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民法典】法制網評:新中國第一部法典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2020-12-14 騰訊網

2020年兩會系列網評(10)

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劉銳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問世,我國的民法制度迎來了民法典時代。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頒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國情和實際編纂的法律,究竟有哪些中國特色?

首先,新中國第一部法典的桂冠給了民法意味著民法之重要。

德國法學家耶林說,羅馬帝國三次徵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惟有法律徵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徵服。不過,要知道,羅馬法的核心是羅馬私法,徵服世界的是羅馬私法,即民法。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編纂的《國法大全》也叫《民法大全》。美國學者莫裡斯也曾言,羅馬民法就是羅馬最高文化的代表。

而新中國第一部法律是1950年5月1日實施的婚姻法,民法典又以新中國第一部法典的身份降生,足見民法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民法以平等、自由、公平、誠信為基本價值追求,通過主體制度、權利制度、行為制度和責任制度,為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確立基本準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其次,民法完成法典化意味著我國民事立法進入了新階段。

制定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已故著名民法學家謝懷栻曾言,「民法典較之刑法、訴訟法等,更足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高度,而且只有一個全中華民族的民法典才能表明中華民族已攀上了歷史的高峰。」

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的頒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化整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宏觀看,民法典繼往開來,既繼承了世界源遠流長的民法傳統、博大精深的民法理論,又吸收了中國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改革開放的實踐積澱和學術養分,還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留有餘地;既回應中國的問題,也為世界民法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觀看,民事主體分類更加科學、民事權利種類更加豐富、民事合同規則更加完善、民事責任界定更加精準。微觀看,「用習慣」替代「政策」體現了法源的重大進步;規定「綠色」原則和個人信息保護等體現了時代特徵;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及土地經營權等彰顯了中國特色;降低業主大會表決門檻,規定居住權、夫妻「共債共籤」、禁止性騷擾,合理界分「高空拋物墜物責任」等,回應了人民之需;對數據、虛擬財產、宅基地使用權等只作原則規定,為未來改革預留空間和制度銜接接口。

民法典是對我國民事立法體系化、科學化的整合,在民事立法的法律化、明確化和統一化方面前進了一大步。當然,民事生活豐富多彩,即使洋洋灑灑千餘條,也無法一勞永逸地滿足規範、調整民事生活的需要,尤其是隨著大量民事單行法和司法解釋的廢止,針對民法典時代的民事配套立法需求評估和相應的立法和司法解釋跟進是必要的。在後民法典時代,民事立法的推進節奏不應放緩、民事立法的任務依然繁重。

第三,民法法典化意味著我國法治建設踏上了新徵程。

進入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項目,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

法治是良法之治。民法典的出臺,使得我國民事立法在科學性、明確性、統一性、公平性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快速提高了我國民事立法質量,為市場經濟法治建設奠定了良好制度基礎,也為我國其他領域法律體系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比如,科學立法需要民主立法予以保障。此次民法典編纂,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足以表明立法參與程度之高。另外,此次民法典編纂,還有一個突出亮點,那就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新媒體,對重大爭議問題,適時公開討論、進行問卷調查。在全國人大審議當天即通過網際網路全文公開起草說明和草案,極大地調動了民眾的參與熱情,對於進一步聽取民眾意見、凝聚共識乃至普及民法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在未來其他領域法律的完善過程中,應充分吸收借鑑。

第四,第一部法典意味著法律體系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民法典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說明我國法律體系化工作剛開了個頭,未來的路還很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在不同領域還程度不同地存在法律供給不足、法律規定不夠明確、法律法規之間不太統一等問題。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加快法律體系化建設,刻不容緩。

