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代表委員聚焦、老百姓...

2020-12-14 上海政協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是社會生活領域最重要、最基礎的法律,關乎人民的日常生活,關乎國家的經濟制度,關乎社會的方方面面。

  法律,國之重器。法典,則是重中之重。今年兩會上,共7編1260條、10萬餘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正式提交審議,成為連日來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生活將因民法典而改變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王光賢看來,編纂民法典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盛事、大事。「只有當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發展方向明確、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編纂民法典的條件才成熟。」

  民法典草案審議通過後,合同法、物權法、婚姻法、繼承法等多部單行法都將廢止。這會影響到法律適用,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分別規定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科學整理、修改完善,以及針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作出針對性的新規定。」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協副會長呂紅兵說,民法典作為統一的私法規則體系,為司法實踐提供了統一的司法裁判依據,有利於切實保障司法公正。

  全國人大代表、城銀清算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崔瑜認為,民法典將為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法律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的法律需求。

  「我們都知道,當前在消費領域,合同較多採用格式條款,而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很有可能利用強勢地位,侵害弱勢消費者的權益。一旦出現糾紛,這些條款本身能不能視為合同內容來對待、產不產生效力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論。」崔瑜說,這次民法典草案中明確提出,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的,由格式條款相對方決定格式條款是否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較好地保護了處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權益。

  編寫思路體現以人為本

  以「法典」命名一部法律,這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首次。老百姓關注它,只有一個理由,因為每一頁裡面的每一個字,都以「民」為中心設計,為「民」而書寫。

  不少代表、委員提到,我國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單獨成編,這是一個領先世界的創舉。把人格權作為民事權利之首,放在所有權利的最前面,體現了中國特色民法典先人後物的特色,體現了我們國家民法典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中心和原則。

  「拿到最新的民法典草案,瀏覽王晨副委員長的說明,發現我這次提交的3個提案,在草案中竟全都有了直接的條款對應,這充分體現了民法典對公民權利的重視。」呂紅兵說,他提交的3個提案都與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關,建議完善公共衛生事件下社區主體及相互關係法律制度、完善我國應急徵用法律制度、完善我國醫藥儲備法律制度。

  黃綺委員也提到,這次疫情期間,發生了監護人被隔離,被監護人得不到有效照料的情況。「我注意到,草案對此也作出了規定。明確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立法直接回應社會熱點

  「此前,高空拋物因為很難找到具體責任人,按照侵權責任法,『一人拋物,全樓買單』。民法典審議通過後,這種情況將大大改變。」今年兩會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的一番話引起了熱烈討論。

  事實上,肖勝方代表提到的只是民法典草案中的一小塊內容。此次民法典草案的編纂緊跟時代腳步,對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問題作出了直接的立法回應。

  崔瑜代表對此深有感觸。她說,過去一年多時間,頻頻發生旅客霸座、強搶方向盤等行為,引發了一些不良社會影響。民法典草案對這些問題作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明確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運,旅客對承運人為安全運輸所作的合理安排應當積極協助和配合等。

  近年來,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對隱私權保護帶來巨大挑戰,生物基因技術對人格尊嚴、倫理道德造成衝擊,呂紅兵說,人格權編把自然人的隱私定義為,不僅包括自己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等,也包括私人生活的安寧要素。「今後,明確禁止以簡訊、電話、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生活安寧,將私人生活安寧作為隱私權的重要內涵之一,完善了隱私的定義。」

  「草案人格權編規定,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同時,明確要求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以防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的行為出現。」黃綺委員說,這彌補了我國性騷擾立法的不足,體現了法治的進步。

  納入大中小學國民教育

  不少代表委員呼籲,民法典事關千家萬戶,其中有些條款仍然存在爭議。草案審議通過後,應當持續關注法律的實施效果。

  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建議要加大民法典的宣傳,像憲法宣傳一樣,納入到大中小學的國民教育之中。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小巷總理」朱國萍也提出,不能到了打官司才想到法律,應當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進一步加強法宣效果。

  「我建議,分層次舉辦民法典專題培訓。對於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士,建議由法院、檢察院、律師協會等專業機構統一組織專項培訓,確保法律條款理解的一致性、執行的統一性。」崔瑜說,對於非法律專業人士,建議由相關行業協會或專門組織牽頭開展符合本行業特點的專門培訓,以滿足不同法律主體的多樣化法律需求。

