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靜脈症候群

2021-02-23 錢塘血管論壇
導讀:《王大夫臨床決策思維導讀》(血管外科系列)---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臉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夥夫」,這是民間對生活富裕、體型肥胖者的職業定位,是一句調侃的口頭禪。但是在醫院裡經常會看到「臉大、脖粗、腿細」的外觀不勻稱患者,不光是臉大,兩眼還虛腫睜不開;脖粗,除了脖子粗,還有雙上肢增粗腫脹,脖子和上胸部靜脈曲張;腿細,腹部與雙下肢瘦得皮包骨頭、細如麻稈,與上肢腫脹增粗形成鮮明對比。

 人體胖瘦上下不一,上半身肥胖、下半身消瘦,奇怪體型,這極可能是一種病態——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即多種原因導致流經上腔靜脈的血流受阻,引起急性或亞急性呼吸困難和顏面頸部腫脹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

什麼是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

 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SVCS,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顱腦顏面部、頸部、雙上肢和上胸與上背部(幾乎上半身)豐富的血液循環都是經過上腔靜脈回流心臟,腹部盆部與下肢(下半身)的血液循環經過下腔靜脈回流心臟。若上腔靜脈管腔嚴重狹窄甚至閉塞,上腔靜脈血液回流心臟受阻,所屬區域的靜脈血流瘀滯在各種軟組織中,靜脈壓力增高引起各級靜脈,尤其是表淺靜脈擴張迂曲,靜脈壓力增高使血液向血管外滲出引起軟組織腫脹;五官腫脹,如眼瞼腫脹可出現睜不開眼,喉腫脹引起聲音嘶啞、呼吸困難,顏面部、頸部腫脹和雙上肢腫脹,引起肢體麻木,頸深部和縱隔腫脹加劇呼吸困難,腦組織腫脹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頭暈和嘔吐。這類腫脹平臥後加重、坐立或站立後有所緩解。

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也稱上腔靜脈阻塞症候群,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引起顏面部腫脹、發紺、淺表靜脈怒張、頭暈、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和體徵的症候群。最早是外國學者Hunter(音譯:亨特)於1757年首次報告,在那個時代引起上腔靜脈阻塞的主要病因是結核所致的纖維性縱隔炎和梅毒性升主動脈瘤。

      現代引起上腔靜脈管腔狹窄、血流受阻的原因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類:  

1.惡性腫瘤侵犯或壓迫上腔靜脈,最多見右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壓迫上腔靜脈,約佔52%~81%,其次為縱隔淋巴瘤壓迫,佔2%~20%;

2. 良性腫瘤壓迫,如胸骨後甲狀腺腫瘤、胸腺瘤等;

3. 慢性纖維性頸部組織炎症等腫瘤病變,如特發性硬化性縱隔炎、縱隔纖維化包裹與壓迫;

4. 上腔靜脈血栓形成,長期中心靜脈導管或起搏器植入引起血栓形成;

5.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上腔靜脈,如貝赫切特症候群。

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的診斷

近期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顏面部、頸胸部腫脹的上半身腫脹、肥胖,而腹部、下肢的下半身卻消瘦、萎縮,看起來像皮包骨頭一樣,身體的上半身與下半身外觀可形成一胖一瘦的鮮明對比;也有肺癌治療過程中出現顏面、頸部腫脹,腫脹症狀一旦出現,呈現進行性加重的發展勢態,伴有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等。可見頸胸部表淺靜脈曲張、刺激性咳嗽,即使吸氧也不能緩解的呼吸困難。

確診依靠影像學檢查,彩超可見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擴張,其內血流緩慢甚至血流消失,取而代之以低回聲的血栓,上腔靜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周圍見大量軟組織腫塊。胸部CT平掃可見肺癌和右上縱隔腫塊,增強顯示上腔靜脈管腔受壓變窄,血流嚴重受阻,甚至完全中斷。CT檢查可詳細顯示腫瘤壓迫或侵犯上腔靜脈,以及上腔靜脈狹窄和阻塞的程度與範圍。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也用於顯示上縱隔腫瘤、上腔靜脈受壓、上腔靜脈管腔狹窄程度與長度。


