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臺時光機,能回到80年代,是否有人會想回去?
那時的中國,充滿機遇,遍地黃金。
當然,這並不代表80年代是一個輕鬆的年代,時代荊棘依舊叢生。
可若真有一臺時光機,肯定會有這樣一群人,想回到1989年的3月26日,去阻止一個人的死亡。
他們或許是那個人的讀者詩迷,或許是那個人的親朋好友,亦或許,只是不想看著那個人死。
那個人,生於1964年3月24日,死於1989年3月26日。
在自己生辰的兩天後,他獨自坐上了從北京到山海關的火車。
早春三月,萬物復甦,唯有他,走向了死亡,躺在了火車鐵軌上。
看著天空,他四肢舒展,仿佛是在擁抱那遙遠的天際。
遠處傳來火車鳴笛聲,他依舊鎮定地看著遠方,直到身體被碾成兩截。
就這樣,一位叫海子的詩人離開了。
這世界沒有時光機,上演不了回到過去的戲碼,人們只能一邊讀著他的詩,一邊緬懷他。
然而,人人都看過他的詩,卻沒有一人能全面地、透徹地去了解他。
明明每個人都會傾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燦爛前程。
明明所有人都想同他一樣,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可卻沒有人知道,他為何自殺。
一
1964年的3月24日,海子誕生於安徽懷寧縣的查灣村,原名查海生。
查家世代以農耕為生,到了海子父親查正全這一代後,又改做裁縫生意。
查正全13歲就去老裁縫那當學徒,20多歲就成了當地的金牌裁縫。
不過,海子並沒有跟著父親學裁縫,相反,他非常喜歡讀書,經常讓母親念書給他聽。
比起大字不識幾個的查正全,海子的母親操採菊算是很有文化了。
她本是當地富戶之女,為了嫁給查正全,才放棄優越的生活,與查正全一起開豆腐作坊。
好在,她曾經念過私塾,能夠教海子讀書識字。
不得不說,海子真的是讀書的料,年僅4歲就成了當地人口中的神童。
1979年,15歲的海子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上北大法律系。
這對海子全家甚至全縣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無人不為之祝賀海子。
於海子而言,這自然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他曾說:「北大是所名不虛傳的大學,我在這裡生活、學習得很愉快。」
熱愛詩歌的他,踏進了北大的文學天堂。
可15歲,本該是繼續玩樂的年紀,但海子卻在這時闖入了「大人」的天地。
1979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那時各地大學裡的學生大多都是有了社會經驗的成年人。
而海子,是其中少有的,尚未成年的,不曾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小小少年。
這位小小少年既不善言辭,又不愛交際,只喜歡與自己獨處,沉浸在自己的天地裡。
有人說,天才註定孤獨。
可若是能夠選擇,天才們也不想孤獨。
但他們沒得選擇,被冠上天才頭銜後,就等於無法被理解的人類。
海子便是如此,他曾寫道:「我期望理解和交流。」
可他的期望最後換來的仍是與孤獨的擁抱。
二
在名為孤獨的這條路上,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只不過,這群同道中人並沒有真正地走進他的世界。
都說一代有一代的文學,而屬於80年代的文學便是詩歌。
那個時候,詩人輩出,像北島、顧城、舒婷,芒克這些人,可以說都是80年代詩壇的代表。
當然,還有著名的北大三詩人:駱一禾,西川,以及海子。
海子與駱一禾,西川都是因詩歌結緣的,三人在北大一同辦刊寫詩,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
其實,在北大許多同學眼中,海子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不會主動與人交流。
這一次他能和駱一禾,西川一同辦刊,不知是因為志趣相投,還是單純地想寫詩。
畢竟,只有在詩歌創作上,海子才會表現出與同齡人相符的激情感。
正如他在《太陽·彌賽亞》中寫的:
1982年,我年剛十八,
胸懷憧憬,背著一個受傷的陌生人,
去尋找天堂,去尋找生命。
可以說,詩歌世界,就是他的天堂。
但是,在海子生前,他的「天堂」仿佛不怎麼歡迎他的加入。
三
在第一次以海子的筆名發表《亞洲銅》一詩後,海子開始瘋狂地寫作。
他在用他的詩歌向外人傳遞自己的心聲,可收到的反饋卻是「沉默」。
沒有人去欣賞他所寫的作品,也沒有出版社願意登載他的詩。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子所寫的作品是長詩,而非短詩。
雖然80年代是詩歌的年代,可長詩早已不受人追捧,那時的人都愛看短詩。
但偏偏海子最愛的就是長詩,他堅稱:「自己的長詩創作是出於某種巨大野性元素的召喚。」
換句話說便是,他的詩歌信念來源於長詩,而非受人喜愛的短詩。
然而,現實總愛捉弄人。
海子的長詩雖然不被人喜愛,但他的短詩卻得到了許多稱讚,甚至接連被出版社拿去刊載。
這對海子來說,到底是一種肯定,還是一種嘲諷?
