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何安安
近期,「藝術對話空間系列論壇」第二期在北京寶隆藝術區上方美術館開啟,這一論壇旨在為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當代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等搭建一個跨領域交流與對話平臺。本期論壇聚焦動態藝術,藝術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數字藝術與空間等話題。
在主題演講環節,全國城市雕塑指導委員會藝委會副主任,天津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景育民就「中國當代動態藝術視界」展開了深入探討,表達了動態藝術在當下的呈現和整體面貌;度聯體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藝術家程大鵬,陶磊建築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陶磊,北京意地築作裝飾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設計總監連志明,藝術家田曉磊分別以「可樂城市」、「重回自然」、「空間的藝術」和「數字藝術與空間建構」為題進行了現場分享和討論。
12月12日,「藝術對話空間系列論壇」第二期現場。
可樂正是對泡沫城市的一種解釋
作為中國公共藝術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景育民就中國當代動態藝術視界這一話題展開了探討。動態雕塑(裝置)源起於何時呢?景育民介紹說,西方動態雕塑(mobiles)的概念與形式的發生始於上世紀初,而中國則產生於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在此之前,雖然中國在三國時期已有「木牛流馬」,而達文西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有關於「飛行器」的研究,但這些都不是關於動態藝術的思考。景育民指出,作為公共藝術應用形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動態雕塑(裝置)從本體藝術特徵以及背後所輻射的時代語境,具有鮮明的當代性、社會性與獨特性。
亞歷山大·考爾德(美),《金魚缸》(1929)。這件作品已經擁有動態藝術的概念。
在景育民看來,中國當代動態雕塑(裝置)的興起與當代後工業社會獨特的人文語境密不可分,「超自然狀態以及量子糾纏、智能化時代、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等因素催生了對於未知領域的再認識,使得人們重新敬畏自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成為戶外動態雕塑(裝置)生成的理由。」與傳統雕塑注重形態、材料等傳統類型化表述不同,當代動態藝術滿足了當代公共藝術注重創新性、多樣性、體驗式審美的訴求。
PC遊戲「大樂園」(2019年)。藝術家創造了一個「樂園」,玩家是一個無臉的角色,他可以在裡面探險,遊戲。遊戲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一切都可以互動,玩家可以進入10個遊戲項目中體驗不同的遊戲,每個空間都不相同,玩家扮演一個「自由」的囚徒。
那麼,動態藝術究竟是技術還是藝術呢?景育民說:「技術還是藝術」的思辨,正是藝術界一個倍受關注與探討的話題,「動態雕塑(裝置)的出現,正是傳統雕塑藝術在當今社會時代流變中的自我更新與突破。這種新技術、新手段,前所未有的拓展了雕塑的維度,衍生出由靜止到動態、由獨立到互動的新觀念、新形態。」
電力能源作品《羽》(2012年)。景育民作品。
空間藝術家程大鵬以「可樂城市」為題,分享了其在建築和當代藝術的跨界實踐。2012年,程大鵬在今日美術館進行了一場名為「可樂樂園」的個人展覽,其中展出的最大裝置就是《可樂樂園》,這一作品描述了人的微觀的心理感受,以及與城市之間互動的一個狀態。之所以命名為《可樂樂園》,程大鵬說,因為在當時,可樂正是對泡沫城市的一種解釋,因為可樂裡有很多泡沫,是甜的,喝起來很愉快,而這件作品,正是對當時的一個反思。
大型裝置作品《失重》。程大鵬作品。一具長達60米的銀灰色「鯨魚骸骨」在離地8米的空中釋放。
樹木本身就是我要追求的建築
作為一位頗為關注建築與當下、與自然關係,注重建築本土文化性的建築師,陶磊以《重回自然》為題,分享了建築師應該如何去看待自然,回應自然問題。陶磊表示,在人類之初,人類其實就生存於自然之中,但那個時候,人類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躲避自然。但在進入今天,快速城市化以後,我們需要反思人類與自然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高密度居住,讓很多人越來越遠離自然,尤其是對於更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接觸到自然。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我們需要去面對的問題:如何重回自然?在陶磊看來,這也是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陶磊以作品《空園》和正在建設的南京園藝博覽園中的一個服務性驛站花色驛站為例,闡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建築跟自然的關係。空園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建築,看上去好像也和城市沒有多大關係。但事實上,空園這件作品,位於佛山市千燈湖公園,這是一個城市中央的公園。之所以創作這件作品,是因為他和另一位創作者吳笛笛希望,在司空見慣的大公園裡面,做一個空虛之地,一片淨土,回應或者提出反思,今天城市在高密度的情況下對人們的壓迫,「我們需要重新釋放一下自己。」
花色驛站位於一塊微坡的場地上,設計通過八塊適應不同功能的體量的圍合,形成了共享的中心水庭和發散延伸向坡地的水平空間。
作為一件裝置藝術作品,陶磊選擇用混凝土來進行這種表達,一方面是因為他作為一名建築師,對於這種材料的熟悉;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混凝土,來建立作品與主題的相關性。這件作品由許多建築語言構成,有入口和牆體,但沒有頂,因此它並非一座建築,「它需要跟樹木結合,因為樹木本身就是我要追求的建築,或者構築物相互比較融洽的關係。」陶磊說,因為樹木的存在,所以建築物要跟樹發生一些密切關係。
空園的空間底部注滿了清水。
大自然沒有風格,但是大自然非常有情感
那麼,自然主義在空間設計中又有哪些應用和實踐呢?連志明的分享由此展開。連志明介紹,現代主義設計可以一直追溯到荷蘭風格派蒙德裡安的作品,在蒙德裡安看來,世界萬物都可以用點線面三原色概括。
風格派從一開始就追求藝術的"抽象和簡化"。藝術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是:簡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藝術元素。因而,平面、直線、矩形成為藝術中的支柱,色彩亦減至紅黃藍三原色及黑白灰三色。藝術以足夠的明確、秩序和簡潔建立起精確嚴格且自足完善的幾何風格。
至上世紀三十年代,風格派採用這種思維方式,展開了一系列建築和室內空間設計,這種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至今仍然可以在現在國內的精裝房中找到。當下社會高速發展,智慧科技是一種趨勢,作為中國人,應該如何回應這樣一種方式?連志明認為,自然是特別重要的手段。
草原上的五頂帳篷內景。
自然的風格是什麼呢?在這裡,連志明的答案是,大自然沒有風格,但是大自然非常有情感。從1988年中國住房制度改革到今天,中國人居空間設計發展經歷了許多變化,那麼,未來第四次居住升級會是什麼樣的?連志明回答,應該是自然跟情感化的空間,而空間是聯結人與天地的容器。中國人在城鎮化之後,要開始思考如何回到自然,而連志明認為,自然主義可以去回應未來的智慧科技發展。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張進
校對丨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