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輸入0字
提交有1個回答
您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不過,把他們的導演風格與「禪」相聯繫,這樣的解讀,不知道出自何處?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您如果翻看一些歐美的日本電影評論,或者關於小津電影的研究專著,應該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小津電影風格與「禪」有關聯(不過,在這裡請注意:他們在談到小津電影風格的時候,關於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手法只是其中的一個構成部分)這樣的見解,最早是西方人對小津電影的解讀,後來傳到日本,成為對小津電影的常識性的解讀,而是枝裕和則是後來者。
其實我也一直感到很不可思議:為什麼西方人解讀小津電影與「禪」相關聯,而日本的觀眾對此卻感覺遲鈍,並不見有這方面的解讀呢?我翻了一下有關「禪」在西方傳播情況研究的書籍,發現小津電影進入歐洲的上世紀50年代(《東京物語》獲得1958年英國電影協會的薩瑟蘭郡獎Sutherland Trophy),恰恰與日本佛教學者鈴木大拙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學講學和演講的時期相重疊,鈴木被公認是第一位把日本的「禪」推廣到歐美的佛教學者,他的名著《禪與日本文化》,也是在那個時期在歐美流傳的,對歐美人認識「禪」文化起到了啟蒙作用;該書至今依然是一部了解日本文化的經典性入門書籍。因此,可以想像,鈴木大拙在西方對「禪」的宣傳,應該影響到了西方人對小津電影的解讀(其實,據研究,不僅僅是小津電影,西方對包括電影在內的日本文化的理解,都多少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
然而,小津電影風格究竟與禪道文化有沒有關聯呢?西方人的這種觀點是否符合事實呢?因為我不是研究禪學的學者,無法給出一個客觀的回答。小津電影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帶有「克制的」、「淡然的」風格,是不是可以歸類於「禪」?我諮詢了一下周圍這方面的專家,他們的回答是:現實中的「禪」與想像中的「禪」之間存在著距離,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理解與東方人自己之間,也存在著差距,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總之,導演的風格與其文化背景有關聯,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放大性的解讀,往往容易讓人忽視或者誤讀作品的本意和導演的創作意圖,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倒是覺得,如果想要清晰地把脈小津電影的風格,不如把它與黑澤明電影進行比較,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比如從小津電影的「淡」與黑澤明電影的「濃」,小津電影的「靜」與黑澤明電影的「動」等,進行比較,來看兩位導演的風格之不同及其所蘊涵的文化意味,等等。這具體涉及到審美的問題,屬於電影美學的範疇,很難一句話來概括,所以,在此也只能提供一些思路,以供您參考吧。
已輸入0字
發表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