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早上7時,今年57歲的絞面娘林和姑帶著「行頭」從家裡準時出發,前往海口市瓊山區府城忠介路步行街附近一處巷子。放下「行頭」,還沒來得及跟陸續趕來的其他絞面娘聊上兩句,就有人找她絞面。
在這條狹窄的巷子裡,與林和姑一起絞面的阿婆有四五個。這兩年,林和姑也讓30歲的女兒加入其中。這不僅讓巷子裡的絞面娘隊伍中多了一張年輕的面孔,也讓這個開始步入暮年的行業多了一絲希望。
其實,深藏在府城老巷子的絞面娘隊伍並不止這一處,在步行街附近的宗伯裡二巷還有一支人數更多的絞面娘隊伍,而且個個「生意興隆」,都是從早忙到晚。這也讓絞面這一民間習俗再次在府城地區的深巷中悄然成風。
絞面隊伍越發壯大
幫客人繫上紅色的頭巾,在臉上塗上石膏粉,取來一段白線,林和姑開始給她的第一個客人符仙英絞面。因為住得近,符仙英每個月都會來絞一次面,且每次都會找林和姑。兩人關係很熟,一邊絞面一邊聊天。「就像男人理髮,我每個月都要來絞面一次。」50多歲的符仙英稱,她很享受絞面後臉部光滑亮麗的感覺,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不少。
但是現在,不僅僅是年紀偏大的海南本地婦女,一些30來歲的婦女和男同胞也加入到接受絞面美容的隊伍。今年32歲的陳英住在瓊山區甲子鎮,只要來海口市區,就會到林和姑絞面的巷子,找另外一位絞面娘絞面。而住在附近的黃文豐是一名瓊劇演員,也是一名絞面「粉絲」。除了找林和姑絞面,今年43歲的他,每半年都會找林和姑的女兒,給自己拔一次白頭髮。
「其實,絞面的效果和洗臉的效果一樣,但是比洗臉實惠。」除了習慣之外,這是符仙英喜歡絞面一個重要原因。跟美容店洗臉收費相比,絞面收費標準並不高,一次收費僅30元,拔白頭髮每小時收費也是30元。
「以前,我總是擔心來絞面的人越來越少,但是現在我每天都很忙。」林和姑說,每天早上7點到傍晚6點,是她和女兒的「上班」時間,母女倆每人至少要給十多名客人絞面和拔白頭髮。在林和姑絞面的小巷子裡,其他3個絞面娘的生意一樣很好。而在宗伯裡二巷的一處屋簷下,8位絞面娘一字排開,每個人都忙碌著幫客人絞面。客人中間,有的是60多歲的大媽,有的則是30歲不到的年輕婦女,有的打扮得很時髦。
據瓊山區文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瓊山區府城地區絞面娘有很多,前來絞面的人也不僅僅是年紀偏大的女性,很多中青年也逐漸成了絞面「粉絲」。由於收費不高,而且喜歡絞面的人增多,絞面娘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也正是自己的生意太好忙不過來,林和姑在前兩年也讓女兒加入其中,將自己從奶奶那裡學到的手藝慢慢地傳授給她。
一門古老的美容術
絞面,在海南本地稱呼有多種,有的地方叫「挽面」,有的地方叫「滿面」。海南婦女一直有絞面的傳統,幾乎每個市縣都有絞面娘。絞面行頭很簡單,一條紅頭巾,一個縫紉用的線團,一支眉鉗,一盒石膏,幾張小凳子,就是絞面娘的全部行頭。
絞面的手法也不複雜,就是用白線在臉上來回地絞合,把臉上的汗毛拔除乾淨,從而起到美容的效果。絞面的時候有一點點刺痛感,但也因人而異。經常絞面者則很容易適應。
據《番俗六考》(清黃叔璥撰)等古籍記載,絞面是一種民間美容術,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古時候,直至現代各種美容院出現之前,這是一種很體面的美容方式,也是一種隆重的婚禮習俗。未婚女子在出嫁前必須要絞面,女性頭一次絞面叫作「開面」或「開臉」,在新娘出嫁前夕做的,都要請多子多孫、生活和美的老婦人操作。若老婦人不會,則做做樣子,另請絞面娘用麻線將新娘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修出豐滿圓潤的額頭,修出彎彎的月牙眉,意為讓新娘別開生面,祝願她婚姻幸福、家庭美滿。
絞面的起源,也曾有另外一個傳說。據傳隋朝時,隋煬帝微服出巡,經常暗中命令侍衛攔截迎親轎子,強擄新娘,嚇得百姓迎親時不敢敲鑼打鼓。有一名男子要娶妻,女方堅持要風光出嫁,男子便交待媒婆將新娘臉上汗毛盡除,略施脂粉,讓新娘坐在朱紅描金的藝閣上,迎親隊伍沿途敲鑼打鼓,被侍衛攔截時,說是迎神會,侍衛看到新娘臉若盈光,汗毛都看不見,以為是天仙而不敢冒犯,便予放行。
據瓊山區旅文局局長王武介紹,以前在條件優渥的家庭,婦女們一般每隔一兩個月就要絞面一次,普通家庭的婦女至少在過年、清明、端午、中秋等大節前「挽面」。而如今,作為一門街頭手藝,絞面廣受愛美一族青睞。
上世紀90年代,新興的美容技術五花八門,掌握這門手藝的老人越來越少,了解這門古老手藝的年輕人更是越來越少。絞面和許多傳統手工藝一樣只能藏在深巷,甚至有要退出歷史舞臺的趨勢。但如今,府城地區絞面再度悄然走紅,這門古老的美容手藝又開始逐漸復興。
目前,瓊山區旅文局正在研究方案,為這門手藝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它、關注它、傳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