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靜脈症候群,大部分由惡性腫瘤引起,出現後應立即就醫

2020-12-26 毅聊健康

導語:上腔靜脈症候群屬於一種腫瘤科的急症,患者總體生存率並不高,並且有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的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患者死亡率能夠高達49%,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不過值得慶幸的一點是目前各種治療方式在不斷的完善當中,外科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採用一些恰當的治療方式可以在一些選擇性的患者中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01什麼是上腔靜脈症候群?發病原因是什麼?會出現哪些症狀?

1、疾病定義

上腔靜脈是頭、、手臂和胸部的血液回流到右心房的最大靜脈,位於中縱隔,總長度為6cm~8cm,周圍被胸骨、主動脈、氣管和淋巴結所包繞,當惡性腫瘤壓迫或侵犯上腔靜脈,以及有縱隔炎症或靜脈血栓形成時,都會導致上腔靜脈阻塞或狹窄,使上腔靜脈及其主要的屬支血管回流受阻,導致靜脈壓升高,即上腔靜脈症候群,以頭面部和上肢水腫、胸和頸部靜脈曲張等為主要表現

就目前而言,由於臨床上較為少見,並不能確切的表明在普通人群當中的發病率,但是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發生率較高,為15%~20%之間。在重症監護室的癌症患者,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發病率在1.7%左右。主要喜歡在肺癌患者以及縱隔及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當中。

上腔靜脈症候群根據梗阻的部位不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奇靜脈入口以上部位阻塞,這種症狀是較輕的,上半身的靜脈血會從外淺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經側支進入奇靜脈和半奇靜脈,然後在阻塞位置的下方進入上腔靜脈。另一種是奇靜脈入口以下部位阻塞,該類型較為嚴重,上半身的靜脈血會通過側支進入胸廓內靜脈、胸外側靜脈、椎旁靜脈和食管靜脈系統等,然後進入下腔靜脈。

2、發病病因

一般情況下,根據導致壓迫上靜脈的因素,主要將其病因分為兩種,一種是腫瘤性因素,另一種是非腫瘤性因素。因為腫瘤是上靜脈綜合症的主要病因,能夠佔到其發病的80%左右,其中惡性腫瘤是佔主導地位的,最常見的腫瘤分為兩種,一種是肺癌,那一種是淋巴瘤,它可以導致上靜脈綜合症腫瘤的有原發於縱隔的各種良惡性腫瘤,並且食管癌的也可能會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群。

而非腫瘤因素包含就有很多,例如上靜脈內外的炎性病變,縱隔炎縮窄性心包炎、心房粘液瘤、升主動脈流、縱隔發育不良、白塞病、卡布綜合綜、上腔靜脈血栓,這些均可能會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群。還有一些罕見的病因是醫源性的操作,例如心臟起搏器置入後造成壓迫、導管操作後引起的血栓等,這些都屬於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發病病因。

3、發病症狀

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症狀輕重程度與病變累及腔靜脈的部位、程度、範圍、發展速度及側支循環建立與否等有關。

上腔靜脈症候群患者常常起病隱匿,因上腔靜脈長期逐漸受壓,靜脈內往往會有血栓形成,同時側支循環的靜脈也會擴張,接著引起皮下靜脈的充盈和擴張,主要是胸部和頸部皮膚靜脈擴張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咽下困難、噁心、咳嗽、胸痛,面部、頸部及雙上肢腫脹。

如果惡性腫瘤生長快,上腔靜脈阻塞迅速而嚴重,側支循環不能及時建立,可能會出現一些危及生命的症狀,例如導致腦水腫,引起頭痛、頭暈、神志不清,甚至導致昏迷等。如果產生了視力模糊,則很有可能是因為視乳頭水腫和滲出。晚期如果出現食管靜脈曲張,可能會引起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有生命危險。

02發病後應怎麼進行治療呢?