自己所熱愛的,追崇的,卻不被大眾接受。
自己不熱衷的,排斥的,卻被大眾接受了。
這仿佛就像是,所有人都在無視他的吶喊,無視他的心聲,強迫他面對殘酷的現實。
可海子拒絕了,他不想接受這樣的現實。
若是沒人聽見他的心聲,那他就繼續大聲吶喊,喊到有人聽見為止。
對於他這樣有夢想的人來說,妥協就是一種懦夫式行為。
因此,尚未栽過許多跟頭的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人會欣賞他的長詩。
四
他曾說,流浪、愛情、生存是他的三次受難。
可若真細究起來,他這一生何不是一直在受難?
自離開家以來,他便一直在流浪。
他的身心與靈魂都在流浪,四處尋覓能夠棲息的場所。
至於愛情,則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擊。
1984年,海子在學校的分配下,去到中國政法大學教書。
由於被分配到的校區在昌平,20歲的他不得不再一次獨自啟程,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到了昌平後,海子仍然在堅持寫長詩,出版社不刊載,那他就自費列印詩集。
可那年代,自費出版並不容易,需要花費很多錢。
這對出身農村的海子而言,更是一筆大開銷。
但為了讓世人看到自己的心血,海子硬是咬著牙省吃省喝,存下經費去出版詩集。
駱一禾知曉此事後,還評價道:「海子是個傻弟弟。」
明明可以靠寫短詩賺錢,可他偏不,硬是堅持寫長詩。
明明可以找途徑找人脈去出版詩集,他卻不這樣做,愣是自己解決了一切。
這樣的他,確實很傻,可也很強大,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堅守在創作道路上。
但是,強大的他,卻在愛情這條路上受到了打擊。
在教書期間,海子邂逅了自己的初戀——他的學生。
雖然是學生,但據說,那位女生渾身都「洋溢著一種熱烈,成熟的氣質。」
在海子詢問學生們喜歡哪些詩人時,那位女生還主動站起來回答:「海子。」
剎那間,海子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痒痒的,怦怦直跳。
很快,兩人便走在了一起,一同沉浸在詩意般的愛河裡。
常言道,愛會造就詩人,此話確實不假。
在談戀愛期間,海子的創作靈感可謂是源源不斷,他一連寫下了《你的手》《夏天》《歷史》等詩。
然而,有的愛情在現實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五
他是農家子弟,在階級面前,沒有地位。
雖然海子與那名學生處得很好,可若是想發展為婚姻,那一切就不會那樣順利了。
在得知兩人戀情後,那名女生的家人紛紛出面反對。
反對理由當然就是海子的出身,以及他那收入甚微的工作,還有換不來錢的詩歌。
海子其實心裡很清楚,自己的戀人出身很好,家裡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看不起自己是正常的。
可他還是相信,他們兩個人的愛情不會敗給現實。
然而,這只是他一方的相信。
於1986年10月,兩人分手。
慘遭失戀後,海子寫下《淚水》:
在十月的最後一夜
窮孩子夜裡提燈還家
淚流滿面
一切死於中途
在遠離故鄉的小鎮上
……
在十月的最後一夜
我從此不再寫你
其實,他不是不知道,門當戶對是他那個年代所推崇的。
可於他而言,愛情就和他的詩歌一樣,是不會被現實影響到的。
剛好,現實給了他一巴掌。
六
諷刺的是,海子的初戀在與他分手後不久就遠嫁海外。
後來因為婚姻不順就再次與海子聯繫,讓他誤以為兩人有複合的可能性。
結果,在海子鼓足勇氣想和她重新在一起時,對方又拒絕了。
不過,據說這一次海子並沒有像第一次失戀那樣受傷。
而且,過後他反而是開始心悅一個同為詩人的有夫之婦,還為對方寫下一首詩: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當然,他的愛意肯定是不被接受的,畢竟對方已有家庭。
可海子不甘心,依舊死纏爛打,他的好友曾回憶道:「他撒著酒瘋追去,結果被趕了出來。」
慢慢的,海子開始感到心累。
他每次都是用心去愛一個人,可每次,都是失敗。
而他的詩歌生涯,也同樣如此。
據說,海子曾去一家酒館同老闆說:「我可以給你朗誦一首詩,你能給我酒喝嗎?」
可老闆卻嫌棄道:「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不要朗誦你的詩了。」
普通人的一句「不要」,對於有著一顆敏感的心的海子來說,算是莫大的傷害了。
放眼如今這世道,誰人不知海子?
