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想跟大家聊一聊「豐富」這個詞,與它對應的反義詞是「匱乏」。
前天公眾號的二條轉載了劉小念的一篇「文章」,點擊藍色字體可查看。留言破千條,我看到一百條時,皺眉。看到五百條時,不想看了。看完一千條後,我寫下了這篇文章。
大概總結一下文章說了什麼,一位女性的丈夫是個有才情,又有詩和遠方的男人。
在少年時代,女主就喜歡上對方,他們一起上高中,一起讀大學。出身不好及不善言辭的男主在高中時代是默默無聞的,像透明人一樣沒有什麼存在感。
但女主卻將他看作天上星。為了他選擇自己並不擅長的文科,與他填一樣的高考志願。上大學後,女孩大方地跟男主表白。
美好的是,男主也心念著她。於是,在一起了。大學時代的男主脫胎換骨,他寫作,賺稿費。參加辯論,舌戰群雄。成了校園的風雲人物。
一個人如此快速地脫胎換骨,雖不敢說這是美好戀愛的全部作用,但也無法否定女主為男人帶來的認可會增長他的自信。雖文章裡沒有寫,但真正閱讀的人,應該合理化地衍生。
畢業後,男主進入北京的一家影視公司做編劇,收入水漲船高。女主也夫唱婦隨,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三年後,男主按揭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他們在同年結婚了,隨之而來的是女兒出生。
為了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男主工作時很賣命。但回到家,同樣會幫妻子帶孩子,做家務。
在創作枯竭外加疲憊之下,男主想要辭掉編劇的工作,休息一段時間。沒過多久,男主提出要去雲南,一邊寫作,一邊開民宿,讓女主同行,但女主考慮到北京的工作和教育,就猶豫了。
外加上孩子還小,正是需要爸爸的階段,女主讓男主慎重考慮。但男主決定的事,沒有人能影響,他一個人去了雲南。
這是那篇文章爭議的第一個點。我在那一千條留言裡,看到了平日嚷嚷要優雅的女性們,醜態百出,言辭刻薄。
她們覺得女主境界低,男主境界高,一個是俗人,一個是仙人。俗人不跟隨仙人,那似乎是天大的罪過。
去雲南?輕飄飄的一句話。可這背後意味著什麼呢?舉家遷移。這需要很強的適應力,接受度,才能拋棄前塵去全新的地方生活。
只要你現目前的環境並不糟糕,甚至還有些愜意時,很大程度上我們都不會盲目遷居。
女主猶豫的工作和教育,也被辱罵得體無完膚,這些留言我都不想精選。
口口聲聲說,女性不要成為男人的附庸的是你們,此刻女主不捨棄自己的工作,卻被詬病苟且於世俗的還是你們。
口口聲聲說,不要為了家庭而犧牲全部的是你們。此刻譴責女人為了一份工作就不跟隨男人去雲南,沒事找作的,也是你們。
在生活中,工作和事業等同於每一個安生立命的人,最後的退路。你們好大方,說丟就丟。別人不丟,你們還罵上了。
理由是,男人會賺錢,給你錢。這感覺要比,這口軟飯若不吃就有點不識好歹了。畢竟這口飯裡,還夾著詩和遠方呢。
每一個真正意義上為工作努力過的女人,絕不可能輕易放棄這些用汗水換來的成就。
至於教育,我很想跟諸位聊一聊。有些讀者講,女主太拿教育資源當回事兒了。偏遠城鎮和山區裡,也能飛出金鳳凰。而且,只要父母用心,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這些話讓人很無力,為那些一輩子致力於教育行業的名師們,感到不值。他們的專業性,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和貶低。
我不否定任何地方都能出人才,這是客觀。但不同地域,因為教育豐富及匱乏等問題,導致人才多少的數據也有差異。這同樣是客觀。
你只堅持小地方也出鳳凰,但你不看小地方出鳳凰的比例。做選擇時,從來都沒有100%的絕對性,我們都只能傾向於概率更高的選項。
河裡也有大魚,但從數據上,它產出大魚的機率就是沒有大海多嘛。
我尊重教育,因為我是教育的受益者。我非常肯定學識的充盈和專業的提升,可以保證一個人在自食其力時大概率會輕鬆一些。
放眼職場中高階的職位,名校出來的比例佔據了多少席。您稍微留心一點點這些資訊,都說不出來教育資源不重要的話。
哪怕你不看教育資訊,你也看看科技和人文的發展到了哪個地步,未來我們孩子這一代,要沒點真功夫打底,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被碾壓?
