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一葉猶如明治文壇上匆匆一現的曇花。
她一生命途多舛,時常陷入貧困交加的尷尬境遇。1896年,生活剛剛步入正軌的樋口一葉因病離世,年僅24歲。在清貧中活了一輩子的她,去世後成為了日本紙幣史上第一位出現在紙幣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如今回想起來,這樣的紀念方式反倒頗有些深意。
儘管樋口一葉的創作生涯十分短暫,但縱覽其一生,可以發現她的創作整體上分為兩個階段。她於1891年初登文壇時發表的《暗櫻》等一眾作品浪漫氣息十足,而她1894年重返文壇後創作出的《十三夜》等作品卻一反常態,字裡行間充斥著對殘酷現實的真實寫照。
因此,本文將結合她早期的作品《暗櫻》和後期作品《十三夜》進行分析,探討樋口一葉前後創作的變與不變。
1、從浪漫細膩的書寫,到簡樸直白的描述
其實讀完《暗櫻》與《十三夜》之後,從最直觀的文本展現上就能看出樋口一葉前後創作風格的不同。《暗櫻》多細膩華麗的描寫,讀起來頗有古典淡雅的氣質。而《十三夜》則以直白的描寫為主,少有修飾。
①《暗櫻》的浪漫
樋口一葉年幼時,家境還算不錯,因此她得以在14歲時進入私塾荻之舍學習和歌、書法與古典日文。早年對日本古典文化的學習,為其創作打下了良好而堅實的基礎。1891年,樋口一葉拜入半井桃水門下,開始學習小說創作相關技巧,而當時她所模仿的作家又是浪漫主義的大家幸田露伴。因此樋口一葉早期創作在日本古典文學與近代浪漫主義的雙重影響之下,很容易形成偏浪漫化的風格。
《暗櫻》作為樋口一葉早年發表的主要作品,自然難免要浪漫一些。
「寶貝女兒真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生怕涼風吹動了頭上的簪花,祈願她能平安活到龜鶴之年,於是起名千代,寸草親心可見於此。」
在形容父母對女兒千代的寵愛之時,樋口一葉採用了「含」、「捧」、「生怕」等動詞,而其所用之動詞無一不是極盡輕柔,既非咬那般氣力十足,也不似握那樣暗自發力。其所選之詞本身便帶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意味在裡面,因此很容易讓讀者體會到父母的溫柔。再加之樋口一葉又以花喻人,更顯千代之嬌弱,令人不禁想起《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在《暗櫻》中,樋口一葉還時常插入幾段景色描寫,通過不同的景致來展現人物不同的心境。以美景襯美人之心境,則美上加美,讓人回味無窮。
除此之外,在《暗櫻》中讀者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日本古典文化對樋口一葉的影響。在用詞方面,樋口一葉使用了諸如「龜鶴之年」、「寸草」等古語常用詞彙,語句凝鍊卻不失其意,再有古漢語詞彙特有的韻味加持,使行文頗有幾分淡雅氣質。
而日本古時的和歌和諺語也反覆被提及、引用。在形容千代自幼便與眾不同時,樋口一葉引用了古諺語「旃檀出葉就芬芳」。此後,樋口一葉又引用「露未晞兮光照花,可憐微雨稍稍落」來表現千代於集市閒逛,偶遇街邊賣藝盲女,回想起《朝顏日記》時頓生的物哀之感。在描述千代對所愛之人深深地思念之時,樋口一葉化用《古今和歌集》中的「思戀君兮遂多淚,倘非淚多澆胸前。唐衣為燃兮色轉異」來展現人物思念到極致的痛苦。
總而言之,《暗櫻》的行文浪漫氣息十足,少女的懷春之心在樋口一葉細膩的筆觸之下一覽無餘,而她信手拈來種種古諺語與和歌則錦上添花,使全文古典氣息更甚。
②《十三夜》的直白
與《暗櫻》相比,《十三夜》則要直白地多。如果說《暗櫻》是氣質雍容的貴婦人,那麼《十三夜》則是衣著樸素的下層女性。
《十三夜》的純樸與直白和樋口一葉的寫法有很大關係。在閱讀《十三夜》時,我時常想起幸田露伴的《五重塔》,因為樋口一葉也採取了以人物對話和心理想法的描寫為主,推進故事發展的敘述方式。
正如我上一篇書評所言,如果文章的大部分都是人物的對話與人物內心的想法,那麼這種敘述很大程度上是「口語化」的。在採用口語化敘述時,行文就很難文鄒鄒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從來不會有人在與人交流時想方設法使用各種成語,也很少採用「比喻」、「排比」等修辭,往往都是直來直去,有一說一。所以作家在記述筆下人物的對話之時,他也不可能將二者的對話安排成「之乎者也」。
「爸爸要說不同意你離婚,你說不定會覺得我太過狠心。我絕不是在罵你,兩個人出身不同,思想自然不同,雖然咱們這邊盡心盡力,但說不定他沒能領會心意。」
