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瑣事的熱愛
是枝裕和曾在回答為何拍攝《步履不停》這樣一部沒有什麼情節的電影時說:「因為發生了重大的事件而產生了一部電影,這種情形到處可見。但我就是想拍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卻很有趣的故事。因為大家人生當中並不會常發生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卻很有趣不是嗎?」相比於其他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算是一部「有情節」的電影。
野野宮良多夫婦屬典型的中產階級,丈夫外形俊朗,事業有成,妻子溫婉可人,六歲的兒子乖巧懂事。家庭裡瀰漫的溫馨氣息卻在某一天被醫院打來的一通電話攪散——原來朝夕相處六年的兒子並非親生,一個護士為報復社會調換了兩個孩子,兩個家庭——野野宮與齋木家頓時陷入痛苦與混亂。
影片中,所有事件的發生、進展,依然通過「瑣事」表現,即使是對簿公堂這樣重大的事件,也只有當事人簡單的陳述,甚至沒有道德評判。影片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展示兩個家庭的會面、吃飯、遊戲及與兩個兒子的相處。
日常生活由瑣 事構成,瑣事構成影片中的細節,細節體現氣氛與人心。齋木雄大在浴缸中與野野宮慶多噴水玩耍,體現出與良多家規矩有禮截然不同的親切熱鬧。良多翻看相機裡的照片終至泣不成聲,是他忽視一個孩子的依戀之心之後的悔恨。《如父如子》即通過無數細節表現兩個家庭漸漸由疏離到熟悉,由抗拒到接受的過程。
芥川龍之介曾說「為了人生的幸福,必須愛日常的瑣事才行。也就是必須愛雲的光彩,竹子的搖曳,群雀的喧聲,行人的面面相覷,從這些諸般日常瑣事之中感到最高的甘露之味。」日本導演如小津安二郎等人都是捕捉日常細節的高手,是枝裕和也是同道中人。
成長是一生的事件
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成長」是必然要涉及的主題。成長的過程在一件件日常小事的堆積中慢慢過渡,最終如船到彼岸般自然完成。《幻之光》中的女主角由美子最終釋然於家人的離開;《下一站,天國》中的望月,在五十年的等待之後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安然離開天國車站;《奇蹟》中父母分居的兄弟最終不再執著於家庭的完整而明白「世界」的含義。
《如父如子》中,福山雅治扮演的野野宮良多,也經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作為無禮、愛佔便宜、世俗味濃的齋木一家的對立面,他談吐高雅,舉止得體,辛勤工作,給妻兒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但是,卻並不擅長扮演生活中他的角色,尤其是作為父親:他總是食言,永遠沒有閒暇陪伴妻兒;他想用錢買來兩個孩子的撫養權,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作為兒子,他長期不承認用心照顧父親的繼母……他有責任,有擔當,卻顯得自私冷漠,自大衝動。
意識到兒子並非親生之後,與慶多和琉晴兩個孩子相處,與齋木雄大一家的交往,使得溫暖柔軟的氣息慢慢來到,良多變得不再那麼生硬、嚴肅,而漸漸感性。當琉晴拿著水槍推開門時,他拿起吉他與之「對打」,而妻子拿著吸塵器加入「戰鬥」,快樂滲透到這個家庭中來。
關於兩個孩子最終在兩個家庭中的去留,影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結局,影片結尾,家庭成員在齋木家的電器店中聚齊,鏡頭拉遠,畫面深處傳出笑聲,這是個溫暖的預示,但並不是兩個孩子最終的歸宿。在真實的人生裡,孩子與父親母親都仍需要成長,因為生活畢竟不是電影,柴米油鹽仍是最最磨人的鈍器,雖鈍,卻可以傷人。
缺頁的書
《如父如子》2013年5月18日在坎城上映,播放完畢得到現場觀眾長達十分鐘的掌聲,導演與影片主演也都感動落淚。當屆評委會主席史匹柏認為影片拍出了東方人的隱忍與克制,感動之餘,史匹柏也與是枝裕和達成翻拍意向,史匹柏有可能親自執導美國的翻拍電影。
所謂隱忍與克制,在東方的生活與藝術中是常見現象。「發乎情,止乎禮」是一種克制,中國畫中的空白也是一種克制。恰到好處的克制沒有刻意成分,水到渠成。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最淡遠最克制的影片,當屬《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在情感的濃度上更稠密一些,但在西方人看來,已是隱忍克制的典範了。
《如父如子》的克制,體現在情感與風格上,情感充盈卻不煸情,全片清靜淡遠,細節點到為止。假如人生是書,或者電影是書的話,《如父如子》是缺頁的書。整體看,它是完整的,翻開,卻有一些故意的缺頁,這些缺頁提供給人們想像。觀影者的想像與情感填充起這些缺失的部分,就像《奇蹟》一片中老人製作的傳統點心,「淡淡的,卻有嚼頭」。
報復社會的女護士的生活,良多父親與繼母的故事,醫院在調換孩子事件中的責任,是情節上的「缺頁」,它們並不影響觀影的感受。與孩子相處中大量的細節表現的意義,如放風箏,兩家人一起照相,在餐館點餐結帳,良多與捕蟬人的對話,也都有「缺頁」,需觀眾放任想像。影片完成之後,其實,是屬於觀眾的,觀眾的理解造就了無數部新的電影。而寬容、克制、簡淡、溫暖,成為《如父如子》的標籤。
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取材於家庭,描寫日常瑣事,情節簡單,節奏舒緩,音樂清淡悅耳,常有溫和暖意充溢。在《步履不停》的訪談中是枝裕和說:「我想要描寫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劇,歡笑,和殘酷。」細看《如父如子》,想像兩家人以後漫長的生活,是不乏「殘酷」的因子的。
涼意中的暖,與暖意中的涼,是是枝裕和的電影之味,也是日常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