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以夢為馬,15歲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2020-12-15 民國風度

如果有一臺時光機,能回到80年代,是否有人會想回去?

那時的中國,充滿機遇,遍地黃金。

當然,這並不代表80年代是一個輕鬆的年代,時代荊棘依舊叢生。

可若真有一臺時光機,肯定會有這樣一群人,想回到1989年的3月26日,去阻止一個人的死亡。

他們或許是那個人的讀者詩迷,或許是那個人的親朋好友,亦或許,只是不想看著那個人死。

那個人,生於1964年3月24日,死於1989年3月26日。

在自己生辰的兩天後,他獨自坐上了從北京到山海關的火車。

早春三月,萬物復甦,唯有他,走向了死亡,躺在了火車鐵軌上。

看著天空,他四肢舒展,仿佛是在擁抱那遙遠的天際。

遠處傳來火車鳴笛聲,他依舊鎮定地看著遠方,直到身體被碾成兩截。

就這樣,一位叫海子的詩人離開了。

這世界沒有時光機,上演不了回到過去的戲碼,人們只能一邊讀著他的詩,一邊緬懷他。

然而,人人都看過他的詩,卻沒有一人能全面地、透徹地去了解他。

明明每個人都會傾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燦爛前程。

明明所有人都想同他一樣,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可卻沒有人知道,他為何自殺。

1964年的3月24日,海子誕生於安徽懷寧縣的查灣村,原名查海生。

查家世代以農耕為生,到了海子父親查正全這一代後,又改做裁縫生意。

查正全13歲就去老裁縫那當學徒,20多歲就成了當地的金牌裁縫。

不過,海子並沒有跟著父親學裁縫,相反,他非常喜歡讀書,經常讓母親念書給他聽。

比起大字不識幾個的查正全,海子的母親操採菊算是很有文化了。

她本是當地富戶之女,為了嫁給查正全,才放棄優越的生活,與查正全一起開豆腐作坊。

好在,她曾經念過私塾,能夠教海子讀書識字。

不得不說,海子真的是讀書的料,年僅4歲就成了當地人口中的神童。

1979年,15歲的海子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上北大法律系。

這對海子全家甚至全縣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無人不為之祝賀海子。

於海子而言,這自然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他曾說:「北大是所名不虛傳的大學,我在這裡生活、學習得很愉快。」

熱愛詩歌的他,踏進了北大的文學天堂。

可15歲,本該是繼續玩樂的年紀,但海子卻在這時闖入了「大人」的天地。

1979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那時各地大學裡的學生大多都是有了社會經驗的成年人。

而海子,是其中少有的,尚未成年的,不曾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小小少年。

這位小小少年既不善言辭,又不愛交際,只喜歡與自己獨處,沉浸在自己的天地裡。

有人說,天才註定孤獨。

可若是能夠選擇,天才們也不想孤獨。

但他們沒得選擇,被冠上天才頭銜後,就等於無法被理解的人類。

海子便是如此,他曾寫道:「我期望理解和交流。」

可他的期望最後換來的仍是與孤獨的擁抱。

在名為孤獨的這條路上,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只不過,這群同道中人並沒有真正地走進他的世界。

都說一代有一代的文學,而屬於80年代的文學便是詩歌。

那個時候,詩人輩出,像北島、顧城、舒婷,芒克這些人,可以說都是80年代詩壇的代表。

當然,還有著名的北大三詩人:駱一禾,西川,以及海子。

海子與駱一禾,西川都是因詩歌結緣的,三人在北大一同辦刊寫詩,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

其實,在北大許多同學眼中,海子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不會主動與人交流。

這一次他能和駱一禾,西川一同辦刊,不知是因為志趣相投,還是單純地想寫詩。

畢竟,只有在詩歌創作上,海子才會表現出與同齡人相符的激情感。

正如他在《太陽·彌賽亞》中寫的:

1982年,我年剛十八,

胸懷憧憬,背著一個受傷的陌生人,

去尋找天堂,去尋找生命。

可以說,詩歌世界,就是他的天堂。

但是,在海子生前,他的「天堂」仿佛不怎麼歡迎他的加入。

在第一次以海子的筆名發表《亞洲銅》一詩後,海子開始瘋狂地寫作。

他在用他的詩歌向外人傳遞自己的心聲,可收到的反饋卻是「沉默」。

沒有人去欣賞他所寫的作品,也沒有出版社願意登載他的詩。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子所寫的作品是長詩,而非短詩。

