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2021-01-10 遇見藍歌

作者:藍歌

原創作品,且看且珍惜

是枝裕和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很多年前,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電影的好壞,是以餘味定輸贏。」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小津安二郎還是是枝裕和,他們最擅長的是用波瀾不驚的藝術鏡頭,向我們鋪展了日本社會的世態人情。

正如2011年上映的電影《奇蹟》,這是一部日本為了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專題電影,幸好是是枝裕和拍了,才能讓我們看到了商業片之下流動的人文情懷。

很多人在影片中看到了感動與溫暖,誠然影片的風格頗為治癒,但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在波瀾不驚的表層下,其實蘊藏了三個宏觀內容:父與子的家庭觀念衝突、日本社會文化更迭變遷、呼籲日本家庭式微父權的回歸。

一次有夢想的出走,一場父與子的和解

電影主角是兩兄弟,爸媽離婚後,哥哥航一和媽媽生活在鹿兒島,弟弟龍之介和爸爸在福岡生活。

鹿兒島有座活火山,整個城市的上空常年瀰漫著菸灰,如同哥哥航一腦海裡揮之不去的陰翳。

在航一心裡,他始終不能接受父母分開的事實,他甚至希望鹿兒島的活火山爆發,這樣他就可以和媽媽搬離這裡,從而前往福岡和爸爸弟弟生活在一起。

一家四口團聚,是航一最大的人生夢想。

對於年幼的航一來說,父親徹底的缺位,造成了他敏感且自卑的性格,有次老師上課要求調查父親職業,這時有同學說 航一沒有爸爸。

航一怯生生地站起來,緩慢地解釋到:「我有,但我們現在不住一起。」

同學一句「航一沒有爸爸」,讓他想要一家四口團聚的夢想更強烈了。

那天晚上,航一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全家人一起在太陽塔公園聚餐,正在其樂融融之時,兩個拆遷工打破了這份美好,航一上前阻止,但是爸媽和弟弟卻無動於衷。

在日本文化中,太陽塔是一種象徵:如果找不到爸爸媽媽,就在太陽塔等著。

如今這座太陽塔被無情摧毀,航一想要家庭團聚的夢是否會實現呢?

然而,相比於哥哥航一對完整家庭的迫切渴望,弟弟龍之介是個樂天派,他不會嫌棄整日沉迷音樂的爸爸,也不苛求父母能重新在一起,看似沒心沒肺,實則他心裡跟明鏡似的:爸媽再也不可能和好了。

航一在上實驗課時,聽到同學說:從鹿兒島開出的櫻花號和從博多開出燕子號時速都是260公裡,當北上南下的兩輛子彈列車相遇,高速掠過時會產生超能量,若此刻許下心願,奇蹟便會發生。

單純的航一相信了,於是他開始計劃前往兩車交匯的熊本縣,許願鹿兒島活火山爆發,讓他有理由搬離鹿兒島,實現家庭團聚之夢。

他做了周密的準備,畫了一幅火山爆發的圖,時刻祈禱著,仔細研究行車路線,叫上外公協助逃學,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兩兄弟帶上相約小夥伴一起前往匯合點。

在看到兩車交匯的那一刻,所有的小夥伴都許下了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望,唯獨哥哥航一沉默了,他忽然想到如果許願火山爆發了,生機勃勃的鹿兒島會瞬間黯然失色,他再也不能平平安安上學,外婆再也不能開開心心跳草裙舞,無數家庭會因此支離破碎.....

那一刻,航一頓悟了:和自己家庭團聚的願望相比,世界的安寧更為重要。

他爬山涉水來到這裡想要實現的願望,就這樣放棄了。

他對弟弟說:「比起家人,我還是選擇了世界。」

他放棄汲汲追尋的夢想,同時也接納了父親的不負責任,以及認同了父親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觀念。

飛掠而過的列車,隱喻著時間的流逝,也暗示了他們一家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電影名叫《奇蹟》,雖然並沒有奇蹟發生,但在最後哥哥航一完成了「超我」的建構,無疑也是一種奇蹟。

一家四口團聚的願望沒有實現,可接納破碎的現實,未必不是一種成長。

這場出走,航一完成了與父親的和解,自己也得到了成長。

用波瀾不驚的鏡頭,揭露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遷

如果電影只是單純表達兄弟兩為家庭團聚所做的努力未免有些膚淺,是枝裕和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敘事從來不甚宏大,格局卻是深不可測。

航一外公年輕時是個有名氣的糕點師,老友們聚會時感嘆日本小吃輕羹的衰落,提議讓航一外公重新出重新出山製作輕羹。

後來,外公製作的輕羹出爐了,航一嘗了一下,表情略微失望,輕羹味道顯然不是很討喜。

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老友們提議老友們提議以櫻花為主題,將輕羹做成粉紅色,但外公拒絕了。

