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x是枝裕和,賈樟柯x霍猛,華語大師們在柏林電影節聊了什麼

2021-01-10 騰訊網

「請不要相信導演們在舞臺上對自己電影作出的任何解讀,那都不是真的。」——李安

為了慶祝誕生70周年,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增設了一個特別的環節——「傳承中」。這是一個由著名導演邀請一位青年導演進行作品對談的企劃,電影節新藝術總監卡洛·夏特裡安希望藉此傳遞柏林電影節的藝術傳承理念。

企劃挑選了7位導演,其中有2位著名的華人導演,李安和賈樟柯。兩位導演的個人風格都非常明顯,他們邀請的對談導演在創作上也和他們有著微妙的聯繫。

李安邀請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熟悉他倆作品的影迷看到這樣的組合可能會會心一笑。即使來自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李安和是枝裕和的許多作品重合在了一起:日常普通的家庭、表達內斂的親情、東亞文化語境下的親屬關係。相同元素的組合,讓觀眾在瑣碎中品嘗到生活的況味與舒緩。

雖然兩人風格相似,但對談的契機卻處於偶然。在談到為什麼會選擇是枝裕和時,李安說自己並沒有認識很多著名導演,去年在參加一個電影節時,看到坐在同一張飯桌上的是枝裕和,他看上去人不錯,雖然害羞但因為很欣賞他,所以決定邀請他。

日本電影最強大的內核是慈悲

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對彼此有著英雄見英雄的惺惺相惜。是枝裕和提到自己很多地方受到李安的影響。

許多年前看完《斷背山》的時候,他感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完美與偉大,之後反覆品味,甚至在對談會開始前還複習了開頭,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李安更多的是受到日本文化的浸淫,由於日本殖民歷史的緣故,臺灣文化受日本影響很深。在電影方面更是,臺灣人早早地看到很多日本電影大師的作品。對於臺灣第二代導演來說,他們幾乎是被日本電影滋養長大的。

相比於美國當時主流的西部風,日本電影更加富有東方韻味。不僅是表面上的劇情或人物,還有視聽元素背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把善和悲放在一起,可以讓你更好地去理解悲」,李安認為慈悲是日本電影中最強大的內核,這個內核讓它擁有了獨特於其他文化的魅力。

優秀的電影人可以拍出任何想拍的電影

是枝裕和提到第一部真正振動他的李安作品,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英美合拍片。在自己的文化裡肆意發揮是容易的,但是在別人的文化中順暢地講一個故事是個難題。他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敢相信,一個亞洲導演能夠拍出一部如此歐洲的電影,想像不出李安用了什麼高明的方法克服了文化和語言的障礙。

這些想法在是枝裕和執導外語電影《真相》時再次出現,與他合作的演員是法國國寶級演員和美國著名影星,但他仍覺得拍攝過程舉步維艱。是枝裕和不會說法語和英語,最後靠翻譯完成了拍攝工作。

在開拍前,是枝裕和曾向李安請教,李安回答他要相信自己,不管怎麼樣一定能成功。再次聽到是枝裕和講起跨文化拍攝的難題,李安講了一件自己的糗事。

實際上在拍攝《理智與情感》時,李安的英語並不算好。有一個艾倫·裡克曼的鏡頭,拍了好幾遍都不成功。第一條沒過,他對艾倫·裡克曼說,「Do less!」第二條,又沒過,李安又說「Do less!」第三條,依然沒過,但是這一次李安不好意思再說「Do less!」了,於是他說「Do more!」

艾倫有點惱火,「Do less!」還是「Do more!」請導演把表演的要求和方向說清楚,否則他無法完成。於是李安非常抱歉地說:「Do more less」。

幽默完之後,李安總結說:「這部戲拍完後,我就想如果我都可以拍電影,那麼任何人拍任何電影都是可能的了。這是真的,如果你是好的導演,無論怎樣說、說什麼,都是可以拍電影的」。

Mr.OK:我的感覺好極了

賈樟柯對柏林電影節的感覺是回家了。他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在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首獎,已經是22年前的事了。獨立自由的電影精神,讓他感覺即使一句英語都不會講也不會焦慮,他充滿了安全感。

在對談環節,他邀請的是《過昭關》導演霍猛。賈樟柯的電影主要講述底層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記錄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和《過昭關》表達的內容和氣質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昭關》在2019年上映,用「過昭關」比喻人生,拍的是爺孫二人騎著摩託三輪車的公路片。影片樸實自然地表現出農村的風貌,聚焦在農村老人的內心世界,令許多年輕觀眾為之動容。

賈樟柯在對談的時候提到自己拍《小武》的經歷,但是沒有經費的他為了省錢,用當時中國電影工藝已經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

在北京柯達公司訂購膠片後,柯達的經理知道他要拍長片,自掏腰包送了賈樟柯5本膠片,這為他額外爭取到55分鐘的拍攝素材。

受制於電影監管,《小武》不能在國內上映。在製片人的建議下,賈樟柯將電影錄像帶寄給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從此步入影壇。

