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別名: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蝨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蝨母、粘身草、鹹豐草、脫力草。
彝藥稱嫩施,全草用於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瘍癰,咽喉腫痛,鼻竇炎,跌打損傷,蛇蟲咬傷。(《楚雄彝州本草》)又稱祖傑,祖傑俄,全草及根主蟲、蛇咬傷、瘡腫、風疹、腹瀉、風溼等。(《彝族植物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鬼針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dens bipinnata L.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揀去雜草,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鬼針草一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莖中部葉和下部葉對生;柄長2~6釐米;葉片長5~14釐米,二回羽狀深裂,裂片再次羽狀分裂,小裂片三角狀或鞭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細齒或鈍齒,兩面略有短毛;上部葉互生,羽狀分裂。頭狀花序直徑5~10釐米;總花梗長2~10;總苞片條狀橢圓形,先端尖或鈍,被細短毛;舌狀花黃色,通常有1~3朵不發育;筒狀花黃色,。發育,長約5毫米,裂片5。瘦果長表,長1~2釐米,寬約1毫米,具3~4稜,有短毛;筠爭冠毛芒狀,3~4枚,長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分布:分於路邊、荒野或住宅附近。全國廣布。
栽培:喜溫暖溼潤氣候。以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粘壤土栽培為宜。用種子繁殖。11月果實成熟,割回全草,曬乾,脫粒,揚將,備用。3~4月穴播,按行株距33釐米×24釐米,開穴,穴深3~4釐米,播後覆土。溫度在18~21℃左右,有一定溫度的條件下,約經10~15天出苗。
苗高6~8釐米,時間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並進行鬆土除草、追施人糞尿。生長旺盛時再施1次人畜糞肥。
性狀:莖略呈方形,幼莖有短柔毛。葉紙質而脆,多皺縮、破碎,常脫落。莖頂常有扁平備用狀花託,著生10餘個呈條形、有3~4稜的瘦果,冠毛3~4枚,有時帶有頭狀花序。氣微,味淡。以色綠、葉多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金絲桃甙,異奧卡寧~7~O~葡萄糖甙,奧卡寧,海生菊甙,水楊酸,原兒茶酸,沒食子酸和脂肪酸類化合物。又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ⅩⅠⅤ及多種強極性炔類化合物,多種胺基酸以及香豆粗,生物鹼,蒽醌甙,糖,胡蘿蔔素,多元酚類和維生素等。根含微量聚乙炔類化合物Ⅰ、Ⅱ、Ⅲ、Ⅳ,莖葉含揮髮油,鞣質,苦味質,膽鹼等,果實含油27.3%。
藥理作用:將等量鬼針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或酒精浸劑,予大鼠口服,劑量為10克(生藥)/千克/天,共五天,對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消炎作用。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同量口服,同樣有效,說明鬼針草可代替豨薟草作消炎藥應用。單味鬼針草或海州常山、豨薟草均無明顯作用;說明它們之間有相互加強的作用。作好製劑後臨時合併應用,同樣有效,說明它們混合後作用增強,並非生成新的成分。從複方中分離出的總生物鹼及類甾醇雖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膽鹼,非消炎成分,卻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淚等。鬼針草的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花、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洩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溼痺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克,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塗;或煎水燻洗。
注意:《泉州本草》記載,孕婦忌服。
附方:
(1)治瘧疾:鮮鬼針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
(2)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泉州本草》)
(3)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4)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至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5)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藥》)
(6)治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藥》)
(7)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8)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泉外體草》)
(9)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幹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10)治四肢無力:脫力草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11)治蛇傷、蟲咬:鮮鬼針全草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渣搗爛塗貼傷口,日如法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12)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淨,水煎湯燻洗。(《福建民間草藥》)
(13)治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
(1)治療闌尾炎:取鬼針草幹品0.5~1兩(鮮品1.5兩)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劑。治療35例(並發其他症狀者,臨時配用對症藥物),其中亞急性闌尾炎21例,痊癒16例,有效5例;慢性闌尾炎14例,痊癒9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服藥最少1劑,最多40劑,半數以上1~3劑。22例發熱,半數以上1~3日退熱,最長1例12日後體溫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約5天左右減輕或消失,消失率為80%。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2)治療小兒腹瀉:取鮮鬼針草6~10棵(幹的3~5棵)加水浸泡後煎成濃汁,連渣倒入盆內,用於燻洗患兒兩腳。腹瀉輕者每天燻洗3~4次,較重者燻洗6次。1~5歲洗腳心,5~15歲洗至腳面,腹瀉嚴重者燻洗位置可適當提高。民間有燻洗超過內踝將引起便秘之說,有待證實。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