在外公內心深處,他眷戀的以及認可是白色的輕羹,如果換了花樣,那是對田道間神大不敬。

這個年逾60的老人,骨子裡有對日本傳統小吃文化的敬仰,對於他來說,輕羹是一種傳承的手藝,是一代文化的象徵。

與其變著花樣讓它在社會更迭中活起來,不如留在最美好的回憶裡,有些東西,歲月帶不走。

這個細節頗為出彩,儘管是宣傳片,可導演卻另闢蹊徑通過著眼於傳統文化在社會更迭的落寞,凸顯新幹線的先進之處,比起平鋪直敘,這樣的反差更具深層面思考。

然而,時代發展帶來的衝擊除了傳統文化的流逝,還引發了日本空巢老人問題。

7個孩子在熊本縣過夜的那一晚,遇見了一對夫妻,常年獨居於此的夫妻兩看到一群孩子的到來,瞬間逐笑顏開。

夫妻兩給他們做好吃的,給他們穿好穿的,最為動人的那一幕是老婆婆給小女孩梳頭,這個畫面像極了祖孫兩。

最後夫妻兩還親自開車送孩子們前往觀測點,就在許願前,小女孩問:「你們要是有什麼願望,我可以幫你們許。」

老奶奶說:「昨晚,我們許的願已經實現了。」

對於空巢老人來說,能和孩子享受一次天倫之樂,就是人生最大的願望。

雖然電影裡描述空巢老人的畫面不多,卻足以表達了是枝裕和對日本老齡化問題的牽絆與憂戚。

這或許就是《奇蹟》想要給觀眾傳達的深層意思。

正如是枝裕和所說的:「作品不是為了表達自身內在的想法,而是為了反映和記錄當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豐饒或幽微複雜的人性相遇時,產生的那份驚奇。」

驚奇的是,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兒童逐夢片,而是糅合了無數日本社會的人情世態。

設立廢柴父親形象,呼籲逐漸式微父權的回歸

先前一直想不太明白,為何是枝裕和鏡頭下的父親都是廢柴形象。

從《無人知曉》裡四個始亂終棄的父親,再到《比海更深》中年頹喪的父親良多,再到《奇蹟》裡一心想要實現音樂夢無心顧及家庭生活的父親木南健次。

起初看時,總覺得這樣的人設未免有些喪,可是在我看了是枝裕和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後才發現,設定這些無用父親形象,實則是一種呼喚,是枝裕和嘗試用鏡頭呼喚日本逐漸式微父權的回歸。

如果對日本文化略有關注,不難發現日本家庭父位缺失情況極為嚴重,明治維新時代後,日本社會逐步發展,為了提高家庭收入,大多數父親選擇外出打工,母親則成為家庭生活的頂梁柱,由此日本逐漸形成「無父社會」。

而父權失墜帶來最明顯的社會問題即日本離婚率急劇上升,近20年,日本70%的離婚是由女性提出,日本家庭關係進入動蕩不安的時期。

電影《奇蹟》中,父親木南健次顯然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他在有兩兒子後,仍不切實際地追求音樂夢,把家庭生活重擔丟給了孩子的媽媽。

無奈之下,妻子只能選擇離婚,家庭破碎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僅僅是孩子對家庭復位的渴望,更是直接削弱了父親教化、引導孩子的權威力量。

一個家庭的穩定,離不開父母健康的關係,任何一方失墜,都會造成家庭的破碎,是枝裕和在電影裡塑造廢柴父親的形象,無疑是為了呼籲父權的回歸,喚醒父性的力量。

我們不得不承認,是枝裕和的電影鏡頭敘事平常,卻暗藏著豐富的社會內容,他將日本飲食文化,生活美學,家庭解構與整合,與原生家庭和解、日本社會問題等一一呈現出來。

無需譁眾取寵,卻早已深入人心。

正如他在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書中說道: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的確如此,每次看完電影之後,都能從平凡細碎的情節裡咂摸出現實生活之味,仿佛他早就鑽進了我們的生活,將其呈現於熒幕上。

