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這種事情,遠遠不止反應在身體健康上,在心理上它也會有種種反應,比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為自身心態、情緒等問題,而害怕、躲避和他人交流,這種「過敏」不可小覷,久而久之,拒絕與外界進行聯繫,最終完全封閉自己的心門。這種情況在當下的年輕人群體裡尤其多見,別擔心,你需要一點時間和努力,就可以克服這種過敏。
事例 精神高度緊張加重自閉
場景一:在工作單位裡,積極要求上進又取得不俗成績的你,有提升的機會但最後卻沒能實現,你當然會想這是什麼原因,是不是民意測評時誰提意見太多了?他們幾個人平時就與自己有些矛盾。從此再看那幾個人,好像總在說自己什麼。他們說悄悄話也一定是在說自己的壞話。甚至連對方的神情也過敏,對方一聲咳嗽就是對你的不敬,對方一轉身就是對你的鄙視,對方對你點頭微笑也別有含義。這種極端的敏感基本可以製造出一個「黑暗的世界」。
場景二:交際中,尤其是與一些不很熟悉的朋友相處時,你往往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言行舉止是否得當,接人待物是否恰當,這本是極正常的事情,但如果過度專注於此,就有可能是人際關係過敏了。精神常常會處於一種人為的高度緊張的狀態,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敏感,憑自己的想像和個人好惡來理解周圍的一切,發展下去往往會經常抱怨別人,缺少自我反省,別人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感到受了傷害,並會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人際交往難以正常進行,這種心理傾斜會使人煩惱無盡。
場景三:在人際交往時,不免牽扯到花錢的事情。你結交了一個新朋友,你們互相請客,但你發現最近他讓你請客的次數有點多,於是你就在心裡泛起了嘀咕,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看人家不順眼。直到有次,他借了你錢答應18號還,結果20號才還。在金錢的往來的觀念上,你非常敏感,對方隨意的金錢觀念,等於否定了你的傳統價值觀,導致你的人際敏感症很容易發作。因為他沒有兌現18號還錢的諾言,你就固執地認為他一定是個沒有誠信的人。從此之後,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聽不下去,甚至不願意再見面。
原因 精神需求和人為幹預矛盾
青島心地圖首席心理諮詢師徐豔指出,在心理學中,人際交往過敏是一個很貼切的形容詞,這個現象並不少見,在當下的成人和孩子中都普遍存在。它泛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過於敏感的情緒和狀態,具體表現為對感受性有一份強烈需求,但如果在交際過程中有不好的感受,又很難調整,甚至無法面對,產生牴觸情緒,久而久之,形成行為上的障礙,也就是人際交往障礙。
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有人際交往過敏的問題呢?徐豔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定會出現,現在物質充分了,人的精神需求就會越來越大量,越來越追求一種「舒服」的心理狀態。但是現代社會的規則變多,在人際交往中人為幹預也越來越多,比如家長會阻止孩子接觸這樣那樣的群體,人為割裂了人和人的相處,失去了學習社交的機會,這樣的狀態下,形成一種「只有社交需求,沒有社交實踐」的循環,沒了學習過程,失去降低實際撞擊敏感度的機會,「過敏」自然會加重。 「有了接觸感,才能建立安全、和諧的共存相處關係。 」徐豔說道。
方法 像刺蝟一樣不斷適應相處
如何緩解這種過敏症狀?徐豔從兩方面給出了建議,一個是理智方面。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體邊界,這是一種疆域,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的疆域。具體來說,就是「你的想法是屬於你的,我的想法是屬於我的」。人際交往都是通過事情產生互動,萬事只分三類:自己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
一定要分清這三樣事情,如果是自己的事情,就應該盡力負責,不要推諉,而別人的事情要盡力尊重他人,可以給意見,可以支持或反對,但絕不能強行控制。至於老天爺的事,那就要順應自然了。
另一個建議是心理學上,就是遵從身體給的理智信號,這個更有直接的感受性。其實人和人交往的過程就像刺蝟,越親近反而越扎得慌,但如果堅持下來,就一定能找到相處的適合的位置。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高靜文
生活趣談
顏值美食人際關係社交中的常見「偽裝」
對現實的不滿足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每個人的本能,人們無法避免被雜誌上體形曼妙的模特和明星展示、標榜的「精緻生活」影響。以下是朋友圈中人們最常披上的「偽裝」,你中槍了嗎?
顏值。用圖片編輯器打開最新的自拍照,輕輕點擊「濾鏡」和「牙齒美白」,只要幾秒鐘,照片裡的你就變得更迷人。按下發送鍵,朋友們都會看到這張完美的照片,並紛紛為你點讚,痴迷朋友圈的你或許對這個「套路」再熟悉不過。這正是人們沉迷社交媒體的原因:與現實相比,它能輕而易舉地消除你所有的瑕疵。
人際關係。沒有誰會在朋友圈上傳跟別人吵架的樣子。大多數人只願意曬出人際關係中美好的那一面,比如心懷愧疚的男友送到你辦公室的那一束道歉玫瑰——朋友們聽不到玫瑰背後關於出軌的爭吵,只會看到鮮花與親密愛人。
聚會。看到朋友夜夜笙歌的照片,正孤零零消磨時間的你或許會感慨:瞧瞧人家聚會不斷,而我天天在屋裡發黴。告訴你個小秘密:派對並不總像朋友圈裡曬的那樣迷人。
曬食。大多數社交媒體痴迷者忘了,剛剛端到面前的這盤食物的用處是給你帶來能量和享受,而不是讓你看上去更漂亮。而你花了10分鐘拍照、修圖、上傳,再留給自己10秒把它塞進嘴裡,囫圇吞下。
旅行。自己出門時,面對的是轉機的疲憊、丟失行李的困窘,以及被偷走手機的焦躁。是的,你的旅行充滿混亂,但你不會與人分享這些難堪的瞬間——等待警察處理報案的間隙,你掏出手機,上傳了一張背後是日落美景的照片,又有大把的「贊」等著你了。
健身。都市年輕人不知不覺間迷上了健身。想顯得更有品位?那朋友圈裡絕對不能少曬幾張健身照。哪怕只是穿上全套運動服擺動作、自拍、上傳。
段子手。誰不想當別人朋友圈裡最風趣的傢伙呢?但發布一條看似不經意的「神段子」前經歷了怎樣的糾結,是別人無法想像的。為了在朋友圈裡顯得更有趣,人們付出了很多代價,比如花大把時間遣詞造句。
嬰兒和寵物。社交媒體裡出鏡率最高的莫過於小萌物。寵物和嬰兒在朋友圈裡顯得那麼可愛,讓人情不自禁點開大圖,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家裡的真實樣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