就算以後是種田,也是越發科學化先進化的培植模式。機器運用,數據演算,都必不可少。這些不需要教育打底?
我這個人有點虎,在我看來,學習中受的苦,跟長大後沒能耐討飯吃時受的苦,不值一提。而且,教育資源這種東西一定程度上它有不可替代性。
你覺得父母用心,教育資源就不是事兒。那也得看看是怎樣的父母,父母曾經受過的教育如何。
哈佛的爸媽,養出來的孩子,大概率比中學畢業的爸媽養出來的孩子,更有出息。關於教育,是用心就夠了的嗎?
你受過什麼教育,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你的孩子會傳承什麼教育。你以為教育只是獎勵你這一代人?
還有人說,孩子偶爾去爸爸那裡時,很開心。地方雖然偏遠,但在這樣的地方長大不是更好嗎,為什麼還要糾結教育資源?而且,孩子也說爸爸很好,說明女主不行嘛。
為什麼孩子偶爾去一次,很開心?如果沒有城市教育與體驗作為鋪墊,她去那裡是否開心,還值得考究。
一個生於偏遠地區,長於偏遠地區的孩子,眼裡的偏遠地區與城裡孩子眼裡的偏遠地區,是不一樣的。
若沒有城市教育和體驗,她跟很多生來就在偏遠地區的孩子一樣,大概率會覺得這裡尋常又普通。
山裡有清澈的小溪,青蔥的樹木,巍峨的山脈。有野果,有花香,有鳥叫。
城裡有璀璨的霓虹,川流的人群,便利的商業。有影院,有娛樂,有歌劇。
在城裡孩子眼裡,走著走著就在小溪裡嬉戲,採野果,聞花香,是新穎的有趣的。在偏遠孩子眼裡,城裡的霓虹,便利的商業,街頭路人的表演,琳琅滿目的美食,也是一個童話世界啊。
如果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是爸爸,建議她吃不喜歡的蔬菜,要補充維生素。讓她早睡早起,為了身體。輔導作業時,嚴厲又認真。
而媽媽呢,偶爾負責帶孩子出去玩玩,吃好吃的,見新鮮的,她是不是又更喜歡媽媽了?
事實就是如此,一個負責孩子吃喝拉撒睡和學習與成長的母親,肯定沒有當甩手掌柜,只帶孩子玩的父親,那麼討喜。
至事實而不見,便去否定一個母親,你們不覺得過分嗎?
故事裡,男人去雲南後賺的錢也都交給了女主。另一個留言爭議又來了——錢都給你了,你還要怎樣?
錢是都給了,但管教是自己,家裡的人情世故是自己,自己的困境、病痛、悲傷……都是自己。
這個男人給的錢,分量並不重。因為,在這類浪子的眼裡,錢本來就不重要。哪怕他給了全部,也只是給了自己價值排序裡並不重要的東西。
但他在價值排序中重要的東西,他一分沒有給,一分沒有讓。
之後,男人膩了,又要體驗另一種生活,徹底回到農村,就跟女主提出離婚。還有人在辱罵女主,活該,誰讓你當初不跟他走?
浪子最明顯的是什麼?漂浮。今天漂浮於霓虹,明日輾轉於星光。來年沉迷於夜色,多年後又醉心於早晨。
你罵女主不跟他去過自由的生活。這種自由是她的嗎?她要不斷跟上隨浪子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去配合去追隨,這是自由生活?你怕是對自由所有誤解。
說實話,我看了那麼多留言,沒有一篇有這篇的留言令我激動。大面積的充斥著誤解、輕視、否定、侮辱……
豐富一詞,好多人都會說。可要做到豐富,首先起碼得是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吧。
我沒有完全站女主,而是把被誤會的點,理出來。她不是沒有做得不恰當的地方,她最大的弊端在於,面對一種全新的生活,她連試都沒有試,就完全否定了。
如果對立的一方,是一個渣男老公,她的確不用試。可最初他們的婚姻是美好的,這種美好應該得到一次試驗的機會,也配得上。
試,是一種中間行為。它不代表肯定或否定,進可攻退可守。這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之後的怨恨與遺憾。
當代很多人不會分手,體面地說再見是我們都應該學會的必修課,然後才能再次輕裝上陣。
在那篇文章裡,很多留言將詩和遠方,抬到了一個毫無罪過的高度。可不管是詩和遠方,還是柴米油鹽,都是人間煙火。
而人間煙火,不該有高低之分,雲泥之別。你此刻更需要什麼,不等於這個什麼就更美好。不過是當時饑渴,所以銷魂。
人生就是這樣,選擇不同的景致,必然翻著各自的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