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他們擅用長鏡頭...

2021-01-10 澎湃新聞
X

您好!我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他們擅用長鏡頭、固定鏡頭的影像風格和日本的禪道文化是否有關聯性?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字

提交

有1個回答

張竑 2018-11-19

您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不過,把他們的導演風格與「禪」相聯繫,這樣的解讀,不知道出自何處?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您如果翻看一些歐美的日本電影評論,或者關於小津電影的研究專著,應該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小津電影風格與「禪」有關聯(不過,在這裡請注意:他們在談到小津電影風格的時候,關於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手法只是其中的一個構成部分)這樣的見解,最早是西方人對小津電影的解讀,後來傳到日本,成為對小津電影的常識性的解讀,而是枝裕和則是後來者。
其實我也一直感到很不可思議:為什麼西方人解讀小津電影與「禪」相關聯,而日本的觀眾對此卻感覺遲鈍,並不見有這方面的解讀呢?我翻了一下有關「禪」在西方傳播情況研究的書籍,發現小津電影進入歐洲的上世紀50年代(《東京物語》獲得1958年英國電影協會的薩瑟蘭郡獎Sutherland Trophy),恰恰與日本佛教學者鈴木大拙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學講學和演講的時期相重疊,鈴木被公認是第一位把日本的「禪」推廣到歐美的佛教學者,他的名著《禪與日本文化》,也是在那個時期在歐美流傳的,對歐美人認識「禪」文化起到了啟蒙作用;該書至今依然是一部了解日本文化的經典性入門書籍。因此,可以想像,鈴木大拙在西方對「禪」的宣傳,應該影響到了西方人對小津電影的解讀(其實,據研究,不僅僅是小津電影,西方對包括電影在內的日本文化的理解,都多少受到鈴木大拙的影響)。
然而,小津電影風格究竟與禪道文化有沒有關聯呢?西方人的這種觀點是否符合事實呢?因為我不是研究禪學的學者,無法給出一個客觀的回答。小津電影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帶有「克制的」、「淡然的」風格,是不是可以歸類於「禪」?我諮詢了一下周圍這方面的專家,他們的回答是:現實中的「禪」與想像中的「禪」之間存在著距離,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理解與東方人自己之間,也存在著差距,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總之,導演的風格與其文化背景有關聯,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放大性的解讀,往往容易讓人忽視或者誤讀作品的本意和導演的創作意圖,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倒是覺得,如果想要清晰地把脈小津電影的風格,不如把它與黑澤明電影進行比較,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比如從小津電影的「淡」與黑澤明電影的「濃」,小津電影的「靜」與黑澤明電影的「動」等,進行比較,來看兩位導演的風格之不同及其所蘊涵的文化意味,等等。這具體涉及到審美的問題,屬於電影美學的範疇,很難一句話來概括,所以,在此也只能提供一些思路,以供您參考吧。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齊名,為何晚年被批「過時」?
    】同作為日本影壇地位顯赫的導演,小津安二郎與溝口健二、黑澤明等人不同,他的電影以「最具日本風味」聞名。常有人將黑澤明與小津安二郎做對比,認為前者的作品彰顯了「菊與刀」中的「刀」,風格現代;而後者則突出表現了「菊」的部分,是靜止、傳統的。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說起日本電影,不能避開的一個名字就是是枝裕和。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 值得推薦的走向世界的三位導演:卓別林、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
    他們不想去工作,有一點反叛人類的文明,反叛這個城市裡面的機械化的工作,然後他喜歡到處流浪,喜歡很閒散的生活,可是他又有很善良的心。《摩登時代》的時候更明顯,他在裡面扮演一個工人,八小時上班打卡,最後呈瘋狂的狀態,非常有趣!離現在五十多年以前,他就已經提出來人類不斷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賺錢而賺錢的生活的一種危機性。
  • 人生的衰老、孤獨,早在60年前被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講透了
    《秋刀魚之味》是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部電影的主題、結構、審美、情節都突出一種詩意,是一首小津寫給自己和世界的敘事詩,並且成功地把這種韻味書寫於電影膠捲之上。——《小津安二郎日記》小津在創作《秋刀魚之味》劇本過程中,一直與他相依為命的老母親不幸去世,而電影上映1年後,小津也因病離世,這部遺作是小津向觀眾的告別,正如他在日記裡說世間的酒越來越苦澀,已經喝到盡頭了。
  • 日本國寶電影導演的臨終作品,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攝影構圖與色彩
    沒有經歷過生活滄桑的導演,拍不出這樣的電影。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作品《秋刀魚之味》,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初,影片拍攝的時代,處於日本經濟起飛的60年代,故事的內容是鰥夫嫁女的故事,全片一直到最後都在著力表現著一個經歷過戰爭和國家巨變依舊在職場卻單身步入老年的男人的孤獨感。
  • 《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作者:藍歌原創作品,且看且珍惜是枝裕和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很多年前,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電影的好壞,是以餘味定輸贏。」
  • 最懂女人的導演,是這三個日本人!
    日本電影是世界電影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今天的日本電影與歐美相比有些許差距,但曾經的日本電影和日本導演絕對是同時期的佼佼者。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小林正樹等等,都是享譽國際的大師級導演。其中,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三位導演風格最為突出。三人電影都極具個人化,但在不同之中又能看到共同點。