雖然80年代是詩歌的年代,可長詩早已不受人追捧,那時的人都愛看短詩。

但偏偏海子最愛的就是長詩,他堅稱:「自己的長詩創作是出於某種巨大野性元素的召喚。」

換句話說便是,他的詩歌信念來源於長詩,而非受人喜愛的短詩。

然而,現實總愛捉弄人。

海子的長詩雖然不被人喜愛,但他的短詩卻得到了許多稱讚,甚至接連被出版社拿去刊載。

這對海子來說,到底是一種肯定,還是一種嘲諷?

自己所熱愛的,追崇的,卻不被大眾接受。

自己不熱衷的,排斥的,卻被大眾接受了。

這仿佛就像是,所有人都在無視他的吶喊,無視他的心聲,強迫他面對殘酷的現實。

可海子拒絕了,他不想接受這樣的現實。

若是沒人聽見他的心聲,那他就繼續大聲吶喊,喊到有人聽見為止。

對於他這樣有夢想的人來說,妥協就是一種懦夫式行為。

因此,尚未栽過許多跟頭的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人會欣賞他的長詩。

他曾說,流浪、愛情、生存是他的三次受難。

可若真細究起來,他這一生何不是一直在受難?

自離開家以來,他便一直在流浪。

他的身心與靈魂都在流浪,四處尋覓能夠棲息的場所。

至於愛情,則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擊。

1984年,海子在學校的分配下,去到中國政法大學教書。

由於被分配到的校區在昌平,20歲的他不得不再一次獨自啟程,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到了昌平後,海子仍然在堅持寫長詩,出版社不刊載,那他就自費列印詩集。

可那年代,自費出版並不容易,需要花費很多錢。

這對出身農村的海子而言,更是一筆大開銷。

但為了讓世人看到自己的心血,海子硬是咬著牙省吃省喝,存下經費去出版詩集。

駱一禾知曉此事後,還評價道:「海子是個傻弟弟。」

明明可以靠寫短詩賺錢,可他偏不,硬是堅持寫長詩。

明明可以找途徑找人脈去出版詩集,他卻不這樣做,愣是自己解決了一切。

這樣的他,確實很傻,可也很強大,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堅守在創作道路上。

但是,強大的他,卻在愛情這條路上受到了打擊。

在教書期間,海子邂逅了自己的初戀——他的學生。

雖然是學生,但據說,那位女生渾身都「洋溢著一種熱烈,成熟的氣質。」

在海子詢問學生們喜歡哪些詩人時,那位女生還主動站起來回答:「海子。」

剎那間,海子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痒痒的,怦怦直跳。

很快,兩人便走在了一起,一同沉浸在詩意般的愛河裡。

常言道,愛會造就詩人,此話確實不假。

在談戀愛期間,海子的創作靈感可謂是源源不斷,他一連寫下了《你的手》《夏天》《歷史》等詩。

然而,有的愛情在現實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圖 | 海子中學時期

他是農家子弟,在階級面前,沒有地位。

雖然海子與那名學生處得很好,可若是想發展為婚姻,那一切就不會那樣順利了。

在得知兩人戀情後,那名女生的家人紛紛出面反對。

反對理由當然就是海子的出身,以及他那收入甚微的工作,還有換不來錢的詩歌。

海子其實心裡很清楚,自己的戀人出身很好,家裡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看不起自己是正常的。

可他還是相信,他們兩個人的愛情不會敗給現實。

然而,這只是他一方的相信。

於1986年10月,兩人分手。

慘遭失戀後,海子寫下《淚水》:

在十月的最後一夜

窮孩子夜裡提燈還家

淚流滿面

一切死於中途

在遠離故鄉的小鎮上

……

在十月的最後一夜

我從此不再寫你

其實,他不是不知道,門當戶對是他那個年代所推崇的。

可於他而言,愛情就和他的詩歌一樣,是不會被現實影響到的。

剛好,現實給了他一巴掌。

諷刺的是,海子的初戀在與他分手後不久就遠嫁海外。

後來因為婚姻不順就再次與海子聯繫,讓他誤以為兩人有複合的可能性。

結果,在海子鼓足勇氣想和她重新在一起時,對方又拒絕了。

不過,據說這一次海子並沒有像第一次失戀那樣受傷。

而且,過後他反而是開始心悅一個同為詩人的有夫之婦,還為對方寫下一首詩: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當然,他的愛意肯定是不被接受的,畢竟對方已有家庭。

