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越長大越自卑怎麼辦?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2021-01-09 黃式情商

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曾「住著」一個漫威英雄,我們曾經夢想著要成為一代偉人,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幻想著要拯救世界,改變人類文明。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生活面前我們終將敗給現實,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生活經歷的不斷豐富,他們找到了生活的規律和訣竅,面對殘酷的現實挺過來了,越長大越自信;而有的人沒能挺過來,越長大越自卑。

1.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

①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及時修復,不久後別的窗戶就會相繼被打破;一面牆被貼上小廣告,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整面牆全是小廣告。

破窗效應指出,如果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去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一條街道出現一塊紙屑,如果沒有及時掃除,很快這條街道丟滿了垃圾。

同樣,一個人受到挫折,如果沒有及時地修復內心,重新振作起來,很快就會被別的困難壓身導致一蹶不振,全身充滿了負面能量,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成,產生自卑心理。

②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

心理學家曾做過電擊狗的實驗,將狗關進鐵籠裡,並把門打開。只要狗想逃跑就施以電擊,狗當即被電趴倒在鐵籠裡。重複數次電擊後,狗不再想逃跑,只好無奈地趴在原地不動。

同樣,當人頻繁受到打擊和重創,總是被現實擊垮時,就產生了什麼事都做不成的極度消極心理,一蹶不振。

尤其是成了家有了孩子後,承受不住屢次失敗帶來的打擊和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人越大,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是更加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產生自卑心理。

③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

來源於籃球運動,如果一個球員連續命中,一般都會被大家認為「手感好」,更願意把球傳給他,可他卻不一定投進。僅憑一時的錯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就採取行動。

同理,當我們運氣好時,就覺得做什麼事都會順利;當我們不順時,就覺得喝個涼水都塞牙;

當我們連續成功時,就覺得還會成功;當我們連續遭到挫折和失敗時,會認為還會繼續失敗和倒黴下去,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2.改變越長大越自卑的兩個方法?

①改變認知偏差

改變越長大越自卑的現狀,首先要改變我們的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人生苦短,不如意十之八九,暫時的失意和失敗並不代表我們以後做什麼事都會失敗。而這些失敗不過是為我們的成功積累經驗和做鋪墊。

就像竹子一樣,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高了3釐米,如果是我們,應該早就放棄了。

可是到了第5年,竹子每天以30釐米的速度向外生長,僅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就長到15米高。

事實上竹子前四年在拼命的紮根吸收養分,他的根長達幾百米。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個漫長磨練的過程。

有的人堅持了下來,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自信;有的人則從中途放棄了,變得越來越自卑。

每個人都要經歷一段黑暗和磨難,才能見到陽光,就像蘑菇一樣。

蘑菇效應(Mushrooms effect)

蘑菇生長在陰暗的角落裡,沒有陽光,也沒有養分,只能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被人們關注和重視,此時也享受到了陽光的沐浴。

當我們站不起來、想放棄的時候,想想竹子、蘑菇,想想那些比我們更慘還不願意放棄的可愛的人們;

再想想那些比我們厲害,仍然比我們更加努力的人,跌倒了再爬起來,越挫越勇。

②及時走出來

當我們遇到挫折後,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及時走出來,避免陷入「破窗效應」怪圈。

暗示自己能行,一定能做到。不要小瞧了暗示的力量,積極的暗示能帶來積極的結果,消極的暗示只會帶來聽之任之,一蹶不振的局面。

願每一個為夢想努力奮鬥,而不輕言放棄的可愛的人們,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總結:

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

破窗效應;習得性無助;熱手效應。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改變認知偏差,像竹子和蘑菇一樣堅強;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的力量,及時走出來。心理學術語:破窗效應、習得性無助、熱手效應、認知偏差、蘑菇效應、自我暗示;