結合《十三夜》中父親勸慰女兒的這段話,就能很好地理解我上文所論述的觀點。總而言之,大篇幅的對話就已經決定了《十三夜》整體行文很難浪漫地起來。而如此簡單直白的對話,無疑是更具有現實氣息的。
兩相比較,相信讀者也會發現樋口一葉後期的創作更加接地氣,不再像早年那樣文藝,這與樋口一葉的生活經歷也是分不開的。
《十三夜》是樋口一葉1894年重回文壇後寫下的轉型之作,那時的她已家道中落,家中貧困不堪,樋口本人也不得不在貧民區住了一段日子。殘酷的現實讓樋口不再像早年那樣抱有幻想,所以浪漫也就自然與之分道揚鑣,反倒是對現實的描寫成為了她筆下的主要內容,因此她也得以成為了日本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創者。
2、不變的愛情主題,皆以悲劇收場的結局
雖然在寫法上《暗櫻》和《十三夜》想去甚遠,但兩篇小說卻都以愛情作為主要矛盾點,且最終都以悲劇收場。
①小說內的不完美愛戀
《暗櫻》講述的故事倒很簡單。主要講述了少女千代對朝夕相伴的鄰家哥哥良之助心生愛慕之情,卻羞於啟齒,於是不能開口的情思堆積於心,竟讓千代憂鬱寡歡,日漸憔悴,最終鬱鬱而終。
雖然千代死活不願意陳述心意的行為令讀者十分費解,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篇小說的愛情最終的確是以悲劇收場的。良之助雖然從僕人之口得知了千代的心意,但奈何那時千代已是病重,所以即便到了最終,二人都沒能互訴衷腸。而這一段年少懵懂的愛戀也因此無疾而終,隨千代的離世而消散成灰,不見於世間。
《十三夜》中的女主角阿關也同樣有著一段悽慘的愛戀。阿關姑娘本與阿錄哥哥是青梅竹馬,二人雖不曾明言,但實際上早已心意相通。奈何天有不測風雲,出身優渥的原田在偶遇了阿關之後,一見傾心,於是阿關最後不得不嫁給了大富大貴的原田。倘若這樣,其實也算不錯,但現實遠比設想要殘酷許多。
「他不是我的丈夫,而是魔鬼啊。他就差親口說出『滾蛋』了,我就是這麼個性子,為了太郎變得畏首畏尾,不管他罵我什麼,我都唯唯諾諾的。然後他越來越肆無忌憚,罵我『沒志氣、沒出息的大笨蛋,我就最煩你這軟塌塌的性子』。」
嫁給了原田的阿關婚後過得並不幸福。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原田便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經常無端指責與斥罵阿關,為了兒子,阿關只能忍氣吞聲,遭受著不公平的對待。而與阿關失之交臂的阿錄哥哥,則日漸消沉,嗜酒好賭,將家產敗個精光,落魄不已。沒在一起的兩個人,雖然都有了新的愛戀,但卻無一人過得還算不錯。
可以說,無論是前期的《暗櫻》,還是後期的《十三夜》,都是以愛情為主題的,而且樋口一葉筆下的愛情也仿若被詛咒了一般,從來難有善終,多以悲劇收場。
②樋口一葉本人坎坷的戀愛經歷
為什麼樋口筆下的愛情總如殘月,不能圓滿?這恐怕就要結合她本人的經歷來考量了。
早年家境還不錯的時候,樋口一葉的父親曾經與涉谷三郎許下婚約,樋口本人也沒有反對。後來樋口家道中落,父親也隨之離世,只留下了數量巨大的債款。早年立下婚約的三郎非但沒有在此時出手相助,而是單方面撕毀了婚約,讓樋口一葉備受打擊。
後來樋口一葉在半井桃水門下學習時,對老師漸生愛慕之情。對於年幼的樋口一葉來說,桃水是她人生的引路人,是她餘生的啟蒙者,因此少女很難不產生單純的愛慕之情。但囿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一段感情終究是不可能被認可的。所以樋口只能自行了斷,通過與桃水絕交的方式,斬斷了這不可能被允許的情思。大概也正是因此,《暗櫻》中的千代才至死都不願對田之助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吧,或許樋口在創作此文時,不可避免地糅合了當下自己的心境。
縱覽樋口的一生,兩場愛戀都無疾而終,早早收場,大概正是現實中的坎坷愛情讓她失去了對浪漫的幻想。她或許會認為,愛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態。所以她筆下的人物,雖感情熾熱而真誠,但卻因不同的原因四散於天涯,此生再難和相愛之人攜手同進。
正如《十三夜》的結尾所言∶「村田的二層陋屋,原田的深宅大院,都有人各自體味著心酸的滋味。」
3、對無疾而終愛情根本原因的分析,是樋口從浪漫轉向現實的最大體現
如果說寫法上的轉變是表象的,那麼主題呈現的不同就是深層的。雖然《暗櫻》和《十三夜》都是無果的愛戀,但如果要根據兩篇文章的內容,各自分析悲劇的成因,就會發現樋口一葉前後創作的不同。
①《暗櫻》,只存在於想像中的愛戀
《暗櫻》中的愛戀之所以無疾而終,大概要歸咎於千代的過分羞澀和嬌弱。