上腔靜脈綜合症臨床決策思維導圖(MDMA):

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的介入治療

腫瘤壓迫引起的血管阻塞治療原則是減輕痛苦、延長生命。減輕痛苦就是開通阻塞血管,恢復正常血流以消除顏面部、頸胸部腫脹。

一、內科治療只能發揮一時的作用,用於減輕症狀,防止病情加重:1.利尿與消水腫用於減輕顏面部與腦組織水腫;2.抗凝治療可預防阻塞後靜脈血流緩慢引起的繼發性血栓形成。

 二、外科治療不太容易實施,若治療腫瘤已發生縱隔淋巴結廣泛轉移則失去外科手術切除的機會;若用於解除血管受壓,因腫瘤不具備切除可能,只能考慮上腔靜脈搭橋,然而,縱隔淋巴結轉移往往形成「冰凍縱隔」,使得外科搭橋手術無從操作。

三、多種微創介入治療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

1、內支架植入

局麻下經股靜脈穿刺引入導管,導絲導管配合下依次經髂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進入上腔靜脈,開通阻塞段上腔靜脈,導管置於頸內靜脈進行造影用於顯示上腔靜脈狹窄阻塞的範圍、阻塞段與右心房和無名靜脈的空間關係,建立加絲操作通路。腫瘤壓迫者可在上腔靜脈狹窄段直接植入內支架,無論多麼狹窄,依靠內支架自身的膨脹力均可以完全擴張解除腫瘤外壓性狹窄,不需要進行球囊預擴張術。若為炎症瘢痕性狹窄,狹窄組織堅韌,一定要進行球囊預擴張術,而後再植入內支架。內支架植入可快速解決靜脈阻塞造成的顱壓增高、顏面頸部憋脹和呼吸困難等。

2、導管溶栓

若阻塞無名靜脈或頸內靜脈內有範圍較大的血栓,應進行導管局部接觸溶栓或攪拌溶栓,血栓基本消除後再植入內支架。

 針對病因的介入治療適用於肺癌和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者,若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症狀不太嚴重,可直接治療腫瘤;反之,先解除上腔靜脈壓迫症狀,待症狀緩解後再治療腫瘤,常採用經導管支氣管動脈化療藥物灌注和栓塞術,或縱隔穿刺消融術、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等。若縱隔淋巴結轉移壓迫氣道,可能引起窒息、死亡,可在氣道內植入內支架以解除呼吸困難。

王大夫教學查房:

首先,複習心臟解剖

還有,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解剖

查房問題:

1.  什麼是上腔靜脈綜合症?

     a)   任何原因導致的上腔靜脈回流受阻

2.  導致上腔靜脈綜合症的原因是什麼?

    a)   血管內阻塞:

        i.      血管內血栓形成

        ii.      腫瘤浸潤

    b)   血管外壓迫:

        i.      肺癌

        ii.      淋巴癌

        iii.      淋巴結轉移

        iv.      縱隔腫瘤

3.  導致上腔靜脈綜合症常見的腫瘤有哪些?

    a)   非小細胞肺癌(50%)

    b)   小細胞肺癌(25-35%)

    c)   非霍奇金淋巴瘤(10-15%)

4.  上腔靜脈綜合症常見症狀是什麼?

    a)   頭頸部腫脹

    b)   咳嗽

    c)   呼吸困難

    d)   聲音嘶啞

    e)   吞咽困難

    f)   頭痛

    g)   視力改變

    h)   神志改變

5.  上腔靜脈綜合症常見體徵是什麼?

    a)   頭頸部水腫

    b)   上肢水腫

    c)   頸靜脈曲張

    d)   胸部靜脈曲張

6.  上腔靜脈綜合症嚴重程度評分標準是什麼?

     1級(輕度):無症狀,影像學發現SVC梗阻

     2級(中度):有輕中度症狀(頭頸部浮腫,輕度吞咽困難,頭頸部和眼瞼活動受限,視力紊亂)

     3級(重度):症狀嚴重(輕中度腦水腫-頭痛,頭暈,輕中度喉水腫,或心臟功能下降-體位性暈厥)

     4級(危重度):症狀危重(嚴重腦水腫-神志改變,嚴重喉水腫-喘鳴,嚴重血液動力學紊亂-暈厥,血壓低,腎功能不全)

     5級(死亡):死亡

7.  如何根據上腔靜脈綜合症嚴重程度選擇治療方案?

