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呢,不然為什麼能拍出溫柔的電影呢?

2021-01-10 埃及藍

是枝裕和的電影,剛開始看總覺得平淡如一杯白開水,慢慢沉浸到劇情中去,又覺得這杯水後勁兒有點大,你能夠咂摸出各種味道:酸的,澀的,甜的。

他的電影沒有劇烈的衝突,沒有跌宕的劇情。他對於英雄拯救世界的情節,沒有絲毫興趣。反而更關注平凡人的生活。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像是活火山,不定時刺激觀眾的腎上腺激素飆升,那麼,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靜水流深 ,讓人的心一點點安靜下來。或許正因如此,他導演的電影《步履不停》、《海街日記》、《奇蹟》、《小偷家族》才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大獎。

這樣獨特的電影風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在是枝裕和的首部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裡,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一二。他暢談了他對電影創作、對生活的感悟,他的文字一如他的電影,溫和、克制,卻又讓人意味未盡。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疾不徐。

1、那些落在後面的人,自有他的「無用之用」

在法國的一個小型電影節上,一位評論家問是枝裕和:「你一直在拍『落在後面的人』,你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了嗎?」這句話,猶如一支利箭,直接命中是枝裕和電影的本質。在此之前,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步履不停》的良多,是油畫修復師,他的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做一名醫生,然而他一意孤行,跑到東京謀生,中年失業,礙於面子,不敢跟父母坦誠。《奇蹟》中的父親,酷愛音樂,動不動就辭職,老婆因此和他離婚。他雖然有兩個孩子,但他的心裡依然住著一位長不大的少年。

這兩部電影的主角,阿部寬和小田切讓,有著同樣的氣質:高瘦,英俊,與現實格格不入的理想主義氣息,有點喪的頹靡。完全就是落後於時代的失敗者形象。

然而落在後面的人,就一定是錯的嗎?

是枝裕和從來不審判任何一個人。在他的電影裡,從沒有一個「壞人」的角色,因為對他來說,人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能以善惡來區分。每個人都有缺陷,然而「缺陷並非只是缺點,還包含著可能性。如此一想,就會看到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正是因為不完美,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

是枝裕和電影裡的父親都不能算得上稱職,他們無法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頂天立地的英雄,沒能承擔起世俗定義的父親的責任。但他們卻在精神層面給與孩子豐厚的饋贈。在電影《奇蹟》中,小田切讓飾演的父親對兒子說的:

「這個世界也需要無用的東西呀,要是什麼都有意義的話,不是叫人喘不過氣來嘛。「

你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父親的自我辯解,是一套破罐子破摔的說辭。但也可以看作是,無用之用。

他確實是一個不著調的父親,但他熱愛音樂,就算窮也窮得快樂,這種態度無形中影響著他的兒子龍之介。父母離異非但沒有給龍之介的心靈造成陰影,他反而成長為一個快樂的小暖男,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這就是一個「無用」的父親,對孩子的正面影響。

2、他是心裡有傷的人,所以他拍出了所有人的傷

是枝裕和的鏡頭為什麼聚焦在那些落在後面的人身上?每一個創作者的風格,必然受到自身經歷的影響。

那些埋伏在電影裡的陰翳,其實是源自於是枝裕和原生家庭的創傷。他與父親的關係很淡漠。十幾歲開始,兩人便心生嫌隙。他基本不與父親單獨待在一起。父親每每和他聊起今年的棒球賽如何如何,他支支吾吾應付過去。父親並不知道,他早就不看棒球賽了。

直到父親去世,父子倆的關係都沒有好轉。為父親守靈那天,他突然想起自己年幼時坐在父親懷裡,硬硬的胡茬蹭到自己的臉,那種觸感穿過漫長的歲月,像是一把小刀,在他的心頭扎了一個血洞。

《步履不停》裡脾氣倔強的父親,和同樣倔強的良多,中間隔著一層看不見的隔膜。這樣的關係,其實也是是枝裕與父親關係的投射。

在《母親的背影》一文中,是枝裕和寫道,自己之所以拍攝《步履不停》,就是因為「沒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中有很多遺憾,是來不及去彌補的。

