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1日,這份由毛主席親自書寫報名的報紙正式誕生,在60多年的歲月裡,《廣州日報》記錄了一座城的發展,書寫了萬千市民的故事,引領了中國報業的變革。近年來,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推動以「移動優先、精品黨報」為目標的媒體融合改革發展,不斷提高主流輿論傳播力影響力。
現在廣州日報已從一張報紙發展到今天集「報+網+端+微+院+庫」於一體的融媒巨艦,集團已初步建立了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媒體融合傳播力得到明顯提升。
截至目前,廣州日報客戶端的總裝機量超過1億,新花城客戶端活躍用戶數174萬,微博、微信、抖音的粉絲數超過2500萬;各埠推出了一系列爆款產品,今年以來過億級作品6條、過千萬級作品超過200條。
推動建立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近年來,廣州日報堅持「移動優先」,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組織重構、流程優化、平臺再造,促進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一是優化機構設置、業務流程以及管理體系,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障礙。我們改變了原來以紙媒為中心的機構設置,按照全媒體生產方式對內設機構進行整體優化和人財物資源配置,理順採編與傳播運營的關係,優化生產傳播各環節,重構策採編發流程,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全媒體生產傳播格局。
二是改革考核制度,激發乾事創業內在動力。大力推動考核制度改革,以「移動優先」為導向,鼓勵「先端後報」,不僅考核發稿量,更注重考核新聞作品的傳播效果;優化採編、技術、運維、管理等分類考核辦法,探索建立協議薪酬制度;加大對優秀作品的考核權重和獎勵,實行優稿優酬;制定名記者名評論員管理辦法,鼓勵創先爭優和精品生產。通過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內部資源從紙媒向融媒集聚。
廣州日報在融媒改革發展中堅持「移動優先」
三是推進垂直團隊建設,打造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品牌。重點推進健康有約、廣報求學、新經濟、廣淘君直播等垂直產品項目建設運維。「健康有約」工作室,傳播力達百萬級,連續4年推出「廣東最強科室」和「實力中青年醫生」等評選活動,打造品牌效應。與教育部門聯合打造的線上「廣州電視課堂」,疫情期間每日觀看量逾1000萬人次,累計收看人次8.9億。
「廣州電視課堂」
四是著力打造適應全媒體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加強「四力」建設,提高採編人員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選拔任用優秀採編、經營、管理人才,激勵幹部擔當作為。針對人才結構不均衡問題,加大對新媒體技術、項目運營、經營管理等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招聘力度。鼓勵青年在媒體融合實踐中幹事創業、練強本領。
「廣淘君」團隊
持續提升黨媒傳播力影響力
改革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更好履行黨媒職責使命。近年來,廣州日報堅持「黨媒姓黨」,堅持精品黨報定位,紮實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力量做好重大主題報導和中心工作報導的全媒體產品生產傳播,提升主流媒體在輿論宣傳主陣地中的主導作用。
《沿著總書記的扶貧足跡》
強化用戶思維和產品意識,建立全媒體產品策劃統籌生產機制,組建精品生產和創意工作室,提升中心工作深度報導、特色精品、優質觀點原創深度報導、優質短視頻等精品生產能力,構建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
不斷探索創新主題宣傳報導和網上傳播形式,圍繞重大主題和熱點議題加強輿論引導,注重把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廣東廣州的改革發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同廣大幹部群眾的工作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推出了一批傳播力強、社會反響好的主旋律作品。
《高端訪談》
今年全國兩會,《沿著總書記的扶貧足跡》《高端訪談》等5件作品獲得中宣部表揚。今年以來,共有120篇稿件被全國主要網站全網推送,《84歲鍾南山再上防疫最前線》抖音播放量達到3.09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10.6億。
積極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
傳統的「報紙+廣告」模式難以為繼,如何適應網際網路發展要求,構建媒體融合商業運營新模式,增強自我造血機能,是我們面臨的難點。近年來,我們主動破除「報紙+廣告」的路徑依賴,積極探索適應媒體融合內在要求的「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新模式。去年9月,我們在機構改革時設立了全媒體傳播中心,一體推進優質內容、優質平臺和優質全媒體品牌建設,打通採編、傳播、運營。今年,我們進一步樹立平臺思維,完善「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機制。
新花城融媒開放服務平臺啟動儀式在廣報中心啟動
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著力加強集信息傳播、政務商務服務於一體的市區融媒體客戶端新花城、融合社區內容發布、服務管理、基層黨建並運營全市2000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的微社區e家通的建設運維,把更多資金、資源、要素向新型平臺匯集,強化與受眾的連接,發揮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在傳統廣告的基礎上發展多元化產業經營模式,向新媒體要增量,推進「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取得實效。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吳一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