小津安二郎的沉鬱冷峻固然直透靈魂,北野武的辛辣暴力給人以感官的衝擊,而是枝裕和的溫情與美好,總能讓我們在暗淡的歲月裡尋得一絲光亮。

基於平凡,現而不凡,四兩撥千斤的技藝,是枝裕和用得如火純青。

作者:藍小歌,自由撰稿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PS:請尊重每一個人的觀點,不喜勿噴~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呢,不然為什麼能拍出溫柔的電影呢?
    是枝裕和的電影,剛開始看總覺得平淡如一杯白開水,慢慢沉浸到劇情中去,又覺得這杯水後勁兒有點大,你能夠咂摸出各種味道:酸的,澀的,甜的。他的電影沒有劇烈的衝突,沒有跌宕的劇情。他對於英雄拯救世界的情節,沒有絲毫興趣。反而更關注平凡人的生活。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像是活火山,不定時刺激觀眾的腎上腺激素飆升,那麼,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靜水流深 ,讓人的心一點點安靜下來。
  • 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那你一定會喜歡是枝裕和的《奇蹟》
    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平緩的敘事,含蓄的情感,幽微的細節。這是他一貫的風格。看爆米花電影像是坐過山車,你享受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刺激,但刺激過後,什麼都沒留下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是面對著一汪流深的靜水,乍一眼,毫無波瀾,但是你的心會一點點安靜下來,最終看見沉在水底的萬象人生。
  • 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我全心期待著您的新片早日問世,在世間無數的企盼之上,再添上屬於我的這點小小的心思。」 是枝裕和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1995年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當年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 在隨後的20年穩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細膩而不失力度。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第一:親情。(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通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世界因你而火熱
    電影《小偷家族》劇照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鏡頭,更多接近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步履不停》該片講述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探究長大後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奇蹟》拍《奇蹟》的時候是枝裕和的女兒三歲,是枝裕和導演暗下決心要拍一部等女兒十歲的時候能看懂的電影。
  • 談及是枝裕和,這是最大的誤讀!
    《空氣人形》劇照 影片講述一個突然有了心、有了生命的充氣娃娃,趁主人不在的白天,來到街頭,好奇觀察人世間的一切,並逐漸擁有了空虛、愛這些人類情感的故事
  •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奇蹟》?
    是枝裕和的《奇蹟》,是一部成長正能量電影。劇情前後邏輯分明,和我們兒時的成長環境基本如出一轍。從大迫軍上學開始,班級老師,給每個同學布置了一個研究自己爸爸職業說起。大迫軍從小不和自己的父親住在一起,所以在面對這個問題上,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老師的提問,很是尷尬。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是枝裕和的電影:涼意中的暖,與暖意中的涼
    1995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攜電影《幻之光》參加威尼斯電影節,開啟了他的電影之路。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是枝裕和的作品我看過11部,應該是日本導演裡我看的最多的了。在其中總能感覺到那種平淡生活中流轉的溫柔。用四個關鍵詞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是枝裕和作品,以這篇小小的文章,聊表喜愛。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說起日本電影,不能避開的一個名字就是是枝裕和。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去年,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榮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刷新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紀錄。而今夏,是枝裕和最新著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引進。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是枝裕和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電影導演,他的代表作《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電影也為中國觀眾所熟知。
  • 是枝裕和的新片,是下一部《寄生蟲》?
    是枝裕和的新作《中間人》(暫譯)將與韓國演員宋康昊、裴鬥娜、姜東元合作,影片由CJ娛樂負責發行,故事講述沒有條件養育孩子的人,將孩子放入特殊的育兒箱,隨之丟棄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 這才是人生贏家,金棕櫚得主是枝裕和,由自己偶像侯孝賢陪玩九份
    11月21日,專程到中國臺灣舉行大師班的金棕櫚得主,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在為侯孝賢導演頒出的終身成就獎的引言中說,「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侯孝賢導演其中一個兒子」。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的緣分,源自1993年,當時29歲的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是枝裕和,到臺灣拍攝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與侯孝賢結緣。是枝裕和籌備自己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劇情長片《幻之光》,侯孝賢還把自己的老搭檔陳明章介紹給是枝裕和做配樂。陳明章也參與了這次為侯導頒獎的豪華嘉賓之列。
  • 是枝裕和冷門之作,橋本環奈螢屏首秀,向你傳達生命的奇蹟!
    說到是枝裕和,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不是《小偷家族》就是《無人知曉》。當然,小編不否認是枝裕和的代表作是這兩部電影,但是提起是枝裕和,小編第一件想起的卻是9年前的老電影《奇蹟》。《奇蹟》是一部以孩子為主題的勵志影片,影片講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因為父母的離異,導致哥哥航一和弟弟龍之介天各一方。
  •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簡說
    回顧是枝裕和的家庭劇,從《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邊日記》,一直到《比海更深》,其電影中的日本家庭往往出現裂痕或重大變故,而是枝裕和一直在做的正是在破裂的家庭中修復或重建家庭倫理關係。□居無間4月16日拉開帷幕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 是枝裕和:依然溫柔注視著普通人的生活
    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電影節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很多人還對《小偷家族》在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之後第一時間來到上海記憶猶新,今年,他除了帶來自己的第15部長片《真相》之外,還將在電影節期間開辦大師班。是枝裕和的作品,上承成瀨巳喜男,下啟西川美和,是當代日本影壇的重要一支。
  • 法國雙影后vs是枝裕和,看完我立馬get到了「真相」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繼《小偷家族》坎城奪魁後的首部作品,也是他離開本土文化語境、邁向國際合拍的試水之作。由於父母過早離婚、母女矛盾重重,她成年後便遠赴紐約生活,與美劇演員漢克結婚,生下了女兒夏洛特。近來,因為得知母親將出版回憶錄,路米爾才帶著丈夫女兒回到巴黎娘家。她表面上以慶祝為名,但到達後的當晚就迫不及待地要來樣書,連夜挑出了所有虛構部分。
  • 是枝裕和的鏡頭,是把悲傷雕刻進時間,緩慢而有力
    《小偷家族》在2018年火爆之後,是枝裕和這個喜歡用鏡頭平緩敘事的日本導演又火了一把。《小偷家族》確定無疑是一個悲傷的故事,這悲傷不是因為電影中的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受傷的靈魂,它的悲傷在於每一個人為了掩飾痛苦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