賈樟柯回憶道,1998年的「論壇」單元,人們給了他一個稱號——Mr.OK。後面他一直在回想為什麼當時自己總在說OK,沒有說YES,因為:他的感覺好極了。

這次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更多的青年導演出頭,於是他籌辦了平遙電影節,希望能給予中國年輕的導演更多的支持。

無論是李安對是枝裕和,還是賈樟柯對霍猛,電影不管在哪個國家的導演手裡,都是一門進化的藝術。這種進化的基礎在於傳承,每部影響電影史的偉大電影都取材於過去的經驗,再加工後用新的方式呈現給下一代。

藝術家們不是孤立地在創造,電影是溝通的語言。

相關焦點

  •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和是枝裕和聊了這些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70周年之際,主辦方特別增設了一個名為「「On Transmission」,邀請了7位與柏林電影節有著深厚淵源的世界著名導演進行對話。在對話前後,將展示兩位導演的作品。單從描述上不難想像。這個單位星光燦爛。克萊爾·德尼和奧利維亞·阿薩亞斯、賈樟柯和霍猛等等組合可以說是大師班。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對談:東方與西方,死亡與來生
    來源:新浪娛樂是枝裕和、李安在柏林對談(圖源:柏林電影節官網)名為「傳承中」的對談,是柏林電影節慶祝70周年的特別策劃。曾在電影節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一位著名導演,選擇邀請一位年輕導演,共同就電影和雙方作品展開對話。 電影節新藝術總監卡洛·夏特裡安希望藉此計劃,傳遞電影節的藝術傳承理念。
  • 上影節「電影學堂」大師班陣容公布:是枝裕和,賈樟柯,河瀨直美在列
    李安的幕後推手、美國獨立電影教父級製片人、坎城最佳編劇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chamus)中國導演、演員、監製徐崢威尼斯金獅獎與洛迦諾金豹獎得主、菲律賓國寶級導演拉夫•迪亞茲(Lav Diaz)以及不需要定語描述的是枝裕和賈樟柯導演大師班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時光網訊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李安與是枝裕和兩位導演在柏林電影節實現對談,兩位導演分別挑了對方一部作品在柏林放映,李安導演選的是是枝裕和導演的《下一站,天國》,是枝裕和導演則推薦的是《斷背山》。
  • 上影節電影學堂'大師班陣容公布:是枝裕和,賈樟柯在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第23屆上海電影節公布大師班嘉賓名單,一共有七位導演:賈樟柯、詹姆士·沙姆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河瀨直美、拉夫·迪亞茲、丹尼斯·維倫紐瓦、是枝裕和。(Naomi Kawase) 中國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 李安的幕後推手、美國獨立電影教父級製片人、坎城最佳編劇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chamus) 威尼斯金獅獎與洛迦諾金豹獎得主、菲律賓國寶級導演拉夫迪亞茲(Lav Diaz)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
  • 李安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對談 互選雙方代表作交流
    李安與是枝裕和柏林電影節對談1905電影網訊北京時間2月28日凌晨,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對談環節。該環節中,參加對談的電影人李安與其邀請的嘉賓是枝裕和互選了對方的一部作品進行放映與交流。李安選擇了是枝裕和早年的作品《下一站,天國》,他稱「因為當時看的時候非常震撼」;而是枝裕和選擇了李安的作品《斷背山》,他表示影片「非常細膩,很罕見一個亞洲導演可以拍出歐美風格的片子,我是他的粉絲,很遺憾大家沒有一起工作過,但是當他邀請我參加柏林對談,我很高興答應了。」
  • 藝評|變中求新的柏林電影節
    儘管全球暴發疫情,第70屆柏林電影節如期舉行,只是避免與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撞車而推遲十來天。該電影節雖已年逾花甲,但不像奧斯卡獎那般固步自封。但綜觀之,最突出的是比小金人更鍾情女性導演,更關注女性導演作品,更褒獎女性題材影片,給素來「重男輕女」的西方電影界、特別是奧斯卡獎評委們一拳重擊。本屆18部入圍影片中罕見地有6位女導演執導的5部。
  • 蝴蝶效應:柏林電影節因中國疫情遇冷?
    中國有三部影片在這次柏林電影節上亮相,其中賈樟柯執導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圍本屆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新作《日子》則與其它17部影片共同角逐最佳影片獎「金熊獎」。三部中國電影各有特色《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繼關於畫家劉曉東的《東》(2006年)和關於服裝設計師馬可的《無用》(2007)之後,賈樟柯將關注點又一次投向藝術家群體,可稱為賈樟柯「藝術家三部曲」的最終章。《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通過18個章節講述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作為最重要的敘述者。
  • 是枝裕和、賈樟柯……上影節邀你與中外電影名家面對面
    賈樟柯導演大師班線下活動:2020年7月25日 14:00-15:00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番禺路400號)賈樟柯:中國導演,製片人,作家。沙姆斯同時擔任編劇及製片人的作品包括《冰風暴》《臥虎藏龍》《色,戒》《綠巨人浩克》《飲食男女》《喜宴》《推手》等,其中《冰風暴》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他的其它製片作品包括《斷背山》《迷失東京》《鋼琴師》《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米爾克》等。2014年,沙姆斯擔任第64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
