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福州籍百歲理髮師林能火的兩岸情緣

2021-01-11 福州新聞網

林依伯在理髮店裡等候客人。

福州伯過臺灣,身背「三把刀」(剪刀、菜刀、剃頭刀)。人瑞理髮師林能火便是這句話的生動寫照。

在臺北市迪化街二段,有一家福州阿伯理髮店。3月初,一個細雨濛濛的早晨,記者通過導航找到這裡。一張椅子、一面鏡子、幾把剃頭刀就是林依伯的全部吃飯家當。71年前,他從家鄉福州跨海赴臺謀生,但因為兩岸隔絕回不了家,只能憑藉著自己的理髮手藝在臺灣扎了根。

聽聞記者來自福州,林依伯非常開心,用福州話跟記者聊起了那段悲喜交加的歲月。

一甲子的理髮店

出生於1919年的林能火祖籍福州,由於家裡兄弟姐妹眾多,29歲那年他跨海赴臺謀生。幾經輾轉,林能火最終在臺北迪化街找到了一份理髮師的工作。1959年前後,老闆離世,他接手理髮店,與妻子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光。不久,妻子也去世了,沒有子女的他便一人打理理髮店。

迪化街曾是臺北市重要的南北貨集散中心,熱鬧的人潮帶來了錢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林依伯的店門口常常排起長龍,剪一次發2元至5元(新臺幣,下同),一天的收入至少有二三十元,羨煞了周邊不少人。

隨著臺北西門町商圈、信義商圈等新商圈的興起,迪化老街風華不再,許多人搬離了迪化街。儘管剪一次發的費用提高到了一兩百元,但現在一天只有兩三個顧客,甚至兩三天才來一個顧客,林依伯的生活反而不如以前。

林依伯的理髮店大概20多平方米,生活工作兩不誤。正前方的理髮臺上鑲嵌著一面老舊的鏡子,桌面上放著幾把手動或電動剃頭剪,椅子的表皮已經剝落;屋子中間放置著飯桌、冰箱、電視、電飯煲等生活用品;後堂則是林依伯炒菜、如廁的地方;狹小的空間還加蓋了一層閣樓,那是老人休息的地方,每天上下全靠一個木梯。每天吃過早飯,林依伯便坐在店門口,等著客人上門。這樣的日子,他一等就是60年。

福州味鄰裡情

60年間,各種燙染拉吹的美髮店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沒讀過書的林依伯只能堅守著傳統的理髮手藝繼續推、剪、剃,一把手動剃頭剪他用了幾十年也不願丟棄,猶如他飯桌上永遠的福州味。

這一天中午,林依伯為自己做了兩道菜——紅糟魚和拌蜆子,全是地道的閩式做法。「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永遠忘不了。」林依伯一邊做菜一邊說。

「師傅,今天我收攤了,這些魷魚中午拿去加菜吧!」理髮店的對門有一個早市攤,賣豬肉和海鮮,攤主是一名中年婦女,說著一口閩南話。「阿玉,謝謝啦!」定居在此,林依伯也學會了閩南話。

60年來,周邊的鄰居換了好幾茬,但無論誰有需要,他一定會幫忙。每回豬肉、海鮮賣不完,阿玉都會將東西寄放在林依伯的冰箱裡;附近還有一位賣水果的鄰居,只要有事外出,就找林依伯幫他看店。因此,當大家得知他孤身一人後,也常常送些吃的、用的給他。於是,林依伯的餐桌上常常充滿了福州味與鄰裡情。

在日漸沒落的迪化街上,福州阿伯理髮店雖然天天開張,但來找林依伯理髮的人越來越少,許多老主顧已故去,而年輕人根本看不上這裡。

即便如此,林依伯也從未想過離開,因為日子過久了,熟悉的小店、熟悉的街巷、熟悉的人事,讓他捨不得。不過,每當有人上門,不論理不理髮,林依伯總是滿心歡喜地與人聊起過往,而他最常念叨的是「回家的故事」。

回家的路最美

有人說,回家的路最美。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林依伯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時候,要從第三地周轉到香港,到了香港還必須先住下等證件,然後再從香港到廈門,再從廈門到福州,來來回回一趟要一個月時間,花費很高,3萬元。」第一次回家,林依伯已年近古稀,由於沒有電話、沒有信件往來,家人並不知道他回來了。林依伯憑著記憶,一路走回了家。當弟弟打開門見到他的那一剎那,怎麼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兄弟倆互相攙扶著老淚縱橫。