在電影中,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非常羨慕別人家的兒子,能夠開車帶著母親去購物。當時良多正在失業期,哪有錢買車呢?但是良多還是笑著應承她。但直到母親離世,他也沒能兌現這個諾言。

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作品。是枝裕和原本以為,外國人應該看不懂,也不會喜歡這樣的電影。誰料,在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一位人高馬大的男子非常激動地問是枝裕和:

「您為什麼這麼了解我的母親?」

是枝裕和把他人生中的陰翳藏在這部電影裡,卻擊中了所有人的淚點。

「何謂普遍性?創作時心裡裝著世界,就等於自己的作品被世界廣泛認同嗎?當然不是。如果像這樣關注和挖掘自己內在的體驗與情感,就能達成某種普遍性。」

是枝裕和的電影,是一種自我表達。但我們在他的鏡頭裡,看到自己的人生。那些從童年時期就埋下的陰翳,即使已經長大成人,即使歲月老去,它依然頑固地立在那裡。

3、從陰翳走到陽光下,是因為相信天地有情

是枝裕和的電影經常講死亡,講生命中的沉痛,可奇怪的是,他的鏡頭並沒有極力渲染悲傷和寂寞。那些背負著痛苦的人,熱氣騰騰地活著,好像一株向陽的葵花。

《海街日記》裡的四姐妹,父母對他們生而不養。身為被拋棄者,她們沒有沉溺在痛苦中。爬樹摘青梅,釀梅子酒,海邊漫步,穿著美麗的浴衣參加煙火大會……人生本苦,但還是要活得快樂。

是枝裕和很喜歡侯孝賢導演寫的四個字:「天地有情」,這是他們共同的創作理念。

他是怎麼將「天地有情」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出來的呢?

大量的空鏡頭。

空鏡頭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不在於鏡頭畫面,而在於畫面之外的情感。類似於閱讀過程中,字裡行間所蘊藏的」言外之意「。

《奇蹟》裡的航一聽說在兩輛列車交錯而過的瞬間,許下心願,就能心想事成。他希望家裡附近的火山爆發,這樣他和媽媽就能搬去和爸爸一起生活。

列車交錯的那一刻,電影裡閃過十幾組空鏡頭:外公的輕羹、外婆的手、波斯菊、掉在地上的硬幣、肩上落的火山灰、泡在水裡的內褲、刻在竹板上的心願……那是生活裡所有美好的瞬間。

航一曾經在電話裡問爸爸,「我和媽媽對你沒有任何意義了麼?」爸爸說,「當然不是。只是,長大後,要成為一個不止關心自己的人,還會去關心其他事物,比如音樂,比如全世界。」

那時候,航一不懂什麼是「世界」。直到列車相錯而過,他終於明白,所謂「世界」,就是生命中那些平淡而美好的日常。航一最終沒有許下「火山爆發」的心願。他沒有選擇自己,而是選擇了「世界」。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這是是枝裕和拍攝《奇蹟》的初衷。原本,這部片子是為宣傳新幹線開通而拍攝的專題片,是一個命題作文,這樣的片子按照慣例很容易拍得宏大而空洞。但他在創作時,心裡想著:「這是等女兒十歲時讓她觀看的電影。」

他的心裡流動著脈脈溫情,就像汩汩流動的溪水。他把生命中的疼痛變成顆粒,沉在水底。「我不想給人帶來哭泣,而是儘可能地讓人歡笑。」是枝裕和一直在用電影告訴我們:所謂人生,本就是有陰翳,也有陽光的。你要站在向陽的方向,要微笑著過每一天哦。

這句話看起來像是一句心靈雞湯啊,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我們一直以來都被是枝裕和治癒著。他看到了我們的黑暗,也給了我們一束光。

