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念!佛法修行不可繞行的必經之路。如何轉念?你我會嗎?

2020-12-13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96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義,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當中的一段開示。我們學佛修行就要明白法義,法義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以及無量諸佛所宣講的妙義。諸佛菩薩和東方西土歷代祖師們所宣講的法義自然不會有錯,但如果我們自己理解錯了,那修行的路頭就錯了,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成就了。

我們自錯猶可,畢竟大死大活是我們自己的事,但如果又將自己錯誤的知見勸化他人,令他人也隨錯而錯,那就不只是一個「錯」字了得,簡直就是「犯罪」了。

佛法雖然深不可測,卻也並非不令眾生契入。誠如此,佛祖講法何意啊?但即使我們不能對佛經中的法義法理全然了知,甚至有很深的疑惑,也不要去誹謗佛經。這樣會罪業無量的。

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我們禪宗為何要立「無念」為宗呢?就是因為我們無量的眾生皆是口頭上講說著所謂的明心見性,但實際上還是迷人一個。我們的心在世間一切境相上念念不舍,相續不斷。而在這心心念念之間,生發的則是邪見。籍由此,一切塵勞妄想鋪天蓋地瀰漫而來。

我以前提到一個「無思」的概念。我們眾生的心都是有思的,有思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我們因為自己的習氣和業障的關係,我們的這個「有思」用來過過小日子,浪跡紅塵還是可以的。但如果我們發願要修行,那我們這個「有思」的當中流露出來的思維就不能用。

記住!我們思維的這個功能沒有問題,但並不是這個功能好就一定有善好的功用,關鍵還是要看我們的這個思維種子是否善好啊!

那怎麼辦呢?我們眾生生而有心啊,有心就有思啊!你又說我們的思維有問題,那怎麼辦啊?總得有個辦法吧?辦法就是「轉念」。

迷悟也是一念之間的事,迷悟也是一轉念之間的事。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修這個「轉念」的功夫。

我們總是處在一種凡夫的過日子混社會的心念上,對於修行佛法來說是不可以的。我們要漸漸的轉化我們的心念。

可是問題又來了,你說轉念就就轉念啊?似乎也沒那麼容易啊!從來也不那麼容易啊!因為我們眾生的這個念頭它是有力量的,有一種很強大的力量。當然這個力量是牽引你我墮落沉淪乃至於輪迴受苦的力量。但這股子勁的確力量很大。無量劫以來,害得我們久困流亡之所的就是我們這個「心念」的力量。所以我們要修「轉念」!

連偉大慈悲無比的觀世音菩薩都說:如能轉念,何須大慈大悲?你看這個轉念在我們實修時作用大不大?又有很多人學打坐禪定,本是好事。但如果你念頭還沒有轉過來,最好不要修學這些法。因為欲心當中修行,必墮魔道!這個很危險,我們玩不起!

那到底怎麼轉念呢?很多講法的人總是喜歡繞來繞去,一句實話也不說。鼓唇弄舌半天,就是不撈乾的,盡耍稀得。故弄玄虛之餘,一點法益都不給你!

很多人都是這麼幹的,他就不說重點,就在那幹繞。你看,我不也是在這幹繞嗎?說了半天轉念如之何,如何之轉念,但就不告訴你如何實修轉念。你說氣人不氣人?

但我這種幹繞不講和別的那些法師大德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裡呢?人家那些法師們是真有玄虛。為了引人入勝,深入淺出的闡述佛家妙理,所以在那裡繞來繞去。你聽人家那個「繞」其實也是蠻長學問的。

我不是!我就不同了!我是真的無才無德,我是不學無術之輩。我之所以繞來繞去是因為自己也無知淺薄的很,耍耍貧嘴碼碼字而已!但到底如何轉念呢?一句不講也不合適啊!

這個轉念也是分根性的,而修學轉念法其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有個次第的。

如果是一些根性大利者,聞及開悟。那人家這個轉念就猶如神龍轉身,是一念間事。但古往今來大根性者有你人呢?多乎哉?不多也,更多的還是鈍根性者。還有一些如我這般的爛根性者也不在少數!

