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此話不假,身處江湖,首要的必備技能就是察言觀色、懂得看人。比如看那廝面相兇惡、滿臉橫肉,一看就是不好惹的人。
結果這個不好惹的人看你一臉和善,他就覺得你是一個很好惹的人,於是大搖大擺走到你面前掀桌子、擼袖子就要挑事。這個時候,你怎麼辦?
有人說:好漢不吃眼前虧,溜之大吉才是上策。但相信更多的人會選擇站住腳跟,挺起胸膛,該理論理論,該動手動手。
為什麼?因為這是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祖訓:「不惹事、不怕事」,如此才能讓他人覺得你不好惹。
當然,「不好惹」體現在很多方面,一般來說會有三個特徵,「老實人」不妨一看。
一、看似老實,卻暗藏鋒芒
老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鋒芒畢露,必遭人忌恨,心胸狹隘之人在這世間實在太多,人本就無完人,是可以理解的。
自古以來,「中庸之道」便深入人心。何為「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不知忌憚的人,不知中庸。換句話說,不懂得老實做人的人,是無法理解儒家中庸之道的。
固然你很有才能,業務能力非常出眾,可是人與人交往,不僅僅要看成績,更要看說話技巧,尤其是在跟上級領導說話的時候。
說話不經過大腦,滿口以自我為中心,哪怕領導起初再欣賞你,恐怕也沒有寬闊的心胸能容納得下你。
人要活著,首先要實事求是,我們需要明確的認識到我們的前途在哪裡?掌握在誰的手裡?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要有哪些途徑?要得到這些途徑,我們需要達到什麼層次?
以此類推,推己及人,再落到實處。
簡單來說,想要在公司裡爬到更高的位置,只靠突出的業務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交際能力,需要廣泛的朋友圈,如此就要收起自己的鋒芒畢露,懂得做一個看似老實的人,懂得中庸。
能做到這一步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也是最不好惹的人。因為老實人的反擊總會出其不意,讓你防不勝防。而且老實人一旦動手,就絕非小打小鬧,必然死磕到底。
二、看似沉默,卻敢於發聲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是魯迅先生在目睹了五四運動中,學生代表們在軍閥政府前抗議卻慘遭槍擊後,發出的悲愴之詞。
外國列強入駐中國之前,那哪個讀書人不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可是真正到了國家危亡的關頭,尤其是那個黑暗的年代,中國有人膽敢站出來說要趕走列強,護衛中國主權嗎?
有,比如早期的孫中山。只可惜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回應,整個國家處在一種異常的沉默中。
國內軍閥忙著各自混戰,「管他什麼國家主權,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一思想是有憑可依的,因為古代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比如,元朝末年沒有誰說先把這些蠻子趕出中國,而是先忙著自己爭奪地盤,把對方兼併完成之後,再將元朝餘孽趕出中土。
在歷史學中,這是典型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狹隘性」。如果任由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會怎麼樣?還會有今天的中國嗎?顯然不會。
所以,就需要有人發聲,好在不論任何時候,在中國,看似沉默卻敢於發聲的人一直都有。
封建時代,有史官為求一個「真」字,寧可被誅九族。近代政府不敢與列強抗衡,但是國民敢,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血液一經點燃便無法熄滅。
故而在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好惹的國家之一。
同樣,生而為人,有時候沉默是需要的,但是倘若突破了自己的底線,該行動時不要猶豫,不要忘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驕傲與自信。
三、看似糊塗,卻精明處事
鄭板橋曾提筆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大字,而鄭板橋的一生,沒有人害他不,也似乎也沒有人很喜歡他。正因如此,鄭板橋得以善始善終,光榮退休。
糊塗是一種假象,是用來迷惑他人用的,給他人營造自己無害的感覺。一來可以讓自己更加安全,少了很多麻煩,二來也方便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
精明從來都不是放在臉上的,而是要隱藏起來,方可出奇制勝。
結語
抗日名將傅作義說:「不惹事,不怕事,不說硬話,不做軟事」,一個人身上有這3個特質,往往是成功的開始。
我們謹守對人之禮儀,不惹事,但若真遇到事了或者事情找上自己,那咱們也不能怕事。對此,各位看官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