     1級:需要一種治療(抗凝,放射,化療)

     2級:需要一種治療(抗凝,放射,化療)

     3級:需要聯合治療(抗凝,放射,化療,支架)

     4級:緊急措施(溶栓,取栓,手術)

8.  上腔靜脈綜合症常見的胸片表現有哪些?

    a)   縱隔增寬(64%)

    b)   胸水(26%)

9.  1級和2級上腔靜脈綜合症首選檢查方法是什麼?

    a)   胸部增強CT

10.3級和4級上腔靜脈綜合症首選檢查方法是什麼?

    a)   緊急靜脈造影

11.已知腫瘤患者出現1級和2級上腔靜脈綜合症首選處理方法是什麼?

    a)   根據腫瘤分期和性質選擇放療或放療

12.無腫瘤史患者出現1級和2級上腔靜脈綜合症首選處理方法是什麼?

    a)   明確診斷:爭取做活檢並進行治療分期

    b)   根據腫瘤分期和性質選擇放療或放療

13.所有3級和4級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首選處理方法是什麼?

    a)   靜脈血栓:血管內溶栓或取栓

    b)   血管外壓迫:血管內支架

14.1級和2級上腔靜脈綜合症對放療敏感的常見腫瘤有哪些?

    a)   非小細胞肺癌,晚期,姑息治療

15.放療治療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症狀會在什麼時間內改善?

    a)   72小時後

16.1級和2級上腔靜脈綜合症對化療敏感的常見腫瘤有哪些?

    a)   小細胞肺癌,淋巴癌,生殖細胞癌,乳腺癌

17.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進行化療時要用什麼靜脈?

    a)   下肢靜脈

        i.      足靜脈

        ii.      股靜脈插管

18.對化療敏感腫瘤為什麼不建議首選放療?

    a)   長期效果不理想

    b)   會影響化療效果

19.1級和2級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放置血管內支架的指徵有哪些?

    a)   放療或化療效果不佳

    b)   放療或化療後復發

    c)   晚期腫瘤

    d)   姑息治療

20.為什麼對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進行放療已經不是首選治療方法?

    a)   血管再通和支架效果更快和更有效

    b)   在沒有活檢前做放療,會影響組織學結果

    c)   如需要放療,可以在放支架和活檢後進行

21.為什麼由胸腺瘤或胸腺癌導致的上腔靜脈綜合症需要手術治療?

    a)   因為胸腺瘤或胸腺癌對放療和化療都不敏感

22.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支持方法有哪些?

    a)   抗凝:如同時有血栓

    b)   如有深靜脈導管:拔出

    c)   床頭抬高

23.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使用激素的指徵是什麼?

    a)   有氣道梗阻患者進行放療

        i.      防護放療導致氣道水腫

    b)   激素敏感腫瘤導致的上腔靜脈綜合症

        i.      淋巴瘤

       ii.      胸腺瘤

24.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可以給靜脈輸液嗎?

    a)   避免過度輸液

25.上腔靜脈綜合症患者需要給利尿劑嗎?

    a)   可以使用

    b)   但不要過量(導致脫水)

26.上腔靜脈綜合症需要手術切除壓迫性腫塊有哪兩種腫瘤?