相關焦點

  • 打開民法典草案丨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作為一部與每個人最密切相關的法律,民法典的編纂在我國立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民法典草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礎性的民事法律規範。我們有七個編,這麼多內容應該是一個和諧統一整體,相互之間不能有矛盾,包括內容上、表述上,這是內部統一。還有一些民事法律它在法典外部的,民法典和其他的民事法律也有一個和諧統一的問題,所以我們這個法典化的立法還是講究體系性。
  • 【「解碼」民法典】法制網評:新中國第一部法典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頒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國情和實際編纂的法律,究竟有哪些中國特色? 首先,新中國第一部法典的桂冠給了民法意味著民法之重要。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部法典誕生
    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決議,決定批准這兩個報告。    會議表決通過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確認全國人大常委會接受馮忠華辭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職務的請求的決定。    隨後,慄戰書發表講話。
  • 紮根中國土壤 緊扣時代脈搏——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民法典草案
    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民法典草案時認為,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充分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法典,具有裡程碑意義。
  • 【普法時刻】民法典: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典(第一期)
    這就意味著,編纂民法典已經具備了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民法典正式頒布了,這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使然,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 1950年,新中國廢除一夫多妻制,主動離婚的姨太太卻不多
    而「三妻四妾」的說法實際上是源於封建法制有很大的隨意性,「一夫一妻多妾」禮制下,歷代皇親權貴中仍然事實上存在多妻現象,更別提從上到下都對蓄妾現象見怪不怪了。 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部法典是乾隆五年頒布的《欽定大清律例》,禁「妻妾失序」,同時允許男子納妾。
  • 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優秀主旋律專題電影展映活動啟動
    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優秀主旋律專題電影展映活動啟動自9月28日晚開始,千場電影惠民放映活動系列之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優秀主旋律專題電影展映活動,在唐山市南湖一號門廣場、會展廣場、陶瓷文化廣場等地同時啟動。
  • 1950年新中國廢除一夫多妻制,為何主動離婚的姨太太卻不多?
    三、以女性的視角看待首部《婚姻法》以及妾室的去留1950年的《婚姻法》承擔的是廢舊立新的女性賦權與解放歷史使命,有「新中國的法律頭生子」之稱,是我國全面立法保護婦女和子女人權的開山之作必須承認的是,雖然新中國首部《婚姻法》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但由於頒行後國家的發展道路曲折而動蕩,全社會的關注點難以聚焦。
  • 【新中國郵品上的憲法和法律】法制建設成就的一顆「寶石」
    【新中國郵品上的憲法和法律】法制建設成就的一顆「寶石」 2020-12-16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民法典被稱為「法典」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那麼,為什麼其他法律都稱為「法」,而唯有民法典被稱為「法典」?該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
  • 【文化】《唐律疏議》:史上水平最高的古代法典
    因為法典就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書面體現,法治的進程與立法水平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曾經鑄造了無數的輝煌,其中唐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一個社會繁榮昌盛的背後,有一套優良的法律制度在支撐運作,中華法系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內涵和精神令人稱道。在唐朝,中華法系在發展到巔峰的同時,一部偉大的法典見證了這段歷史,這部法典就是《唐律疏議》。
  • 首部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專家建議稿已完成專家呼籲適時啟動生態環境...
    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提出,要總結編纂民法典的經驗,適時推動條件成熟的立法領域法典編纂工作。  繼民法典之後,哪個立法領域具備了法典編纂的成熟條件?對於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位參加「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完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高層論壇」的法學家及環境保護領域專家給出了一個答案——生態環境。
  • 兩會這些關鍵詞,代表委員們這樣說
    湯怡寧委員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黑臭水體是制約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痼疾,也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突出環境問題。」「這其中,就有我們醫護人員的積極參與,為疫情防控構築起守護生命的銅牆鐵壁。」卜為和委員頗為自豪。「目前,國內仍有零星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發生,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疫情防控絲毫不能放鬆。」卜為和委員認為,全市上下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出的「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精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 委員說法|法律上的「人格」與「人格權」都是什麼?
    委員說法2020年4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正式啟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法典的重要講話精神,2020年7月初,全國政協社法委開通「學習民法典」讀書群,組織委員在群內學習、討論、交流。本期,我們分享全國政協社法委駐會副主任呂忠梅在群內的發言內容——法律上的「人格」與「人格權」。◎呂忠梅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人格權關乎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民事權利。但是,民法中的人格權是較晚出現的一個制度。在此之前,有一個與人有關的概念——「人格」。
  • 《羅馬法》——一部給予世界智慧的法典,促進世界法律制度的完善
    這些因素在客觀上使得平民和貴族這兩種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鬥爭也經久不息。這些矛盾也使得當時羅馬社會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改變,而政治制度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羅馬奴隸制國家和法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