相關焦點

  • 變溫柔的是枝裕和,反而不好看了
    沒人能擺脫自己的偏狹,就像沒人能逃得過宿命。文 | 清晏 編輯 | 沈小山除了洪尚秀,還沒有哪個亞洲導演,能在法國這片電影熱土上正常發揮過。向來以穩著稱的是枝裕和,也不例外——朱麗葉·比諾什聯手凱薩琳·德納芙,拉著他做導演的法國電影《真相》,就被很多人批評,說是枝失掉了他此前的水準。諸如「又甜又膩的二流半家庭輕撕劇」、「被法式優雅衝刷、又被日式溫柔稀釋」、「對是枝裕和來說,只算是一次不算失敗的國際化嘗試」等等,都能窺見即便一部分鐵粉,這次也沒買是枝裕和的帳。
  • 是枝裕和:依然溫柔注視著普通人的生活
    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電影節最受關注的電影之一。很多人還對《小偷家族》在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之後第一時間來到上海記憶猶新,今年,他除了帶來自己的第15部長片《真相》之外,還將在電影節期間開辦大師班。是枝裕和的作品,上承成瀨巳喜男,下啟西川美和,是當代日本影壇的重要一支。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是枝裕和的作品我看過11部,應該是日本導演裡我看的最多的了。在其中總能感覺到那種平淡生活中流轉的溫柔。用四個關鍵詞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是枝裕和作品,以這篇小小的文章,聊表喜愛。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在1993年,他就執導了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有些人說,要了解一個導演的電影風格,最好就要去了解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比如,拍攝出《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等一系列燒腦叫座的神片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大家追溯起他的電影風格時,都會拿他早年的教育說事。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這種反叛、裂痕、突破就是在與傳統的刻板教育較勁。
  • 是枝裕和的電影,註定只會被少數人所接受
    日本人很善於拍家庭劇,不是那種泰國式的倫理狗血,而是那種展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總會從那些瑣碎無味的日常當中摳出點滴的細枝末節,令人莞爾回味。在這其中,十四最喜歡的,是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有人說,有的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十四第一個想到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在1993年,他就執導了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有些人說,要了解一個導演的電影風格,最好就要去了解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比如,拍攝出《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等一系列燒腦叫座的神片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大家追溯起他的電影風格時,都會拿他早年的教育說事。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好電影被更多的人看到,拍好電影的導演有更多的收穫(市場、口碑等)。《小偷家族》就是這樣,作為第二部在國內公映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第一部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一路被好口碑助推,獲得了越來越好的市場回報。這部電影在上海電影節首映時,傳出了「上海內環一套房換一張電影票」的說法,這當然是誇張,但電影票被炒到了2000多元一張是真的。
  • 電影大師是枝裕和:我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
    電影一上映,「眼淚」「治癒」「感動人心」的評價洶湧而來。這是是枝導演身上一直以來的標籤,也符合他一貫溫暖的笑容。但在他的首部自傳性隨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可以窺見一個反骨的是枝裕和,帶著不同於「溫暖」的銳度。  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  在拍攝《第三度嫌疑人》時,主演役所廣司評價說,是枝裕和是全日本聲音最小的導演。
  • 人像照片要怎麼拍出溫柔又高級的感覺?看這裡
    拍人像是攝影愛好者繞不開的話題,每位攝影愛好者都希望能拍出美麗的人像。那麼我們怎麼拍攝人像能讓覺得高級又溫柔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人像模特的選擇。試想一下,一個五大三粗大媽級女漢子,任你攝影技術在高超,也拍不出小鳥依人,溫柔可愛的模樣。因此,人像模特的選擇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如果本身不認識這樣的人像模特,這就需要發動身邊的人際關係,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這樣一位溫柔模樣的美女模特。拍攝的思路。
  •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再去看《海街日記》,你一定心中會浮現這樣一個猜想,「這兩個電影的導演,應該是同一個人吧。」看這兩部電影,會感覺像是在面對著一杯白水,但一口下去,卻讓人不經意,細細品味起來。這兩部的導演,都是一個叫做是枝裕和的人。除了這兩部,他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步履不停》《無人知曉》。
