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拋開先前的歷史時期不談,現代社會的局部動蕩和不安定因素似乎都在幾個半島國家上,比如朝鮮半島、巴爾幹半島和索馬利亞半島。另外一個規律就是,除了印度之外,幾乎也很少有完全統一的位於半島上的國家。
下文為大家講述的則是東北亞地緣格局下的熱點地區——朝鮮半島。
1、局部熱點
古代時期,受益於中原王朝的「福澤」,半島上除了明朝萬曆年間抵抗日本的侵略戰外,總體來說一直是保持穩定的趨勢。不過到了近代日本發動朝鮮侵略戰後,再到後來的韓戰,再到現在,半島總是扮演著東北亞的熱點角色。
這塊地區總共才22萬平方公裡,而且大部分又都是不利於大規模農業種植的山地和丘陵地形,不利於農業也就罷了,偏偏又是一個資源匱乏之地。不過從地理來看,半島北部的朝鮮與中、俄交界;南邊的韓國隔對馬海峽與日本相望,重要的地理區位也使得先天條件一般的半島總能得到外界的「青睞」。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為何古代幾個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沒有佔據此地。古代時期,歷朝歷代都是以農為本,而半島不適農業,自然沒必要派大軍徵服,至於納貢也主要是為了面子,畢竟也不可能指望一個小小的朝鮮發家致富。但是對於俄國來說,這可是一個能南下謀取不凍港的地方,對日本來說,這又是其大陸計劃的落腳之地。
2、古時半島和日本的交流
根據歷史考證,朝、日兩國之間的往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
16世紀,待豐臣秀吉結束日本戰國時代後,為了消化國內的利益衝突和實現自己徵服大陸的野心,豐臣秀吉便將朝鮮視為自己徵服明朝的第一步。一對一單挑的話,朝鮮完全不是對手,不過本著唇亡齒寒的關係,明萬曆先後兩次出兵粉碎了豐臣秀吉之野心。
第二次明韓戰期間,豐臣秀吉突然病逝,而日、朝兩國的關係在此後也逐漸得到緩和,尤其是江戶時代期間,日本每每更換將軍,都會與朝鮮方面互相通信慶賀。另外,除了宗主國以外,朝鮮的第二個貿易對象就是日本。
明治政府時期,日本新政府向朝鮮提出的擴大貿易往來的請求遭到拒絕。一方面是朝鮮當時也是鎖國政策,只希望將貿易往來放到固定的通商口岸;第二就是朝鮮始終無法忘懷當年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尤其是明治政府此前剛剛推翻與自己友好了二百多年的江戶時代。
3、刺向日本腹部的利劍——朝鮮
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國內就總有北侵朝鮮的意見,不過最後卻都不了了之,直到「江華島事件」後,朝鮮國門才算是被徹底打開。
江華島屬於現在的韓國仁川,是漢江在黃海的出海口,同時也是韓國第五大島。由於此地的重要戰略位置,近來也是屢有大事發生。比如1866年的「丙寅洋擾」,法國因為朝鮮方面的禁止傳教而出動800士兵進攻;1871年的「辛未洋擾」,美國軍艦攻下江華島並佔領一個月後主動撤兵。
表面來看,朝鮮兩次打退當時的世界大國似乎很了不起,但是從法、美的軍事規模來看也知道,二者根本就沒想徹底入侵,畢竟再往西不遠就是腐敗的清政府治下的「肥美」土地。
但是,做夢都想有片大陸土地的日本可就不管這麼多了,尤其是《田中奏摺》中那條著名的朝鮮——滿蒙——中國大陸的徵服路線,更是堅定了日本首先滅亡朝鮮的決心。
正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所說:「朝鮮就是一把刺向日本腹部的利劍」,欲想走向世界,首先要有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