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8歲,月薪3500,存款為0」:被假精緻榨乾的年輕人
我兒子9歲,一身「毛病」,是我最好的老師
富人定律:你必須假裝很有錢
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
作者:程驛,來源:道長的思維鋪子(ID:daozhangsiwei),經授權發布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
朋友娜娜,上周發微信問我。
她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正在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很認真做筆記,但感覺比較吃力。
同時她也很關注產品營銷的知識,這也是她的工作內容。
而且她是在大公司,她還不得不更關注職場關係的內容。
但娜娜問我:「是不是掌握了思考能力,就會更容易解決其它問題呢?」
她的意思,思考更像是一個高速CPU,更換以後,就能讓自己方方面面大幅提高。
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這篇文章就來全面解剖「思考」這個東西,我們來解決三個問題:
1、到底什麼是思考?
2、提升思考能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3、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到底什麼是思考?
首先,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思考?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得想想看,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會用到思考。
其實,99%的場景無非這四種:
1.歸類
就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分類。
你家裡有一堆玩具,每次玩耍以後,你媽媽會讓你把它們裝進不同的箱子裡,比如「毛絨玩具」是一類,「塑料玩具」是一類,「可拼裝的積木」是一類。
你最近工作非常忙,於是你用任務管理App,把一堆亂遭遭的事情進行歸類。
2.排序
也就是整理已有信息的順序。
你放暑假,爸爸媽媽讓你選擇,是先去動物園還是遊樂園,或是海洋館呢?
你會從中做一個排序。
買一輛車,你會對車輛的性能、外觀、安全等因素做一個排序。
3.推理
根據已知信息推導出未知信息。
你今天找不到鑰匙,你就會思考,我昨天去過什麼地方?
在這些地方我可能會把鑰匙放到哪裡?
你知道「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這個公理,同時你也知道另外兩個角分別是80°和60°,所以你就能推理出,剩下一個角是40°。
4.假設
就是想像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信息。
你下午有面試,中午吃飯時,腦子就會瘋狂思考:
「對方會提什麼問題呢?」
「會不會問到職業規劃,會不會問到上一份工作離職原因。」
你一直單身,同事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在見她的路上,你就一直會假設:
「她是一個怎樣的女孩呢?」
「如果她問我什麼,我該怎麼回答呢?」
So,什麼是思考?
你應該留意到了一個細節,這四種思考方式,其實都是在對信息進行處理。
要麼是對已有信息進行歸類,要麼是整理信息之間的順序。
歸類、排序、推理、假設這些工具,你從小就會,現在也隨時在使用,並無難度。
那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思考是一項高深的能力,且需要專門去提升呢?
提升思考能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所以你需要深入那麼一點點。
第二個問題,你需要理解,提升思考能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你會發現,歸類、排序、推理、假設這四個思考工具,它們的用途稍微有一些區別。
把它們放在一張圖中,你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圖上畫的是一個反比函數,上過小學五年級你就能看懂。
其中,綠色部分代表已知信息,紅色部分是代表未知信息。
一套簡潔的思考模型
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信息量充足的時候,你還需要思考什麼。
思考,就是不斷補償未知信息的過程。
我們分別來看看:
1.歸類
比如「香蕉、《純粹理性批判》、史蒂芬·庫裡、網球、旗幟、《好好生活》、蘋果派、老虎機、籃球、舊金山、《認知顛覆》、故宮、《理想國》、阿德勒、蘑菇湯」。
把這些信息,呈現在你眼前,這是已知信息。
既然有了這麼多信息,為什麼還要補償未知信息呢?