哪個文藝青年不想聽海子朗誦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可在海子那時代,他的朗誦卻遭人嫌棄。
這於他而言,該是多大的嘲諷?多大的惋惜?
他不過是生得早了些,死得也早了些,以至於沒能親耳聽見現在的人對他的喜愛。
但若是,海子的詩歌是出現在90年代,或是出現在今時今日,是否還會有人會去欣賞他的詩歌?
七
在《楓》這首詩歌中,他寫道:「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山高水遠,路遠馬亡。」
儘管前路漫漫,夢想遙不可及,他也仍在堅持。
為了尋找心中的詩歌,海子開始四處旅遊。
他走出昌平,從四川啟程,以西藏為終點,開始他的流浪。
在旅遊中途,他也有過幾次「停站」,然後將精力放在看書寫詩上。
據說,在他去世前,他用了7年時間寫了近200萬字的詩歌。
而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集中精神,海子還修煉了氣功。
在1988年年底,海子還想過辭掉教書的工作,一心寫詩。
可他的家人並不支持他這種行為,畢竟教師一職是鐵飯碗。
至於詩歌,那時海子所寫的大多作品還是長詩,仍不被世人和出版商喜愛。
對此,海子也曾抱怨道:「北京的詩歌圈子真有些霸道。」
但其實,不是北京的詩歌圈子太霸道,而是每個時代的詩歌圈子都霸道。
不然怎麼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詩人大多都是死後才出名的。
因為等他們塵歸塵,土歸土時,時代早已更替,他們的詩歌自然也就能被搬上「舞臺」。
可生者,怎麼會預想到死後的世界?
在活著時,他們慢慢地就被殘酷的現實所擊敗了。
曾經吶喊「要有最遙遠的夢想」的海子,亦是如此。
在現實的不斷鞭策下,他心裡的信仰漸漸崩塌了。
儘管他曾寫過: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曾說過:「我來人間一趟,我要看看太陽。」
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在日暮時,臥軌自殺。
在自殺前,海子帶了四本書——《聖經》《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說選》。
有人說:「《聖經》是怕靈魂無法還家,《瓦爾登湖》是讓心靈回歸自然,而《孤筏重洋》則是獨守創作信仰的勇氣。」
若這三本書寓意正確,那麼海子是否有在「靈魂還家」時看見,自己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詩人天才」?
此答案,無從知曉。
八
海子在生前最後一首詩歌中寫道:「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可現實中的他,卻在春天,奔向了死亡。
對於他的自殺,其實至今都有很多爭論。
儘管海子有留下遺言說:「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可世人還是根據自己的臆想隨意猜測他的死亡。
有說他是有「自殺情結」才自殺的,還有說是因為「性格問題」,「榮譽問題」,「愛情創傷」等。
甚至還有人認為,海子是因為修鍊氣功被謀害的,
這一猜想源於海子的其他三封遺書。
西川曾回憶說:「海子前後留有三封遺書。他留給父母的那封遺書寫得最為混亂,其中說到有人要謀害他,要父母為他報仇。」
不過,這些混亂的遺言在最後被歸結於是海子精神分裂時寫下的,因此並不能說那些話是絕對正確的。
在海子的親人朋友們看來,唯有「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這句話是海子清醒時寫下的。
但若說,海子是因為「精神分裂症」而自殺的話,那是大錯特錯。
如西川所說:「海子所在的學校基本上是據此處理海子自殺的事的。但我想,無論是醫生還是中國政法大學校方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海子其人。」
其實,人生在世,對於不了解的事情還是不要隨意評價為好。
海子自殺一事之所以被放大,被「神化」,不就是源於各種各樣的評價?
不過,部分評價也許是源於對他個人的崇拜。
可大多數評價只是因為「人們似乎找不到現成的、恰當的語言來談論海子,人們似乎不知道怎樣給海子定位。於是便有了一些想當然的見解。」
當人類太過想當然時,往往會被現實敲打,海子的人生經歷也算是一個例子。
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詩歌會被現實接受,可在那個時代,他的長詩並沒有被接受。
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愛情會戰勝階級,戰勝世俗,可事實上並沒有。
但並不能說這些就是他自殺的原因。
所以,海子究竟為何自殺?
因為愛情?因為詩歌?因為孤獨?還是種種這些原因疊加起來所造就?
真相無從所知。
人們可以猜設,可以思考,但不能一語斷定。
因為大家都不能算是最了解海子的人。
如西川所言:「海子無論如何不是一個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朋友……我想我們應該對死者有一個切合實際的了解,就像我們對自己所做的那樣。」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生而為人的這25年來,海子一直都是孤獨的,寂寞的。
儘管在他活著時,世界未曾對他溫柔相待。
可他還是留下了足以治癒每個人的詩歌。
以至於,今時今日,每個人都在想他。
文 | 千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