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是枝裕和,這是最大的誤讀!

2020-12-15 騰訊網

作者 |支菲娜,電影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

我從2002年起關注是枝裕和導演的創作,並於2009年、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多次與是枝導演本人交流,對他進行了近距離的觀察。

很多人對是枝裕和的創作風格有挺多誤解。比如他像小津,比如他總是拍攝家庭題材。可是,在我看來,是枝和小津之間,絕不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關係。

與其說他是「反小津」,不如所他是從小津的弟子們那一輩電影導演那裡,承惠較多。

支菲娜老師和是枝裕和導演的合影

《再見了我們的幼兒園》水田伸生導演授課,是枝請他來給大家講導演課,並問了很多電視劇拍攝的問題

是枝裕和像小津嗎?

這種評價,如果出自可能不夠熟悉日本電影的西方影評人,倒也無可厚非。

但是即便在日本導演界和評論界內部,也在《步履不停》這部影片之後,更加篤信是枝裕和像小津的說法。

《步履不停》劇照

但是,翻遍是枝導演的著作和訪談,以及我幾次和他的短暫交流,可以看到他一直強調自己從許多前輩的作品那裡,獲得了特別多的給養,唯獨沒有小津。

他說,法國新浪潮導演侯麥教給他,「恰恰在所謂的主題之外,方才存在著電影的豐富性。」他觀摩過肯·洛奇的所有電影。桃色電影相米慎二導演在他心中是無可比擬的重量級人物。這一點倒是和大島渚很相像呢,大島渚是因為崇拜色情片導演神代辰巳才拍出了《感官王國》的。

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人物,是臺灣導演侯孝賢,是枝導演說「光是和他喝茶,就已經感覺到特別幸福了」。

他說自己更喜歡的,是和小津導演同一時代的另一位巨匠,成瀨巳喜男。如果你曾經看過是枝導演的《空氣人形》這部影片,你會發現它藏滿了是枝在故事電影的師承的所有秘密。

《空氣人形》劇照

影片講述一個突然有了心、有了生命的充氣娃娃,趁主人不在的白天,來到街頭,好奇觀察人世間的一切,並逐漸擁有了空虛、愛這些人類情感的故事。

她那些不諳人間世的懵懂,被玷汙的無奈,試探愛情的少女心,還有作為發達都市中的孤獨個體的空虛感,總是讓人感到成瀨巳喜男的影子。

成瀨巳喜男

在一家DVD租賃店裡,她看到了心儀的店員小哥,就留下來打工。DVD租賃店的門口,擺放著侯孝賢在法國拍攝的影片《紅氣球的旅行》的海報。店長大力推薦的影片,是深作欣二導演的類型電影《無仁義的戰爭》。

充氣娃娃對店員小哥一見鍾情的畫面裡,《西元2萬年》的海報佔據了畫面很大位置。專門有客人來尋找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影片。

兩人真正相愛的那一場戲裡,是充氣娃娃一邊整理貨架,一邊回答店員小哥的業務測試。當小哥問:松田優作的遺作,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作品是哪一部?充氣娃娃準備回答的時候,卻被釘子扎了一下,頓時漏氣癱軟在地上。小哥俯下身來為她吹氣,也逐漸填滿了她內心的空虛。

當然,是枝裕和導演這樣的迷影故事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關於是枝裕和是不是像小津的問題,我想從四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是枝裕和作品中的家庭,全是支離破碎的底層,有時候甚至常常是極端的糾葛。連家庭都是支離破碎的、虛假的,還談什麼家庭題材呢?從他的處女作開始,到《第三度嫌疑人》為止,你在哪部影片中看到了一個完整家庭嗎?

《幻之光》是死了丈夫的女人,《距離》是邪教活動的加害者遺屬,《下一站,天國》是剛剛離世的人們,《無人知曉》是一群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的兄妹,

《花之舞者》是要替父親復仇的貧窮武士,《步履不停》是大哥溺水身亡、自己則娶了拖油瓶二婚女人、眼看家業無人繼承的落魄畫家,《奇蹟》是父母離異的兄弟倆,《空氣人形》是披薩店的窮困小店員和不值錢的充氣娃娃,

《如父如子》是兩個被互相抱錯了孩子的家庭,《海街日記》是三婚的父親留下的同父異母的四姐妹,《比海更深》是父親早已離世、自己也離了婚的江郎才盡的作家,《第三度嫌疑人》是離婚後女兒從事皮肉生意的嫌疑犯和被生父強姦的女兒。

到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把這種支離破碎的底層凝聚到了極致,整個「小偷家族」沒有一點點血緣關係,全部是靠某種奇怪的羈絆聯繫在一起。小津的年代,家庭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所在。而到了是枝裕和這裡,家庭已經不再是從前意義上的家庭了。

《小偷家族》劇照

其次,是枝裕和用消解父親形象的方式,來宣告傳統東方家庭題材的崩潰。

小津作品中的典型父親形象,是權威的精英。

比如《晚春》裡的父親是東京大學教授,而《秋刀魚之味》裡的父親是海軍軍官。你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見過哪個典型的東方傳統父權形象嗎?

