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奇蹟》?

2021-01-08 舊舊影視點評

是枝裕和的《奇蹟》,是一部成長正能量電影。劇情前後邏輯分明,和我們兒時的成長環境基本如出一轍。

從大迫軍上學開始,班級老師,給每個同學布置了一個研究自己爸爸職業說起。大迫軍從小不和自己的父親住在一起,所以在面對這個問題上,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老師的提問,很是尷尬。本來老師想讓同學們寫一篇關於自己爸爸職業的文章,可是大迫軍覺得自己完成不了。和同學們下課後出去玩耍時,被老師喊住。順便問了一下他的身世。可是他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老師。

課堂裡,每個同學都其樂融融,男孩女孩特別多。而劇中兄弟三個在過鐵道的時候,對面一直有個老奶奶,但是當他們跑過去的時候發現人根本不在了已經,虛驚一場,不足為怪。後來三個人在鐵道上談理想,談願望和長大後要實現自己的願望等等。

大迫軍晚上回到家中,發現自己家裡亂七八糟的,大人都在喝酒,而他自己卻無聊的回到家就睡覺了。後來有位老伯想找他幫個忙,他痛快的答應了。第二天在學校路上碰到了大伯,大伯帶他走到了火山附近,和大迫軍說了一些關於火山的事情。再後來大迫軍抽空給自己的哥哥打了一個電話。問了一下,自己爸爸最近在幹嘛,沒想到哥哥很敷衍的回答了他,說自己也不知道,總之沒有亂搞。

大迫軍的爸爸和他的媽媽最後重聚了,兩個人一見面沒聊幾句就打起來了,讓大迫軍和他的兄弟很是無奈。他的爸爸是一個賣唱歌手,因為各種原因經常和他的媽媽吵架。沒有一天清靜的日子可過。因為媽媽一直不喜歡哥哥,哥哥又怕見到媽媽會被討厭,所以哥哥一直跟著爸爸過,媽媽一直跟著大迫軍生活。

後來大迫軍和自己的哥哥,兩個人因為愛好走在一起,兩個人決定勸自己爸爸媽媽和好。兩人決定要並肩同行的一起努力。他的爸爸媽媽最後也都和好了,自己的家庭也不再是殘缺不足了。