上腔靜脈症候群病因複雜,臨床表現輕重程度不一,所以需要對因和對症治療雙管齊下。症治療可迅速緩解患者痛苦,並為病因治療爭取時間,而對因治療,才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解決根本問題

1、急性期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腦水腫或者喉頭水腫,引起嚴重呼吸困難、充血引起了一時混亂,血流動力學損害低血壓,腎功能不全時需要進行緊急的處理,這時候緊急期的治療就包含進行緊急介入治療入支架,同時水腫影響呼吸時應該進行氣管插管,必要的時候還需要使用溶栓劑進行溶栓處理。

2、一般治療

患者臥床時應該抬高上半身,來靜脈壓,必要時吸氧。限鹽飲食,輸液儘量避免經上肢靜脈輸入。

3、藥物治療

通過藥物治療有一個很好的療效,例如食用糖皮質激素進行短暫姑息治療,這時候可以減輕腫瘤或者是放流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可以改善梗阻,一般情況下採用靜脈注射或者是口服的方式進行。同時也要使用一些利尿劑,這種情況下對於局部的炎症水腫,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要考慮好使用利尿劑會產生血栓和電解質紊亂的現象,同時也可以使用一定的抗凝劑

4、化療

惡性腫瘤是導致上腔靜脈症候群的主要病因,而絕大多數小細胞肺癌,惡性淋巴癌和肺鱗癌,是主要的誘發該病癌症。這些腫瘤對放療,化療經常比較敏感,因此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化療可以快速地緩解該症的症狀和體徵,可以單純地進行化療,也可以同時或序貫放療。

5、放療

放療對大多數惡性腫瘤所致的上腔靜脈症候群有效,能使近90%的患者症狀緩解。放療、化療的前提是得有惡性腫瘤的病理學證據。然而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輕易取得病理診斷。對難以獲得病理診斷,但病情危急的患者,在患者及家屬籤字同意的情況下放療可作為首選。

6、手術治療

合併上腔靜脈症候群的腫瘤患者往往已屬晚期,只有一部分有手術治療的機會。手術可以緩解症狀,也能有效去除病因,手術方法主要包括腫瘤切除術、上腔靜脈病變段切除重建成形術、各種旁路分流術、靜脈內血栓摘除術等,都可能快速有效地緩解上腔靜脈壓力和腦水腫等症狀,延長生存期。

7、前沿治療

隨著介入放射學的進展,經皮穿刺血管內支架植入已成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可應用於放化療治療不能緩解或者不能進行手術的患者。主要方式是通過介入技術在靜脈狹窄的位置置入支

結語:上腔靜脈症候群在臨床上是非常少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於腫瘤引起的,因此患者在飲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而且在飲食的時候一定要挑選一些營養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並且心理上也要積極的對待,樹立一個好的信心。睡覺的時候要保持舒適的體位,症狀嚴重的患者可能會需要半坐臥位,而且房間裡一定要保持空氣清新。