可是不管我們有多麼的愚鈍,甚至不管你我有多麼的爛,我們心向佛法,希求解脫的信心永遠還在,那就還是可以轉念的。

轉念法古往今來都是一法,即至誠皈依信奉佛法僧三寶之後,深入經藏接受諸佛菩薩的教導。

我們念誦佛經之時,不是一開始就可以智慧如海的。而首先是接受佛法思想,念念燻修,漸得法味。慢慢的我們的念頭就由凡夫心念轉化為修行者的心念了。

當然,也有人一下子就轉變成大阿羅漢大菩薩甚至大佛陀的心念也未可知。畢竟這人與人是有根性差異的。但首先要把我們的心念轉變到修學佛法上來才可以。

其實念誦佛號也是這麼個意思!很多人修持名念佛,就很固執的認為就是單純的持名念佛。於什麼諸如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甚至實相念佛都無有關係。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知見。

你我是個人,是個大活人,我們的思維念念流轉,怎麼可以割裂開來呢?你持名念佛久了,自然就要觀想佛的無量功德,你自己就會觀想了!在你思量佛之功德時,就已經開始接受諸佛的教化了,而你的心念也在不知不覺中加以轉化了。自然剎那間就是在修學轉念了。

所以依靠念誦經文和佛菩薩聖號是我們修學「轉念」法的通行的妙法。

我這裡再向大家講說另外一種轉念法的修法,那就是「無思」!

我們凡夫的思想都是奔著六道輪迴去的,什麼功名利祿愛恨情仇,種種世間思維無不是墮入輪迴的趣向。

一旦我們心中信奉了佛法,發願修行,立志解脫之時,其實已經就是我們生命歷程中一次非常大的思想革命了。從發願學佛修行之始,我們的思維就意味著必須接受一次甚至多次甚至無量次的「轉念」。

可是我們的習氣和業障的力量實在太強了!所以在修行的路上我們總是出現反覆。很多學人都無法擺脫來自自心墮落的力量的牽引,有很多人由此而退心。誠為惋惜!