  • 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那你一定會喜歡是枝裕和的《奇蹟》
    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平緩的敘事,含蓄的情感,幽微的細節。這是他一貫的風格。看爆米花電影像是坐過山車,你享受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刺激,但刺激過後,什麼都沒留下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是面對著一汪流深的靜水,乍一眼,毫無波瀾,但是你的心會一點點安靜下來,最終看見沉在水底的萬象人生。
  • 日本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也許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都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也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那又如何呢,就像影片當中母親說的那句:「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人的痛苦也許都來自於自己總是要不到的東西吧。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是枝裕和的電影如手術刀般精準剖開社會的側面,於細膩深刻的細節中呈現人性的複雜,兼具社會性和人文關懷。沙丹說,是枝裕和之所以能不斷在國際電影節獲獎,他關注社會的態度和創新起了重要作用。支菲娜認為:「是枝裕和是日本電影的『擔綱者』。」剛剛面世的是枝裕和新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是升級版的是枝裕和特輯。
  • 是枝裕和的經典電影,沿襲日式治癒風格,講述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是枝裕和的經典電影,沿襲日式治癒風格,講述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因為醫院護士的一次惡意調換,改變了兩個家庭的命運,這個乍一看就很老套的題材可能在許多人眼裡看來都不感興趣,但換成是枝裕和來拍,在其中卻看不出任何狗血的成分,只會讓人感受到其中的脈脈溫情,這就是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日式溫情片
  • 超治癒生活電影《步履不停》: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
    該影片講的是一家人以家裡長子祭日為契機,回家聚在一起的生活,阿寬年過40,卻剛好碰上事業不順,她娶了一個帶著兒子的寡婦,因為哥哥的忌日,所以從東京回到了老家,阿寬的爸爸恭平是一名已經退休了的醫生,他看起來有些嚴肅,總是一臉不高興的樣子,總是心口不一,其實啊,他是一位十分溫柔的人,時時牽掛診所內的事務。大兒子純平後來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成為一個醫生。
  • 為什麼不拍一套簡簡單單的婚紗照呢?
    前幾天陪我閨蜜去拍婚紗照,剛開始我是不願意說她的婚紗照風格的,但是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我開口跟她說:你為什麼就不能拍點簡單高級又顯大氣的婚紗照呢?花裡胡哨的一點也不好看,早都過時了。▲極簡情緒感婚紗照高級灰色背景 刻畫精緻肖像 經典黑白繫著裝 收集綻放在眼角的溫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是枝裕和的電影:涼意中的暖,與暖意中的涼
    對瑣事的熱愛  是枝裕和曾在回答為何拍攝《步履不停》這樣一部沒有什麼情節的電影時說:「因為發生了重大的事件而產生了一部電影,這種情形到處可見。但我就是想拍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卻很有趣的故事。因為大家人生當中並不會常發生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卻很有趣不是嗎?」相比於其他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算是一部「有情節」的電影。
  • 是枝裕和治癒系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也許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都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也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那又如何呢,就像影片當中母親說的那句:「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  有著「一生只拍一部電影」稱呼的日本導演大師是枝裕和,是日本現實主義電影陣營中的一員。尤其在對楊德昌、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等導演的作品進行學習後,是枝裕和早已做好了把鏡頭對準當代日本人庸常瑣碎日常生活的準備。
  • 電影《小丑》,為什麼說能讀懂這部電影才是最大的悲哀呢?
    截至2019年11月8日,《小丑》全球票房將超過9.57億美元,成為了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為什麼要拍小丑?託德·菲利普斯(導演):「我喜歡壞人,他為什麼那樣?是什麼讓他那樣?這很有趣。這才是這部電影最終的目標。我從沒想過拍漫畫電影,這是關於這樣一個人,人們不知道他是誰,來自何方。
  • 《痛苦與榮耀》是一個溫柔的故事,是一個老人對自己一生的反思
    兒時神父這麼喜歡他,讚賞他,他都拍了,卻沒拍他為什麼這麼不喜歡神父。鋪墊了教導員讓他讀神學院並離開後,他恨神父的語言、神情還有逃離這些動作,卻沒有解釋為什麼他會這麼討厭一個喜歡他的人,從被喜歡到恨對方的邏輯是割裂的。如果需要自己腦補導演兒時被神父性侵的歷史才能看懂的話,我覺得電影是不完整的。或者在西方神父孌童是不言而喻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