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生長的美麗生活——隴原大地上的脫貧故事

2021-01-10 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12月3日電題:蓬勃生長的美麗生活——隴原大地上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任衛東、宋常青、王朋

2020年11月21日,甘肅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困擾隴原大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由此得到歷史性解決。

不屈的隴原人民創造了減貧奇蹟。隴原人民用生態之美、產業之美、砥礪奮進之美戰勝苦瘠,深度貧困地區「新顏」換「窮貌」,貧困群眾用「歡顏」取代「苦臉」,美麗生活在隴原大地蓬勃生長。

(小標題)等待千年的告別

甘肅久困於窮,一度是貧困的代名詞。100多年前,清朝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感慨「隴中苦瘠甲於天下」。

如今,苦瘠隴原換了新顏。貧困地區群眾用多彩的產業、嶄新的生活、洋溢的笑容迎接這場等待千年的告別。

站在「關上門屋裡也亮堂」的新房前,47歲的王小勤至今仍感覺「像做夢一樣」。

記者7年前來到隴南市禮縣橋頭鎮張鐵村時,王小勤還住著70年前蓋的土木房。房內昏暗、潮溼,糊在牆上的報紙還在訴說著過去的日子,窗臺、柜子積滿了草木灰,臥室的隔壁就是豬圈。

2020年,又見王小勤,舊房早已換成了明亮、寬敞的磚混平房。村裡過去人畜混居的村貌極大改善,硬化村道修到了每家門口,原先堆滿秸稈、乾柴的麥場變成了村文化廣場。村裡的「眉毛田」「臥牛田」變成了「高產田」「致富田」。

「現在日子挺好。」長期艱苦生活養成的寡言少語性格一時難以改變,但王小勤飛上眉頭的一抹欣喜,藏也藏不住。

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驢馱水變水自來、土路變硬化路、窮山窩變成了風景區……在隴原大地,「新顏」換「窮貌」的故事,講也講不完。

甘肅省政府介紹,甘肅有83.36萬戶農村危房已完成改造,義務教育輟學現象已動態消除,貧困縣鄉村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空白點」已全面補齊,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已全部通了硬化路和客車。

苦寒之地易新顏,隴原幹部群眾是有底氣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全省幹部群眾卯足幹勁,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兜底保障等多種方式全力攻克最後深貧堡壘。兩年半前,省市縣鄉村各級掛起的脫貧攻堅倒計時牌,時刻提醒黨員幹部時不我待、分秒必爭。今年以來,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暴洪災害,甘肅省對8個未脫貧縣掛牌督戰,由省級領導幹部分片包抓;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104個貧困村,由各市州主要領導包抓;縣市區主要領導督戰到戶,包抓剩餘貧困人口。

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貧困群眾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曾為孩子去縣城上學的10元路費發愁的李守奎,在他54歲的時候學起了中藥材種植。趕上了精準扶貧一戶一策的好時候,李守奎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支撐下,如今不僅靠種植中藥材擺脫貧困,成為定西市隴西縣首陽鎮有名的育苗能手,還遠赴吉林樺甸、甘肅慶陽等地指導中藥材種植。

經過多年培育,甘肅因地制宜打造「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在乾旱、貧瘠的隴中黃土旱塬形成了蘋果最佳種植區、中藥材種植區;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形成了牛羊養殖產業帶;在河西走廊廣袤戈壁灘上的沙子裡建起了現代化智能溫室,種出了「明星蔬菜」……

甘肅省政府統計,2013年至今,甘肅有5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其中超過一半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產業實現了脫貧。

生活巨變,貧困地區村民們的視野也變了。

「以前愁的是吃什麼、穿什麼。現在湊在一起除了談論孩子的教育和就業,最熱的話題就是文化生活。」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陳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金珂說,過去村民有好戲曲的傳統,近幾年村民腰包鼓了、腰杆挺了、愁容散了,村民壓在箱底的二胡、笛子、揚琴等樂器被翻弄出來,村委會前的小廣場成了村民的「新陣地」,唱的、舞的都是新變化、新生活。

(小標題)一場偉大的勝利

甘肅省委黨校決策諮詢部首席專家李含琳說,甘肅貧困地區與生態環境脆弱區高度耦合,脫貧攻堅之路與生態保護之路,實際是一條路。

初冬時節,以往一片枯黃的河西走廊卻泛起了綠意。在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62歲的李應川正忙著打理溫室大棚裡的辣椒,再過幾天就能上市了。

李應川家祖祖輩輩生活在祁連山東段的古浪南部山區,吃水靠挑、收成靠天。李應川遠到新疆務過工,也無數次仰望大城市的高樓,但家一直把他拴在山裡。

2017年以來,武威市古浪縣為從根本上解決南部祁連山區生態保護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實施了生態移民扶貧開發項目,建成了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和綠洲小城鎮,有6.24萬人和李應川一樣搬出大山。

要想穩得住,產業要先行。經過幾年發展,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日光溫室超過6800座,養殖暖棚2.2萬座,羊養殖量達30萬隻。

「光辣椒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李應川說,家裡的養殖暖棚還有20多隻羊,他預計家庭年收入超過4萬元,這與過去在古浪南部山區的生活有天壤之別。