  •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北京時間2月21日,第70屆柏林電影節盛大開幕。開幕當天,首場特殊展映的影片便是賈樟柯導演的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說來,賈樟柯可謂說是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1998年2月,初出茅廬的賈樟柯帶著首部長片《小武》來到第48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青年論壇首獎沃爾福岡·施多德獎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引發轟動,賈樟柯蜚聲國際影壇。
  • 今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有點冷,但它曾用5座獎盃將華語電影推向世界
    今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共有18部影片入圍,不過除了臺灣蔡明亮的《日子》,華語電影再也無入圍。蔡明亮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希望他這次好運!國際電影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將優秀的電影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就好像一部《寄生蟲》,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被韓國電影所吸引一樣。
  • 李安柏林電影節對談是枝裕和 雙方互選代表作交流
    李安柏林電影節對談是枝裕和1905電影網訊北京時間2月28日凌晨,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合體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對談環節,李安身著西裝,帥氣微笑顯親切。該環節中,參加對談的電影人李安與其邀請的嘉賓是枝裕和互選了對方的一部作品進行放映與交流。
  • 柏林電影節比奧斯卡更愛女導演
    剛剛開幕的第70屆柏林電影節便試圖用事實推翻這個行業潛規則:競逐金熊獎的主競賽單元18席作品中,有5席給了6位女導演的作品,雖然數量仍不及男導演作品,但已經給了「重男輕女」的電影圈一拳重擊。  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日子》是唯一入選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這部拍了四年都沒劇本的電影入選,再一次證明了柏林電影節在選片上區分於奧斯卡和其他兩大歐洲電影節的獨特標準。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70年過去,柏林電影節見證了電影導演當初無所畏懼的大膽創新,以及歷經歲月淬鍊之後的轉變。紀念七十周年展映的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為刻印時間的傳遞性,邀請了七位對柏林電影節影響重大的導演,讓他們選擇想要對話的對象。
  • 小資的迷人與行為主義政治——記第54屆柏林電影節
    除了競賽單元外,柏林電影節還包括:國際新電影論壇、電影大觀等,它們常常被冷落,卻構成了電影節最張揚藝術個性的部分。除了競賽單元外,柏林電影節還包括:國際新電影論壇、電影大觀等,它們常常被冷落,卻構成了電影節最張揚藝術個性的部分。進入競賽單元的電影在各方面堪稱技藝成熟,其投資也夠競賽的規模,所以競賽電影大都既要立場,還兼顧市場,這也在情理之中。強調「獨立」對於大片而言多半出於姿態。一次發布會上,一位上海記者批評本次柏林電影節有「好萊塢」化傾向。
  •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不帶華語片玩了?
    《只是世界盡頭》海報儘管隨性的法國人在公布入圍名單這件事情上往往保留了一定的「彈性」,往年慣例中組委會也有臨近開幕前幾天還在隨時對片單進行調整和增補的慣例,不過至少在目前看來,本屆坎城電影節還沒有華語電影什麼事,不止主競賽單元沒有華語電影入圍,就連「一種關注」、「特別展映」或者短片單元都無一華語電影入選,這簡直是本世紀以來華語電影在這個電影節上最慘澹的一次缺席
  • 李安與是枝裕和在柏林電影節上對談,互選作品進行交流,期待合作
    北京時間2月28日晚,導演李安與是枝裕和亮相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特別單元"On Transmission"的對談環節,兩大名導相遇,在對談上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引發了網友們的期待。李安選擇的是是枝裕和早年的作品《下一站,天國》,選擇的理由是他當時看到就感到非常的震撼,是枝裕和還向李安請教如何處理時間概念,李安也坦陳回答,還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
  • 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本次對話發生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主持人:想問下李安,為什麼選擇了是枝裕和導演作為對談的人選?□李安: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我在國際起步的地方,當組委會邀請我做對談,我非常榮幸。但我其實不認識那麼多電影人,去年我組織的一個電影節的派對上,柏林電影節的人剛好在場,逼問我「嘉賓是誰?」
  • 齊溪主演《平靜》柏林電影節獲獎 展現新一代中國電影女性力量
    由宋方執導、齊溪主演、賈樟柯監製的華語影片《平靜》,在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Forum單元舉辦的頒獎儀式中榮獲CICAE藝術電影獎(CICAE Art Cinema Award)。影片中,齊溪抓住人物特點將林同演繹得入木三分,也展現了新一代中國電影的女性力量。
  • 柏林是一座電影院
    2月20日,第七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對很多人而言,柏林電影節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這個素有「成就了一代中國電影大師」之稱的電影節,因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平易近人的姿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媒體人和影迷前往。2015年,我還在英國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