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救援四位海岸警衛隊員創造了奇蹟 盡顯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
時間:2016-03-15 10:17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怒海救援四位海岸警衛隊員創造了奇蹟 盡顯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 1952年2月18日,美國的麻薩諸塞州還是隆冬季節。凌晨時分,在從紐奧良去往波士頓的航線上,彭德爾頓號突然開裂,引起一連串爆裂的聲響。一名船長和七名船員當時都聚集在船頭,船體已經失去動力,
原標題:怒海救援四位海岸警衛隊員創造了奇蹟 盡顯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
1952年2月18日,美國的麻薩諸塞州還是隆冬季節。凌晨時分,在從紐奧良去往波士頓的航線上,彭德爾頓號突然開裂,引起一連串爆裂的聲響。一名船長和七名船員當時都聚集在船頭,船體已經失去動力,他們似乎沒有逃脫並活下來的可能。而在船尾,還有其餘的33名船員,他們看起來有著更多的希望,但是仍然面臨嚴峻的考驗。在海風和巨浪的鞭策下,船隻飄向了海岸,但是靠近查塔姆的科德角港口,一些沙洲很有可能損毀剩下的船體,並危及其餘的船員。入夜,四名海岸警衛隊員,駕駛著36英尺的木製電動機救生艇前去營救,當時沒人知道,他們能否活著回來。
這是迪士尼在2016的開年,為我們帶來的影片《怒海救援》真實的故事背景。影片源自真實的海難故事,真人的英雄事跡。影片的結局,自然是沒有觀眾心裡預期的種種驚喜,但是發展其過程,更加耐人尋味。相比雄壯的尾聲,我更加喜歡影片激情的序曲,彭德爾頓號油輪被一截為二,機械師組織一眾水手,維持著引擎的工作,直到最後一刻。無論大家對於逃生的方式有多少分歧,一旦達成共識,在船上,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全員合作,才得以完成的。
面對洶湧的海浪,分秒必爭,連廚房的火夫,都跟大家一起,站在第一線,那種擰成一股繩的求生欲,令人心潮澎拜,激動的想落淚。無論是船體的撕裂,還是海水的倒灌,殘餘的船尾在波濤中飄蕩,種種震撼,來自於大熒幕的原聲配樂,加上畫面的震撼,像是一盞孤燈亦或微弱的燭火,在汪洋中飄蕩,看不到未來,卻仍奮力燃燒,力求堅持到最後一秒。
而遠方趕來的搜救隊,僅有四名成員,駕駛員:伯尼·韋伯,由克裡斯·派恩飾演。副手:理察·李維斯,由本·福斯特飾演。船員:安德魯·菲茨傑拉德和歐文·馬斯克,分別由凱爾·加爾納和約翰·馬加羅飾演。可貴的是,面對海岸警衛隊長官的命令,伯尼·韋伯和他的三名船員,都是自願參加此次救援行動,副手一馬當先,而另外兩位船員甚至沒有搜救經驗,僅憑著一點勇氣和責任感,就忐忑的出發了。雖然一路驚恐,請求返航,但是也堅持到了最後,他們四個人,最終營救了32位遇難船員,均獲得了金質救護獎章——最高級別的服務勳章。
救援行動中,這艘不起眼的36英尺木製電動機救生艇,面對一層又一層的巨浪衝擊,兩次險些被掀翻,而舵手伯尼·韋伯突然脫掉了救生衣,閉上了眼睛,用他天生的水手素質,沉下心,開始在巨浪下滑行,騎上浪尖,再扎入海裡,之後數次潛入浪裡,又浮出水面。沒有任何人的幹擾,僅只剩下了舵手與海浪的交鋒,一波又一波,帶著眾人在生死邊緣徘徊,其中的快感無以言表。能與之媲美的,也許只有《拆彈部隊》中,威廉·詹姆斯因為炎熱和煩躁,乾脆脫掉了厚重的防護衣,專心投入那些不同顏色的導線世界之中,同樣的篤定和鎮靜在他們的眼中浮現。
在遇難船隻和營救船隻相遇前,雙方歷經的磨難和考驗,是影片前奏裡的兩次小高潮。岸上的暴雪、海中的暴雨、夜裡的航行,影片的拍攝效果極其逼真,復古的行裝與設備,帶領我們回到半個世紀前,領略那一次偉大的海上救援行動。如果你要問,為什麼這次的救援行動,單薄的可憐。正如影片前情交代的,1952年的那一天,同時有兩艘二戰時期的油輪,在麻薩諸塞州的海岸遭遇了可怕的東北颶風。斷裂的彭德爾頓號,只是其中之一。而當時大部分的搜救力量,都集中在默瑟堡號的營救上。
聚集在503英尺高的彭德爾頓號船尾,33名船員在船體失去動力後,只能聽天由命,等待極其渺茫的救援希望。如今還健在的海岸警衛隊成員:安德魯·菲茨傑拉德,觀看了電影的片段,在《波士頓環球報》的採訪中說:「我從未忘記過它,在我的記憶裡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四名隊員,奇蹟般地穿越巨浪,即便脫離了導航,仍然繼續搜尋遇難船隻,即便只能載重12個人,卻救下了32名水手,眾人在海上漂泊的那一刻,即便沉沒,也是英勇與無悔的。這樣的事跡,卻被舵手輕描淡寫的稱為「只是幸運而已」,他在暴雨中顫抖著身體,用凍僵的手臂,緩慢平滑的駕駛著這艘小型救生艇,奇蹟般的返航。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