要青山綠水,更要生活富美。甘肅省將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作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行動,不找藉口、不講條件、不惜代價,以「斷腕」之勇推進各項整改。

現在,古浪縣南部的祁連山區基本全部實現還林還草,生態自然恢復。村民搬下山後,圈裡羊肥、棚裡菜綠,日子越過越美麗。

在探尋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協調發展的同時,人們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深化了。

「以前總想著把綠色換成錢,沒想到現在綠色本身就是錢。」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良說,過去村民以盜伐樹木增收。如今「禿山」再植新綠,2017年到2019年,全村193戶有75戶開起了「藏家樂」,全村「藏家樂」營業收入額一度突破5600萬元。

2015年開始,甘南州以環境革命為引領,在全州開展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如今,像博峪村這樣的生態文明小康村,甘南州還有1302個,惠及40多萬農牧民。

美麗戰勝貧困。黃花灘和博峪村的嬗變,是甘肅統籌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縮影。

甘肅省政府統計,截至目前,甘肅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鄉村旅遊示範村225個,很多貧困村都發展起了旅遊產業,既守住了生態環境底線,又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小標題)告別苦瘠,新程已啟

當記者向馬則乃白求證,她是不是真的每天和自己孩子「一起上學」時,這位31歲的農村婦女一下羞紅了臉。

2019年11月,馬則乃白一家從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龍泉鎮天橋村,搬至該縣鎖南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土房變樓房、土路變柏油路,吃水再也不用走幾公裡山路了。「這一切像做夢一樣。」馬則乃白說。

美夢成真,新希望隨之迸發。馬則乃白說,她想真正和城裡人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可是,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四處碰壁。當地扶貧幹部了解到馬則乃白的情況,今年9月把她推薦到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免費烹飪技能學習班。從此,每天早上,馬則乃白和孩子匆匆吃完早飯,一起上學。

「不僅學習烹飪技能,還學習文化知識。」馬則乃白說,現在,她已經在學校的實訓基地實習,一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

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是很多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絆腳石」。近年來,東鄉縣大力推行培訓就業工程。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妥鳳英介紹,像馬則乃白這樣為「幸福」充電的學生,今年以來,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累計培訓1590人。當地已有1.5萬名貧困家庭勞動力通過一技之長端穩「飯碗」。

脫貧攻堅鼓起了群眾的腰包,也激活了廣袤的農村市場。在甘肅隴南、定西等地,農村日益發展的產業催生了大量用工需求,不少昔日的貧困戶當起了「用工者」,貧困村發展成了勞務用工地,到城鎮招工已不是新鮮事。

「過幾天就要去周邊縣城招一次工,緊張著哩。」隴南市宕昌縣理川鎮汪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孫玉選「吐槽」起了他招工的經歷。

孫玉選所在的宕昌縣是甘肅有名的中藥材種植大縣。過去因山大溝深、銷路不暢,中藥材種植規模難以提升,很多村民離開了「窮窩窩」外出務工,孫玉選也在其中。

精準扶貧實施以來,硬化的通村水泥路將藥田與外地的市場連接起來,興起的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市場經營性主體逐漸壯大,當地的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壯大。孫玉選回到家鄉,將8畝藥田翻種一新。