可海子不甘心,依舊死纏爛打,他的好友曾回憶道:「他撒著酒瘋追去,結果被趕了出來。」

慢慢的,海子開始感到心累。

他每次都是用心去愛一個人,可每次,都是失敗。

而他的詩歌生涯,也同樣如此。

據說,海子曾去一家酒館同老闆說:「我可以給你朗誦一首詩,你能給我酒喝嗎?」

可老闆卻嫌棄道:「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不要朗誦你的詩了。」

普通人的一句「不要」,對於有著一顆敏感的心的海子來說,算是莫大的傷害了。

放眼如今這世道,誰人不知海子?

哪個文藝青年不想聽海子朗誦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可在海子那時代,他的朗誦卻遭人嫌棄。

這於他而言,該是多大的嘲諷?多大的惋惜?

他不過是生得早了些,死得也早了些,以至於沒能親耳聽見現在的人對他的喜愛。

但若是,海子的詩歌是出現在90年代,或是出現在今時今日,是否還會有人會去欣賞他的詩歌?

在《楓》這首詩歌中,他寫道:「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山高水遠,路遠馬亡。」

儘管前路漫漫,夢想遙不可及,他也仍在堅持。

為了尋找心中的詩歌,海子開始四處旅遊。

他走出昌平,從四川啟程,以西藏為終點,開始他的流浪。

在旅遊中途,他也有過幾次「停站」,然後將精力放在看書寫詩上。

據說,在他去世前,他用了7年時間寫了近200萬字的詩歌。

而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集中精神,海子還修煉了氣功。

在1988年年底,海子還想過辭掉教書的工作,一心寫詩。

可他的家人並不支持他這種行為,畢竟教師一職是鐵飯碗。

至於詩歌,那時海子所寫的大多作品還是長詩,仍不被世人和出版商喜愛。

對此,海子也曾抱怨道:「北京的詩歌圈子真有些霸道。」

但其實,不是北京的詩歌圈子太霸道,而是每個時代的詩歌圈子都霸道。

不然怎麼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詩人大多都是死後才出名的。

因為等他們塵歸塵,土歸土時,時代早已更替,他們的詩歌自然也就能被搬上「舞臺」。

可生者,怎麼會預想到死後的世界?

在活著時,他們慢慢地就被殘酷的現實所擊敗了。

曾經吶喊「要有最遙遠的夢想」的海子,亦是如此。

在現實的不斷鞭策下,他心裡的信仰漸漸崩塌了。

儘管他曾寫過: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曾說過:「我來人間一趟,我要看看太陽。」

可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在日暮時,臥軌自殺。

在自殺前,海子帶了四本書——《聖經》《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說選》。

有人說:「《聖經》是怕靈魂無法還家,《瓦爾登湖》是讓心靈回歸自然,而《孤筏重洋》則是獨守創作信仰的勇氣。」

若這三本書寓意正確,那麼海子是否有在「靈魂還家」時看見,自己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詩人天才」?

此答案,無從知曉。

海子在生前最後一首詩歌中寫道:「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可現實中的他,卻在春天,奔向了死亡。

對於他的自殺,其實至今都有很多爭論。

儘管海子有留下遺言說:「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可世人還是根據自己的臆想隨意猜測他的死亡。

有說他是有「自殺情結」才自殺的,還有說是因為「性格問題」,「榮譽問題」,「愛情創傷」等。

甚至還有人認為,海子是因為修鍊氣功被謀害的,

這一猜想源於海子的其他三封遺書。

西川曾回憶說:「海子前後留有三封遺書。他留給父母的那封遺書寫得最為混亂,其中說到有人要謀害他,要父母為他報仇。」

不過,這些混亂的遺言在最後被歸結於是海子精神分裂時寫下的,因此並不能說那些話是絕對正確的。

在海子的親人朋友們看來,唯有「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這句話是海子清醒時寫下的。

但若說,海子是因為「精神分裂症」而自殺的話,那是大錯特錯。

如西川所說:「海子所在的學校基本上是據此處理海子自殺的事的。但我想,無論是醫生還是中國政法大學校方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地了解海子其人。」

其實,人生在世,對於不了解的事情還是不要隨意評價為好。

海子自殺一事之所以被放大,被「神化」,不就是源於各種各樣的評價?