《秋刀魚之味》劇照

如果像我們前面說的,父親全是些廢柴也倒罷了。我們就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第三度嫌疑人》中,日本天神級偶像福山雅治向來苦心經營的精英中年形象,飄落凡間,翻開了掩蓋在光鮮外表之下那困頓而不知所措的一面,甚至,他將自己想像為兇手,代入一起惡性殺人事件。

不僅如此,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三種父女關係。

第一種,是福山雅治飾演的律師重盛離異後,和跟著媽媽生活的女兒之間,存在著疏遠叛逆的關係。第二種,是廣瀨鈴飾演的女兒和她的人渣父親之間,存在著性侵關係。第三種,是役所廣司飾演的三隅這個殺人犯父親和淪落風塵的女兒之間,存在著陌生的關係。

《第三度嫌疑人》劇照

為什麼是枝裕和作品中的父親形象會是這個樣子?小津的年代,日本社會是典型的「父權家長制」,父親在家族中擁有絕對權威。

1945年8月日本戰敗,天皇制崩潰,隨後「父權家長制」在新民法中被廢除。父親的「尊崇感迅速消失殆盡,其原因之一大概是戰敗使舊的道德觀受到了沉重打擊,以往作為國民精神支柱的忠孝道德被全面否定了。

與此同時,人們推崇的西方國家也陷入空前的混亂,世界思想潮流日趨向著否定父權的方向發展。」日本年輕人在父權的崩潰中喪失了生活的依據與支撐。

這應該是大島渚等為代表的新浪潮一代,反叛作為師父的小津這一代人的創作出發點。

出生於1962年的是枝裕和明顯不具備新浪潮那樣「弒父」的訴求。他的作品體現的,首先是父親的缺失。

他跟我說,「可能是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感覺到太多父親的存在吧……我反而覺得沒有父權更好。」他沒辦法把父親描寫得很真實,乾脆就不要這個人物了。他不斷尋找一種代替父親的存在,所以他才會在心理依靠上,奉侯孝賢為父;在藝術探索上,奉安哲羅普洛斯為父;不一而足。

作為他本人來講,「即使當了父親,在家庭中我也沒有父權的意識。而且作為導演,在拍攝現場,我也在努力不做出具有父權的行為。」即便那部半即興方式完成的《距離》,主題也是關於「父性與父權的缺失」的。

終於,他認定「父親需要建立與孩子的關係才能成為父親」,就像《如父如子》的日文片名「然後成為父親」那樣。

《如父如子》劇照

再次,是枝導演的作品,記錄了日本社會「下流」進程中家族的崩潰。

你還記得我說過小津關於蓮花和淤泥的創作觀念嗎?小津的作品精雕細琢,宛若聖潔的蓮花,小津絕不容忍去拍攝淤泥——也就是社會的現狀——來反襯蓮花,所以他才對木下惠介拂袖而去。

可是,如果你認真看每一部是枝作品,你會發現,是枝作品中充滿了他對於社會問題的思考。他的電影的力度,恰在主題之外,那些他的電影存在豐富性的地方。

是枝裕和高度保持關注社會的視角,但並不冷眼旁觀。他拒絕冷眼旁觀。他強調「當事者意識」,這恐怕是來自小川紳介的影響。

他的電視紀錄片已經承載了對政治問題的關注,比如憲法九條,但政治並不是他這個年齡段的日本人喜歡的——1962年-1969年出生的人,被稱為「新人類」。

所以,你看,和他同年代的巖井俊二的作品,也純淨得不沾染一點點政治。是枝裕和轉而關切社會問題,以各種角度來思考日本的當下。

《無人知曉》劇照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國民大多迷信自己身處於「一億總中流」的社會,也就是一億日本人都是中產階級。但是自80年代開始,收入分配逐漸不平等,尤其進入21世紀後,日本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日本早就已經不是「一億總中流」的社會了,逐漸開始「下流」,也就是從中產階層向下層社會流動。收入在生活保障基準線以下的人數在不斷增加。

地方經濟衰落,邪教問題,性侵甚至近親相奸對女性的傷害,遺棄兒童,離婚率上升,兒童犯罪,老人孤獨死,老後破產等等,這些伴隨著日本社會「下流化」過程中日益凸顯的問題,一直作為他所有故事的背景存在著。

《幻之光》劇照

最後,我原來一直以為是枝的處女《幻之光》特別小津的,但2015年我和他的會面,使我認識到了並非如此。

為什麼他的鏡頭那麼安靜?