這部劇告訴我們愛情和親情都重要。只有團結一致了,才能更加的美滿幸福,就像劇中的兩個小男孩,因為家庭的一些問題,而導致他們兩個和爸爸媽媽分開生活。我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要像他們一樣努力的開導和交流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那你一定會喜歡是枝裕和的《奇蹟》
    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平緩的敘事,含蓄的情感,幽微的細節。這是他一貫的風格。看爆米花電影像是坐過山車,你享受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刺激,但刺激過後,什麼都沒留下來。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像是面對著一汪流深的靜水,乍一眼,毫無波瀾,但是你的心會一點點安靜下來,最終看見沉在水底的萬象人生。
  • 《奇蹟》:是枝裕和的鏡頭下的日本,溫情又扎心
    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不管是小津安二郎還是是枝裕和,他們最擅長的是用波瀾不驚的藝術鏡頭,向我們鋪展了日本社會的世態人情。正如2011年上映的電影《奇蹟》,這是一部日本為了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專題電影,幸好是是枝裕和拍了,才能讓我們看到了商業片之下流動的人文情懷。
  • 是枝裕和,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呢,不然為什麼能拍出溫柔的電影呢?
    是枝裕和的電影,剛開始看總覺得平淡如一杯白開水,慢慢沉浸到劇情中去,又覺得這杯水後勁兒有點大,你能夠咂摸出各種味道:酸的,澀的,甜的。他的電影沒有劇烈的衝突,沒有跌宕的劇情。他對於英雄拯救世界的情節,沒有絲毫興趣。反而更關注平凡人的生活。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像是活火山,不定時刺激觀眾的腎上腺激素飆升,那麼,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靜水流深 ,讓人的心一點點安靜下來。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71屆坎城電影節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是枝裕和的作品我看過11部,應該是日本導演裡我看的最多的了。在其中總能感覺到那種平淡生活中流轉的溫柔。用四個關鍵詞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是枝裕和作品,以這篇小小的文章,聊表喜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是枝裕和的電影:涼意中的暖,與暖意中的涼
    他不緊不慢地拍攝出《下一站,天國》、《距離》、《無人知曉》、《奇蹟》、《步履不停》等佳作,也不斷收穫獎項。2004年,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因主演《無人知曉》一舉摘得坎城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桂冠,成為最年少的影帝。2013年,電影《如父如子》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世界因你而火熱
    《奇蹟》拍《奇蹟》的時候是枝裕和的女兒三歲,是枝裕和導演暗下決心要拍一部等女兒十歲的時候能看懂的電影。想讓她看到,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拒絕乏味的人生。比海更深
  • 談及是枝裕和,這是最大的誤讀!
    很多人對是枝裕和的創作風格有挺多誤解。比如他像小津,比如他總是拍攝家庭題材。可是,在我看來,是枝和小津之間,絕不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關係。 與其說他是「反小津」,不如所他是從小津的弟子們那一輩電影導演那裡,承惠較多。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後來是枝裕和是這樣評價自己這位導師的:「他是那種如果拍孩子就會和他們一起玩,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儲蓄了很多感覺,在正式拍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持續下來,我不太喜歡指揮演員,儘量讓他們自由發揮。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 變溫柔的是枝裕和,反而不好看了
    向來以穩著稱的是枝裕和,也不例外——朱麗葉·比諾什聯手凱薩琳·德納芙,拉著他做導演的法國電影《真相》,就被很多人批評,說是枝失掉了他此前的水準。諸如「又甜又膩的二流半家庭輕撕劇」、「被法式優雅衝刷、又被日式溫柔稀釋」、「對是枝裕和來說,只算是一次不算失敗的國際化嘗試」等等,都能窺見即便一部分鐵粉,這次也沒買是枝裕和的帳。
  • 是枝裕和:依然溫柔注視著普通人的生活
    是枝裕和的作品,上承成瀨巳喜男,下啟西川美和,是當代日本影壇的重要一支。他讓觀眾看到,比起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故事,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細節,才具有更厚重的力量。儘管是枝裕和此次在《真相》中是用法語講述故事,但是關於「分離的家庭」這一主題卻在各種語境下是共通的比起《小偷家族》摘取金棕櫚後在國際影壇的轟轟烈烈,是枝裕和的下一部作品《真相》顯得有些安靜。即便這部法語片網羅了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伊桑·霍克等頂級演員,並被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選為主競賽的開幕片。
  • 「大明星」ILTW評價奇蹟哥: 「奇蹟雖好,Ana更棒!」
    作者:VPGAME   在近期的一次直播中,前VP選手、曾先後在多支頂級戰隊擔任替補的ILTW回答了彈幕提出的問題,並且對「奇蹟哥
  •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夏天到了,看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吧!如果你看過《小偷家族》,再去看《海街日記》,你一定心中會浮現這樣一個猜想,「這兩個電影的導演,應該是同一個人吧。」這兩部的導演,都是一個叫做是枝裕和的人。除了這兩部,他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步履不停》《無人知曉》。那種平平淡淡,卻時不時會掀起波瀾,在夏天那種燥熱的環境下顯得更加衝突,但是最後又回歸平靜的日式敘事風格,卻往往能更加的引人入勝,仿佛沉浸入那電影中的世界,活成了主人公身邊的一個人。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而今夏,是枝裕和最新著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引進。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
  •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生活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美麗的瞬間
    從電影《無人知曉》開始,是枝裕和的作品一直都保持著較高的水準,無論是《步履不停》,還是《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都透露著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傳達著他對人生的思考。是枝裕和電影的節奏都很慢,情感比較細膩,最擅長通過影片傳達他對親情的思考,《步履不停》、《如父如子》都是比較成功的此類作品。
  • 是枝裕和的新片《真相》,究竟有沒有超越《小偷家族》?
    似能感覺到法國口味在於窺探東方人如何面對犯罪或藏在其背後的暴力與黑暗面。是枝裕和於是受到法國青睞的亞洲導演,也開始有一些在地的合作嘗試。是枝裕和的《真相》則以西方面孔作畫,但也安排了一位美國人以一齣戲的旁觀者介入一個東方家庭之中。仿佛都回應了導演進入到他國文化的處境。雖然是枝從未在他的作品中表現「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愁感,但多少還是能讀到些許心酸。然而,這些作品也從法國情調中獲益良多。
  •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這3個關鍵詞永遠不變
    是枝裕和的風格能夠概括出3個關鍵詞:親情、缺憾、力量。第一:親情。(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的電影大多數都在講生活的事,通過生活把親情關係中的脆弱、愛注入你的心裡。從他的幾部電影海報就能看出來,每一個海報都像一張全家福。
  • 人生的奇蹟:是日常的美麗,是生命的本身
    文∣閒時翻書君(約650字,閱讀約需2分鐘,與你相約)「成長是在無限接近絕望的感受中產生的,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蹟,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蹟。」——是枝裕和是枝裕和是日本的導演,我看過電影《步履不停》,是他的作品。就憑藉著這個句子,和《步履不停》給我的體驗,說說我的感受吧。
  • 川航奇蹟迫降,該怎麼評價飛行員?
    5月14日發生的川航3U8633奇蹟迫降事件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川航3U8633在從重慶飛往拉薩的萬米高空途中,前擋風玻璃突然被吹掉,飛機瞬間處於失壓、低溫狀況;當時飛機的飛行速度接近每小時八九百公裡,帶來的強氣流導致儀錶板受損。
  • 是枝裕和:穿梭光明與黑暗 送予慰藉與批判的鏡頭詩人
    奉俊昊給是枝裕和的信中寫到: 「若您能用您那寬廣的心靈,對我這個被影片攝去了魂魄,於是一驚一乍、驚喜欲狂的鄰國後輩給予一點點理解,將是我最大的幸運。 這個細節引起了是枝裕和的注意,他感到千瘡百孔之中的生活,也會有美麗的瞬間,而這正是他想要捕捉的瞬間。 電影將一個在我們看似複雜的背景展現得異常清淡,仿佛與現實生活並不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