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一竅不通」的故事

2020-12-23 秋池君

大約在4100多年前,中國還處於遠古部落時代。直到公元前2070年,治水英雄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並傳位給兒子啟。經過大約471年後,夏朝滅亡了。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商朝——建立了。

「一竅不通」的故事就發生在商朝末期,距今也有3000多年歷史了。

話說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叫紂王,這是個荒淫無度的國王,商朝就是在他手裡滅亡的。

紂王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妃子叫妲己。傳說這個妲己人長得很美,可心腸如蛇蠍般狠毒。

紂王本來就荒淫,又被妲己所迷惑,一天到晚不思朝政,只顧跟妲己一起花天酒地,對她言聽計從,甚至找藉口殺人,只為給自己和妲己取樂。

紂王與妲己

紂王的叔父比幹是商朝重臣,他忠君愛國,正直敢言。他眼見自己的侄兒日漸昏庸,終日和妲己飲酒作樂,置國之朝政和蒼生百姓於不顧,眾大臣又敢怒而不敢言,於是挺身而出,對紂王進行了直言批評和相勸。

紂王被叔父批評得臉上有點掛不住,妲己就更不高興了,她懷恨在心,想出了一條毒計。

一天,妲己趁著飲酒作樂之際對紂王說:「大王,都說你叔父比幹是忠臣,可拿什麼來證明呢?何不讓他把心掏出來,讓我們看看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

令人氣憤又痛心的是,昏庸的紂王竟然誇讚妲己出了個好主意,他睜大眼睛說:「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妲己真是聰明呀!」

比幹塑像

紂王立刻讓傳令下去,命叔父比幹把心獻上來。

忠君愛國的比幹就這樣慘死了。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後說:如果紂王的心能通一竅,他都不會做出殺比幹這等糊塗事來!

這個故事記錄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後來,人們就從孔子這句話中引申出成語「一竅不通」,用來比喻什麼都不懂,一無所知。

需要說明的是,「一竅不通」的故事雖然經《呂氏春秋》的記載而一代代流傳下來,紂王、妲己、比幹這些古代人物在商朝歷史上也確有其人,比幹也確實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仁臣。但上述因紂王「一竅不通」,與寵妃妲己狼狽為奸,逼迫比幹掏心,害比幹慘死的故事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傳說。且故事年代久遠,其真偽已無法考證了。

比幹墓

據《史記殷本記》記載曰:「殷紂王的叔父比幹,為人正直。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常常直言勸諫,後紂王怒而摘其心」。由此可見,比幹的確是因諫而死於紂王之手。但比幹之死到底跟妲己有沒有關係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焦點