直到我2015年見到他,提起《海街日記》當中有挺多移動鏡頭,就在房子裡面拍人物的關係,全部是運動鏡頭來完成。他說,在拍《空氣人形》的時候他實現了臺灣攝影師李屏賓的合作,李屏賓教會了他和團隊怎麼讓攝影機在室內移動。

北影節是枝裕和大師班

我一瞬明白,《幻之光》之所以安靜,是因為他的不得已,他不懂怎麼讓攝影機運動起來。技術的限制導致了成片的美學形態並非他能隨心所欲控制。所以他成熟期的作品,避免攝影機對故事情節的入侵。在多部影片中,攝影機保持在場者的身份,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室內。

在《第三度嫌疑人》的結尾,福山雅治到看守所探望役所廣司,鏡頭通過會見室的玻璃隔窗,將兩人的臉孔疊在一起。他的影像作品觀照的多是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既不給問題也不給答案。

他偏愛這種不給出明朗結局的收尾方式,以讓觀眾具有「當事者意識」,從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照見自身,反觀自身。

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展現了家庭題材神話破滅後,看似平淡又滿含詩意的日常,電影中可見真實的人,可見真實的人對真實社會的感知,我想,這就是作為一個影像作者的尊嚴和底線吧。

讀懂日本文化

從這裡開始

三聯中讀出品

隆重推薦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而今夏,是枝裕和最新著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引進。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第一:親情。(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通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 媒體:底特律政府破產屬誤讀 「1元房」何止1元
    「一元房」成交需花費1400美元 每年需另交幾千美元稅金  據新華社電「底特律破產了」、「一美元一套房」、「國內炒房客組團抄底底特律」等消息近日頻頻見諸報端,人們不禁要問:這座「汽車之都」怎麼了?  政府「破產」屬誤讀  底特律韋恩郡郡長菲卡諾告訴新華社記者,底特律政府並沒有破產。他說,底特律市的市政功能仍在,「破產」一詞屬於誤讀,底特律的市財政只不過眼下由緊急財政管理人凱文·奧爾掌管。
  • 變溫柔的是枝裕和,反而不好看了
    文 | 清晏 編輯 | 沈小山除了洪尚秀,還沒有哪個亞洲導演,能在法國這片電影熱土上正常發揮過。向來以穩著稱的是枝裕和,也不例外——朱麗葉·比諾什聯手凱薩琳·德納芙,拉著他做導演的法國電影《真相》,就被很多人批評,說是枝失掉了他此前的水準。
  • 這才是人生贏家,金棕櫚得主是枝裕和,由自己偶像侯孝賢陪玩九份
    11月21日,專程到中國臺灣舉行大師班的金棕櫚得主,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在為侯孝賢導演頒出的終身成就獎的引言中說,「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侯孝賢導演其中一個兒子」。是枝裕和與侯孝賢的緣分,源自1993年,當時29歲的電視臺紀錄片導演是枝裕和,到臺灣拍攝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與侯孝賢結緣。是枝裕和籌備自己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劇情長片《幻之光》,侯孝賢還把自己的老搭檔陳明章介紹給是枝裕和做配樂。陳明章也參與了這次為侯導頒獎的豪華嘉賓之列。
  •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再去看《海街日記》,你一定心中會浮現這樣一個猜想,「這兩個電影的導演,應該是同一個人吧。」看這兩部電影,會感覺像是在面對著一杯白水,但一口下去,卻讓人不經意,細細品味起來。這兩部的導演,都是一個叫做是枝裕和的人。除了這兩部,他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步履不停》《無人知曉》。
  •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生活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美麗的瞬間
    從電影《無人知曉》開始,是枝裕和的作品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水準,無論是《步履不停》,還是《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都透露著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傳達著他對人生的思考。是枝裕和電影的節奏都很慢,情感比較細膩,最擅長通過影片傳達他對親情的思考,《步履不停》、《如父如子》都是比較成功的此類作品。
  • 西川美和:是枝裕和,「導演的導演」
    西川美和《美好的世界》劇照這是師承是枝裕和的導演西川美和的第六部長片,該片以一名真實存在的男性為原型,講述他在獄中度過人生大半時光後重返社會,努力生活的故事。「導筒」摘錄《西川美和:圍繞電影的X》一書中她與師傅是枝裕和的有趣西川美和《美好的世界》預告片《西川美和:圍繞電影的X》第三章《夢的前後:是枝導演二三事》片段哦哦!剪輯室裡響起一片騷動,剪輯工作正在逼近終點。
