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年,網絡上出現一個詞:子宮道德。
意思是:如果你選擇成為媽媽,那麼你就要為將來生下什麼樣的後代負責,這是一個理性、有道德感的準媽媽最應該做的事。你要篩選可靠的父親,篩選優質的精子,不要胡亂選擇一個男人成為你未來孩子的父親。
本來嘛,這種倡導無可厚非,可是,一旦提倡上升到「道德」的程度,對女性的苛求也就開始了。
很久以前,郭碧婷和向佐上綜藝節目,被網友知道了向佐的腎功能可能不大好,於是,郭碧婷就被一眾網友罵「沒有子宮道德」。
再後來,一個女人若是經濟條件不好或找到的男人很渣,但還是生了孩子,也被罵「沒有子宮道德」。
照這邏輯,我爸媽窮成那樣,根本就不該生我。
不該出生的人,還有一大串:趙麗穎,王寶強,明道,周潤發,陳小春,嶽雲鵬,趙本山,李嘉誠,童第周,文天祥,範仲淹,林肯,索羅斯,洛克菲勒……
如果算上爸爸不給力但還是被生下來的人,這名單可以無限延長,歐巴馬,孫儷,毛曉彤……
他們的媽媽,都很缺乏「子宮道德」?
我感覺,任何一個專門用來罵人的網絡新詞被發明出來後,很快就會走向邪教化。什麼「婚驢」啊「子宮道德」啊「扶弟魔」啊,莫不如此。
乍一聽「子宮道德論」,覺得挺有道理的,但仔細一琢磨,我就覺得:這完全不對勁。
這種思維,跟我女兒以前的思維差不多。我女兒認為,我不管跟誰結婚生子,最後生出來的都是她。在她的觀念裡,母親和孩子是共生的。
孩子們會產生這樣的觀念很正常,畢竟有大概十個月的時間,孩子的確是和母親共生的。在某個年歲之前,他們會保持著這樣的心理慣性。
可成年人不該這麼想。
孩子就是孩子,母親就是母親,母子不該再「共生」成為「一體」,父親也不該被排除在外,成為被「母子一體」選擇的對象。
倡導女人們遵守子宮道德、篩選「未來孩子的父親」,這種倡導是對的,但理論基礎是錯的。
結婚生子是一場雙向選擇,孩子身上有父親、母親的基因,是需要由兩個人共同負責的。
啥叫「選擇未來孩子的父親」?結婚是為了生孩子麼?生養孩子是女人一個人的使命麼?選中一個男人後,篩選優質的精子是由得你的麼(只取決於那顆精子跑最快、運氣最好吧)?
現實情況是:女人們已經在盡力避坑了,但優質男性比優質女性少那麼多,那麼多。
懷孕生子是件大事,生育風險幾乎都是女方承擔,我們女人們為了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風險,大多數已經很講子宮道德了,現在的問題是:遵守精子道德的男人不夠用,供不應求。
講屌道德、拔屌走人的男性少一點,我們這社會的問題兒童說不定可以減少百分之八十。
單純要求母親講子宮道德,就是弱化了父親的精子道德。
天天要求我們女的講子宮道德,男的管好自己的JJ、講精子道德了麼?
2
也有網友說:「子宮道德」這個詞發明出來對女人有警示作用不是很好嗎?女人管好自己的子宮,好好考慮當下自己有沒有條件去生孩子,不會想都不想就把孩子胡亂生下來,難道對女人對孩子不好嗎?
說真的,我覺得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我們倡導人(不分男人女人)要認真挑選配偶、對孩子負責,這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也是男女雙方都應當共同遵守的生育道德。可是,自從有了「子宮道德」這個詞,它卻專門用來評判和約束女人了。
性別互換一下,這位網友的話其實也可以表述成為這樣:「精子道德」這個詞發明出來對男人有警示作用不是很好嗎?男人管好自己的精子,好好考慮當下自己有沒有條件去生孩子,不會想都不想就把種子播到女人身體裡,難道對男人、對女人、對孩子不好嗎?
問題是,為何沒人講「精子道德」?啥時候生育變成女人一個人「講不講道德」的事了?
