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穿的鞋總是前面翹起?專家講述其中奧秘,敬佩古人智慧

2020-12-13 文靜的美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182字,閱讀約3分鐘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雙好看的鞋子能為自己的著裝加分不少。尤其是對於男人來說,一雙好鞋甚至勝過一個品牌的衣服。男人看鞋,女人看包,成為當代青年的至理名言。

話說回來,現在的鞋真的很好看,款式花紋五花八門,針對不同的生活場景有不同功能的鞋。如皮鞋,運動鞋,跑鞋,板鞋等,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讀者們,你知道幾千年前古人通常穿什麼鞋嗎?

如果說經常看秦漢歷史劇的觀眾可能會有些印象的話,那麼古人的鞋子和現在的完全不一樣。普通人基本都是草鞋或赤腳,有錢的達官貴人則穿一種斜鞋。

什麼是歪頭鞋?顧名思義,就是前面翹起來的鞋子。這種鞋在外觀上與今天的鞋有很大的不同,看起來相當奇怪。古人為何如此敏銳?

其實這種鞋在古人看來簡直就是神器。到那時,它的作用和意義應該全面碾壓現代鞋型。究其原因,共三點。

第一,古人現在不需要打扮了。漢服愛好者知道,古代有錢人的衣服主要是拖到地上的長袍或裙子。這種衣服好好看,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在鐘擺上容易打滑。

上翹的鞋子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由於鞋的前部是上翹的,走路時正好可以託住衣服高枕無憂。至於老百姓,可穿不起這種衣冠飄飄的長袍。他們只能穿粗布褲子。他們歪著頭說不通。再加上草鞋的成本還低,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後者。

第二,歪頭鞋的尖端與鞋底相連。這種鞋型設計可以加強鞋底厚度,使鞋子更加堅實耐用,變相增加了鞋子的使用壽命。要知道,古代沒有瀝青水泥人行道。普通的石子路,土路,鞋子價格不菲。鞋子的耐用性是古人的首選。

第三,翹頭鞋的設計也與我國的古建築有關。不難發現,我國古代民居的屋頂四角都是翹起的。這種翹起的屋頂叫飛簷,這是我國傳統的屋簷形式。飛簷可以擴大室內採光面積,也有利於雨水的排水,防止其飄入室內。重點是,它還能給建築營造一種繁華感,寓意住在裡面的人的生活會步步上升。

同理,歪頭鞋的寓意也在於此,意味著穿上鞋的人會平步青雲。古人大多迷信,自然相信這個比喻。

這就是古人鍾愛歪頭鞋的原因。其實,翹頭鞋的流行並非始於秦漢時期。上世紀70年代,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青海馬家窯文化遺址古墓中發現了5000年前的歪頭鞋浮雕,足見其在我國歷史之悠久。

當然,退出歷史舞臺並沒有我們預想的那麼早。明代《西遊記》一書中,吳承恩也多次提到自己的頭是歪的,如「雲尖鳳頭鞋」,「雲鞋樁錦繡」等,都是指歪頭鞋。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國一些山區的許多傳統婦女還穿著翹鞋。

現在,歪頭鞋已經消失了,除了作為傳統戲曲中的服裝道具,沒有人會穿。雖然長久以來無人問津,但作為我國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足以見證我國古人的精湛智慧。