民法典是中國的,她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完備的民事法治保障。

民法典是世界的,她將為傳承、豐富世界民法文化貢獻中國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普法時刻】民法典: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典(第一期)
    03民法典誕生歷程民法典的頒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社會形態基本定型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法律作為由國家制定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範性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的範圍。
  • 民法典究竟是什麼
    這其中地攤經濟、疫情補貼、農民退休等話題都和咱們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唯獨這個民法典可能有些人還沒搞懂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然而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誕生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所謂法典就是同一門類的現行法律、法規經過整理編訂而形成的系統的法律。民法典就是將現行民法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經過整理編訂而形成的系統法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部法典誕生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慄戰書說,會議審議通過的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標誌性立法,必將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完備的民事法制保障。我們要帶頭學習、宣傳、遵守這部法律,在全社會普及這部法典。全社會都自覺依法從事民事活動,就能夠減少民事糾紛,化解民事矛盾,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穩定。
  • 生態環境法典? 專家建議稿1029條探路頂層設計,生態環境法典,環保...
    1979年,《環境保護法》(試行)出臺,據說就是按照環境法典的思路來起草的。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等在內的數十部法律,關於環保立法法典化的聲音一直都在。
  • 打開民法典草案丨我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民法典草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草案,是具有基礎性的民事法律規範。  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分別規定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科學整理,還要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現行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對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 黃薇:既要保持法律的連續性、穩定性,也要有適度的前瞻性。
  • 偉大時代 偉大法典——談談中國民法典的內容和意義
    第一板塊,也即第一個「1」是總則編。總則編通過提取公因式的方式,規定了有關民事權利的共通性規則,包括權利的主體、權利的發生、權利的限制等。民法典被稱為「法典」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那麼,為什麼其他法律都稱為「法」,而唯有民法典被稱為「法典」?該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理解。
  • 習近平的民法典「講義」
    【編前語】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新華社《學習進行時》為您梳理總書記關於民法典重要論述。一、系統闡述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 「即」日起航|如何看待「民法典」
    經過數十年醞釀、五年編纂,這部1949年以來體量最大、中國第一部被稱為「法典」的法律,終於走到了正式出臺前的最後一步。與現有法律不同,民法典共有七編、1260條,除總則外,包含了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方面,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技發展,網絡虛擬財產、個人信息保護、人體基因及人體胚胎研究等也被寫入其中,民法典因此成為中國最具時代特色的法律之一。
  • 人民論壇網評 | 「四重奏」奏響民法典宣傳「最強音」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內容涵蓋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各級各部門要奏響民法典宣傳「最強音」,廣泛開展學習宣傳活動,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聲聲入耳、句句入心。
  • 一起來學民法典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的先河,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體現,遵循民法典、遇事找法、化事靠法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基本生活方式。
  • 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之際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法典化,意味著它的基礎性、集成性;這是新中國條文最多的一部法律,1260個法條,對應著細緻入微的民生關切;這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7編和附則,構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
  • 張玲說法|華商律所主任高樹: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電話:83521468,傳真:83911897,郵箱:zhangl@sznews.com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28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玲)民法典的頒布,對法律人意味著什麼?又對每個人和社會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從本期張玲說法開始,我們將不定期推出深圳律所主任專訪。
  • 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優秀主旋律專題電影展映活動啟動
    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優秀主旋律專題電影展映活動啟動自9月28日晚開始,千場電影惠民放映活動系列之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優秀主旋律專題電影展映活動,在唐山市南湖一號門廣場、會展廣場、陶瓷文化廣場等地同時啟動。
  • 陶鑫良:民法典中智慧財產權星光閃耀
    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我國民法典日前已頒布並將於明年初施行,您對我國第一部民法典有何評價? 陶鑫良:千錘百鍊磨一劍,厚積薄發民法典;綱舉目張全覆蓋,民生國運鑄新篇。這是我國第一部民法典,是我國法制建設歷史進程中的一塊重大裡程碑,是我國依法治國立法體系中的一塊重要奠基石。
  •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代表委員聚焦、老百姓...
    法典,則是重中之重。今年兩會上,共7編1260條、10萬餘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正式提交審議,成為連日來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生活將因民法典而改變   在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王光賢看來,編纂民法典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盛事、大事。
  • 「「檢」讀民法典①」「買短乘長」不能再任性
    【2020年206期】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湖南檢察近期推出短視頻普法節目《「檢」讀民法典》以輕劇情+解讀的方式
  • 善立善施 用民法典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全黨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推動民法典更好實施,考驗善立的水平,更考驗善施的能力。
  • 十點讀書丨民法典: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寶典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法典化,意味著它的基礎性、集成性;是新中國條文最多的一部法律,1260個法條,對應著細緻入微的民生關切;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7編加附則,構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
  • 這兒是漢謨拉比帝國的都城,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就誕生於此地
    這兒是漢謨拉比帝國的都城,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就誕生於此地又到了小編每日分享的時刻,今日分享給大家的全球即將消逝的兩處美景——巴比倫和傳說中的烏爾克什。公元前18世紀它是漢謨拉比帝國的都城,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就誕生於此地。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統治下,這座城市變成了一座燦爛輝煌的都城,建造了眾多的標誌性建築,諸如埃特梅南基金字形神塔、伊斯塔門以及空中花園等,其中空中花園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即使在波斯人統治之時,巴比倫仍是行政首府和治學中心,天文學和數學尤為發達。
  • 崔智友:讓民法典成為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守護神
    來源:廣西檢察院 崔智友到南寧二中宣講民法典,強調讓民法典成為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守護神11月3日下午,自治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崔智友來到南寧二中,以南寧二中法治副校長的身份為師生們上了一堂題為《民法典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