說真的,男人要是都有「精子道德」,女人根本無需去考慮什麼「子宮道德」,畢竟,生育是雙方合意的行為(ML等同有生育合意),女人不可能自體繁殖。換換做在墮胎術不發達的時代,一個孩子生了以後沒人養,是父母雙方都不講「生育道德」的結果,而不是女人單方面不講「子宮道德」。
我不認為「子宮道德」是個好詞,因為它只是用來評判和約束女性。現在連窮女人生孩子都被視為「沒有子宮道德」了。
一旦一個詞發明出來只是為了單方面約束哪一類群體,那麼,隨之而來的必定是苛求、壓迫。
子宮道德,在我看來根本不是對女性的保護,相反,它不過是另外一撥人用來刷道德優越感、幫不講「精子道德」的男人推脫責任的工具罷了。
正是因為人們對女性提出越來越多的道德標準,比如穿衣道德、子宮道德、自我保護道德等等,才導致某些男的越來越有恃無恐、為所欲為,因為他們幹了爛事以後,連輿論上的代價都不需要負,反正,圍觀群眾只會指責受傷害的女的不夠講道德,沒有做到一百分。
可是,真是這樣嗎?只有勸解女性講自我保護道德,才是避免她們受傷害的「有效」手段嗎?
通過立法的方式,讓男性不亂射精、有遺傳病自覺跑去結紮、一旦離開身體的精子成為孩子就必須負起經濟上的責任(錢款直接從工資卡裡劃扣),男人若是不講「精子道德」就身敗名裂,那麼,倡導女性講「子宮道德」的建議,一定會變少。
說真的,這幾年我真的覺得社會輿論環境讓女性的生存處境越變越逼仄。很多年前,一個男人若是讓女人懷孕了但是不負責,這個男人會被罵「渣男」。而一個被罵「渣男」的男人,多多少少會有「社會性死亡」的風險。現在?嘿,風向怎麼變了?怎麼反倒是女人被罵「沒有子宮道德」了。
我就想說一個基本的事實:如果一個丈夫在家暴妻子後,反而是妻子受指責,那麼,男人的家暴行為將變本加厲。但是,倘若人們敢於指著家暴者的鼻子大罵他「禽獸不如」,他走出家門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指指點點,大概率上他的家暴行為會收斂。放在「子宮道德」這事兒上,也一樣。
3
好多年前,一個姐姐遭遇酗酒丈夫的家暴,她婆婆勸她:你明知道他是個酒瘋子,根本講不通道理的,你還去跟他講道理?你走開就行了嘛。
當時的情況是:她丈夫酒醉後回家,她實在氣不過,罵了他幾句,質問他的家庭責任感在哪裡,然後,遭受了一頓毒打。
現在,那個打她的男人已經變成了前夫,但每次她想起婆婆的勸解,還是意難平。
像她婆婆一樣的人,現實生活中有挺多的。
你攤上無賴了,大家不罵無賴,反倒責備你為啥不避開。
你遇上渣男了,大家不罵渣男,反而責備你眼瞎。
如果婚姻是一門考試,你考了90分,離滿分差10分,而你的伴侶只考了20分,兩人加起來總分很低,人們更傾向於苛責你為啥不能考100分,而不是要求你的伴侶「至少得考及格」。
如果施害者是男性,女性似乎總是更受苛責。明明是男人不講「精子道德」導致女性受苦,人們卻竭盡全力為他們開脫:他已經是個爛人了,你還不避開?這說明你很蠢、很不講「子宮道德」啊。
所有人都在教女人「保護好自己」,還給她們發明了一套自我保護的道德,卻不敢要求男人們「不要做」。
空姐被謊稱富二代的騙子騙了兩百多萬元,評論是「誰讓她愛慕虛榮」;東北美女遊客被暴徒打到毀容,評論是「一定是她嘴太賤不然好端端的怎麼會被打」;一個女人生下個麻煩孩子,也有評論說「她太沒有子宮道德」……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但凡有些事粘上男人,總是「男人生病,女人吃藥」。
善意提醒可以放在事前,出了事以後給別人發明一套預防式道德準則,那就是pua。
本質上,這也不過是「受害者有錯論」和「欺軟怕硬」「欺善怕惡」的變種。
大家都是這樣的觀念:因為作為受害者的你,更明事理、更要臉、更聽得懂人話,而傷害你的那個人就是個爛人、無賴、混蛋、渣男,根本講不通道理,罵他們是無效的,所以,我才會對你提出更高的自我保護要求。畢竟,讓考90分的人考100分容易,讓考20分的人考及格太難。
我就想問一句:是跟惡人講不通道理,還是不敢講?是批評他們無效,還是根本不敢批評?是考20分的人確實難考及格,還是不捨得逼他們考及格?
我在農村長大的,我太熟悉這種現象了。
惡人總是逍遙法外,而被他們欺負的善人總是被一遍遍地質問:為啥你不避開呢?你避開了,不就啥事兒都沒有了?