「我心裡只有良之助,我一直想著他,除了他以外再也看不見任何人,可是他的眼睛裡什麼都沒有。我愛的人根本不知道這世上有人愛著他,他全然不知,也就不能明白我的憂愁。」
雖然千代明知自己熾熱的愛戀之情已不可阻擋,然而她卻始終以自己配不上良之助為由,不願意開口坦言自己的愛戀,因此陷入了令人憔悴的單相思之中。雖然少女的羞澀之情可以理解,但這份到死也不願坦誠相待的拘謹還是過分誇張了。而且千代因相思鬱鬱而終,無論服用何種藥物也阻止不了其生命消散的處理實在跟森鷗外《舞姬》中舞女一夜白頭的情景太過相似,二者其實都是過分浪漫的書寫。
所以要細究《暗櫻》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在做無用之功。少女的過分羞澀,因相思而在短時間內溘然長逝,其實都是脫離現實的理想化處理。所以樋口一葉在《暗櫻》中只是單純的想展示少女愛之深罷了。
②現實的黑暗,是《十三夜》中愛情不完美的根源
與《暗櫻》不同,樋口一葉在《十三夜》中給出了明確的原因。阿錄和阿關不能喜結連理,只能各自過著不幸生活的原因,早已在文中明確指出。
《十三夜》以阿關回娘家,想要徵得父母的同意,與原田離婚為開端。文中的原田不僅風流成性,時常在外沾花惹草,夜不歸宿,還對阿關頤氣指使,無端斥責與侮辱。阿關雖然出身貧賤,但亦有骨氣,不堪受此折磨,所以於夜晚偷偷回到娘家,準備與雙親訴說心中之苦。但知道了自家女兒過著悲慘生活的雙親的態度卻十分有趣。母親痛罵原田前後不一,讓自己的女兒硬氣一點。但父親卻讓女兒多考慮考慮家裡人和年幼的兒子,繼續忍氣吞聲。
「話說回來,討取丈夫的歡心本來就是身為妻子的義務啊。從表面上,總覺得這世上的夫人都是無憂無慮的,所以覺得只有自己不幸,自然會覺得更加委屈。但是這也是你的職責,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父親的態度雖讓人看著生氣,但與此同時也讓我有一種無能為力之感。原田是奏任,奏任是什麼呢,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由內閣總理大臣推薦的高級官員。簡而言之,原田是政府高官,出身優渥。而阿關家則是貧窮賤民,若不是當初原田對阿關一見傾心,這兩家根本扯不上任何關係。
出身差異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自從阿關嫁入原田家之後,阿關一家人便憑藉著這層關係得到了不少好處。先是阿關的父母硬氣十足,擁有了人前吹噓的資本,阿關的兄弟亥之也因此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賺了不少錢。所以對於阿關一家來說,一旦阿關決意要與原田離婚,所造成的影響絕對是顛覆性的。所以父親的隻言片語雖然令人頗為不快,但一想到這一家人的處境,卻只能徒生無奈之感。
如今再回頭看阿關那段無疾而終的初戀,或許也是敗給了現實。
「我曾是他的意中人,在十二歲到十七歲的時光裡,我們幾乎是朝夕相處。每次見到他的時候我都會暗暗思忖,將來我要坐在這個鋪子的什麼地方,一邊看報紙一邊招呼客人。但沒想到最後卻跟別人結婚了,父母之命哪能違抗呢?」
年少的愛情雖然很美好,但半路殺出的原田卻令二人措手不及。面對出身顯貴的原田展開的強烈攻勢,阿關的父母不可能拒絕,而按父母意志行事的阿關自然也不可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阿錄對此保持沉默,或許也是迫於現實的壓力吧。他雖與阿關青梅竹馬,但他所要面對的終究是高高在上的原田,又如何比得過呢?
所以,《十三夜》中的愛而不能,完全是無力反抗現實導致的結果。在那個等級制度依舊牢不可破的封建時代,高高在上的貴族階層可以肆意選擇自己的愛情,而下層百姓對幸福的追求,在殘酷現實面前不值一提。樋口一葉為何後期能夠一躍成為批判現實主義大家,大概也是緣於其作品對現實的直白展現吧。
著名作家餘華寫道:「我24歲時還讀到日本女作家樋口一葉的中篇小說《青梅竹馬》,至今為止還認為它是我讀到的最美的愛情小說。她寫的是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的愛情,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非常美。」
作為女性作家,樋口一葉的描述無疑更加細膩。在創作《暗櫻》時,樋口還只是為了浪漫而浪漫。而等到發表《十三夜》時,她或許便已明白,真正的浪漫就是敢於直面現實。
所以她毫不避諱,以直白筆觸描繪窮苦百姓經歷的種種。在那無數隨風消散的戀情背後,有著樋口一葉為鼓勵人們拋開世俗束縛,追求己愛而發出的人間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