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兒在朋友的診所把了脈,他說我上焦有火,下焦有寒,啥是上焦、下焦啊?」在地鐵上,妙姐無意間聽見一位女生和朋友聊天時說起「三焦」的問題。
民間常說五臟六腑,可大多人掰著指頭數:心、肝、脾、肺、腎是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去哪兒了呢?其實,這另外一腑就是三焦。
三焦不通,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那麼,怎麼才能疏通三焦呢?
三焦,決瀆之官
要想搞懂「三焦」的概念,還得知道「焦」是什麼意思。
三焦,最早出現於《內經》,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所謂「焦」,是「火所傷也」,但如果簡單地認為「焦」就是「火熱」,是不恰當的。
實際上,在戰國時期,「焦」是一個國家的名字,這個國家因為城內東北有「焦水」,因而得名「焦」。可見,「焦」是「水」、「域」的名字,而「三焦」指的是通達水道的臟器。
中醫裡所說的「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三者所處部位不同,但互相協調和促進,起著通達水道的作用。
《素問》中認為,三焦是「決瀆之官」,也就是「三焦是水道管理者」的意思。因此,三焦負責著全身水液運行,統領著水之上下行。
除了通達水道,三焦還是氣機運行的通道,氣機有養育經脈、臟腑的功效,全身的功能都有賴於氣機運行。原氣在體內生成之後,首先進入的正是三焦,再運送到身體其他部位。因此,有「上焦出宗氣,中焦出營氣,下焦出衛氣」的說法。
既然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分,那這三焦是如何劃分的呢?
三焦劃分的部位不同,功能也不同
《靈樞》曾記載三焦的劃分:橫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以及頭面部,稱作上焦;橫膈以下、肚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臟、脾胃等臟腑稱為中焦;而肚臍以下包括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腑、下肢等部位稱為下焦。
三焦是輸送水液、養料和排洩廢料的通路,總的來說,三焦主持了水、谷、氣三大代謝功能,綜合了五臟五腑的功能,但在《靈樞》中,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說法,也就是說,三焦分別對應不同的功能。
其中,上焦主要給體內各組織器官提供機能活動,如霧一樣遍布全身;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轉輸營養物質,把營養物質通過肺脈的轉化作用,以化生營氣,也就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
而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體內消化後的殘餘物加以清濁,使得食物殘渣通過大腸排出體外,同時通調全身水道。水液代謝剩餘的水分,則經過氣化,經由腎臟,通過膀胱排出體外。
三焦對身體內部循環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三焦不通,身體就會出現問題,那麼三焦不通,會有哪些表現?
三焦不通生百病
三焦如果不通,就會造成很多疾病的出現。三焦能夠分泌一種津液物質,協助脾胃運作,對體內的水、谷腐熟、消化、吸收,並為氣血生化。
另外,三焦中存在很多經絡,一旦出現三焦不通,經絡就會受到影響,疾病也就產生了。
心經在上焦,一旦上焦不通,心經就會受到影響,血液就會出現問題,從而導致腸胃熱、胃火旺等情況,進而引起口臭。
中焦不通,則脾胃會受到影響。脾經和胃經都處於中焦,脾胃得不到正常的運作,就會出現腹脹、胃痛、消化不良等情況。另外,脾胃不通還會出現便秘。
腎經位於下焦,下焦不通則腎臟功能受損,腎氣無法正常運行則會出現腎虛,進而導致氣虛、血虛的出現,而女性氣虛、血虛則會引起月經不調。
如此看來,三焦不通給人體帶來的影響確實很大,而三焦的疏通,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何通三焦?
通三焦其實就是通三焦經,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指尖,往上沿手背而走,經過腕、臂、肩,一支脈入胸口,一支脈入眼角。通三焦經可以促進氣血循環,保持各臟腑器官的正常運作,另外也可以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
八段錦的「雙手託天理三焦」就是從伸懶腰這個動作的醫理而來。它可有效梳理人體的三焦,順暢全身的氣血,加快各個臟腑的運化,減輕疲勞。
「雙手託天理三焦」預備姿勢:立正,兩臂自然下垂,目視前方。
方法如下:1、兩臂由身體兩側慢慢上舉,至頭頂上方時,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下,目視上方。
2、頭向後仰,翻掌心向上,用力上託,臂肘挺直;同時兩腳跟上提,離地約1寸。
3、掌心翻向下,十指鬆開,兩臂從左右兩側徐徐降下;兩腳跟仍提起。
4、兩腳跟緩緩落下,還原至預備姿勢。
方法雖然看似很簡單,但堅持做會有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謂是小功法大養生,貴在堅持。
三焦通百脈,也就是說,三焦一通,百脈就通。所以,養成睡前通三焦的習慣,對於身體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1]彭榮琛,萬文蓉.論中醫三焦之我見[J].中醫藥通報,2014(02):41-43.[2]王虎良.中醫「三焦」探析[J].中醫藥臨床雜誌,2008(05):87-88.[3]薛永東.敲打三焦經,氣血運行才暢通[J].養生保健指南,2016:8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