彼時,耄耋之年的老父親已不能下床,見到林依伯卻激動地想坐起來。疼愛他的母親早已過世,跪在母親的墳前,他久久不願起身。

一開始,由於路途遙遠、耗資不菲,林依伯只能幾年回一次家,連父親過世也沒能趕上。2008年兩岸「大三通」基本實現,回家的路終於不再顛簸。「現在從松山機場到福州長樂機場,只要一個多小時,上午出門,傍晚就能跟家裡人團聚吃上飯了。」正如堅守著這家老店,「每年回一次家」成為林依伯堅守的信念,哪怕鮐背之年,他依舊堅持著。

雖然身邊沒有子女,但哥哥與弟弟的孩子掛念著他。「我哥哥的孩子就在臺灣工作,每年會帶我回福州,弟弟的孩子在福州,會來長樂機場接我。」林依伯感嘆道,「家鄉變化好大,原先家裡的老房子變成了三層小洋樓,再也不需要我帶什麼回去了,反而是我常從家裡帶東西回來呢。」

林依伯說,今年下半年計劃再回一趟家。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回福州定居時,老人平靜地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知道他們過得好,我就放心了。我還能走、能幹活,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了!」

在理髮店裡,記者看到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具的捐款證明。「從今年開始,我會每個月捐100元出去做慈善。我心中已經沒有什麼牽掛,希望盡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就算結個善緣吧。」林依伯說。

午後,林依伯習慣小睡片刻。由於腿腳不便,他沒有爬上閣樓,而是坐在店門口的椅子上打盹。對於窘迫的現狀,他並不以為意,「等候」已成為他的一種堅守:等候客人、等候家鄉的音訊、等候一年一次探親的時刻……(駐臺記者 吳洪 文/圖)

