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一部特殊的法國電影,也是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片——《真相》。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繼《小偷家族》坎城奪魁後的首部作品,也是他離開本土文化語境、邁向國際合拍的試水之作。
影片的卡司陣容十分華麗——
女主由凱薩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兩位法國影后擔綱,她們在片中飾演一對母女;
男主則是即將開拍《愛在》系列第四部的伊桑·霍克,他演的是朱麗葉·比諾什的丈夫。
這樣一部星光熠熠的作品,在上映後迎來了兩極化的口碑評價——
有人說它是是枝裕和的水準之作,也有人認為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甚至說它是一部自我重複的作品。
正因為存在爭議,《真相》目前在豆瓣上只有7.2分,相比導演的其他舊作遜色不少。
但它真如評分顯示的那麼不盡人意嗎?其實並不盡然。
影片取材自是枝裕和執筆的舞臺劇《鬥篷》,主角是一對同在演藝圈工作、卻又彼此疏離的母女。
德納芙飾演的母親法比安是一位影壇巨星,多次摘得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撒獎桂冠,年逾七十不肯退休,對表演事業充滿熱情。
但在銀幕之外,她為人刻薄虛榮、劈腿情史豐富、疏於照顧家庭……
總而言之,她既不是一位好情人,也不是一位好母親。
而比諾什飾演的路米爾,是一位影視編劇,也是法比安的獨生女。
由於父母過早離婚、母女矛盾重重,她成年後便遠赴紐約生活,與美劇演員漢克結婚,生下了女兒夏洛特。
近來,因為得知母親將出版回憶錄,路米爾才帶著丈夫女兒回到巴黎娘家。
她表面上以慶祝為名,但到達後的當晚就迫不及待地要來樣書,連夜挑出了所有虛構部分。
正如路米爾預料,母親的這本自傳裡謊話連篇,不僅塑造出母女情深的假象,還對因她而死的閨蜜莎拉隻字未提。
與此同時,法比安還剛接演了一部講述母女關係的科幻片,《關於我母親的回憶》。
影片講的是未來世界中,一位患有絕症的母親為了活命,只能長期在太空中生活,每隔七年回地球看一次女兒。
隨著時光流逝,女兒不斷長大衰老,變得雪鬢霜鬟、步履蹣跚;而母親卻始終如記憶中一般,容顏永駐。
她在片中出演配角,也就是老年版的女兒。
而飾演母親的,是當紅花旦瑪儂。她因為長相酷似傳奇女演員莎拉(也就是法比安曾經的閨蜜),一直被法國觀眾寄予厚望。
正因如此,法比安對瑪儂存有諸多挑剔:
不是嫌她排面大、給自己加戲,就是覺得她賣弄演技不真誠,甚至連養貓這件事,也成為對方為人狡詐、野心勃勃的佐證。
而同樣身在片場的路米爾,卻漸漸從瑪儂身上,找回了一段有關莎拉的封存記憶——
當時由於母親忙著拍戲、無暇顧及家裡,經常是莎拉帶著路米爾去片場玩耍,或者陪她參加校園舞臺劇的演出。
甚至可以說,相比法比安本人,莎拉更像是陪伴她成長的母親。
後來有一次,就在莎拉專心為新電影做準備時,法比安卻通過潛規則搶走角色,還摘得了影后桂冠,閨蜜倆為此爆發了激烈爭吵。
沒過多久,莎拉在酒後跳海身亡。
這一度讓年幼的路米爾痛苦自責,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童年陰影。
而在見到酷似莎拉的瑪儂後,路米爾多年來對母親的怨恨和不滿,全都被喚起。
在當天晚上的家宴上,她忍不住舊事重提,掀起了一場母女撕X的家庭大戲。
整體看下來,這部《真相》雖然將故事背景挪到了法國巴黎,但仍然是一部打著是枝裕和烙印、描繪家庭瑣碎與細膩情感的作品。
從影像基調上來看,它既延續了導演慣有的含蓄內斂,又融入了法式的優雅和明亮,並以紀錄片式的鏡頭將這個溫情安靜的故事娓娓道來。
從文本層面來看,它一方面承接原版舞臺劇的命題,探討的是以戲為生的演員職業,如何模糊了生活與藝術的虛實界限。
這種不瘋魔不成活式的探討,跟咱們之前聊過的德國影片《殼中裂縫》主題有些相似。
那部電影講的是一位天資平庸的表演系女學生,為了演好舞臺劇,不惜打破現實邊界、將戲中人設代入到生活裡,一度在崩潰自殘的邊緣來回試探。
而在這部《真相》中,母親法比安、女婿漢克、已故女演員莎拉和「小莎拉」瑪儂四人,都是要麼將戲中角色延續到生活,要麼為了專注表演而忘卻現實。
比如漢克,明明是因為酗酒成癮不得不戒,卻為了在眾人面前挽尊,謊稱自己是在爭取一個重要角色。
比如法比安,為了將飽滿情緒留到鏡頭前,寧願在現實中保持疏離孤立,甚至傷害女兒、背叛朋友。
在她看來,只有那些本職工作失敗、演不好戲的演員們,才會將注意力放在慈善公益、政治活動,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而另一方面,透過影片的「戲中戲」,我們不難看出《真相》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鍾情的創作母題——缺席的母(父)愛。
那個「七年等一回」的科幻設定,正好映射了法比安在母親角色上的失職,以及路米爾對母愛與關注的渴求。
所以她才會對法比安說,「你也在太空船上度過了一些時間」。
在得知法比安出版新書後,她特地以「人生贏家」的姿態拖家帶口地回到巴黎,除了想揭穿自傳裡的謊言外,還想讓對方感受到嫉妒與挫敗。
但誰知,母親壓根看不上這位美劇演員女婿,言辭間無時無刻不透著輕視與高冷。
直到拍攝《關於我母親的記憶》的過程中,法比安通過扮演「女兒」的角色體驗身份轉換,才終於了解到女兒的心境,母女倆產生了和解的契機。
就像片名所暗示的,法比安雖然不是個稱職的母親,卻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關注著女兒成長。
她會跑去學校偷看女兒的舞臺劇,為女兒接演兒童奇幻電影,甚至對莎拉產生了嫉妒之心。
此前,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作品中,這類「缺席」大多發生在父親身上。
比如《步履不停》中,總是遠離家庭、獨處一室的父親;《如父如子》中,讓妻子「喪偶式育兒」的父親;《無人知曉》中,集體缺席孩子人生的父親;《海街日記》中,一開場就舉辦葬禮的父親……
這種缺席,既與是枝裕和的成長經歷有關,也與二戰後日本社會的父權崩壞,所造就的父子至親間的疏離有關。
而相比以上作品,《真相》只是聚焦家庭的分崩離析、藝術與現實的界限矛盾,卻缺少了社會文化層面上的支撐,顯得相對單薄了不少。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導演做出了不少「東西合璧」的嘗試——比如通過日常化的家庭料理場景,為影片增添不一樣的親密情感氛圍;比如以日式家庭片的緩慢節奏,來呈現法國家庭的生活日常等。
總體而言,這部跨越文化語境的合拍電影,雖然與導演的幾部代表作略有差距,但它絕對算得上有誠意、有亮點,也不乏解讀空間。
更何況,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我們肯定的嘗試。與其質疑導演在法國拍片是否水土不服,不如期待他在這次的嘗試後,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