其實你還需要一些「事物屬性」,比如「吃的」、「人物」、「運動類」、「地名」、「書名」等類別。
當然,找到這種「事物屬性」通常很簡單,人類3-4歲就會具備這種能力。
所以歸類是一種入門的,最簡單的思考方式。
想想你在家做整理,或把電腦桌面做一些歸類,都是很輕鬆吧。
2.排序
和歸類一樣,排序也有充足的已知信息,但需要補充的未知信息會略高一些。
比如你最近想買手機,HUAWEI P30pro,iPhoneX max,SAMSUNG S10+都是你的備選。
為了最終選擇一款,你需要作一個排序,要排序,就會有原因。
比如「拍照」、「系統」、「屏幕」、「電池」等。
如果按單一維度排序,往往是簡單的。
比如「拍照」,那就是P30pro>iPhone>S10+。
但事物的排序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所以你往往會補償很多信息。
再比如你現在有四五個女生備選為女朋友,相信你也會非常困擾,會去了解很多信息來幫助決策。
3.推理
推理所需要的信息補償量就更高了。
比如福爾摩斯在第一次見到助手華生時,瞬間說了一句:「你剛從阿富汗回來。」
這讓華生非常驚訝,福爾摩斯是這樣解釋:
「別人介紹你是一個醫生,我看你有軍人氣勢,那麼你就是一個軍醫;
你的臉色很黑,但手腕兒很白,那證明你的皮膚本來是很白的,那你是剛剛從一個陽光很充足的地方回來;
你的左臂受了傷,動作看上去有些僵硬。
那麼一個英國的軍醫在熱帶的地方歷經艱辛,左臂負過傷,最近英國在什麼地方打仗呢?
在阿富汗。
所以我認定你是從阿富汗回來的。」
福爾摩斯瞬間觀察並整理了一系列信息,才完成了這次精彩的推理。
很多時候,推理看似從a→b,但實際的過程卻是a→c→h→x→i→e→w→b。
比如老闆問你,下個月市場部投50萬公告費(信息a),到底能否轉化出200萬的收益呢(信息b),其中也需要你找到各式各類的信息。
推理並不簡單,是一種高級的思考工具。
4.假設
假設就需要做極大的未知信息補償了。
比如愛因斯坦在1905年6月的某一天,坐公交車去專利局上班時,路過伯尼爾鐘樓時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假設:
「如果公交車以光速移動,那麼從車上看鐘樓的指針會不會是靜止的呢?」
這就是有關狹義相對論的假設,做出假設後,他本人做成了大量論據的支撐,20世紀也有太多物理學家或其它科學家也為此做了大量論證。
比如1919年的日蝕證明,就證明了光也會發生扭曲。
假設往往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基於你大量的感知經驗,比如我每寫一篇文章,這個過程同時也需要大量信息作支撐。
So,提升思考力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
對未知信息進行補償。
多數人認為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行,其實有90%都是因為信息補償量不足。
信息補償量不足,要麼放棄,要麼我們就會選擇一些可以輕鬆得到的信息(迷信、雞湯、停於皮毛的方法)。
輕鬆去得到的信息,我們就習慣給自己簡單的答案,習慣簡單給自己答案,很多問題還是沒法解決,於是又陷入麻煩,去尋找新的信息。
所以,能夠準確獲得信息,其實是個手藝活。
那麼,究竟應該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呢?
這也是今天需要探討的第三個問題,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如何達到深度思考?
既然有深度思考,肯定就還有中度和淺度的概念,這也相對應你應該獲取信息的三個方面。
它們究竟是什麼呢?
