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田曉菲,想必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可提及她的輝煌履歷,卻讓人不由得感慨萬千。
13歲就上了北大,28歲就嫁給了一個53歲的美國老頭,35歲就成為了哈佛備受矚目的教授。
作為中國頂級的高等學府,素來都不乏智商超高的少年英才,比如:
15就考進北京大學法律系的査海生,也就是當時聞名一時的著名青年詩人海子,憑藉其鮮活的個人風採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
還沒等海子的名頭過去,第二年北大就迎來了一個13歲的天津女孩兒,引起詩歌創作獲獎併集結出版,而被北京大學的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給破格錄取。
她就是田曉菲,影響了許多青年學子的勵志楷模。
4歲開始寫詩,創作出了很多令人稱奇的優秀作品,童年時期,她就先後出版了5部詩集,近而也引發了北京大學教授們的廣泛關注。
就此,也為她直接從初中跳到北大奠定了基礎,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她也成為了令莘莘學子望而卻步的天之嬌女。
進入北大之後,田曉菲的創作才華得到了全面的釋放,與此同時,她的各學科成績也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猛烈勢頭。
大三那年,碰巧趕上北大90周年校慶,她還專門為此創作了一篇名為《十三歲的際遇》的作品:
「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太多,太多......我沒有忘記我的誓言,我渴望發現新的大陸,渴望從海洋深處為你,北大,擷取最燦爛的珍珠」。
這篇文章據說在後來,還被選入了國內中學的課本當中,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田曉菲少年時代的知名代表作之一。
優秀的人總是會發光的,身為前輩的海子也已經默默關注了她很久,田曉菲還曾拿著自己創作的作品去找過海子一同交流,海子也曾鼓勵她說:
「要是你能一直堅持下去,你一定會是一個很偉大的詩人!」
聽了海子鼓勵之後的田曉菲,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靈感迸發,寫出了很多非常不錯的文稿,心想著還能聽聽海子的意見。
奈何,讓她始料未及的是,1989年的時候,外界傳出了海子臥軌自殺的消息。很長一段時間裡,她再沒有提起過筆。
傷心之餘她最困頓的是,一個曾經鼓勵過自己的要堅持下去的詩人,為何卻讓自己的人生半途而廢?於是,田曉菲陷入了深深地的人生思考。
海子去世兩年之後,田曉菲那年20歲,仍舊沒有追尋到人生的價值,於是她便萌生了遠赴美國留學的想法,很快她就爭取來了到哈佛文學系攻讀博士的機會。
可能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哈佛之旅徹徹底底改變了她一生的軌跡。
她成了我門口中的美籍華人,為了能在異國他鄉找到一份感情的歸宿,她找了一個比自己整整大了25歲的老公。
這個只比父親小了幾歲的男人,是她在哈佛深造時的導師——史蒂芬·歐文(中文名叫宇文所安)。
老少戀本就是一個讓人嗤之以鼻的話題,更別說在這段婚姻裡還摻雜了跨國因素,所以田曉菲的這一決定並沒有得到內地民眾的支持。
「北大發掘了你、培養了你,而你卻衣袖一揮,投向了大洋彼岸?」
隨著這樣的質疑之聲越來越多,曾經的那個勵志女青年,也因為這段異類婚姻,而在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這樣的結局,我們並不意外,因為她在16歲時寫下《十三歲的際遇》那刻,就已經在作品中埋下了伏筆:「北大,總有那麼一天,我也會離你而去......」
由師生關係漸入佳境的這段婚姻,並未讓田曉菲的成長止步不前,反而讓她在1998年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博士生,1999元旦便與之結婚了。
從哈佛畢業之後,她也得到了一份待遇及薪資非常不錯的工作單位——科蓋德大學東亞系客座助理教授。
事業與愛情雙收的田曉菲,於2006年她35歲那年,正式成為了哈佛大學的教授,就此,也宣示著自己徹底在美國扎了根。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農村初級中學老師,還是民辦老師轉正的,大女兒考上了南京大學時候,那是人人羨慕,教女有方。他女兒在南大的時候,遇到了一位美國留學生,相戀,結婚,去了美國。
她丈夫出身美國一個普通家庭,也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住的房子是她婆婆的,但是要付租金,孩子也是自己帶,有時候自己出去工作,用繩子把孩子拴在桌子上。
按說在中國她也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南大博士畢業,前途不可限量,找對象,那人品,職業,家庭在中國一定是出類拔萃的,或許於她而言美國人才是真愛吧!
福禍自知,但自她嫁給外國人,離開中國的那一天開始,對於她的父母來講,都會非常不舍,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再回到田曉菲遠嫁美國這件事情上,現如今的田曉菲,早已是年近半百之人,算起來她跟這個美國丈夫也已經相守了20餘年,考慮到丈夫上了年紀並不具備生孩子的條件,所以迄今沒有一兒半女。
或許這段曾被大家所詬病的跨國婚姻,其實也並非外界傳言那般不堪不是嗎?雖說如今的她已不再是那個妙齡少女,但我們也不能僅僅因為她添了幾分白頭髮,沒有選擇跟宇文所安生個孩子我們就斷定她的婚姻不幸福不是嗎?
只是不知道,她有沒有在某一刻裡,突然後悔過自己當初做的那個選擇呢?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