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終於有了拍新作的消息。
是枝裕和的新作《中間人》(暫譯)將與韓國演員宋康昊、裴鬥娜、姜東元合作,影片由CJ娛樂負責發行,故事講述沒有條件養育孩子的人,將孩子放入特殊的育兒箱,隨之丟棄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故事是是枝裕和擅長的家庭關係,不過這次豪華的陣容也是讓不少影迷充滿了期待。
在上一部作品《真相》拍了一部英語/法語的作品之後,是枝裕和這次依然沒有「回歸日語」,轉而挑戰韓語片,是枝裕和會成為「真·國際大導」嗎?
咱先聊聊,是枝裕和挑戰韓語片,這事靠譜嗎?
其實嚴格說起來,這也不是是枝裕和第一次和韓國演員合作了,2009年的《空氣人偶》就是由裴鬥娜主演,同時提名了當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
當年的裴鬥娜已經是非常亮眼的年輕演員,十年之後,裴鬥娜不僅從韓國發展到了日本,還邁著大步闖進好萊塢,和沃卓斯基姐妹合作了《超感獵殺》《雲圖》《木星上行》等作品。
無論是表演經驗還是獨特的氣質魅力,都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和是枝導演暌違十年的重逢,相當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作為「忠武路三駕馬車」之一,宋康昊的實力大家都有目共睹,在《寄生蟲》之後更是成為全世界影迷都認識的「熟面孔」。
金棕櫚+奧斯卡,名導+影帝的組合,這部新片顯然是想在《寄生蟲》之後繼續衝擊國際獎項。再加上CJ娛樂運作《寄生蟲》的公關經驗,或許這次跨國合作還有更大的野心。
不過現在說這些尚且有點早,畢竟整個項目還停留在劇本階段。而且在上一部法語片《真相》雖然集結了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伊桑·霍克的超豪華陣容,但是最終呈現的效果只能說勉勉強強,那個威尼斯金獅獎的提名,更像是給這個卡司和合作的「保底獎勵」。
跨文化的創作並非僅僅是把劇本翻譯成外語,邀請知名的演員加盟就可以輕鬆完成的,不同文化之間對於情感、細節、動作和生活氛圍的不同理解都足以讓一個本來優秀的故事變得不倫不類。
《真相》講述的是一堆母女之間的拉扯和角力,對於擅長表現家庭內部關係的是枝裕和來說,這樣的主題幾乎是手到擒來,此前的《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海街日記》都涉及到類似主題的表達。
但是到了《真相》,當兩個主角都變成了法國女人,是枝所擅長的日式情感和邏輯似乎並不能像以往一樣發揮作用。
這當然不是是枝裕和的錯,事實上,所有試圖跨文化創作的導演都面臨過類似的問題。
2003年,為了紀念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侯孝賢採用日本演員拍攝了日語片《咖啡時光》。
此時的侯孝賢,已經拿了5次金棕櫚提名和1座金獅獎,實打實的一流大師,但是在《咖啡時光》的幕後紀錄片中,侯導也無不遺憾地表示:「基本上你去拍跨國不同的文化,是非常難的。你不知道他們的生活細節、慣性種種。」
同處在東亞文化圈,彼此隔閡較少尚且如此,「遠徵」歐洲和好萊塢的難度,當然就更大了。
但是也不是沒有成功的案例,名導阿巴斯是伊朗電影的標誌性人物,在世界影壇也有重要地位。除了我們熟悉的《櫻桃的滋味》《生生長流》等「本土電影」,2010年的法語片《合法副本》不僅拿到金棕櫚提名,還為朱麗葉·比諾什拿到第一座坎城影后。
兩年後,阿巴斯拍了日語片《如沐愛河》,全日本陣容,再次提名金棕櫚。2016年,阿巴斯因病去世,據說他臨終前準備著手拍攝的是一個將在杭州取景的中國故事。
說到「國際化」,當然也不能不提維姆·文德斯,作為一位德國導演,他的作品中包含著德語、法語、英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等各種不同語言,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世界各地。
他在東京拍攝關於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尋找小津》,在義大利幫助安東尼奧尼完成遺作《雲上的日子》,《樂士浮生錄》拍攝的是古巴,《德州巴黎》在美國,《裡斯本的故事》自然就在葡萄牙。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跨文化」不僅僅是要跨越習慣和語言的障礙,而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好萊塢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少不了那些在二戰時期避難美國的藝術家們帶來的豐富財富,茂瑙、卓別林、懷爾德、希區柯克;即使在今天,好萊塢也少不了諾蘭、艾默裡奇、李安、「墨西哥三傑」和溫子仁。
是枝裕和的「國際化」,會迎來成功的下一步嗎?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