參考資料:《心理學與生活》

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說這2句話,活得越累!
    在心理學上,內心自卑的人都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思想,就是她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然後就不敢去做,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缺乏自信心。生活中我們也常發現這樣一些人,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敏感。要麼會憋著自己的小脾氣,要麼一點小事能念叨一整天。
  • 為什麼越愛一個人,越覺得自卑?其實源於這個心理學原理
    為什麼這麼優秀的張愛玲,在遇到即使遠不如她的胡蘭成,也會變得自卑。 或許我們要了解一個心理學原理,那就是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又稱為暈輪效應,當我們對這個人有好感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愛屋及烏,覺得對方其他方面都好。 光環效應往往會擴大普通愛人的魅力,她甚至會覺得這個人太優秀了,以至於忘記了自己身上的美好之處。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有這三個特徵,會越活越累
    1自卑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軟弱的情感體現,一般來說,有自卑傾向的人,很難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習慣性的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在凡事上面又習慣性去逃避,而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也因此會讓情緒受到波動。
  • 越自卑的人,越喜歡「爭」
    老人說:「炫耀,不過是在表達自卑」,一個人越自卑就越喜歡表現自己,越自卑就越喜歡「爭」。越自卑的人,就越喜歡表現自己,這種行為背後的意義就在於,他們深怕別人因為自卑而輕視,甚至看不起他們,所以才會極力的表現成一個「正常人」的樣子。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不擇手段
    阿德勒認為,心智健全、內心強大的人,會更加克制自己對掌控感和優越感的追逐;相反,越是自卑的人,在追逐掌控感和優越感上越不擇手段。他們會極儘自己所能,利用所有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掌控感和優越感。對於所有人來講,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掌控感,但是自卑的人更需要掌控感。自卑與童年時期的失控的經歷相關,因為他們體驗過失去控制後的痛苦,所以更害怕再次體驗這種痛苦。他們極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渴望對未來有更多的掌控感。
  • 為什麼越自卑的人,越有可能自信?
    其次自卑的人其實也會發現自身的弱點。自卑往往也出於對自己的過度了解,發現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不足。能夠發現問題是很重要的,雖然這個過程令人痛苦,但一旦了解接下來就應該想辦法去解決去改變。如果自卑的人通過各種途徑學習,那麼曾經的弱勢得到改變,久而久之她們便不再自卑了。
  • 自卑怎麼辦?四個方法幫你克服自卑
    02 今天檸檬就分享四個方法,告訴你該如何克服自卑,尋求優越感! 方法一:正確認識自己 自卑的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 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表現自己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經歷了一些讓他感知不好的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正確的解讀這些事情,等他長大後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當一個孩子感知到不好的事情了,他的父母或老師給予了他對待這件事情正確的解讀,那這個孩子長大後自卑的心理症狀就會少一些。
  • 感覺自己自卑了怎麼辦?
    昨天就有一個朋友問我,我總是感覺很自卑,怎麼辦?看著別人說話落落大方,待人熱情開朗,陽光自信,到了新環境很快就能融入新的朋友圈。你是不是感到很羨慕呢?同學聚會,你是不是經常看著別人談笑風生而自己只能獨坐一角鬱鬱寡歡呢?你怕自己說錯話,擔心自己說的話沒人搭理?
  • 其實,越自卑的人,越喜歡炫耀
    從古至今有句老話:「一個人越炫耀什麼,他便越缺少什麼。」事實就是如此,越是缺愛的人,越是會在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卑。而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炫耀,越是想欲蓋彌彰,需要那些自己沒有的東西,或者根本買不起的東西。
  • 心理學家:越自卑的人,越容易出現這3種體驗,太難過
    阿德勒認為,大多數因為自卑困擾的人並不是健康自卑,而是自卑情結。 當人被自卑情緒困擾時會非常難受,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來解決: 1、改變現狀或者自己,通過努力來完善自我或者事件來彌補"不完美"的現狀。
  • 阿德勒心理學解析: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謝霖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為了超越而超越,讓欲望掩蓋了理性的良知,最終註定是一個悲劇。01、不要過分溺愛你的孩子,這也許會加重一個人的自卑感一個父母如果給予孩子過多的關注,這樣的話就會造成對他的溺愛。溺愛孩子會剝奪了孩子的獨立性,從而引起更嚴重的自卑感。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敏感,並且還活得很累
    自卑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是從內心深處對自我的一種輕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認為自卑感是一種情結,擁有自卑情結的人會自發的認為自己的能力或者自身環境和天賦比不上別人,並且在潛意識裡產生自卑觀念。
  • 克服自卑的方法!
    克服自卑的方法: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專家卡耐基發現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生來就膽怯、害羞、臉紅的人。 這些心理的異常現象都是人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因某種經歷誘發生成的。
  • 心理學:「如何擺脫自卑的負面影響,做好這兩點,重拾信心」
    文/北望北望導語:在人類所有的情感裡面,最讓人頹廢與停滯不前的心理因素就是自卑。自卑在心理學上面來說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到底什麼是自卑?以及自卑形成的根本原因?這幾種思想大部分都出現在了內向性格人的身上,他們無法更好地調整自己心態,以至於陷入自卑情結的困境裡。自卑情結最早是由阿德勒心理學流派創始人提出,他會出現在生活中的時時刻刻,持續的讓人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 睿智燈塔-孩子過於自卑怎麼辦,如何消除孩子自卑心理
    經常有家長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孩子特別自卑,不管做什麼事總是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很多事情還沒開始就說自己做不了,這讓很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過於自卑怎麼辦,如何消除孩子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一種行為失衡的狀態。
  • 男孩因為女孩自卑和她分手,人為什麼會自卑,在心理學上怎麼說
    我累了,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才離開她,但每天又很想她,怎麼辦?」從這位朋友的訴說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女朋友其實是一位很好的女孩,只是自己的愛有些卑微,和她本身自卑有關。什麼是自卑呢,心理學上的解釋是:自卑是一種自我評價,一種在認知上產生了偏差,認為自己是無能軟弱的,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而感到難過缺乏自信,容易自責。其實這只是一種心態上的錯誤認知。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出於自卑,他無法戰勝父親的權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動攻擊」挑戰父親,同時也淪落了自己。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導語 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以教育相關的領域出發,自卑都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增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與複雜,自卑也就成為了抑鬱與焦慮等心理障礙的根源性問題。
  • 越長大越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5種家庭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自卑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但是如今,自卑卻成了孩子存在的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因為自卑,孩子膽小、敏感、不自信,性格上有所缺失。然而孩子自卑,往往是父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