不過,部分評價也許是源於對他個人的崇拜。

可大多數評價只是因為「人們似乎找不到現成的、恰當的語言來談論海子,人們似乎不知道怎樣給海子定位。於是便有了一些想當然的見解。」

當人類太過想當然時,往往會被現實敲打,海子的人生經歷也算是一個例子。

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詩歌會被現實接受,可在那個時代,他的長詩並沒有被接受。

他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愛情會戰勝階級,戰勝世俗,可事實上並沒有。

但並不能說這些就是他自殺的原因。

所以,海子究竟為何自殺?

因為愛情?因為詩歌?因為孤獨?還是種種這些原因疊加起來所造就?

真相無從所知。

人們可以猜設,可以思考,但不能一語斷定。

因為大家都不能算是最了解海子的人。

如西川所言:「海子無論如何不是一個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朋友……我想我們應該對死者有一個切合實際的了解,就像我們對自己所做的那樣。」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生而為人的這25年來,海子一直都是孤獨的,寂寞的。

儘管在他活著時,世界未曾對他溫柔相待。

可他還是留下了足以治癒每個人的詩歌。

以至於,今時今日,每個人都在想他。

文 | 千拾

相關焦點

  •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為什麼臥軌自殺
    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雖然懵懵懂懂,也不太清楚這句詩所指的準確含義,但心生喜歡,覺得它有一種莫名的美。後來找到了這首詩,再後來,就想了解這詩的主人。卻料想不到,寫下如此陽光溫暖詩歌的詩人卻臥軌自殺了,便不由得為這位偉大的詩人感到可惜。
  • 是瘋子還是天使,15歲考上北大,25歲臥軌,是什麼讓他迷失自我
    第一次知道海子,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當時的課本上有一篇他寫的現代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歌描寫了詩人對質樸純真生活的嚮往,和對人對物的美好祝願。很難相信,這是海子臥軌前兩個月寫的一首詩。海子,原名查海生,1965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查灣春。在他15歲的時候,考上了北大的法律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是查海生的筆名,海子的原名查海生,可能是因為海子出生在海邊。
  • 詩人海子:塵世的幸福與我無關,春暖花開留給陌生人
    1991年1月,三毛因子宮內膜增生住院治療,4日凌晨,她用絲襪在病房內上吊自殺。有人曾經說:這世界上,用絲襪自殺的女人,也就只有三毛了吧?即使是死,她也要賦予世人最美的想像。對海子來說,他的一生只有詩歌。他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他對當下生命狀態的感受,真實而殘酷。02海子的難堪海子出生於1964年3月24日,原名為查海生,海子是他的筆名。海子15歲就已經考入北大法律系,用現在的話說,海子在當年是妥妥的學霸。但,這個學霸小時候,過得並不快樂。
  • 北大4劍客:臥軌海子、慘死一禾、瘋癲老木和收拾殘局的西川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八十年代初期,隨著北島、舒婷、顧城等朦朧派詩人大火,北大校園裡也掀起了一股寫詩浪潮。海子的突然離世,學校陷入輿論漩渦,父母幾經崩潰絕望。 好友西川和駱一禾不得不強忍悲痛,幫助二老料理所有事宜。他們分工兩頭,西川留在北京為海子家人募捐。駱一禾去山海關料理海子的後事。海子在自殺前寫下6封遺書,其中一封就是寫給駱一禾的。
  • 海子這些詩不僅溫暖了千萬人的心,還讓人念念不忘
    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詩歌的熱愛與瘋狂是你想像不到的。北島、海子、顧城、海子,也許他們已經不再被這個時代所熟悉,但是卻代表了一個時代。當年北大三劍客之一的西川: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
  • 13歲讀北大的天才女孩田曉菲,赴美留學後,入美籍嫁了53歲美國人
    海子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詩人,他寫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透著一種純粹的美感,當年海子也是年僅15歲考入了北大,而今天講的這位13歲就被北大錄取的神童,曾和海子有過交集。
  • 4歲寫詩,13歲上北大的才女田曉菲,28歲嫁給了53歲美國人
    北大建校90周年的前夕,16歲的田曉菲此時已經是一名大三的學生了,她懷著激動的心情在北大全體師生前進行了演講,並創作了文學作品《十三歲的際遇》,表達了在北大學習生活這三年來,
  • 海子決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歲,賈宏聲22歲
    在座的幾十位詩人你看我我看你,沒人說話。大家都知道,這種場合第一個站出來肯定會挨批評。可社會活動經驗幾乎為零的海子卻不知道,第一個站出來成了槍把子。有人直接當面批評他的長詩一無是處。而海子最看重的,不是他廣為流傳的短詩,比如代表作《亞洲銅》,而恰恰就是長詩。這種批評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不舒服幾天也就過去了,但海子一直到死都沒人擺脫這種恥辱。他找好友喝酒,一喝就是一整瓶白的,醉了就開始倒內心的苦水。
  • 21年了,你明白13歲北大才女,為何嫁給52歲美國老頭了嗎?