為啥被欺負的善人會被質問?原因很簡單:不敢招惹惡人,怕罵他們幾句「缺德」就招致報復。
那就還是去勸說被欺負的善人好了,畢竟,以關愛之名Pua他們,既顯得自己聰明、熱心,又比較安全。
勸一個被家暴的婦女「注意避開點」,比罵實施家暴的男人「不講男德」容易多了,因為你罵家暴者的話,很有可能會被打。
4
女德、婦德、母德,哪一個詞以及相應的道德體系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不是以「保護」為名?
一開始,他們都是這麼教化女性的:你講這些德,才能得到父親、丈夫、兒子的青睞,才能過得富足、幸福。我們對你提出這些道德要求,真是為了保護你的,都是為了你好。
可是,深究它的運行邏輯,你就會發現:「只有你講女德、婦德、母德,你才有好果子吃,否則就會遭受懲罰」才是它背後的深意。
每一種「德」背後,跟隨著的不是「保護」,而是輿論懲罰。
專門針對女性的穿衣道德、子宮道德,也逃脫不了這個定律。
一旦專門為女性定製了這德那德,卻在男性世界裡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彙和評判體系,那麼,它最終必定會演變為女性之間互相攀比和互相傾軋的工具。
真正公平的道德觀,是約束「人」的,不分男人和女人。
單講女性的「子宮道德」,卻不強調「精子道德」(或者認為提「精子道德」沒啥效果,所以別提了),那都是「雙標」。
可是,如果都要提,都要強調,那為何不以約束「人」的「生育道德」來替代,而是非要為女性發明一個「子宮道德」?
古時候的女德、婦德、母德可能是男人發明出來、專門戴給女性的枷鎖。
今天的網際網路上,女性都會自己給自己發明枷鎖,並在看到別的女性不符合自己認定的「子宮道德」後,就迫不及待給人家戴上枷鎖了呢。
有意思的是,罵女人沒有「子宮道德」的,幾乎都是女人。
道德最好拿來自律,而不是拿去衡量他人。
我想問問每一個說別人「沒有子宮道德」的網友:您有「子宮道德」嗎?您有口德嗎?
任何一個單獨發明出來用來約束女人的道德準則,最後都會變成迫害女性的工具。
比如,婦德、母德、子宮道德。
有意思的是,越是女人,越擅長揮舞這種道德大棒,大概是因為:在這種對比中,她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道德優越感。
罵女人「婚驢」的,多是女人。
罵女人是綠茶婊、女漢子婊、科學婊、文藝婊、這婊那婊的,也多為女人。
罵女人「沒有子宮道德」的,也多是女人。
你見過幾個男人罵的?很少吧?
男權社會之所以能延續這麼多年,就是因為他們特別善於惺惺相惜、分化女性。他們也存在競爭,但在鞏固男權體系這件事情上,格外團結。
有時候,真是被那些「你快看我啊,我比另外一個人女人出眾、有道德」的女的,氣到肝疼。
某些人一天到晚在網上攻擊單身女性、已婚婦女、家庭主婦、單身女性、孕婦、想要生寶寶的女人,並給她們取各種帶有侮辱性質的綽號,抨擊她們不講道德,可是,回到現實世界裡,面對在大街上隨地吐痰、撒尿的男性,卻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一個人得有多惡毒,才會評價人家郭碧婷不講「子宮道德」,是拿子宮換別墅?正常人看到一個女人,首先看到的是她是個「人」,而不是「行走的子宮」「婚驢」。
真的,我現在看到「子宮道德」「行走的子宮」「婚驢」等等詞彙就犯噁心。
都不知道為什麼有的女人會熱衷於拿這些詞彙去評判另一個女性。
這麼說話的,還清一色是女網友。
究其原因,正如一網友所說:罵婦女她們撐破天罵回來,罵男人他們可是會動手的。
噁心透了。
以上。
一點碎碎念 :
我不是反感「子宮道德」倡導的東西(那是生而為人都應該遵守的「生育道德」,不分男女),而是反感這個詞。很多人把我對這個詞的反感,理解為「我反對男人女人都應當遵守的生育道德」。這句話一定要劃重點!
--END--
作者:晏凌羊,80後,情感專欄作者,新女性主義作者,中國作協會員。著有暢銷書《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願你放得下過往,配得起將來》《願你有徵途,也有退路》《我離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解讀》以及兒童繪本《媽媽家,爸爸家》。擁有13年金融從業(管理)經驗,現為廣州某文化信息諮詢公司創始人、某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於雲南麗江,現居廣州。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晏凌羊 微博: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