我們可以先行修學「無思」。給我們紅塵濁浪之中的「心」放個假。不要讓凡夫的那個「思維」泛起,就去修這個「無思」。

這是轉念法的速道!當然這也是次第法,這種轉念不是說從凡夫的「有思」到凡夫的「無思」就可以完成的了的。它只是一個次第階段,我們一生修行當中,還需要很多次的轉念。

有思至無思,無思至無不思,漸至無思無無思,再至無所不思而心不執著,直至如如之境。

我們無思之時,一切塵勞妄想當下就不起現行作用。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當你遇到煩惱痛苦時,心要怎麼轉念
    當你遇到煩惱痛苦時心要怎麼轉念呢?這就先要明白你自己,明白你的心。我們用心來比作土地,你的心這塊地,是肥沃還是貧的,看看自己的心,觀察下大地,我們人類的生活每天都會產生垃圾,垃圾不如法的處理,就汙染了大地,而大地能力又沒法很快去分解它,垃圾滿地,臭氣衝天,如果用這樣土地來種菜種食物,種出來的你還會去吃嗎?
  • 轉念,是一把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
    大家好,我是潤森,第三篇修行心得來了。老規矩,閱讀我的文字之前,請先放輕鬆一些,我寫的所有文字不是在表達立場,或者觀點,所有想表達的內容都在文字之外。其實,今天這個話題挺難寫的,我昨天琢磨了一天,沒有寫出我想要的文字,直到此刻還是沒有頭緒。
  • 轉念,成就一東坡
    一陣風,便似人的一轉念,歷史,就是一飄絮。在時間長河中,一拋便落下,於是成就了一個人一生的風景。  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像一片秋葉靜靜落在這裡。北宋重臣蘇軾怎麼也想不到,從他京城汴梁貶到黃州那一刻,千年後,他又飄飄忽忽進入了另一座京城──北京。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如果當下的行為不能淡化、消融心中對我的執著,甚至強化了心中對我的執著,雖然行為本身也許在別人看來似是修行,但嚴格講都不是佛教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三輪體空大乘佛法修行的具體法門是什麼呢?佛陀在經中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布施——因為一個人之所以不願意布施,就是因為心中有我——要通過布施一步步地消融我們心中的我。
  • 不開心時,記得「轉念」
    得知自己可能被忽悠後,第一反應是不開心,甚至產生想要和對方理論的心態,不過轉念一想,就算是為體驗做臉的快樂和美容師的善解人意買單吧,留出去理論和不開心的時間,放過自己,還能把時間用在更有用的事情上。轉念是一種心態上的改變,能從消極的事情中看出積極的影響,善於轉念的人,不會讓情緒沉浸悲傷中太久,懂得自愈,懂得開解自己,這樣對生活而言,是件值得持續堅持的事情。閨蜜結婚後和公婆同住,生了孩子索性換了套更大的房子,把雙方父母接到一起,三家人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
  • 面對孩子,我的一次「轉念」過程,如何平復情緒
    以前聽一些家長講「當脾氣來的時候,深呼吸也好,暫停也好,還是轉念也罷,都沒閒情,先發了脾氣再說」還沒什麼感覺。此時此刻,我似乎突然體會到了,很多情緒管理辦法,真正到某些時刻,統統不奏效(如果自我修煉不到家的話)。
  • 嗔心起來時,該如何轉念?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與人出現小摩擦,而導致生氣,在佛教中稱為「嗔恨心」。通常,是對我們不願聽見、看見的人或事的反應。尤其是「自我」受到傷害後,我們往往條件反射般地現起這一煩惱。心中生起嗔恨心,我們該如何去轉念呢?
  • Second Thoughts(轉念之間)
    中國新聞獎報紙、通訊社新聞專欄參評作品推薦表欄目名稱Second Thoughts(轉念之間刊登版面2版語種英語刊登單位中國日報主創人員王浩,孫尚武,陳智明,王茜自薦作品所獲獎項名稱省部級以上或中央主要新聞單位社(臺)級新聞獎註:此欄僅限自薦(他薦)作品填寫專欄簡介    「Second Thoughts」(轉念之間
  • 凡是抗拒的,都會持續,無往而不勝的「密法」就是轉念!
    若人投以辱罵,污衊,毀謗,你只要誠念的說一句:「你,是對的」,此即煩惱轉菩提,必將無往而不勝。因為人我一如,自他不二。四相四見不是錯,錯在「相」見有個我。生命的道理,一切的道理都很無常,你我兩個對面走,過來過去已易然,兩個膀子一靠,已經變了,都不是現實的你我了。世事無常,禍福消息。若是我執,執得何物?「方生方無,方無方生」。若是無我,何物執得?「人生哪有二十難,人間八苦也春秋。」紅塵煉心。五行當中,心主紅色。紅色的心在紅塵當中不染不離如蓮花,不丟不頂如太極。
  • NLP思維,轉念的力量
