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也有「生物鐘」現象,佛祖是這麼解釋的,你知道嗎?

2021-01-21 梅山易學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人們對自身的奧妙也越來越感興趣,並且在其中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說一種叫做「生物鐘」的生理機制,認為人體隨時間節律會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每一個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都會受到這個生物鐘的影響。

網圖

簡而言之,就是處於生物鐘的高潮,精神飽滿,記憶力強,心情良好,若是處在生物鐘的低潮呢,心情會很煩躁,脾氣變差,記憶力差,精神萎靡不振……,現在有的人,會因此而根據生物鐘的規律而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希望能夠獲得最佳的工作效果與生活質量,使生活幸福快樂。

無獨有偶,在佛法修行中也有類似的「生物鐘」現象出現,而佛祖也針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答,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佛祖的智慧解讀吧。

有一位叫傷歌邏的婆羅門教徒,來到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拜訪佛祖,向佛祖請教說:「佛祖,在我心神安定、精神飽滿的時候,我覺得對於經論中的智慧能夠做到信解受持,可是,有的時候,卻又覺得昏昧躁動,心念難平,每當這個時候,即使是想安安靜靜的坐下來念上一卷經文,也難以如願,您能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嗎」?

網圖

針對傷歌邏的提問,佛祖以比喻為之解說:傷歌邏,假如有一盆清水,卻被各種顏色所汙染,那麼它就不能照見原本臉孔的顏色了,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被外在的物質所誘而發生貪著之心,心地不淨,便看不到任何事情的真相。

如果用大火來燒沸那盆水,也是不能映現臉孔的原貌的,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自己的心被嗔怒所燒沸,又怎麼去洞察如實的情境呢?

如果那盆水裡長著各種青苔雜草,也是不能映照自己的容貌的,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心被愚昧和疑惑所蒙蔽之時,也是不能看出實際情況的。

傷歌邏,如果那盆水擺在那裡,澄清而不混濁,靜止而不沸騰,乾淨而不夾雜其它的雜草,那麼便會像一面鏡子一樣,返照天光雲影的萬象。

網圖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心不隨貪慾煩惱,不隨嗔怒動搖,不被愚痴障礙,那麼在起心動念之間,都能夠清楚覺觀,明白諸法的本質,從此不被五蘊鉤牽、焚燒、覆蓋,可以不再有憶想分別,從而截斷過往、現在、未來的妄念洪流,如佛般寂靜安然。

對於佛法修行之路上的「生物鐘」現象,佛祖告訴眾生說有時進、有時退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種種境緣對眾生的考驗,只要眾生能夠認識到這一切種種,都只不過是昧於根塵識的幻相,自淨己意,具足信心,那麼便可以做到《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使萬法如實呈現,而終得無上菩提智慧。

網圖

人體的生物鐘現象是客觀規律的存在,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調整來實現優化,而佛法修行路上的生物鐘現象,則必須要通過強化自己對佛法的信心才能堅持下去,否則的話,雜念一起,妄念紛紛,很容易便會發生退轉,時斷時續,想要證得聖果,豈不是痴人說夢,有志於修行佛法的人,對此不可不知。