    13歲就上了北大,28歲就嫁給了一個53歲的美國老頭,35歲就成為了哈佛備受矚目的教授。 ...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發現新的大陸,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 天才詩人海子為何臥軌自殺?(總結篇2)
    海子的最後一封遺書:「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這個一生寫了那麼多直擊人心的文字的天才詩人,不知道是否曾想過自己最後寫下的文字竟是這般。極力撇清任何人的干係,將一切緣由歸結於自我。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魂之苦,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我想,越過生活的鴻溝,他已到達理想的彼岸,成為了那個世界的太陽。獨一無二,無可替代,毋庸置疑。
  • 海子最感人的七首詩歌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
  • 重溫經典詩歌|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
    他為世人描繪了世間最幸福精彩的圖畫,教會世人怎麼奮不顧身去擁抱光明,嚮往快樂和自由。然而,那樣純潔的詩人,卻選擇在最絢爛的時刻像煙火般猝然長逝。 今天帶來的這首海子的《祖國(或以夢為馬)》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詩,體現了海子對光明的追求與信仰,幾乎涵蓋了海子詩歌中所有重要的思想。海子生活在物慾高漲,正在淹沒的時代裡。
  • 海子為何會選擇臥軌?他死後,摯友為他整理完詩稿後也離開人世
    以自殺方式逃避痛苦的藝術家 我們都知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怎麼可能不經歷一些苦難呢?但我們要想得到成長,苦難其實是必備的,只有經過苦難,經過挫折,我們才能夠得到成長,才能夠以更飽滿的情緒去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 那些因抑鬱症自殺的作家和詩人
    因此,有關專家估計實際自殺人數大大高於這個數字。科學地預測是,有自殺心理的人要高於已經自殺的人的8倍以上。這其中,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表明:全球患有抑鬱症的自殺率高達15%。而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因抑鬱而死的比例似乎要更大一些。
  •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出自海子的《以夢為馬》。「以夢為馬」指把自己的夢想作為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馬,在這裡是指動力,亦有希望的意思。以馬這種強健美好的動物作為希望的載體,承載內心的理念和夢想,為未來的人生提供內在支持。
  •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以夢為馬,醫者以食為藥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也願將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靜的家園。」
  • 他寫了最具神性的詩歌,他愛的女人都和他錯過,25歲他離開了世界
    雖然他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25歲,但是他已經寫出了世間最傑出的詩行。他,就是海子。海子是地道的農家子弟,農村生活的艱苦和貧困,使得海子從小就明白,只有發奮讀書,才能離開那世代生活的鄉村,才能到更廣闊的世界裡,尋找光明。15歲那年,海子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成為當地少有的進入中國最高學府的大學生。
  • 每年三月,海子常新,海子你在大海茫茫,把詩留給了春天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一層層白雲覆蓋著/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塊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 海子:生前無聞死後名,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德令哈|百家故事
    摘要:本文以海子的名詩《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為切入點,細述德令哈的前世今生,又穿插敘述海子生命中的三段戀情,以及最終臥軌自殺的悲劇人生。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讀海子詩之前,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德令哈的地方,然後在讀完海子詩之後,又一定主觀認定,德令哈,那個荒涼多雨的城市,一定是世界上,最憂傷的地方。德令哈。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這麼出名,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提它的作者
    在現當代詩壇,有些詩人是很多人不忍心提起的,比如海子和三毛。31年前,年僅25歲的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他的遺書是「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讓無數詩詞迷扼腕。29年前,48歲的三毛在醫院用尼龍襪自縊身亡,沒給粉絲和家人留下隻言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