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朝日新聞消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
12月1日晚,傅高義剛剛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作為東亞研究專家,傅高義在哈佛享有「中國先生」稱號,被認為是美國少有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
1930年7月11日,傅高義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即將從哈佛畢業時,他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留在學校做美國社會研究。「我的一位教授對我說: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較研究,應該去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去非洲的話,情況差距太大,而歐洲文化又太接近,最好的選擇是去日本。」
1958年,傅高義去了日本。第一年,他專心學日語,第二年開始做家庭調查。1963年,傅高義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日本的新興中產階級:東京郊區的工薪階層及其家庭》,奠定了他「有關現代日本最前沿的美國觀察家之一」的基礎。1979年,傅高義在日本社會經濟騰飛前一刻發表《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在日本和美國都引起極大轟動。對此,傅高義曾表示:「我在日本『出了風頭』。」
1980年,中國即有出版社引進《日本第一》一書。201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再版《日本第一》,傅高義特意寫作新序,復旦大學美研中心主任、國際問題研究專家沈丁立翻譯的這一新版再度在中國讀者中引發熱議。
關於《日本第一》,20多年後,傅高義又有回應之作,那就是2000年出版的《日本還是第一嗎》。在日本從經濟騰飛到「失去的二十年」明顯變化的背景下,傅高義再度審視「日本第一」的內核。今年3月,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由上海圖書館信息諮詢與研究中心競爭情報部副主任沙青青翻譯的中譯本。
在《日本還是第一嗎》中,傅高義以回應《日本第一》在學界和社會層面的影響為線索,書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回顧自己日本社會研究的學術生涯,尤其是早期到日本學習並做田野調查的經歷、與各階層交往的觀察和收穫,二是對比著述《日本第一》時,更為精準地概括日本模式的優長與有待更新之處。
「《日本第一》橫掃書市11年後,日本的經濟泡沫卻破滅了,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巨獸猛地一頭撞在了岸邊的巨石上,接著又看似無助地擱淺在沙灘上。日本隨後面對的就是撲面而來的漫長的衰退期,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始不把日本作為一個可靠的經濟體放在眼中。」在序言中,傅高義寫道,日本的經濟持續衰退,又似乎無力進行必要的改革,這令他在日本舉行演講的任務變得更具挑戰。聽眾席上總會有人站起來提問道:「傅高義教授,您現在後悔寫下《日本第一》嗎?您哪裡出錯了嗎?」
「我很感激有這個機會能做出全面的回答。我從未後悔寫了《日本第一》這本書。」傅高義表示,有些人誤解了他想傳達的意思,因為他們只讀取了《日本第一》這個書名。「我從不認為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我所寫的是日本人在很多領域都做得相當不錯,他們的很多成就也確實是世界第一。例如,他們的基礎教育水平是最好的,他們是全世界範圍內收集資料的能手,他們的犯罪率是最低的,他們的官僚機構廣納賢才。同時,以國際標準來衡量,他們的企業擁有高水平的忠誠度。」
「我在《日本第一》中所寫的內容都基於紮實的研究。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我一直致力於對日本、中國及『亞洲四小龍』有更多了解。我非常幸運能在這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起飛前到訪過,並有幸見證他們經濟起飛時以及其後的狀況。我的著作就像一個國家在某一時刻的一張照片,《日本新中產階級》是聚焦1960年日本的一張照片,《日本第一》則是1979年日本的照片。現在,我想更新這些照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