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曾「住著」一個漫威英雄,我們曾經夢想著要成為一代偉人,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幻想著要拯救世界,改變人類文明。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生活面前我們終將敗給現實,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生活經歷的不斷豐富,他們找到了生活的規律和訣竅,面對殘酷的現實挺過來了,越長大越自信;而有的人沒能挺過來,越長大越自卑。
1.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
①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及時修復,不久後別的窗戶就會相繼被打破;一面牆被貼上小廣告,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整面牆全是小廣告。
破窗效應指出,如果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去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一條街道出現一塊紙屑,如果沒有及時掃除,很快這條街道丟滿了垃圾。
同樣,一個人受到挫折,如果沒有及時地修復內心,重新振作起來,很快就會被別的困難壓身導致一蹶不振,全身充滿了負面能量,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成,產生自卑心理。
②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
心理學家曾做過電擊狗的實驗,將狗關進鐵籠裡,並把門打開。只要狗想逃跑就施以電擊,狗當即被電趴倒在鐵籠裡。重複數次電擊後,狗不再想逃跑,只好無奈地趴在原地不動。
同樣,當人頻繁受到打擊和重創,總是被現實擊垮時,就產生了什麼事都做不成的極度消極心理,一蹶不振。
尤其是成了家有了孩子後,承受不住屢次失敗帶來的打擊和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人越大,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是更加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產生自卑心理。
③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
來源於籃球運動,如果一個球員連續命中,一般都會被大家認為「手感好」,更願意把球傳給他,可他卻不一定投進。僅憑一時的錯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就採取行動。
同理,當我們運氣好時,就覺得做什麼事都會順利;當我們不順時,就覺得喝個涼水都塞牙;
當我們連續成功時,就覺得還會成功;當我們連續遭到挫折和失敗時,會認為還會繼續失敗和倒黴下去,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2.改變越長大越自卑的兩個方法?
①改變認知偏差
改變越長大越自卑的現狀,首先要改變我們的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人生苦短,不如意十之八九,暫時的失意和失敗並不代表我們以後做什麼事都會失敗。而這些失敗不過是為我們的成功積累經驗和做鋪墊。
就像竹子一樣,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高了3釐米,如果是我們,應該早就放棄了。
可是到了第5年,竹子每天以30釐米的速度向外生長,僅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長到15米高。
事實上竹子前四年在拼命的紮根吸收養分,他的根長達幾百米。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個漫長磨練的過程。
有的人堅持了下來,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自信;有的人則從中途放棄了,變得越來越自卑。
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黑暗和磨難,才能見到陽光,就像蘑菇一樣。
蘑菇效應(Mushrooms effect)
蘑菇生長在陰暗的角落裡,沒有陽光,也沒有養分,只能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被人們關注和重視,此時也享受到了陽光的沐浴。
當我們站不起來、想放棄的時候,想想竹子、蘑菇,想想那些比我們更慘還不願意放棄的可愛的人們;
再想想那些比我們厲害,仍然比我們更加努力的人,跌倒了再爬起來,越挫越勇。
②及時走出來
當我們遇到挫折後,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及時走出來,避免陷入「破窗效應」怪圈。
暗示自己能行,一定能做到。不要小瞧了暗示的力量,積極的暗示能帶來積極的結果,消極的暗示只會帶來聽之任之,一蹶不振的局面。
願每一個為夢想努力奮鬥,而不輕言放棄的可愛的人們,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總結:
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
破窗效應;習得性無助;熱手效應。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改變認知偏差,像竹子和蘑菇一樣堅強;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的力量,及時走出來。心理學術語:破窗效應、習得性無助、熱手效應、認知偏差、蘑菇效應、自我暗示;
參考資料:《心理學與生活》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