  • 中華成語小故事——道聽途說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成語解釋成語dào tīng tú shuō道聽途說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上期中華成語小故事——簞食壺漿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中華成語小故事——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膾 炙 人 口(註:視頻與下面內容不完全對應)《孟子·盡心下》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裡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 中華成語小故事——杞人憂天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成語解釋成語qǐ rén yōu tiān杞人憂天解釋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 中華成語小故事——畫龍點睛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成語解釋成語huà lóng diǎn jīng畫龍點睛解釋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
  • 中華成語小故事——杯弓蛇影
    成語解釋成語bēi gōng shé yǐng杯弓蛇影解釋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近義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反義詞處之泰然、談笑自若造句聽完這個故事,小東總是杯弓蛇影,疑神疑鬼的。上期中華成語小故事——包藏禍心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中華成語小故事——門可羅雀
    成語解釋成語mén kě luó què門可羅雀解釋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上期中華成語小故事
  • 寫給兒童的《中華成語故事書》彩圖注音版提升兒童閱讀樂趣
    小孩子對故事、神話自己生活中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父母在教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教授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其中成語故事就是非常好的東西。成語是由典故引申而來,有些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每一個成語都有其小故事,孩子可通過學習成語故事拓寬知識面、積累詞彙,從小積澱下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推薦共有4冊的《中華成語故事》,到手13.8元!寓教於樂,又可讓孩子儘量避免過度沉迷於手機之中。
  • 四字成語創新演繹 《成語魔方》傳遞中華傳統美德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把2014年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年」。在相繼推出《口袋裡的中國故事》《寶船》《三個和尚》之後,《成語魔方》作為系列組合式兒童劇「中國故事」的開篇之作,將於12月27日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正式推出。該劇自11月27日建組以來,一直在緊張地排練創作中。
  • 中華智慧成語「入木三分」的故事
    成語「入木三分」講的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生活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大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他的書法到底有多棒呢?四個字——冠絕古今。王羲之之後,在書法上能夠超越他的可謂鳳毛麟角。
  • 中華國韻成語——【成語樂翻天】小遊戲
    成語樂翻天
  • 60名學生演繹成語故事
    1月2日,由我縣學生參演的微電影《中華成語故事》首映禮成功舉行。《中華成語故事》是一部兒童益智系列微電影,通過演繹成語故事,讓少年兒童更好地理解成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青少年的國學素質。影片共分為《一鳴驚人》《車水馬龍》《沉魚》《落雁》四個小劇本,60名孩子們身著古裝「穿越」到古代,通過短小精悍的成語故事,詮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身臨其境感知成語故事的時代背景,深刻了解中華歷史的燦爛文化。(潘偉、文雅婷)【來源:衡山手機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中華成語故事之《車水馬龍》——回望潁川國學堂
    同學們大家好,這裡是《回望潁川國學堂》,我是龍丹,歡迎收聽今天的《中華成語故事》,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的名字叫《車水馬龍》,我們一起來聽。好的,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同學們,我們下期再見!《回望潁川國學堂》由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黃杰老師創辦,內容分為線上音頻播讀和線下講座相結合的傳播形式,是弘揚、傳承傳統國學文化的公益平臺。
  • 中華成語故事——高山流水
    成語故事: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 成語故事《瞞天過海》:薛白袍「瞞天過海」智取高麗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追本溯源,品讀經典,體味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全面遍搜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及相關成語故事集,條目海量,一冊在手,中華成語故事全掌握。更有趣刪繁就簡,故事娓娓道來,能於興致盎然中輕鬆獲得收益,可讀性強。
  • 媽媽講故事—歷史經典成語故事「買櫝還珠」
    文/燕兒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我們稱之為成語。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 成語從未如此有趣,《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
    《婷婷講成語故事》,現場分享有趣的成語故事和學習成語的方法。據悉,《婷婷講成語故事》也是嶽麓書社與婷婷姐姐繼《小學必背古詩75首(附10首)》之後的再度友好合作。在活動現場,婷婷姐姐為大家講述了這本書背後的創作故事。
  •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成語大全及解釋,家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成語大全及解釋,家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二年級下學期即將結束,部分地區學生已經結束了本學期的學習,並開始進行三年級的預習了。對於三年級語文的預習,其實也沒必要完全把課文內容提前學了,但是可以把基礎知識學會。
  • 「喝西北風」是成語嗎?中華成語研究會會長:見仁見智
    江蘇省中華成語研究會會長、常州工學院教授莫彭齡表示,目前學界一般認為,成語是相沿習用的、具有書面色彩的固定短語,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成語具有習用性、書面性、固定性三個特徵,成語的來源一般都有出處,多有文縐縐的典雅色彩。」記者注意到,在撒貝寧「翻車」的那期節目中,對「喝西北風」一詞的出處也做了解釋。
  • 言語理解之有趣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博大精深。成語不但可以表現一些基本的內容,也可以傳達一些道理,有一些可以是一些啟示,而有一些則是一些故事,其中奧妙甚是有趣,今天來看看一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吧。「解衣推食」指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
  • 成語故事:富弼「詬如不聞」
    這就是「富弼詬(gòu)如不聞」的故事,這個成語如故事一樣,意思是被人辱罵卻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不動聲色。形容寬宏大量(近義詞),有涵養。看歷史故事,就能讀懂成語,讓我們、讓孩子們能在生活、學習中活學活用,這並不難,因為今天特地給大家推薦這套《一口氣讀懂中華經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