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時候都穿大哥哥大姐姐或親朋好友送的衣服嗎?現在生活條件好,父母可以給孩子買新衣服,但以前穿舊衣服也是一種常見的習俗。尤其是在那些弟兄姊妹較多,或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裡。
舊衣服或許並不比新衣服差多少,質量可能還更好,也可能不是,但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不要穿別人不想要的舊衣服。這不是迷信,而是心理分析。
經常穿別人的舊衣服會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控制,產生各種心理缺陷。
1、自我價值受損
孩子願意穿別人的舊衣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很多情況下,如果父母強迫孩子穿其他兄弟或姊妹的舊衣服,孩子就很容易感到父母偏心,不愛自己,有消極的自卑感,自我價值嚴重受損。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偷偷把自己放在「接受慈善」的角色裡,慢慢的對生活的態度就變成了將就,自我價值感變得越來越低,越來越隨便,越來越容易妥協。
2、過度補償心理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了「過度補償心理」。有些人小時候由於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長大成人後,會通過消除內心不安和培養自尊心的其他方法來彌補這種缺陷。
最常見的是,小時候需要穿別人的舊衣服的孩子長大後不知不覺地「補償」了自己,瘋狂購物消除了當年的遺憾,在超過自己接受能力的消費上,把大部分工資花在了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甚至貸款消費上。
這些年來,各種貸款越來越多,比如日常貸款,校園貸款,裸貸等等,這些貸款正是看中她們的虛榮和補償之心,讓孩子掉進無盡深淵裡。
3、缺乏控制感
小時候總是穿別人舊衣服的孩子總是處於「收件人」的地位,所以不能挑選喜歡的衣服,也沒有拒絕的權利。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控制力」被認為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具有充分的安全感。
連穿什麼衣服都不能做主的那些孩子,自然缺乏控制感,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形成極度服從,缺乏主見的性格,生活上總是消極被動,
屬於自己的才適合自己,他人的衣服在好那也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如果連自己的東西自己都做不了選擇,那生活中又怎麼能處理好呢!