相關焦點

  • 上腔靜脈症候群
    人體胖瘦上下不一,上半身肥胖、下半身消瘦,奇怪體型,這極可能是一種病態——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即多種原因導致流經上腔靜脈的血流受阻,引起急性或亞急性呼吸困難和顏面頸部腫脹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這類腫脹平臥後加重、坐立或站立後有所緩解。上腔靜脈壓迫症候群也稱上腔靜脈阻塞症候群,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引起顏面部腫脹、發紺、淺表靜脈怒張、頭暈、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和體徵的症候群。最早是外國學者Hunter(音譯:亨特)於1757年首次報告,在那個時代引起上腔靜脈阻塞的主要病因是結核所致的纖維性縱隔炎和梅毒性升主動脈瘤。
  • 四種引起胸椎的疼痛症候群
    臨床症候群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急性帶狀皰疹最常發生於胸部皮膚大部分患者急性帶狀皰疹的疼痛要比出疹早3~7天,因此常導致誤診(見鑑別診斷)。然而當典型的皮疹出現,醫師對大部分患者可以很容易做出帶狀皰疹的臨床診斷。與水痘類似,帶狀皰疹的皮疹會以成群的斑點樣皮損形式出現,很快進展為丘疹,然後形成水泡。最後,這些水泡會合併、結痂。
  • 上縱膈——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
    頭臂靜脈brachiocephalic vein 又稱無名靜脈innominate vein左右各一,各由該側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後方匯合而成。左、右頭臂靜脈分別經左頸總動脈和頭臂幹(無名動脈)的前外側進入胸腔。頭臂靜脈內無靜脈瓣。
  • 【心超筆記】(41)All roads lead to Rome——左位上腔靜脈
    正常情況下,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左側上腔靜脈已退化,故出生後只有右側上腔靜脈。未能退化的左前主靜脈,則遺留為一條下行管腔結構,即左位上腔靜脈(left superior vena cava, LSVC)。絕大多數左位上腔靜脈存在時,右側上腔靜脈亦同時存在,故又稱雙上腔靜脈。 左位上腔靜脈的引流途徑雖然發生了改變,但絕大多數依然引流入右心房,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
  • 中心靜脈置管術:置管方法和護理相關知識
    當穿中靜脈後向前推進3~5mm,再撤出針芯,將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靜脈血時緩慢地旋轉套管向前送入;如果抽不出回血,可緩慢後撤併同時回抽,當抽到回血時停止後撤,確定在靜脈腔後再慢慢旋轉套管向前送入。用外套管針穿刺時,皮膚戳口要稍大,包括皮膚全層和皮下組織,使套管針通過皮膚及皮下組織無明顯阻力,否則會引起套管口的裂開而造成穿刺失敗。導管質地不可太硬,插入深度以導管頂端插至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即可,不宜過深,以免發生大血管及心臟損傷。穿刺成功後應立即緩慢推注生理鹽水,以免血液在導管內凝固,阻塞管腔。矽管固定要牢固,以防脫出。
  • 【文獻翻譯】食管後左頭臂靜脈的產前診斷
    在三血管切面,左頭臂靜脈為在主動脈和氣管後方橫向走形的變異血管,並回流入上腔靜脈,表現為U型。彩色都卜勒顯示,U型的兩側為不同顏色的血流信號。這種異常需要引起超聲醫師的注意,並評價是否合併其它先天性心臟畸形,需要建議對胎兒進行基因檢測,並提醒心臟病醫生注意,因為這種異常可以在產後影響中線手術以及心臟介入手術的過程。
  • PICC 並發靜脈血栓:抗凝治療要多久?拔管時血栓會脫落嗎?
    拔管的時機選擇上,多認為在接受一段時間抗凝治療之後再拔管有利於血栓的穩定,從而降低拔管時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的風險。 儘管缺乏臨床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專家共識》建議在導管相關的深靜脈血栓急性期抗凝治療 2 周后再考慮拔除導管更為安全。
  • 單眼紅痛、異物感、急性視力下降,小心急性視網膜壞死症候群
    皰疹族病毒感染視網膜後的臨床表現各異,取決於病毒和宿主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大部分表現為視網膜壞死。健康個體感染皰疹病毒後多表現為ARN,而重症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感染後則表現為進展性外層視網膜壞死(PORN)和巨細胞病毒(CMV)性視網膜炎。
  • 病例討論:CT血管成像診斷囊狀上腔靜脈瘤二例
