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許多省區的村旁、路邊及荒地中生長著一種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它不十分出眾,幾乎隨處可見。它實在是太普通了,甚至有時令人討厭,歷史上的文人騷客對其不懈一顧,幾乎沒有任何留下詩詞歌賦。這種植物的莖略呈方形或圓柱形,幼莖有稀疏短柔毛,尤以節處為多。葉紙質,黃綠色,易碎,多皺縮或破碎,常脫落,展平後,完整葉2回羽狀深裂,裂片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主脈有稀疏毛。莖頂常有扁平盤狀花託,生著10餘枚針束狀、有四稜的果實,偶見黃色的頭狀花序。花果期在8-10月份。這種植物叫做鬼針草(Bidens pilosa Linnaeus),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鬼針草屬
當你在田間辛勤勞作時,當你漫步於林間小道時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且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充當了傳播媒介——把它們的種子帶到四面八方。這是因為它的果實能粘在人類的衣褲、動物的皮毛上,隨著人類、動物的活動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鬼針草瘦果粘在衣服上
話說,當年瑞典人馬斯楚也吃過這種草的虧。那日他登山歸來,褲子上滿是這種鬼東西,他一邊摘,一邊尋思著「它為什麼如此粘人」,頓生一想:如果模仿它的結構,做一種紐扣或別針,那該多好!一念之間,一項新的發明誕生了,他製成了一種合上就不易分開的布,即尼龍搭扣(又名免扣帶、粘合帶),現在廣泛用於服裝、背包、航空等領域。
▲鬼針草
《本草拾遺》曾記載「其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浙江人通常都叫它「一包針」、「一把針」。還有比較形象的稱呼如「粘人草」、「跟人走」、「脫力草」之類。它還有很多俗名如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蝨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蝨母、粘身草、鹹豐草等,這些叫法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當人們在草叢中行走時,褲腳上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粘上一些帶倒刺的「針」,很難扯掉。人們一邊拔掉刺一邊又在罵著說;「見鬼啦,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刺啊」。時間一長,人們就不知不覺地把這種草叫鬼針草。
▲鬼針草的瘦果
說起來也十分有意思,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係,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鬼針草那令人討厭的針就是為了讓其他生物幫助傳播種子和果,以擴大它的領地。
▲鬼針草《中國植物志》墨線圖
鬼針草為我國民間藥效神奇的一種野草。在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鮮用或曬乾,全草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就有記載,鬼針草苦平、無毒,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作用,所以南方人也經常那它來和其它植物配伍煲涼茶喝。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溼關節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鬼針草植株
鬼針草還有一變種Bidens radiata var. radiata Sch. -Bip,頭狀花序邊緣有白色的舌狀花,又叫「白花鬼針草」 。因其花序邊白裡黃,故又名「金盞銀盤」,據說是臺灣清草茶的主要原植物,在臺灣叫「鹹豐草」,是否鹹豐年間傳入臺灣,不得而知。因鬼針草的清暑熱作用,故又名「感暑草」。感暑後,渾身乏力,此草可醫,故又名「脫力草」。
▲白花鬼針草
現代藥理證明,鬼針草含黃酮甙、皂甙、鞣質、多元酚、香豆素、苦味素、碘、膽鹼、胺基酸、維生素等成份,對調節人體血壓具有良好的功效。
白花鬼針草
註:原變種鬼針草和變種白花鬼針草在Flora of China中歸併為一個種,但民間作為常用草藥所用材料各地有所不同,這裡還是沿用《中國植物志》中處理。
參考文獻:百度、《中國植物志》
文:陳章
圖:志願者、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