說,是從西藏婦女對這條裙子的的觀察和解釋,即就此修正和擴大自己的認知範圍。而就文化角度而論,此裙可視為一種文化形式。三者都從不同的層面開展了研究。有學者以「情景觀點」進行概括,並列表。
參考資料《現代服裝文化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