    胸部x線片示:右上縱隔增寬,可見類圓形佔位,邊界清晰。胸部CT平掃右上縱隔可見類圓形等密度影,大小約6.7 cm×6.0 cm,邊界清晰,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可見右上縱隔病變均勻明顯強化,CPR顯示與上腔靜脈相連,VR圖像示上腔靜脈局部瘤樣擴張,診斷為囊狀上腔靜脈瘤(圖1-3)。2011年12月13日在我院行上腔靜脈瘤人造血管置換術。
  • 深圳一小夥起床後突發暈厥,呼吸困難險喪命!竟是跑步引起
    這三個月,劉明仍然堅持跑步運動,導致血栓從下肢靜脈脫落,順血流堵塞到肺動脈,引起肺動脈栓塞,出現呼吸費力,嚴重危及生命。南都記者了解到,在經過抗凝溶栓治療後,劉明病情平穩,目前已經出院。血栓脫落可引起肺動脈栓塞(PE),DVT與PE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種疾病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深靜脈血栓的主要不良後果是肺動脈栓塞(PE)和血栓後症候群(PTS),它可以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死亡。
  • 一文了解危險的血液腫瘤急症:腫瘤溶解症候群!
    01 何為腫瘤溶解症候群? 腫瘤溶解症候群(TLS)是由於大量腫瘤細胞溶解導致細胞內容物進入體循環而引起的代謝急症。 03 為什麼會出現「三高一低」? 1)尿酸由細胞破壞所釋放的核酸嘌呤經嘌呤氧化酶代謝產生,它不易溶於水,可經腎小球濾過。當腎臟不能清除過多尿酸,尤其是尿pH低時,尿酸則以尿酸結晶的形式存在。
  • 如何治療乾燥症候群?
    以上內容是許多乾燥症候群患者常問的問題,今天,以嶺醫院風溼病二科主任郭剛就來為大家解疑答惑,感興趣的朋友快來看看吧!一、引起乾燥症候群的四大原因乾燥症候群的病因非常複雜,它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安寧療護實踐指南 ∣ 簡要解讀靜脈導管應如何維護
    (3)PICC維護時應每日測量記錄雙側上臂臂圍並與置管前對照。 (1)暴露穿刺部位,由導管遠心端向近心端除去無菌透明敷料。 (2)打開換藥包,戴無菌手套,消毒穿刺點及周圍皮膚,消毒時應以穿刺點為中心擦拭至少2遍,消毒面積應大於敷料面積。 (3)使用無菌透明敷料無張力粘貼固定導管;敷料外應註明的置管及更換日期、時間和操作者籤名。
  • 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危害不容小覷,還需注意
    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中的應用除在診斷上起著積極作用外,還在指導肺復張、PEEP的滴定及俯臥位通氣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新型CT的出現,通過提高圖像質量及後期對圖像的進一步處理,從而大大提高診斷的精確度。
  • 身體莫名出現包塊,別忽視!有這5個表現,或是淋巴癌到來的信號
    淋巴瘤通常是起源於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要知道淋巴造血系統遍布全身各處,所以淋巴癌的控制一直都是個難題。特別是發現較晚的淋巴癌,基本都已經出現了全身性的轉移,後期預後不僅較差,患者遭受的痛苦也比較大。所以,了解淋巴癌的早期症狀還是有必要的,若身體有以下幾個表現,就可能是淋巴癌到來的信號:1、發熱:這一表現和白血病有所相似,但其發熱類型多不規則,臨床上部分患者有持續性高燒表現,也有部分出現了間歇性低燒。
  • 需引起重視
    在所有惡性腫瘤中,肺癌在男性中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是第一名!肺癌在女性中發病率是第三名,死亡率是第二名!足見肺癌的發病廣泛,危害巨大!肺癌並非悄無聲息的來,至少對於大部分人肺癌肯定不是悄無聲息的來,但很多出現症狀的時候,已經到了中期或晚期。
  •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影像學的常見和少見表現
    一般認為,PRES本質上是一種可逆性的血管源性水腫,伴急性神經系統症狀,如癲癇發作,腦病,頭痛,視覺障礙等,常見原因為高血壓、腎衰竭、使用細胞毒性藥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子癇前期或子癇。PRES常由急劇的血壓波動或細胞因子對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致內皮損傷,引起血腦屏障的破壞,繼而引起腦水腫。本病通常是可逆性的,包括影像學表現和臨床症狀,預後多數較好。
  • 腔內心電圖定位中心靜脈導管位置
    常見的異位導管有位於鎖骨下靜脈、逆行頸內靜脈、對側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上段、右心房等,不理想的導管位置可能導致輸液不暢、測量中心靜脈壓力不準、增加血栓和感染的機率、靜脈穿孔、心包填塞等併發症。臨床常用X線確認導管位置,但是這往往是在深靜脈置管完成後才能發現導管異位,那麼後續方案就是拔除導管,重新置管。這並不是解決導管異位的理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