  • 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奉俊昊給是枝裕和的信中寫到: 「若您能用您那寬廣的心靈,對我這個被影片攝去了魂魄,於是一驚一乍、驚喜欲狂的鄰國後輩給予一點點理解,將是我最大的幸運。 這個細節引起了是枝裕和的注意,他感到千瘡百孔之中的生活,也會有美麗的瞬間,而這正是他想要捕捉的瞬間。 電影將一個在我們看似複雜的背景展現得異常清淡,仿佛與現實生活並不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 我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他們擅用長鏡頭...
    我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他們擅用長鏡頭、固定鏡頭的影像風格和日本的禪道文化是否有關聯性? 其實我也一直感到很不可思議:為什麼西方人解讀小津電影與「禪」相關聯,而日本的觀眾對此卻感覺遲鈍,並不見有這方面的解讀呢?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 被誤讀的「生活美學」
    這一場以「生活美學」為偽裝的消費升級來勢洶洶,一夜之間,遍地皆是「匠人」、「古早味」,民宿勸你遠離喧囂,也不管這種說辭已經多麼喧囂;時髦人拋棄嶄新的批量製造,開始擁抱做舊的器物和衣裳。而實際上,在媒體和商家的誤讀和利用之下,原本提倡「慢生活」的「生活美學」本身,也成了快速迭代的潮流中的一種,和其他潮流一樣,它崇尚借用商品重建個人認同,用特定的標籤和模式界定階級之下的標準。但悲傷的是,以此為前提,不論生活或美學,都很難抵達。
  • 是枝裕和的新片,是下一部《寄生蟲》?
    是枝裕和的新作《中間人》(暫譯)將與韓國演員宋康昊、裴鬥娜、姜東元合作,影片由CJ娛樂負責發行,故事講述沒有條件養育孩子的人,將孩子放入特殊的育兒箱,隨之丟棄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 「牙膏是化妝品」系誤讀
    「牙膏是化妝品」系誤讀 2020-07-07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李白被誤讀最深的一首詩,事實上被誤讀的還有杜甫
    歷史的真相永遠也揭秘不完,而文學作品的誤讀也會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有時竟然到了難以糾正的地步。正如人們對《三國演義》的熱愛,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居然可能蓋過歷史事實,大部分三國迷只要熟讀了小說《三國演義》,便以為非常了解了三國歷史,還有誰會去研讀《三國志》?
  • 《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小津安二郎還是是枝裕和,他們最擅長的是用波瀾不驚的藝術鏡頭,向我們鋪展了日本社會的世態人情。正如2011年上映的電影《奇蹟》,這是一部日本為了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專題電影,幸好是是枝裕和拍了,才能讓我們看到了商業片之下流動的人文情懷。
  • 這是誤讀
    設置離婚冷靜期,給離婚按下暫停鍵,讓離婚不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以減少衝動離婚、輕率離婚,這是很多人一直以來的訴求。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夫妻感情並沒有完全破裂,沒有到只能選擇離婚的地步,往往只是在爭吵過程中話趕話說出「離婚」,結果夫妻雙方在氣頭之上衝動離婚,成為近年來我國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 是枝裕和:依然溫柔注視著普通人的生活
    是枝裕和的作品,上承成瀨巳喜男,下啟西川美和,是當代日本影壇的重要一支。他讓觀眾看到,比起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故事,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細節,才具有更厚重的力量。儘管是枝裕和此次在《真相》中是用法語講述故事,但是關於「分離的家庭」這一主題卻在各種語境下是共通的比起《小偷家族》摘取金棕櫚後在國際影壇的轟轟烈烈,是枝裕和的下一部作品《真相》顯得有些安靜。即便這部法語片網羅了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伊桑·霍克等頂級演員,並被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選為主競賽的開幕片。
  •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奇蹟》?
    是枝裕和的《奇蹟》,是一部成長正能量電影。劇情前後邏輯分明,和我們兒時的成長環境基本如出一轍。從大迫軍上學開始,班級老師,給每個同學布置了一個研究自己爸爸職業說起。大迫軍從小不和自己的父親住在一起,所以在面對這個問題上,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老師的提問,很是尷尬。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是枝裕和的作品我看過11部,應該是日本導演裡我看的最多的了。在其中總能感覺到那種平淡生活中流轉的溫柔。用四個關鍵詞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是枝裕和作品,以這篇小小的文章,聊表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