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梧桐和秋雨聯繫在一起,似乎總有一種悲哀的情緒籠罩。比如題目當中的這一句:「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這兩句詩詞出自宋代詞人周紫芝的《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從那兩句就能看出,詞人表達的是離愁之苦。古人的離別自然是苦澀的,而如果給這份苦澀一張形象化的圖畫,那就是文中的「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其實古典詩詞之中關於梧桐秋雨意象的詩詞有很多:
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等,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的詞雖然沒有秋雨的加持,但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苦澀詩意。
為何古人面對梧桐秋雨如此上頭?
首先,梧桐樹是詩人的象徵,是文化的化身。梧桐樹高大挺拔,且質地細膩,代表了古人對人格的追求。而且古代的梧桐樹可是鳳凰棲息的住所,其自身的高貴華美不言而喻。所以在詞人的筆下,梧桐樹顯然被賦予了更多的光環。
其次,梧桐樹又是脆弱的。這種脆弱體現在樹葉之上,片片梧桐葉很大,那是從容淡泊的大度情懷;然而秋風來臨,它又是最早凋落的。如此高貴的身份,如此大氣的樹葉,卻有如此的遭遇,焉能不讓詩人心生苦澀?
再次,秋雨的到來,讓梧桐樹遭到極大挑戰。秋風秋雨愁煞人,秋風吹過,梧桐葉已經凋落滿地,再來上一陣秋雨,梧桐葉更是片片墜落,且陷於雨水的泥淖之中,好似春日美麗的花朵隨風凋落,焉能不給人以愁苦之感?
秋雨不大,淅淅瀝瀝,卻有雨點灑在梧桐樹葉上。那一聲聲的「點點滴滴」,是何等的悽冷與孤獨,勾起多少人心中的痛。李清照回望故鄉,周紫芝苦澀離愁,都伴隨雨打梧桐醞釀苦楚,寫出如此悽涼的文字。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
雨打梧桐,怎一個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