這裡是《文靜的美》,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相關焦點

  • 古時候的鞋子為什麼鞋尖總是向上翹?古人的智慧,不服不行
    到了封建社會,布料的出現使做鞋材料越發豐富起來。做鞋材料有了,滿足了保暖的需求之後,人們便開始追求美觀。繡花鞋、草鞋、黑布鞋等各種款式的鞋子紛紛出現。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古人的鞋子鞋尖都向上翹的。下到民間普通百姓,上到王公貴族,無論身份,無論款式,所穿的鞋子鞋尖都會向上翹。古人為何會鍾愛翹頭鞋呢?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隨著漢服的興起古代人的鞋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能發現古代人的鞋跟現代鞋尖是平的不一樣,他們的鞋前頭是翹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寓意和作用嗎?這種鞋叫做翹頭履,其實啊,在中國的古代最先發明的不是這種鞋。鞋的起源也非常久遠,早在仰韶文化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獸皮縫製的鞋,這是人們為了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在這些之中發展最久的莫過於草鞋了,草鞋是從原始社會時期到現代都有人穿的一種。
  • 專家: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中國古代常用的方式是土葬,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水葬、天葬、火葬等習俗,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下葬方式——懸棺葬。有關懸棺葬最早出自漢朝,《漢書》中便有涉及,而其他文獻諸如《朝野僉載》《臨海水土異物志》同樣提到了。結合文獻與實地考察,我們發現了懸棺葬主要出現在四川、重慶、貴州、湖北等地,涵蓋了中國三分之一的省市。
  • 古人的鞋子為何鞋尖上翹,它是如何體現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鞋子這一項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一整套的「進化史」,時代不是一成不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鞋尖向前翹起包含了先人們對羽化成仙的美好嚮往,古人以上為尊,鞋子上翹希望人生能夠像船一樣一帆風順、仕途節節高升、一步登天。雖然這是一種封建的迷信思想,但也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第二:對腳的保護!古代的鞋子純手工打造,不像現在的鞋子加入了一些物體後可以防摔擋傷害!古人鞋子翹起的鞋頭和鞋底、鞋面合二為一是連在一起的,它可以有效防止腳在碰到重物時被傷害,能夠有效的緩衝疼痛感!
  • 古時候的鞋子,為什麼鞋頭總是上翹的?老祖宗的智慧真是高!
    遠古時代,古人外出打獵因為是光著腳所以老是受傷,所以他們想到了辦法在打獵後用柔軟的皮包裹他們的腳。這就是鞋子的誕生。幾千年後,鞋子已經從最簡單的草鞋發展到後來的皮鞋、運動鞋。鞋子已經成為一種象徵,甚至通過鞋子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否富裕。
  • 古人的鞋子為什麼鞋頭都是翹起來的?有什麼寓意嗎?
    在很多的影視劇或者流傳到今天的古代畫作之中,大家都能看到人們的腳上穿著的鞋子都是非常特殊的,我們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之間有很多的東西都演變得讓我們現代人都不是很理解,但是卻還是蘊含著不同的信息,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那麼前面提到的那些個鞋子,是不是也是有著什麼含義呢
  • 古人所穿的鞋子,為什麼鞋尖是翹起來的?看完佩服老祖宗智慧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卻並沒有這麼多的講究,古人們一雙鞋可能要穿上一年的時間,我們大家通過觀看一些影視劇可以得知,古人們所穿的鞋的鞋尖都是翹起來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讓小編帶領著大家一起一探究竟吧。
  • 古人的鞋頭為何是上翹的?明白其中含義後:祖先的智慧讓人折服
    甚至大家如果細心的話也就會發現了身邊很多東西都包含著老祖宗的智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現在的很多文明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古時候老祖先的智慧也是非常強大的,就好比說一個小小的鞋子,這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東西,這也是從古人的智慧中流傳下來的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的鞋子跟之前古人的鞋子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有一個差別就是在鞋頭上面了,就是靠近自己腳趾的位置,古時候的鞋頭都是向上翹著的,一般古裝影視劇中也都是有這樣的形象的,那麼大家有沒有考慮過
  • 古人穿的鞋子,為什麼都是「翹頭鞋」,這個設計極具智慧
    歷經幾千年的時間,鞋早已從非常簡單的麻鞋,發展趨勢為之後的真皮皮鞋、帆布鞋、到現在的休閒鞋等。在古代中國,勞動者平常大多數穿麻鞋,而這些官員貴人相助穿的鞋的鞋頭都往上翹,被稱作「鞋翹」,這類鞋則稱為「翹頭鞋」,類型樣式多種多樣,鞋頭有「男性女圓」之稱。
  • 為什麼古人穿的鞋頭都會翹起來,那鞋頭翹起來到底是何作用呢?
    但是,縱觀世界鞋史,我們驚奇地發現,鞋翹競是全世界古鞋的共同特徵。有文字史料記載稱,我國鞋頭向上翹始於先秦。但經考古研究顯示,在商代,鞋頭向上翹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春秋時期,鞋頭上的裝飾有孔,可以穿繫鞋帶。到了南北朝時,鞋飾豐富,款式各異,主要也表現在鞋翹上。
  • 故宮600多年來屋頂竟無鳥糞,看完其中原因,不禁感嘆古人智慧
