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0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小長假期間,Sir看到個有趣的劇。
造型,劇情,很熟悉……
12集,小番外。
有網友說:
番外超越了正劇。
好像也沒毛病。
原劇豆瓣得分不過7.1,番外反而8.9。
不賣關子了。
鶴唳華亭。
正劇前期一周能上五六次熱搜。
後續卻因拖沓,結局倉促而口碑下滑。
片方一個機靈,把售後給安排上了。
超前點播,刷完12集後。
嗯,網友誠不欺我。
別雲間
除了劇情,正劇各個方面可以說——
穩。
演員班底,足夠出彩。
男主,太子蕭定權(羅晉 飾演),女主陸文昔(李一桐 飾演)。
顏值耐打,演技也在線。
配角一眾老戲骨,不輸《大明王朝1566》。
黃志忠,王勁松,張志堅。
夕陽紅男團還趁勢上了《時尚芭莎》。
再看劇裡的小細節。
倆字,講究。
看片中制茶的手藝:
「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中,指繞腕旋。」
手法和《大觀茶論》記載的如出一轍。
原著背景參考宋代。
劇組也不含糊,服裝上還原了宋代官服。
架空小說改編劇,演出歷史正劇的味了。
然而。
輔料都很精彩,故事反而欠火候。
大家越看越不痛快。
《鶴唳華亭》講的,是太子艱難求生記。
反派代表,齊王,中書令李柏舟一幫人。
他們覬覦儲君之位,聯手策劃了一樁樁大案。
科舉舞弊,軍馬走失,詭異童謠……
從暗處刀刀戳向太子。
太子的生活,一個字。
苦。
被父皇罵哭,打哭,都是家常便飯。
太子一哭,反派就樂。
他們以為自己打出了順子,必勝。
卻想不到,太子手裡還攥著王炸。
作惡的證據,原來早就被太子拿到。
危急時刻,一舉反殺。
老狐狸上了刑場,齊王被放逐出京。
劇情看似跌宕起伏。
可並不刺激。
太子每勝利一次,親近的人就少一個。
科舉案後,恩師盧世瑜奮然自盡。
私販軍馬案,未來嶽父陸英沒能躲過斷頭一刀。
童謠案發前,太子妃不幸中毒身亡。
太子強大了,也越像孤家寡人。
把奸黨一掃而空的快感。
幾乎沒有。
義士的慷慨和悲壯。
越來越濃。
在慘勝的基調下,正劇倉促收尾。
補上這段刪減的,算是好轉了。
Sir看還是有情懷分。
有亮點,但離口碑歷史劇,還有距離。
01
先說番外補完哪些遺憾吧。
正劇的結局,大夥看了——
意難平。
就像用20分鐘,交代了12集的內容。
這也是最蹊蹺的地方。
看結局幾幕戲,就知道暗藏玄機。
太子的老侍從王翁,等候著遠行的主人。
他穿著便衣。
宮裡的老奴,哪裡能擅自便衣出行?
其中必有變故。
主僕多年,兩人一個鞠躬,一聲保重。
好像一場漫長的告別。
太子進入邊關,一排排將士軍容整肅。
領軍主將顧逢恩,他的髮小。
一個甩手,一臉不快。
邊關,硝煙味似乎有點重了。
太子的不日便回,成了8個月。
陸文昔還在守候。
她看著比翼飛的白鶴,很是羨慕。
每一個角落,都感覺少了點什麼。
如今,謎底解鎖。
隱藏boss,浮出水面。
咦?
奸王和姦臣都倒下了,誰來當boss。
真的是這樣嗎。
仔細想想,太子最大的靠山武德侯,大破敵軍班師之際。
被一小撮流寇給刺殺了。
流寇有這能耐嗎?
反派的靠山,還剩皇后。
她突然自殺,是為了保護誰?
所有的線索,全都指向了趙王。
蕭定楷。
他,成天和宮女嬉戲,搗鼓字畫。
在大臣眼裡,基本就是扶不起的阿鬥。
誰能想到,這軟萌的樣貌下面,藏著深厚的城府。
另外,他也心儀女主。
求之不得,因愛成恨。
在誰都沒注意的時候。
趙王給了太子一份大禮——
謀反罪。
突然告發太子的助手許昌平。
搜出了太子衣物,和玉帶。
憑藉太子將玉帶授予他人,指控他勾結軍隊造反。
口說無憑,凡事要講證據。
證據……
自己造就行了。
趙王平時練習的書法,成了大殺器。
仿照太子筆跡,向各個軍營送信。
現在他要「釣魚執法」。
只要皇上派的人一和軍營接上頭,太子造反就是實錘。
萬事俱備。
趙王有信心,一波帶走太子。
可他忘了,這雖然是番外,但還離不開《鶴唳華亭》的套路。
自以為聰明的人,會被另一個聰明人算計。
一切都是局中局。
幕後的策劃者,許昌平。
當然,還有幾位意想不到的助攻。
是誰,各位不妨先猜猜。
結果又一次反轉。
又一次太子陣營的勝利。
事情,肯定不會就此結束。
趙王退場前,還給太子送了個雷:
你的太子妃,舅舅和表哥
都要感謝我
我派了死士前往長州城
這就是我的無間道
無間道?
