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在出生後的30天內,皮膚總會或多或少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這裡有點紅斑,那裡有點脫皮,月嫂護理時總是有些擔心。其實,這些大多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科學護理,寶寶就會平安無事。
1. 新生兒紅斑
寶寶在出生後1~3天後會在其臀、背、肩等受壓部位的皮膚甚至面部出現散發的紅斑樣皮疹,或多或少,直徑約1釐米或更小些,或融合成大片。紅斑中央往往有一小的白色或淡黃色的風團,高出皮膚表面,7~10天後紅斑可消退而自愈。
新生兒紅斑又稱新生兒過敏性紅斑,發生率為30%~70%,一般足月新生兒多見,早產兒則比較少見,所以媽媽不必太過擔心。
護理方式:
減少探視,新生兒住院期間家屬儘量不要摸孩子、抱孩子,遠離新生兒小車。新生兒是保護性隔離對象,減少探視可以防止交叉感染,減少新生兒紅斑的發生。
2. 生理性脫皮
新生兒在出生後,往往出現腳踝、腳底及手腕皮膚乾燥粗糙,從而出現脫皮的現象。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嬰兒皮膚最表面的角質層太薄,表皮和真皮之間連接得也不緊密,所以出現了脫皮現象。通常在第8天最嚴重,隨後逐漸減輕。
護理方式:
如果想滋潤皮膚表層,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安全、溫和的保溼品。
3. 胎脂
新生兒皮膚上有一層白色的油膩的東西,這是娘肚子裡帶出來的脂肪,醫學上稱為「胎脂」。這一層薄薄的胎脂是保護胎兒皮膚不受羊水浸潤的影響,如果沒有這一層胎脂,胎兒的皮膚早已潰爛不堪了。
出生後仍能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出生後環境的溫度較低,身體的熱量要向四周散發,使體溫降低。這一層胎脂有減少身體熱量的散發,維持體溫的恆定的作用。
護理方式:
通常在出生後1~2天內會自行吸收,不必擦掉它。
4. 新生兒痤瘡
有許多新生兒的臉上會出現像痘痘一樣的東西,這其實是新生兒痤瘡,非常常見,男寶寶多於女寶寶,是來自母體血液中的激素所致。主要發生在面頰、額及頦部,以丘疹和膿皰為主,一般在數周內消退。
護理方式:
5. 青記
一些新生兒在背部,臀部,常有藍綠色色斑,此為特殊色素細胞沉著所致。俗稱青記或胎生青痣。多數在 2~3 歲消退,個別 7~8 歲時自然消退。
6. 慄粒疹
常常出現在鼻翼、鼻尖、或兩側面部,呈黃白色的小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慄粒疹,這是受母體雄激素的作用而使嬰兒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
護理方式:
切忌用手去擠,避免發生局部感染,一般在寶寶4-6個月之後就會字形消退。
7. 皮膚變黃
有時候新生兒雖然表現出一般情況很好,如吃奶有力、四肢活動好、哭聲響亮等,但卻出現了皮膚淡黃,眼白也微黃,尿色稍黃但不染尿布,這種現象其實是生理性黃疸,7~9天後開始自行消退。
早產兒生理性黃疸出現較晚,常在生後3~5天出現,6~8天達到高峰,以後開始消退,2~3周左右退淨。
護理方式:
8. 皮膚色素斑
很多寶寶生下來的時候就會帶有深色的「胎記」,如果長在看不見的地方還好,長在臉部或其他地方,總是讓父母很擔心寶寶的樣貌會受影響。
這其實是由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形成的色系斑,常表現為在嬰兒的臀部和腰部之間,或者在骶尾部和背部有青色或藍灰色、藍綠色斑,或許只有一大片,也可能有好幾塊,形狀不定且不規則,東方人大部分嬰兒都有這種色素斑。
護理方式:
如果色素斑顏色變為咖啡色,特別是數量多且範圍大,就應定期帶嬰兒去醫院就診,以防患有神經皮膚症候群中的一種病——腦結節性硬化。
9. 皮膚出血點
嬰兒猛烈大哭,或者因分娩的缺氧窒息,以及胎頭娩出時受到摩擦,均可造成皮膚下出血,這是因為血管壁滲透性增加及外力壓迫毛細血管破裂所致。
護理方式:
若出血點持續不退或繼續增多,或者有其他出血傾向,可請醫生進一步檢查血小板,以排除血液病及感染性疾病。
10. 胎頭水腫和胎頭血腫
許多嬰兒出生後頭上有一個「包」,這是在分娩時,胎兒頭部受產道擠壓,尤其是受子宮口的壓迫而形成局部頭皮水腫。若使用了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就會造成胎頭損傷,在頭骨骨膜下,形成血腫即稱頭顱血腫。
護理方式:
頭顱血腫的腫塊切莫用手去按摩,更不能用注射器穿刺,不然會引起感染。應密切觀察嬰兒情況,出血情況嚴重會使黃疸症狀加劇。
往期精彩:點擊下面藍字查看
兒科醫生教你識別新生兒異常的5大表現
兒科主任醫師談:新生兒是否需要喝水?
兒科醫生總結:新生兒護理大全
兒科醫生提醒:容易讓新生兒受傷的十個生理現象
蕁麻疹:主治醫生全面解答
寶寶排黃疸能力不能賭,醫生主張月嫂建議不能猜
錯把便秘當攢肚,醫生檢查完媽媽很後悔!月嫂一招就能緩解寶寶便秘
往期精彩:點擊下面藍字查看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一課:概述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二課:脾胃篇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三課:肝腸篇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四課:小天心、內勞宮、平肝清肺、清天河水篇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五課:腎、止汗點、夜尿點、二馬、小腸、少澤篇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六課——八卦、四橫紋、四縫、外勞宮、一窩風、黃蜂入洞篇
小兒推拿精品課第七課:捏脊篇
往期精彩:點擊下面藍字查看
產後出虛汗的護理方法(讓生活多一點美麗)
產後洗澡助恢復,科學洗澡會更好
詳解生化湯:產後生化湯要不要喝?怎樣喝?喝多久?
產後修複課程分享:月子期間的幾個護理難題
產後氣血虛:調理方法都在這兒了~
腹直肌分離:為什麼產後大肚腩收不回去?
簡單實用的產後骨盆恢復操
產後恢復的七大指標, 子宮恢復的五大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