從在城裡謀生的「務工者」變成到城鎮招工的「用工者」,背後是脫貧有術,致富有路。

如今,美麗生活伴著希望的力量在隴原大地蓬勃生長,人們的奮進信心更加堅定。(完)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新華社:蓬勃生長的美麗生活——隴原大地上的脫貧故事
    2020年11月21日,甘肅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困擾隴原大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由此得到歷史性解決。不屈的隴原人民創造了減貧奇蹟。隴原人民用生態之美、產業之美、砥礪奮進之美戰勝苦瘠,深度貧困地區「新顏」換「窮貌」,貧困群眾用「歡顏」取代「苦臉」,美麗生活在隴原大地蓬勃生長。
  • 一鼓作氣乘勢而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隴原大地上的堅實民政力量
    一鼓作氣乘勢而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隴原大地上的堅實民政力量 2020-12-23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地評線」飛天網評:講述脫貧故事,閃耀奮鬥者的「主角光環」
    本文轉自【中國甘肅網】;引領風氣之先,鏡頭一定要對準人民的生活。如果要問「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最吸引世人的目光」,發生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脫貧攻堅戰,必定是極具分量的一個回答。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的勃勃生機,山川的逐綠而變,人民的樸實勤勞,它們構成了「各美其美」的豐富內涵,成為隴原大地脫貧攻堅的鏗鏘組曲。圍繞電商扶貧、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產業扶貧等話題,把發生在甘肅的脫貧故事說得好、傳得廣,這正是2020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在創作過程中所秉承的題中應有之義。前行的中國,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脫貧奇蹟。
  • 《青春在大地》:傳遞脫貧攻堅的青年榜樣力量
    聚焦脫貧攻堅榜樣故事的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於近期在湖南衛視播出,節目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創作導向,帶領觀眾走進10個美麗鄉村,通過「演員鄉村採風+舞臺劇演繹」的形式,展現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 精彩鋪開美麗畫卷
    幾年間,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這場脫貧攻堅戰,力度之大、覆蓋之廣、影響之深、成效之巨,前所未有。它使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為人類減貧事業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與中國方案。對於這場火熱的實踐,作家們不僅是在場的見證者,更是忠實的記錄者、深情的書寫者。
  • 讓美麗夢想在雲貴大地開花結果
    「平時工作比較忙,一般和嗶哩嗶哩美麗小學的同學約在周末晚上,通過電話語音溝通,微信輔助圖片和一些資料。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了《希臘神話故事》書目,每周大家讀完以後,對其中的人物、故事說出自己的看法。你會發現孩子有很多有趣而又腦洞大開的問題,對自己也是知識儲備的挑戰,總體來說,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經歷。」這是入職B 站三年多的黨員劉冬的分享。
  • 「隴原紅故事」娃娃主席
    隴原紅故事娃娃主席1934年11月7日,陝甘邊區的荔園堡(今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鑼鼓咚咚鏘,紅旗隨風揚。遇到生活上的困難都會說:「找仲勳去!」習仲勳也時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他和劉志丹一起辦起了列寧小學,窮苦老百姓的孩子可以免費上學。接著又在荔園堡開設了集市。只要一提起「娃娃主席」,老百姓直豎大拇指異口同聲地說:「他是好樣的!」分配土地是當務之急。
  •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紫塞大地脫貧的生動寫照
    該劇反映了紫塞大地在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指引下,農村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全劇共30集,分為三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單元。在電視劇播出之後,不少觀眾都表示被深深地感動了。《最美的鄉村》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主要在於主創人員在全劇的情感構建中整體營造的時代氛圍和時代精神,並以此彰顯的歷史內涵。
  • 隴原大地 夢回故裡|王元皓
    王元皓國畫作品欣賞」—— 山鄉和音王元皓作品 大美天祝之抓喜秀龍草原規格:180 x 97 cm材質:宣紙王元皓 作品 《夢回故裡》規格:248 x 129 cm材質:宣紙王元皓 作品 《山鄉和音》規格:248 x 129 cm材質:宣紙王元皓作品 《隴原銀裝
  • ...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中國科協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0-12-05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
    5畝「臥牛田」「眉毛田」種上了當歸、大黃等中藥材,平均每年給他帶來6000元收入。另外,他在村裡的藥田裡打工,一年也能掙上1.2萬元。  「現在的日子挺好。」長期艱苦生活養成的寡言少語的性格一時難以改變,但王小勤飛上眉頭的一抹欣喜,是藏也藏不住的。  在決勝脫貧攻堅之際,新華社記者深入甘肅貧困地區,時時能夠感受到脫貧帶來的類似幸福與喜悅。
  • 情牽隴原大地 獻策高質量發展——中組部、團中央第20批赴甘肅博士...
    情牽隴原大地 獻策高質量發展——中組部、團中央第20批赴甘肅博士服務團考察調研紀實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甘組軒到西部去、到欠發達地區去,博士團的成行不僅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果,也是黨中央實施人才戰略的組成部分
  • 粉筆教育成脫貧攻堅節目《青春在大地》官方合作夥伴
    粉筆教育成脫貧攻堅節目《青春在大地》官方合作夥伴) 2020年已進入下半程,這一年的關鍵詞除了"抗疫",還有"脫貧"。為了更好地向大眾展示脫貧攻堅的工作成果,湖南衛視打造了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將於8月30日起每周日19:30播出。
  • 【地評線】南方網評:築起脫貧攻堅豐碑,揚起強國建設風帆
    廣袤中國大地蓬勃葳蕤的脫貧攻堅行動,是人類反貧困鬥爭的一個奇蹟。不但實現了中華民族整體告別絕對貧困的千年夢想,而且為人類擺脫貧困,提供了中國實踐、中國方案、中國路經、中國智慧。廣袤中國大地蓬勃葳蕤的脫貧攻堅行動,是人類反貧困鬥爭的一個奇蹟。不但實現了中華民族整體告別絕對貧困的千年夢想,而且為人類擺脫貧困,提供了中國實踐、中國方案、中國路經、中國智慧,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讚揚。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村減貧戰略計劃副主任塔卡西說,中國的減貧事業不僅具有國家層面的意義,也具有國際指導作用,為其他國家的減貧提供了示範樣本。
  • 把創新創業故事寫在祖國大地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黨和國家從戰略高度提出的教育改革發展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寄語青年學生要「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在艱苦奮鬥中錘鍊意志品質」。高職院校的基層黨組織,時刻牢記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有效途徑。
  • 在「美麗中國」大地上詩意棲居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十九大報告為建設美麗中國確定了時間表,繪製了路線圖。
  • 書寫脫貧攻堅的「中原答卷」
    展品有4000幅圖片、20多萬文字,由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河南日報退休攝影記者王天定紮根中原大地240個偏遠村落、耗時多年跟蹤拍攝而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責任體系建立健全。成立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建省脫貧攻堅14個重大專項指揮部,省級領導幹部當好「施工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