沒錯,他還不是最終的boss。
從始至終,和太子水火不容的人。
只有一個。
各位不妨想想,正劇裡被罵最狠的人。
太子的父親。
皇帝蕭睿鑑。
趙王臨終一招,又把他們推到了水火不容的處境上。
邊關,就是導火索。
父子倆的對弈,從朝廷轉到了戰場。
而太子這邊的人快坐不住了。
「顧家軍」二號人物,顧逢恩。
一臉殺氣騰騰。
太子也拿起了劍。
他會向父親,向朝廷宣戰嗎?
試想。
你的父親,總把你往絕路上逼。
你身邊的人,為保護你不斷死去。
你選擇隱忍,還是接過武力?
至少網友希望太子選後者。
他呢,將作何選擇?
隱藏的終局,Sir交給你,自己去感受。
02
補完結局上8分。
這劇就完滿了麼。
顯然沒有。
番外,只是一次對口碑的力挽狂瀾。
或者說。
是成全了原作者雪滿梁園的倔強。
她像個布道者,瘋狂向觀眾傳遞自己的喜好。
讓《鶴唳華亭》充滿了作者的個人色彩。
最明顯的,是她的文學氣質。
尤其在用典上,十分講究。
劇名《鶴唳華亭》,典故源於《世說新語》。
象徵名士為了捍衛清白,以死明志。
劇中臺詞,也很有韻味。
看太子和恩師的一席談話。
恩師要點的菜餚:
菰菜、鱸魚鱠、蓴羹。
又是典故,藏不住的退隱之心。
陸文昔畫卷的賦詩。
還是參考《致酒行》《晉書》等等。
代雲攏雁浙江潮,人有迷魂猶代招。
世間多少金谷客,數聲鶴唳念遙遙。
贈物,是表象。
太子的挽留,老師的婉拒,是內涵。
高雅,也講一個點破不說破。
作者的功底,對古韻的嚮往,可見一斑。
當然,不少觀眾看來也是毛病——
掉書袋。
經常一連串陌生的詞彙。
大夥不明覺厲,紛紛感嘆:
沒點文化還不能好好看劇了。
好在導演為首的主創,大膽嘗試新文本:
後來我們還是做了一個取捨
還是想做一個有特質的東西
中國古典和文化的東西
市場上我覺得是很稀缺的
好在大多觀眾,也願意買帳。
臺詞只是冰山一角。
《鶴唳華亭》還透著作者對古代理想的追求。
這註定了它不是討好觀眾的爽劇。
說觀眾議論最大的。
成天看父子勾心鬥角,虐來虐去,有意思麼。
一般人家,很難共情。
但作者勾勒的,是朝堂的詭譎。
一個靠權謀上位的皇帝,他不心虛嗎。
太子的舅舅手握重兵,他隨時可以再奪權。
兩人間多了擔驚受怕,少了信任。
親情被權力弄得畸形。
父子也不單是父子了。
苦難,都只是鋪墊。
在陰謀和權術的壓迫中,堅守清流典範。
才是作者的理想。
就像劇中盧尚書怒斥曾玩弄計謀的太子:
一切文藝,不可為陰謀所用
一旦沾染,精神全無,骨氣全無
人亦如此
反權術,孤守正道。
就像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一樣。
出淤泥而不染。
高風亮節,也難免曲高和寡。
03
曲高和寡,還不是最要命的。
古典精神,也並不是非要服從於市場。
那問題在哪?
先別急。
Sir又想起了另一部相似的劇——
《清平樂》。
同樣是宋代為背景,同樣高開低走。
同樣,故事沒講好。
或者說,故事的內核走歪了。
Sir想說一點關鍵的,歷史劇如今價值倒不在於還原。
而是能不能在古典的背景裡,傳遞現代的觀念。
這才是歷史劇「爽」感的根源。
兩個鮮明的對比。
《清平樂》中的女性群像刻畫。
江疏影演的曹皇后,開場拿的似乎是女強人劇本。
堅持不與皇帝圓房,把管理後宮視為己任。
可後面卻唯唯諾諾。
甚至教育徽柔公主要從夫德。
徽柔,反而是全劇最敢愛敢恨的那個。
活在倫理綱常的圍城裡,的確是當時女子的寫照。
但一貫有主見的皇后,居然用綱常教訓兒女。
未免矛盾,讓人不快。
另一個,經典的《大明王朝》
有歷史正劇的美名,也被稱作「反腐劇」。
海瑞敢為天下先,鬥奸黨。
冒死直諫,批評君主的私心傷害百姓。
雖然活在古代體制內。
他追尋的理想,有現代的天下為公觀念的影子。
所以被人稱道。
《鶴唳華亭》也是清流恪守理想。
不與權術為伍,也足夠高尚。
只是太子的行為,把高尚外化成了隱忍。
奸臣,皇權刺向身邊的人,他依然妥協。
他說,不願為一己之私禍害萬民。
實際上,是他的高潔,突破不了君臣父子的藩籬。
這是膈應的根源。
導演楊文軍也談及過製作時的理念:
定調就是在這個圍城裡面
一個人不斷地在尋找理想和希望
但是他又不能跳出他的牢籠
Sir想,下一個歷史劇的爆款。
第一件要做的事。
跳出這個牢籠。
並在這個籠外,看到這個牢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貧民窟的百萬雪糕
原標題:《你們罵爛尾的國劇出刪減片段了(打臉預警)》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鶴唳華亭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