  • 和黑澤明齊名,晚年卻被批評「過時」,他才是最「日本」導演?
    翻看新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劇本集》,《東京物語》中這一經典永恆的畫面又浮現在了眼前。一切都仿佛淡淡的,但深的哀傷,還有許多更複雜的況味卻一齊翻湧了上來。這便是日本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風格與魅力,他的作品的確能「常看常新」「愈看愈深」,如同小津自己總結的那句:「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
  • 是枝裕和:導演不是上帝和法官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被認為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他對於家庭 題材的偏好,慢條斯理的講述方式都獨樹一幟。所有對於社會 問題的態度都被他小心翼翼地潛藏在對個人故事的講述之中無疑,繼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人之後,是枝裕和已經成為世界影壇上最耀眼的日本導演之一。  是枝裕和的朋友曾經對他說,「你是那種外人琢磨不透你在想什麼的人,反而從你製作的節目中能看到更多的情感。」這一次,來到北京的是枝裕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電影是我唯一的興趣。」
  • 是枝裕和導演,好久不見
    」是枝裕和說他的母親非常喜歡鄧麗君,《比海更深》本就是為了致敬母親的,那麼用這首便再適合不過了。隨後直播彈幕cue到了兩位電影大師侯孝賢和楊德昌。是枝裕和說他們都是大師級的導演,對世界的影響非常大,兩位導演雖然風格迥異,卻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個都不會對電影藝術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此外,是枝裕和與侯導之間有著很多趣事。
  • 西川美和:是枝裕和,「導演的導演」
    西川美和《美好的世界》劇照這是師承是枝裕和的導演西川美和的第六部長片,該片以一名真實存在的男性為原型,講述他在獄中度過人生大半時光後重返社會,努力生活的故事。是枝裕和導演看過剪輯中的半成品,用兩張 A4 紙手寫了密密麻麻的感想,傳真到剪輯室來了。接到製片人打電話告知此事時,我和剪輯部都心生不安。若把目前的工作比作登山,我們已經來到了九合目(注釋:日本登山用語。將山分為十段,單位為「合目」,底部為一合目,山頂為十合目。),冗餘已被除去,重組也下了一番功夫。我已經生出一絲自負心,疑惑「還能改什麼?」
  • 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奉俊昊給是枝裕和的信中寫到: 「若您能用您那寬廣的心靈,對我這個被影片攝去了魂魄,於是一驚一乍、驚喜欲狂的鄰國後輩給予一點點理解,將是我最大的幸運。我全心期待著您的新片早日問世,在世間無數的企盼之上,再添上屬於我的這點小小的心思。」 是枝裕和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專業。1995年的導演處女作《幻之光》,當年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 在隨後的20年穩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細膩而不失力度。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十年風格蛻變
    從早到晚,每天在學校和電影院來回跑。費裡尼、特呂弗、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成瀨已喜男……這些大導演的作品都是他搜尋的獵物。在平均一年三四百部的閱片量薰陶下,他漸漸培養出對鏡頭和影視語言的敏感。是枝裕和坦言,拍紀錄片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發現腦海中所想像的事情,跟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人物相比,反而是真實的世界更加複雜。以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在轉型電影導演後作品還是保留著濃重的紀錄片風格和主題。「我拍攝更多將自己作為事件記錄者的存在,導演最重要的能力是觀察,懂得如何看見外界看不見的事,去呈現看不見卻能感知的東西。」是枝裕和說。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回家之路:從「是枝裕和熱」看日本電影的價值堅守和美學表達
    不同於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的日式美感,不僅限於「榻榻米」般的視角和「鐵三角」式的人物關係,有趣的是他和小津形成的美學對位:小津成功塑造了「沉默的父親」形象,習慣從父女關係的視角,表現離家的失落;是枝擅長刻劃「嘮叨的母親」形象,總是從母子關係的視角,表現回家的救贖。家庭在他們的電影裡,既是世相,亦是內心,是整個宇宙。
  • 日本導演三巨頭,最喜歡的還是第三位北野武
    日本導演導演三巨頭,「古典巨匠」小津安二郎,「現代主義巨匠」黑澤明,「後現代拼貼高手」北野武,這三位代表日本電影的所有風格。1.「古典巨匠」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導演最能代表日本民族特色的導演。他的影片致力於向觀眾展示日本寧靜、悠遠的美學風格,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典主義導演。
  • 是枝裕和的新片,是下一部《寄生蟲》?
    前段時間,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終於有了拍新作的消息。 無論是表演經驗還是獨特的氣質魅力,都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和是枝導演暌違十年的重逢,相當值得期待。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趙荔紅:小津安二郞電影及戰後日本
    精彩預覽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是一個複雜而頗有爭議的人物,代表作《晚春》《東京物語》,以低視角仰視拍攝方式獨樹一格。《東京物語》是一部被公眾喜歡的電影,小津卻認為太過情節性、戲劇化,他說:「必須拿掉全部的戲劇性,以悲而不泣的風格表演。」臨終,他說的最後一句話:「電影是劇情,不是事件。」這是小津式電影的高度概括,日常生活即是劇情,那些戲劇性事件,不過是舞臺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