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入木三分」講的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大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他的書法到底有多棒呢?四個字——冠絕古今。王羲之之後,在書法上能夠超越他的可謂鳳毛麟角。古往今來,很多學書法的人都喜歡以他的字作為範本,進行臨摹學習。人們評價他的字是「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
可能有人會說,王羲之有寫字的天分,所以他的書法才會這麼絕棒。
的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有其天份是真,可是,你卻沒有看到他刻苦練字的樣子。
王羲之練字的樣子堪稱「著魔」一般。站著練,坐著練,走路練,休息練……
但他可不是簡單粗暴地只顧埋頭寫字,盲目練習,以時間和數量取勝,而是每練一個字,就不斷地琢磨這個字的架構和氣勢。有所領悟時,就立刻用手指在衣襟上劃拉著練習,找感覺。據說,他的衣服總是被他劃拉練字的那一塊早早就破了。
古人寫完字,貌似都要在水池裡洗滌筆硯。那個洗滌筆硯的池子被稱為「洗硯池」。元代王冕有一首名詩《墨梅》這樣寫道:「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中就提到了洗硯池。
王羲之生活在東晉時期,比元代的王冕雖說早了差不多一千年左右,但王羲之依然有他的洗硯池。
王羲之的洗硯池其實是一個池塘。他每次練完字後,就到那個池塘裡洗滌筆硯。後來,池塘裡的水都被染成黑色的了。
當然,這種做法在如今肯定是不提倡的。因為,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這個顯然更為重要。
我們通過這個例子想說是王羲之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王羲之寫字的功夫如此之深,那麼,「入木三分」是如何體現的呢?這個成語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話說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天地祖先。古人祭祀都有祭辭,皇帝也不例外,且儀式規格最是高大上。
皇帝把事先寫好的祭辭交給王羲之,讓王羲之寫在木板上,以便工人雕刻。
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因為他們發現木板上的墨跡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工人們不由得由衷讚嘆說:「大人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這個故事記載於唐人張懷瓘所著的《書斷·王羲之》一書中,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原意是形容書法筆力蒼勁有力,現在多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見解和議論透徹深刻,力透紙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