    導讀:故宮600多年來屋頂竟無鳥糞,看完其中原因,不禁感嘆古人智慧帶你日行三千裡,吃貨相見泯恩仇,RR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靠臉吃飯的小R。關於其中的問題,相信不僅僅是我們友好信息,專家們同樣也是如此,也對故宮的建築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專家們想到的就是建築材料,把故宮的建築材料與其他的材料進行了詳細的對比研究,發現這裡的屋頂之所以這麼漂亮,是因為建築物的構造不同。
  • 古人的造船智慧——船舵
    古代航行早期,船槳分為兩種,分別用來划行和控制方向,其中控制方向的槳就被稱為舵槳。舵槳的位置從船舷逐漸移至船尾中央,成為尾槳,操作方法也逐漸從划動轉變為不離開水面的左右擺動。但這樣的尾舵槳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遇到淺灘或靠岸時不易操縱。於是古人不斷改善舵的形狀和安裝方式,最終發明了真正的舵。
  • 【揭秘】著名專家趙之心為您講述穿邁凱奇健走鞋的奧秘
    最近,北京的很多市民都穿一雙「圓底鞋」,我們有請著名專家趙之心為您講述穿邁凱奇健走鞋的奧秘。買菜、遛彎、幹家務,不知不覺病痛消不用刻意鍛鍊,穿上這雙鞋出去遛遛彎,買買菜,很多慢性病得到很大改善,身體變得越來越健壯,這是為什麼呢?俗話說「養樹需護根,養人需護腳」,我們很多人都見過一些風溼骨病、氣管肺炎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病患者通過長期堅持科學鍛鍊逐步恢復的例子,「邁凱奇」健走鞋實際上和這原理類似,只是效果更好了。
  • 古人住地為什麼愛竹?從黛玉的瀟湘館,就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古人對於竹子有特別的喜歡,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寧願不吃肉也在居住的地方種植竹子,這對竹子的喜歡可謂是到了一個至高的境界;王維說「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一個人在竹屋中彈琴,這樣的意境可以一種至美的享受;常建說「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走過竹子的小徑後,到達禪房,一路的幽靜和風光;李白說「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鞋頭都向上翹?老祖宗的智慧,不服都不行
    關於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鞜趿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不知如何用什麼材料包裹雙腳,於是就在打完獵之後,用柔軟的獸皮包住腳面,自此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的記載。《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裡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 為何古代的鞋子前面要翹起來?很多人以為是擋泥板
    只是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觀察到了這一細節,即不管是布衣百姓還是王侯將相,甚至是皇帝,他們穿的鞋子前面總是會翹起來一部分!有的尖、有的圓、有的方,各種形狀都有,有的屬於女款,有的屬於男款,有的則不分男女。這時候大家就會猜測:這翹起的一部分,究竟是起著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難道是為了避免下雨的時候,雨水打溼鞋尖?
  •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平常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遇到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太貴重的話,都會選擇和同事、朋友先借一下,比如像衣服和鞋子這類東西。很多小孩子小的時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別人穿過的,但是不管是借的一方還是被借的一方都很樂意。
  •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其中有何道理?
    身為華夏子孫,一定要對歷史有所了解,要知道,古人的思想雖然閉塞了點,但智慧卻是無窮的。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老祖宗能憑藉觀察逐步掌握天上星辰的運動規律,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已經算得上是「震古爍今」了。不過,對於細節的把控,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比如「16兩為1斤」、「筷子長7寸6分」,大家知道,隱藏在其中的奧秘麼?
  • 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這些諺語和俗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有些諺語和俗語只要能汲取其中的智慧,為人處世都繞不過古人說的話。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自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砍柴生火,那時候出門也沒有地圖需要問路,所以我們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的這句俗語。
  • 失傳3千多年的《易經》重見天日,專家看後表示古人智慧太深奧了
    經書重見天日,專家居然看不懂其中文字儘管這本書在歷史上有記載,但它在三千多年中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並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在2005年,貴州一位叫謝朝海的76歲老人站出來說:「我家有!」興奮不已的專家來到老人家裡。當老人把幾本書遞給專家的時候,在場的專家都愣住了,因為根本看不懂,這部書採用的是水書的字體,只有水書先生才能看懂。於是專家們請來了一些水書先生來對這部書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