如下圖,分別來看:
1.感知信息(淺度思考)
你突然看到餐桌,放置了「蘋果、香蕉、榴槤」等水果。
你本人,和水果之間,就會建立「很想吃、黃顏色的、味道難聞」等感受,這就是感知信息。
父親看到孩子沉迷王者榮耀,於是對他產生了「你真是沒救了,太讓我生氣了」這些感受,這也是感知信息。
事實上你每天會面對大大小小上千件事物,95%以上只會用到感知連接去進行處理。
人類在最原始時期也是用感知信息去和世界建立聯繫的,好處在於能夠極速處理信息:
比如看到甜的東西,大腦就瞬間分泌多巴胺,讓你產生想吃的情緒;
看到一條蛇,大腦瞬間判斷有危險,讓你趕緊逃;
相親遇到一個人,一眼就覺得不合適。
剛剛我們說到思考能力不足是因為信息補償量不足,並不一定就缺失理性和明確的信息。
更多還是感知連接的不足(缺乏經驗感知)導致:
比如一個完全沒有工作經歷的人,去擔心職業選擇;
一個從沒有談戀愛的人,對兩性關係憂心忡忡。
村上春樹曾說,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2、認知信息(中度思考)
雖然憑感知我們可以解決生活大多數問題,但很多問題還是沒法解決的。
這時你就會對感知信息進行關於Why的追問,就會產生認知信息(知識)了。
比如你問:
「為什麼蘋果是甜的呢?為什麼香蕉是黃顏色的呢?」
答案是「機酸和糖的比例,葉黃素」等生物學上的知識。
「為什麼孩子會沉迷遊戲?為什麼孩子會讓我這麼生氣呢?」
答案是「成癮性人格,情緒」等心理學的知識。
「為什麼會感覺對方不合適?」
答案可能隱藏在「進化心理學」這類知識中。
感知信息和認知信息最大區別是:
感知信息完全是從自己感受情緒出發,去進行信息判別;
而認知連接則完全和人類感受脫離,從而研究客觀事物本身。
後者實際是對前者的補充。
「小孩打遊戲」,然後你就「對他發火」,這種方式一直解決不了問題啊。
這就需要搞清楚心理學,足以長期解決問題了。
3.底層信息(深度思考)
當認知信息變得太多怎麼辦?
這就需要你動用底層信息,也就是啟動深度思考能力了。
比如我們剛剛問到「為什麼蘋果是甜的呢?」
答案是「不同蘋果內機酸和糖分的比例不一樣」。
也是因為「果實受光合作用,澱粉逐漸轉化成糖分,而同時單寧酸和有機酸被限定了,抑制了酸和澀的感覺。」
也是因為「人類的味蕾細胞上的G蛋白偶聯受體,與化學物質相結合,最終形成神經信號,讓大腦形成甜的感受」。
信息太多,反而讓我們失去控制感。
於是人類會想到一個捷近:「為什麼不直接問一次,事物產生的終究原因呢?」
「為什麼蘋果是甜的?」
是因為蘋果這個物種的進化所導致。
「它需要讓自己變甜,這樣才可能讓動物吃掉果肉,吐掉果核,從而幫助蘋果把種子播種到其它地方。」
底層信息的好處在於,它繞開了複雜冗餘的信息,直接到達「第一因」,亞里斯多德叫做」第一性原理」。
比如你創業搞不定事情了,產品、人事、營銷、融資等各種壓力襲來,怎麼辦?
回到你創業的第一因——是不是在幫助用戶解決一個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呢?
底層信息往往是絕對正確的公理,它的功能在於,在你迷茫時,幫你堅定不移看清方向。
啟示
越來越多人重視思考能力提升,甚至是思維模式(底層邏輯)的提升,但卻有90%的人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So,這就是這篇文章產生的意義所在。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
從另一個視角做個總結:
1.從前我們是從自己出發(感知信息),試圖連接世界,這個過程會用到歸類、排序、推理、假設等基本工具。
2.後來搞不定了,就試圖去弄明白事物發生的真正原理(認知信息),這就是大量對未知信息作補償的過程。
3.後來還是搞不定,又試圖用一個統一理論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底層信息)。
想想看,你的一生大致是不是這樣:
小時候更多是用感知,學生時代是認知,成為老司機後就偏好用一些看似底層的信息逐漸形成邏輯自洽。
這是一種人生的成長呢?
還是信息量越來越大,我們越來越搞不定自己,而選擇的無奈的結果?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1959接受BBC採訪時就說,未來人類的趨勢,就是必然會更加理性和充滿焦慮。
「未來人人是哲學家。」
這一天,已經到來。
富叔出新書啦
《好好生活》豆瓣8分
點擊獲取2019您的新年禮物
👇👇👇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作者簡介:程驛,世界500強數據分析師,軟體工程產品經理,已出版新書《認知顛覆》,公眾號:道長的思維鋪子(ID:daozhangsiwei),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經授權發布
商務合作微信:fushusz(備註品牌),頭條號、知乎、抖音、微博@富書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富書
👇點擊閱讀原文,《好好生活》天貓特惠價1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