    a)   胸腺瘤

    b)   胸腺癌

轉載自:美國急診臨床經驗薈萃,醫藥衛生報第六十三期

相關焦點

  • 上腔靜脈症候群,大部分由惡性腫瘤引起,出現後應立即就醫
    導語:上腔靜脈症候群屬於一種腫瘤科的急症,患者總體生存率並不高,並且有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的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患者死亡率能夠高達49%,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不過值得慶幸的一點是目前各種治療方式在不斷的完善當中,外科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採用一些恰當的治療方式可以在一些選擇性的患者中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 上縱膈——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
    頭臂靜脈brachiocephalic vein 又稱無名靜脈innominate vein左右各一,各由該側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後方匯合而成。左、右頭臂靜脈分別經左頸總動脈和頭臂幹(無名動脈)的前外側進入胸腔。頭臂靜脈內無靜脈瓣。
  • 【心超筆記】(41)All roads lead to Rome——左位上腔靜脈
    正常情況下,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左側上腔靜脈已退化,故出生後只有右側上腔靜脈。未能退化的左前主靜脈,則遺留為一條下行管腔結構,即左位上腔靜脈(left superior vena cava, LSVC)。絕大多數左位上腔靜脈存在時,右側上腔靜脈亦同時存在,故又稱雙上腔靜脈。 左位上腔靜脈的引流途徑雖然發生了改變,但絕大多數依然引流入右心房,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
  • 腔內心電圖定位中心靜脈導管位置
    常見的異位導管有位於鎖骨下靜脈、逆行頸內靜脈、對側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上段、右心房等,不理想的導管位置可能導致輸液不暢、測量中心靜脈壓力不準、增加血栓和感染的機率、靜脈穿孔、心包填塞等併發症。臨床常用X線確認導管位置,但是這往往是在深靜脈置管完成後才能發現導管異位,那麼後續方案就是拔除導管,重新置管。這並不是解決導管異位的理想的方案。
  • 低顱壓症候群是什麼?
    低顱壓症候群,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側臥位腰部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壓力在60mmhg以下,以體位性頭痛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臨床表現為:體位性頭痛、噁心、嘔吐,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頭痛多位於額部或枕部,有的向頸部、背部放射,可伴有眩暈,精神障礙,復視、自主神經症狀,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等,體位性頭痛為特徵性表現,即坐位或直立位
  • 【文獻翻譯】食管後左頭臂靜脈的產前診斷
    三血管切面,發現有一支血管橫向走形於降主動脈、氣管和食管後方,隨後通過擴張的奇靜脈匯入上腔靜脈。並由肺動脈和動脈導      擴張的奇靜脈形成「U型」(圖1A)。彩色都卜勒顯示了「U型」內為兩種不同顏色血流信號(圖1B)。頻譜都卜勒顯示為靜脈頻譜。
  • 奇靜脈、半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
    奇靜脈在起始處開始在脊柱右側或右前,但在T6水平,奇靜脈偏左側甚至脊柱中線,然後逐漸又回到脊柱右前方。奇靜脈在上腔靜脈進入心包前匯入上腔靜脈,極少匯入右頭臂靜脈。毗鄰奇靜脈位於下8個胸椎、前縱韌帶和右肋間後動脈體前。右內臟大神經、肺和胸膜位於其右側。
  • 上、下腔靜脈
    1、組成及體表投影上腔靜脈是一條粗短的靜脈幹,由左、右頭臂靜脈,在右側第1肋軟骨與胸骨結合處平面的後方匯合而成,沿升主動脈右側垂直下行,向下至第3胸肋關節的下緣處注入右心房,位於上縱隔右前部,約在右側第2肋軟骨的後方,奇靜脈匯入。上腔靜脈全長約7釐米,無瓣膜,略向右凸。
  • 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危害不容小覷,還需注意
    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中的應用除在診斷上起著積極作用外,還在指導肺復張、PEEP的滴定及俯臥位通氣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新型CT的出現,通過提高圖像質量及後期對圖像的進一步處理,從而大大提高診斷的精確度。