    你說的都對,因為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沒有兩個人的價值觀是一樣的。無論如何,改變都是必要的,學過NLP的我們都知道,整個宇宙中,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改變從自己開始,改變從自己的思維開始。(NLP 溝通沙龍) 愛治是怎麼運用NLP轉念思維,創造價值的呢?一開始你也是一個人,再難過的日子都過來了,如今對方雖然離開了,但是你有家人還有孩子,他們需要你。
  • 生活中,請多一些「轉念一想」
    在山東的方言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轉念一想。」轉念一想是什麼意思呢?轉念一想就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突然產生了新的想法之意。比如:一對夫妻吵架,妻子走出家門,她來到水邊,看著緩緩流淌的河水,想想不幸的婚姻,感到人生真的沒有意思!
  • 小說(前言)丨轉念天堂,審心而善惡自見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轉念,滄海桑田。原創小說《轉念天堂》即將在騰訊110首發連載,鵝探長將藉由這一打擊網絡違法違規、安全教育宣傳的公益平臺,為大家講述一個似遠實近、紛亂迷惑的網騙江湖。
  • 解決修行中兩個嚴重的問題
    法要融入相續當中,才能對治煩惱和習氣;修行要融入到生活中,才能解決生活中的這些問題。其實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任何一個偈頌都能讓你解脫,就是你自己不好好修,不利用。  我們的《佛法是種活法》和《掌握完美》這兩本書,都是在生活當中修行的方法。佛法是一種活法,是一種快樂的活法,所以這本書叫《佛法是種活法》。現在都追求完美,追求家庭的完美、身體的完美、工作的完美、生活的完美,但是很難。
  • 無營銷@毛竹:轉念訓練就是止功訓練,「止」是反轉的開始
    看了大家的轉念分享。轉念轉哭了的,也沒繼續分享哈[偷笑]三天的轉念訓練結束了。這三天裡,很多人又成長了哈。轉念訓練就是止功訓練。這就是我們轉念,難轉的核心。轉念可不是說。放空了就行了了,那些都是浮雲的年,就是思緒,我們需要轉的是一些深根固蒂的念,才能對人生的改變起到作用。轉念的核心,就是止,停止過去的,迎接未來的。那為何止呢?如何止呢?
  • 【名家訪談】佛光山慧寬法師:身心安頓就是要學會觀照和轉念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你是受情緒控制的棋子,還是調伏情緒的高手?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只有善於察覺自己情緒變化,並及時調節身心的人才能做到不管身處何境都能平心靜氣,身心安頓。慧寬法師繼續為我們開示佛法中的心理學智慧。
  • 一瞬間心如刀絞,一轉念如釋重負
    太多人教我們如何相愛,卻未告知我們如何結束一段感情,如果分手無法避免,那就在離開的時候漂亮一點。感情開始之初都是美好安逸的,之後回憶起的苦澀也會帶著點點甜蜜。本是五指不沾陽春水,在家萬千寵愛我們,因為喜歡一個人,可以愛上菜場的市井氣,除非的人間香,不管做的菜多難看,更談不上可口,兩人吃著也是情意綿綿,有情飲水飽,情逝之後就算你是米其林大廚,依舊可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愛時迷戀彼此的氣息,嬌憨的可愛,執拗的生動,天真的莽撞,都是豔陽天,不愛時,可愛變成邋遢,執拗變成固執,心裡灰濛濛
  • 佛教:一個人受了多少苦,就會有多少福!
    可是當你的人生經歷越豐富,經歷的事情越多,以至於年齡越大之時,你就越會發現生命以及世事的無常。一切都是變化莫測的正如《道德經》所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每一件事物都有兩面性,都可以相互轉化,我們以為的禍事,或許會因禍得福,我們以為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得到了,正當歡喜無比之時,卻不知一場災難正在降臨。
  • 【佛法與生活】修行路上之四:清涼空境
    修行路上——清涼空境 (4)   我們這個修行啊,本師父提醒大家說儘量保持清醒的狀態來修,就是這個意思。
  • 靈芝:轉念之間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01記得上次和小壹姐說起,我挺佩服她能把許多黑色能量轉化成生命力的和忍耐不同,是轉化,一種接納以後的重新再加工,而非隱忍我知道,這都是向心的修煉而來轉念之間
  • 佛教:命好福深的4種女人,看看有你嗎?
    女性普遍的「情執」比較重,從真正的佛法修行上來說,其實是不利的,因為這使得女性們很難放下各種「情感」的糾纏,不利於獲得真正的解脫。但是,我們可以轉念去思考,把這種「情執」轉換成對眾生的慈悲,以寬和仁愛之心去愛護身邊的所有人,所有眾生,這正是佛教中提倡的「去除我執,利益眾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