相關焦點

  • 想修行佛法,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嗎?從《金剛經》上見分曉
    有許多的人對這個問題從各個角度對之進行了分析,但是其中,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般若品的視點極具代表性,指出了佛法修行中的人存在著根性的差異,所以才會有人信之不疑,有人疑之不信的現象發生。佛祖宣講佛法四十九年,本是不分愚鈍智慧而一視同仁的,眾生一如,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要告訴眾生說本經是只為大智上根之人所說的呢,難不成佛祖尚有分別之心而看不起小智小根之人嗎?
  • 佛法修行不可繞行的必經之路。如何轉念?你我會嗎?
    佛法雖然深不可測,卻也並非不令眾生契入。誠如此,佛祖講法何意啊?但即使我們不能對佛經中的法義法理全然了知,甚至有很深的疑惑,也不要去誹謗佛經。這樣會罪業無量的。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這貪嗔痴三毒,是佛法修行眾生心理上最嚴重的阻礙,因為其能害眾生,壞其善心,有如毒蛇,觸必傷人,從而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之苦海,為眾惡之根源,障礙眾生修行佛法的根本煩惱,也是眾生流轉生死輪迴之苦海的根本所在,所以又有三不善根之名。
  • 修行真的有捷徑!讓釋迦牟尼佛告訴你……
    佛法的精髓是從幻境中醒來,而不是說依託於你在幻境中的肉身和頭腦,用你所知道的知識不斷的分析。 老丁師兄在講這個的時候,也時刻考慮該怎麼表述才合適。如果你想真的明白,你就放下你曾經的執著。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放下。老丁所糾結的是,「我什麼也不想的情況下才知道什麼是真相」這種狀態該怎麼用語言表述。其實佛祖講了那麼多經,講的也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能不想嗎?我們能不對比評判嗎?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昨天我捐了一筆錢,去蓋了希望小學,我捐了一筆錢給貧困的人買了很多衣服,你看我得了獎狀,我得了獎章。」——他要把自己獲得的獎章、獎狀都掛起來,然後還要站在前面照張相,把照片發到網上去,唯恐天下有一個人不知道他做了這樣的好事。以這樣的精神狀態做了布施,算不算布施?當然,得算布施。但這種布施不是佛教所倡導的布施,佛教把它稱為世間法的布施,也叫作有漏的布施。為什麼?
  • 《金剛經》:「空無」不等於沒有,抑鬱症這個鍋佛法不背
    在網絡的世界裡呆久了,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論你願不願意,有時候無緣無故的就會飛來一口鍋將你砸中,使你莫名其妙的就成了一個不明不白的背鍋俠,而且這種鍋是無緣無故毫無緣由的。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得病,原因很多,無法以簡單的言語去下結論,但是如果人們將這口鍋甩給佛法,那絕對是不成立的,雖然在社會上有所謂的佛系青年之說,那也只是對佛法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們以表面現象去評判別人的一種方式,因為如果真正的研究過佛法,那麼便會知道真正的佛法並不是消極的。
  • 普賢菩薩,指出了修行的方法,你悟懂了嗎
    人們在生活中做事,都是有目的的,在做事之前,就要想到能得到什麼利益,這就是大眾的心理,做什麼事都看外在的表面現象,佛門講這是著相,外在的做事。世人有目的去做事,而佛弟子是乘願做善事。佛弟子發願去怎麼做?
  • 阿難學佛因緣:羨慕佛祖法相莊嚴,佛法能夠使相貌變得美麗嗎?
    佛法能夠使相貌變得美麗嗎?根據《楞嚴經》,我們可以得知,阿難學佛的因緣是因為羨慕佛祖法相莊嚴,其實相由心生確實是如此。我現將各種改變相貌的法門整理帖出,並附上經文出處,與各位師兄分享。懇請各位師兄依法修行之餘,不要加重對色身的執著。《金剛經》有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網圖但是,既然選擇了佛法的修行之路,那麼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修行之路上,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去深體佛祖的慈悲之旨而懂得變通,靈活運用,否則的話,即使持誦的經典再多,拜訪的高僧大德再多,也只不過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而已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網圖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可是,如果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之人陷于于對錢財的執著,而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的話,往往就會被金錢所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去繼續精進自己的佛法修行之路。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佛法 我想避開人世,找清淨的寺院去修行
    老師,我想避開人世,找清淨的寺院去修行。答:你穿的內衣是骯髒的,哪家五星級酒店,可以純淨你的體驗?你需要迴避的,是內心對現象的執迷。你需要淨化的,是心靈對自我的眷戀。你穿著被糞便染透的內衣,卻想著住進酒店就純潔了自己,可能嗎?外界世間的渾濁,是骯髒體驗所投射,跌宕起伏的命運,是欲望執著的投射。琳琅滿目的世界,是七情六慾的投射,生老病死的狀態,是自我執迷的投射。敵人與親人之分,是自我利益的投射,卑賤與榮華富貴,是自我感知的夢境。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網圖要知道佛祖慈悲為懷,希望度脫眾生離苦得樂而共得極樂淨土之法喜,為什麼希望脫離苦海的佛法修行者要去做「佛來佛斬」這種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呢?在這種情況之下,在禪宗臨濟宗義玄禪師所著的《臨濟錄》中,闡述了佛法修行最後的破迷之玄語,原文為「汝如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始得解脫」。
  • 智廣阿闍梨:是不是在修行佛法,標準只有一個
    點擊↟[普門庵]➠ 點擊右上角[‧‧‧]➠ 點選[設為星標★]阿底峽尊者以前曾經講過一句話:佛法跟非佛法之間的區別,到底是怎麼區分的。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是修行佛法,還是不是在修行佛法,這個標準只有一個,如果一個人在修法是為了調伏自己的煩惱,這就是佛法;他如果沒有調伏自己的煩惱,這就是非法。
  • 追求名望是修行佛法的障礙
  • 關於鬼壓床,佛法中是如何解釋的?
    皆仁法師 有人留言問起:「師父,佛法中是怎麼看待鬼壓床這種事情的?又是如何解釋的?」 那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佛法中對鬼壓床的解釋。 在佛法中看來,鬼壓床這種現象,是由魘鬼造成的。
  • 佛法:讀《金剛經》,這個重點一定要知道,否則徒勞無益
    想要修行佛法,《金剛經》絕對是一座繞不過去的高峰,作為一部影響力非常巨大的經典,無論是在中國文化中還是在佛教的地位中,他的影響力還是絕對不容小覷的,被稱為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超越了一切宗教性,而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可以說他的智慧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佛教的範圍。
  • 佛誕日:關於佛法的探討
    那本《生與死》對這個問題多有涉及,但多模糊不詳,不能根本解釋我心中的疑惑。   記得這麼一個故事。有人曾經問佛祖,人死了是什麼樣子?佛祖舉出了一個例子,說:一個人被箭刺傷了,首先是要治療傷口,而不是去研究誰發的箭,箭是什麼東西做的。所以,輪迴主體的問題在佛祖生前是不與回答的問題之一。   後人對此做了補充,我整理了一下。
  • 佛法:佛祖明明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又說自己沒有說過一個字?
    後人將佛祖所說的法門集結為典籍,成為三藏十二部的如來智慧聖教,可奇怪的是,佛祖明明已經說了如此時間之長的法,在佛祖即將涅槃的時候,卻又反覆的強調說自己並沒有說過一個字,在《金剛經》中更是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就給一些初學佛法之人帶來了困惑,不知該怎麼去理解「如來實無說法」這個問題。
  • 佛法:想獲得《金剛經》的殊勝功德,在讀誦之前先要搞清楚4個要點
    作為佛門的無上聖典,《金剛經》以其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之智,歷來是所有想要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修行者所研參的重要法門。千百年來,無論僧凡,確實也有許多的人因為參究《金剛經》而獲得了證道的契機,有些人雖然沒有直接悟入如來法藏,但是也獲得了《金剛經》的感應而使自己長足了生活的智慧,可以透過迷霧而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