相關焦點

  • 兩岸青少年福州開啟木偶研學之旅
    圖為11月21日,「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兩岸青少年木偶傳承研學營活動在福州啟動,兩岸學生代表穿著傳統服飾向木偶老師行拜師禮。 鍾欣攝泉州提線木偶戲《今韻華章》,晉江掌中木偶戲《掌上情緣》,漳州布袋木偶戲《大名府》,木偶書法、木偶茶藝、木偶變臉……在木偶戲藝人熟練操作下,木偶表演精彩紛呈,令兩岸青少年目不暇接。21日,「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兩岸青少年木偶傳承研學營活動在福州啟動。
  • 臺灣寫真:體育舞蹈牽起兩岸曼妙情緣
    中新社記者 路梅體育舞蹈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國標舞),19世紀20年代起源於歐洲,20世紀先在臺灣地區風靡,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大陸也興起國標舞熱潮;兩岸民間藉由體育舞蹈,牽起一段段曼妙情緣。上海姑娘季雯華1996年在北京念大學時認識了一位來自臺灣的國標舞選手,兩人相識相愛,也決定共同追求舞蹈夢想。隨著勤學苦練與默契配合,兩人在15年之內從比賽名次倒數,衝到臺灣國標舞冠軍的位置,聲名鵲起。退役後,她在臺北擁有自己的舞蹈教室,許多舞者慕名而來。
  • 「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21日,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在福州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泉州、漳州及臺灣等地木偶劇團,以展覽展演、授課、參訪等方式,為兩岸青少年舉辦研學交流活動。  據介紹,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的木偶戲演變分為掌中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特別是掌中木偶戲也就是布袋戲,於明末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臺灣,經過守正創新,融入現代聲光電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
  • 跨越半個世紀的兩岸情緣——臺灣藝術家傅申、陸蓉之夫婦陪伴98歲...
    6月14日,臺灣著名藝術家傅申、陸蓉之夫婦陪伴98歲的父親陸永明從臺灣桃園登機,跨越海峽,回到他們共同的家鄉——浦東新場。從陸永明先生到臺灣藝壇伉儷傅申、陸蓉之,兩代人的親情、愛情、友情都與浦東新場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相關。陸永明1922年3月17日出生於上海浦東新場古鎮。他五歲進入私塾受教古文,受傳統文化影響極深,在新場有許多童年夥伴和少年好友。
  • 臺籍全國人大代表梁志強:兩岸統一是必然的歷史趨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著臺灣問題,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臺籍全國人大代表梁志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福建作為跟臺灣關係最近最密切的省份,這一年多以來,致力於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出臺了很多惠及臺胞的措施。
  • 兩岸舞者隔海「雲」街舞 臺評委談備戰奧運
    中新社福州12月20日電 (記者 林春茵)「街舞Breaking(霹靂舞)納入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臨時特設項目,這對兩岸街舞界都是好消息,大陸街舞教學市場廣大,也將對臺灣街舞人才產生吸引力。」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少年街舞大賽的臺籍評委潘彥如20日在福州如是說。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
    「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6日電 (張金川 龔雯)「音樂和藝術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使人心與心相通。」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的「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對此深信不疑。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蔡鶴立在他的工作室為客人攝影。 張金川 攝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蔡鶴立幼時便聽著從臺灣來到大陸生活的外婆講家鄉的人與事,自此埋下「兩岸情結」。中學時期起,他開始學習音樂。
  • 臺灣文創周在福州開幕
    集市上,臺灣文創產品琳琅滿目。福州新聞網12月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張秀冰 文/攝)8日下午,一場集合「生活文創、親子文創、潮流文創、傳統文創、健康文創、飲食文創」六大主題的集市,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宮職工三創中心開幕。
  • 2020臺灣文創周在福州舉行
    新聞中心 > 央廣網國內 > 地方新聞 2020臺灣文創周在福州舉行
  • 福建力促臺籍教師科研成果轉化
    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中新社福州1月10日電 (記者 龍敏)在福建省閩江學院任教的臺灣藝術大學博士黃俊嘉,成為福建惠及臺胞新舉措的受益者。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的「90後」臺籍青年蔡鶴立對此深信不疑。從大學畢業便開始創業的蔡鶴立,把藝術「玩」成了事業。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 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在臺灣新竹閉幕
    新華社臺北9月30日電(記者張鍾凱 劉剛)以「為了藝術為了愛」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30日在臺灣新竹縣圓滿落幕,交流規模再創新高,4支大陸隊伍和2支臺灣隊伍獲得金獎。此次合唱節參與人數逾1200人,參與團隊共計23支,其中大陸合唱團隊15支,臺灣合唱團隊8支。
  • 回不了家的臺灣人——《1946·被遺忘的臺籍青年》
    與那些灣生(指生在臺灣的日本人)一樣,鄭堅和一群臺灣青年們也在那一年聚集到了基隆,同樣是離開臺灣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同樣是從基隆港出發,同樣是奔向他們從未踏足的祖國……1946年6月25日,《臺灣新生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考選升學內地專科以上學校公費生公告》,宣布臺灣省政府擬選拔100名臺籍中學畢業生赴大陸高校深造。
  • 《兩岸一家親 共築中國夢》臺籍醫生:紮根廈門 譜寫人生新篇章
    2019年,《海峽新幹線》欄目推出《兩岸一家親共築中國夢》系列專題片,通過採訪在祖國大陸各地發展的臺灣同胞,生動呈現他們的奮鬥歷程以及努力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的圖景
  • 臺灣文創周在福州開幕 近50家臺灣文創企業參展
    人民網福州12月9日電(餘杉芳)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2020「匠心意蘊」——臺灣文創周於12月8日至9日在福州市舉行。 12月8日下午,文創周啟動儀式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宮-福州市職工創新創業創造中心舉行。
  • 「雙十一」遇上福州美食節 兩岸美食挑花眼
    葉秋雲 攝  中新網福州11月12日電 (葉秋雲)臺灣芝士鮮蝦棒、臺灣泡菜豆腐、臺灣大腸包小腸、臺灣士林蚵仔煎……電商購物節「雙十一」遇上美食節,11月11日晚,兩岸美食齊聚福州臺江區,「禮遇榕城·樂購臺江」寶龍咔溜美食購物狂歡節啟動。  臺灣士林蚵仔煎頗受市民歡迎,來自臺灣的攤主吳東祥樂的合不攏嘴。
  • 海峽兩岸丨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犯法?黃智賢:逐步斬斷兩岸間的聯繫
    臺灣籍記者在大陸上班,卻因此被懲罰前段時間的白宮記者會上,張經義記者被川普提問來自哪裡,他回答說自己來自臺灣。幾天後,川普在社交平臺上轉載了一篇推特,川普認為張經義在說謊,因為張經義任職於上海東方衛視,是來自大陸,而非臺灣。似乎在川普看來,只要與大陸掛鈎,就脫離了臺灣。
  • 兩岸海絲文創館攜臺灣文創品牌亮相文博會
    福州新聞網12月6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4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拉開帷幕。作為本屆「文博會」重點展覽之一,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兩岸海絲文創館亮相其中。
  • 兩岸少年藝術展在福州開幕
    呂明 攝圖為小朋友參與福州「美食」製作藝體驗活動。 呂明 攝圖為民眾參觀展覽。 呂明 攝圖為開幕式啟動儀式。 呂明 攝圖為民眾參觀展覽。 呂明 攝圖為福州現場,小朋友在共同繪製「陽光海峽號」宇宙飛船。 呂明 攝圖為大屏幕上的臺北現場,小朋友在共同繪製「陽光海峽號」宇宙飛船。
  • 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落幕 臺灣東海大學奪得團體冠軍
    福州新聞網12月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江海)11月30日,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落下帷幕。 兩岸16支高校代表隊,進行了3天、22場的激烈角逐。最終,臺灣東海大學奪得團體冠軍,華僑大學獲得團體亞軍,華東師範大學和臺灣東吳大學分獲團體季軍、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