  • 病例討論:CT血管成像診斷囊狀上腔靜脈瘤二例
    胸部x線片示:右上縱隔增寬,可見類圓形佔位,邊界清晰。胸部CT平掃右上縱隔可見類圓形等密度影,大小約6.7 cm×6.0 cm,邊界清晰,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可見右上縱隔病變均勻明顯強化,CPR顯示與上腔靜脈相連,VR圖像示上腔靜脈局部瘤樣擴張,診斷為囊狀上腔靜脈瘤(圖1-3)。2011年12月13日在我院行上腔靜脈瘤人造血管置換術。
  • 為什麼儘可能避免左側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穿刺?
  • 淮陽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
    此例手術的成功實施,標誌著淮陽區人民醫院血管疾病診治水平邁上新臺階,同時,這也是放射介入手術室的一大突破,填補了全市區、縣級醫院放射介入手術的空白。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TIPS術)是通過在肝靜脈與門靜脈之間的肝實質內建立分流道,以微創的方式,從結構上顯著降低門靜脈阻力,是降低肝硬化患者門靜脈壓力的關鍵措施之一,對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難治性腹水、難治性肝性胸腔積液、肝腎症候群、布加症候群等疾病有獨特的療效。
  • 靜脈導管
    解剖描述 1.胎兒靜脈導管(ductus venosus, DV)位於胎兒肝臟內,為一狹窄的喇叭狀結構,長約2cm,入口處內徑較窄,末端處最寬,約53%臍靜脈血液通過靜脈導管進入下腔靜脈,其入口有平滑肌纖維束,其作用可維持血管內的高速血流。2.導管靜脈延續於臍靜脈與左門靜脈融合的對側,斜行向上向後走行,在橫膈下方與三支肝靜脈一同匯入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
  •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PRES)
    ADC值增加的區域根據T2透射效應(T2 shine-through effect)的數量在DWI上可表現為高、低或等信號。高ADC值病灶最可能是可逆的,而ADC值下降通常進展為真正的梗死。(註:T2透射效應即指DWI上的信號仍包含著T2弛豫時間的影響,因此DWI上的高信號病灶可能反應了強T2透射效應,而不是彌散減少。
  • 靜脈竇血栓影像診斷
    2)高密度三角徵   這一徵象也是在平掃CT圖像上即可顯示,提示為上矢狀竇後部的新鮮血栓形成,出現率不足2%,表現為三角形的高密度,這與正常情況下稍高密度的上矢狀竇和竇匯難以區別,異常高密度也可見於其它靜脈竇,例如橫竇和直竇,但確定這一徵象應該謹慎,因為靜脈竇可以自發性高密度,尤其在兒童或脫水的病人。
  • 抗磷脂症候群,這有是種什麼病?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抗心磷脂抗體、抗磷脂醯絲氨酸抗體等,可以引起動、靜脈的血栓形成、血小板減少和神經精神症狀。在婦產科,主要引起與妊娠相關的一些併發症如習慣性流產、死胎、早產、胎兒生長受限和子癇前期。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可以是原發性的,也可以是繼發性的。原發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沒有其它的相關疾病,而繼發性抗磷脂症候群往往繼發於其它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
  • 英國婦女患上偏頭痛說話帶中國腔
    英國婦女患上偏頭痛 說話竟帶中國腔  據報導,這名英國婦女患上一種罕見的「外國口音症候群」  新快報訊偏頭痛給人帶來的除了無盡的疼痛之外,還會改變一個人的口音?據英國《每日郵報》20日報導,一名英國婦女在患上偏頭痛後,說話竟神奇地帶上了中國口音。  以為她說中文  今年35歲的莎拉·柯威爾患偏頭痛已經差不多十年了,今年,她被診斷為患上了罕見的間歇性偏癱型偏頭痛。  她回憶說,上月的某一天,她頭痛得厲害,於是叫來救護車到醫院就醫。
  • 血液透析動靜脈瘻管的併發症
    透析中瘻管最重要的併發症是淋巴水腫,感染、動脈瘤、狹窄、充血性心力衰竭、消瘦症候群、缺血性神經病變和血栓形成。血管通路失敗最常見原因是內膜增生。為了預防和充分治療潛在的併發症,獲取有關動靜脈瘻功能障礙早期臨床症狀的信息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透析動靜脈瘻併發症。動靜脈瘻的手術併發症手術技術的選擇有其自身的特點,是避免某些手術併發症的重要階段。
  • 中央靜脈導管放置:改良的塞丁格技術
    中央靜脈導管可以用作多種用途:包括中心靜脈壓的監測,血液樣本採集,腸外營養支持及靜脈輸液和高滲溶液管理。下文將重點介紹獸醫臨床上用來放置中央靜脈管的改良Seldinger(塞丁格)技術。 Seldinger技術最早是在1953年由放射科專家SvenIvar Seldinger為了在血管造影術中使大口徑導管能夠放置在外周動脈中而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